1. 改革開放背景是什麼
1、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做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2、經濟背景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改革開放的重要事件
1、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改革開放
2. 改革開放的背景
經濟背景: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政治背景: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2)有關改革開放的主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3. 改革開放的背景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背景。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當時,整個政治局面是處在一個混亂狀態;
整個經濟情況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的出路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也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
鄧小平正是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的大勢,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和人民願望的基礎上,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
相關資料:
改革開放的重要事件
1、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以上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4. 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你好,對於改革開放來說胡錦濤同志有一段經典論述。他說:我們黨在上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鄧小平同志曾經說,「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1](P2)為了深刻理解胡錦濤同志這一經典論述,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建國以來走過的曲折道路。鄧小平同志在1988年說過:「我們建國三十九年,頭八年好,後十年也好,當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擾,情況不大好。」「我為什麼講這個歷史?因為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後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現在已經建國59年,頭8年(1949—1957)好,後30年(1978—2008)也好,中間21年(1957—1978)情況不大好。
5. 改革開放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
(5)有關改革開放的主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6. 這種圖片叫什麼,在哪能搜到
在網路上搜索關鍵詞:記憶中的宣傳畫
組圖如下:網頁:右鍵單擊圖片。選擇"在新標簽頁中打開"可以查看大圖
若圖片被屏蔽,非匿名用戶請查看私信(網頁右上方)
很高興能為你解答,滿意請及時採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7. 改革開放的背景~~~
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背景。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的出路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的出路也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
8. 改革開放主要內容和意義
1、內容: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組包產到戶;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以後開始,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企業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所有制上改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對外開放:1980年設立4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開放了沿海經濟開放區;到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延邊開放城鎮、內地生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
2、意義: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8)有關改革開放的主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9. 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背景:
1、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歐美各國生產產力高度發達,經濟十分繁榮,而中國國內生產力還處在低位增長。
2、舊體制不再適應
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
3、 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9)有關改革開放的主題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在生產力水平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成為執政後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解答的歷史性難題。
在對這一問題的持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改革開放這條正確道路。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局性變革,我們黨始終聚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通過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出調整與改革,構建了新的體制機制,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
10. 什麼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1、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2、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3、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
4、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5、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6、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
7、必須堅持和平發展。
8、必須堅持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