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斷章的背景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斷章的背景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4-12 15:49:56

① 斷章的賞析.

賞析: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

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

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

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

看來,詩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兩句話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層內涵往往隱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後。誠然如作者說明的那樣,表達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觀念,是這首《斷章》的主旨。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

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

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

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

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

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這首《斷章》完全寫的是常見物、眼前景,表達的人生哲學也並非詩人的獨創,讀了之後卻有一種新奇感,除了象徵詩的「意寓象外」這一點之外,秘密在哪裡呢?我以為,關鍵在於詩人以現代意識對人們熟悉的材料(象徵寓體),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詩人說過:「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

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詩人所說的「新的、聰明的安排」也就是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調度。《斷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甚至是古典詩歌中詠得爛熟的:人物、小橋、風景、樓房、窗子、明月、夢……經過作者精心的選擇、調度安排,組織在兩幅圖景中,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

兩節詩分別通過「看」、「裝飾」,把不相關的事物各自聯在一起,內容與時序上,兩節詩之間又是若即若離,可並可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充分發揮了現代藝術的意象迭加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藝術功能。一首《斷章》實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斷章》中語言形式的安排與內容的暗示意義有一種協調的不可分離的關系。這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古典詩歌名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隱《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清人陸昆曾在評解後兩句用了「對舉中之互文」這個說法,這兩個人的兩行詩,都有這種「對舉互文」的特徵,即前後兩句主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的倒置。卞之琳《斷章》語言安排即用了這樣的方法。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移位;「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句子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語言的密度,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與客體意象的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效果,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產生了一種音義迴旋的美感效果,隱喻的相對關聯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體性。

卞之琳的《斷章》則以傳智為主,詩人已將感情「淘洗」與「升華」結晶為詩的經驗,雖然是抒情詩,卻表現了極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個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詩的智性化傾向。詩並不去說明哲學觀念,《斷章》卻於常見的圖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學。它包蘊了詩人對宇宙人生整體性思考的哲學命題。

拓展資料:

原文: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出處:

《斷章》是"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為作者抽出長詩的一節。該作品含蓄蘊藉,但語言卻極樸素、平實,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創作背景: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是一首精緻的哲理詩。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② 有誰知道斷章的寫作背景和個人簡介

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於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後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裡藏著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當然,也可以把這首詩當做情詩來讀,這更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更能引起他們閱讀和探究的興趣。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著、想念著心中的人;
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著,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著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造。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系。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③ 急求符合《斷章》內容的圖片!!

斷章-霧凇文雨的博客

④ 誰有符合卞之琳《斷章》意境的圖片。

這個呢?

⑤ 卞之琳 《斷章》的寫作背景、主旨大意、寫作特點

〔賞析〕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
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
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
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
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
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賞析〕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
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
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
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
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
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
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
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
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
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范大學何言宏)

⑥ 〈斷章〉寫作背景

斷章創作背景寫於1935年10月。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作品語言凝練含蓄,體現了其詩作朦朧曲隱的藝術特點。
節選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話,乍一看並不難懂,細思量卻覺得意味無窮。詩人通過簡單的幾個對象:人、明月、窗子、夢,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附:下半章
隔江泥銜到你樑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海外的奢侈品舶來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賦一片輕喟,
今朝收兩朵微笑。
賦一支鏡花,
收一輪水月,
我為你記下流水帳。

⑦ 找一張跟卞之琳的《斷章》這首詩相符的圖片


⑧ 卞之琳《斷章》的主旨是什麼

《斷章》的主旨:人可以看「風景」,也可能成為「風景」的一部分而被別人觀賞;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我」的角色往往可以互換;宇宙萬物處於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關系中;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系。

《斷章》是現代詩人卞之琳所作。

原文: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8)斷章的背景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詩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

《斷章》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一首短詩。詩人在詩中熔鑄了濃厚的哲學思辨意識。以「斷章」為題,看似一般,實則是妙語雙關。其一是從一首完整的長詩中抽出來的片斷,其二是人類內心那份失落的、難以言傳的情感,而這份內心獨特的感受往往能觸動人類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人們常說「好詩可耐百回讀」,而這首短短的四句《斷章》已足夠品讀一生。之所以這首詩會在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富於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

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亘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

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創作背景:《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作者曾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

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可見詩人主要希望表現一種相對關系,因而創作了此詩。

⑨ 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的意思

這首詩本出自《斷章》,原詩為: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寥寥數字,描繪了一幅十分抽象而又富含哲理的畫面,表面意思可理解為:看風景的你,又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你夢中有明月,別人夢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