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昭君的墓埋葬在哪裡啊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由於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聳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們把昭君墓稱作"青冢"。"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人,慕名前來觀光游覽,憑吊千古傳頌的為民族團結做出巨大貢獻的漢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關於昭君出塞,《後漢書·南匈奴傳》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呼韓邪單於為能得到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十分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和平安寧。呼韓邪單於把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即胡漢友好皇後。匈奴呼韓邪單於歸漢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當時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於天降"等瓦當和"單於和親"4字磚,以及"單於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說明長城沿線各族人民對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和親,播下了漢匈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於死後,昭君又依據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名叫須卜居次,即須卜公主,小女名叫當於居次,即當於公主。
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結婚時,年齡大約20歲左右,估計在新莽年間(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據敦煌發現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逝後,埋葬儀式按匈奴習俗進行,非常隆重。"棺槨穹窿,更別方圓"。"醞五百瓮酒,殺十萬口羊,退犢燖馳,飲食盈川,人倫若海。一百里鋪氍?毛毯,踏實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單於親降,部落皆來,傾國成儀,乃葬昭軍(君)。"漢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楊少征前往單於處弔唁。隆重的葬儀,反映了匈奴對昭君的懷念和對漢匈和親的肯定態度。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考古學家從昭君墳得到的文物推斷,金元時期,墓前就有享堂之類的建築物。清代康熙年間,張鵬翮和錢良鐸途經呼和浩特時,還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並有黑色的石虎、石馬各一個,白色的石獅一個,石頭房子一座,石頭小房子上還豎著用蒙古文書寫的幡旗,以及當地人在青冢頂用土壘的一個小方亭,方亭內藏佛像、綢布和豆麥。青冢旁還有一棵古柳,濃蔭覆地,蒼翠撲人。那些石虎、石獅、石馬、石頭房子和小方亭,寄託著當時呼和浩特地區各族人民對王昭君的深刻眷戀和哀思,忠實地陪伴著這位遠嫁的漢家姑娘。
歷代文人墨客對昭君出塞多有評說,說是最貼切的是唐代詩人張仲素:"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知。劍戟歸田裡,牛羊繞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還有十幾個昭君墓。歷史學家翦伯贊說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裡,這件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昭君墓。顯然,這些昭君墓的出現,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對王昭君這個人物有好感,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鄉。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對昭君墳進行了多次修繕。196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把昭君墳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昭君墳,已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62米,墓高33米,佔地約73畝。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噸的呼韓邪單於與王昭君閼氏並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再往北行,朝陽聳立著一塊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漢兩種文字鐫刻著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詩作《謁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石碑後方兩側,七塊各代石碑歷歷在目。墓前有相連的兩層平台。拾級而上至墓頂,有六角攢尖蘭亭一處。墓前院內,歷史文物陳列廳分列東西,陳列廳內,有漢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發,明眸皓齒,懷抱琵琶,淺顰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團結友好的使者,自古以來就活在人民心中,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傳頌
② 宋仁宗的陵墓具體在哪可以旅遊參觀嗎
宋仁宗墓位於現如今的永昭陵位於鞏義市孝義鎮,是可以旅遊參觀的。
宋朝時期,人們建墓穴都是採用流行的磚壁來建造的,所以在宋代,他們的墓穴相對來講都是比較個性化的。
宋仁宗劇照
因為宋仁宗墓的個性化,在北宋的皇陵中算是比較容易找到的一座,現在也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也是唯一一個可以旅遊的皇帝陵墓。
宋仁宗墓之所以被開發並不是因為後人不尊重他,恰恰相反,正因為宋仁宗是個明君,後世人對他多有景仰,所以在陵墓開放之後,每年都會有大批的遊客慕名而來,只是為了感受一下宋仁宗的氣息。
③ 古代唯一沒有污點的帝王是誰,以至於去世1400年後,仍有人為其守陵
帝王一般來說都會有功勛也有污點,很多皇帝的評價好壞都有爭議,但隋文帝楊堅被稱為是唯一一個「沒有污點的帝王」,這不僅和他在歷史上做出的貢獻有關,而且和他本身的為人也有很大的關系。
楊堅死後,他的墓建在咸陽,如果用一個人死後別人對他的態度衡量這個人在世的價值,那麼楊堅一定值得被稱作是一位非常好的帝王。他的陵墓不僅沒有人盜,還有村民自願為他守靈,周圍的百姓也對他的陵墓非常敬重和愛惜,這都表示了他在世時的功績。遠處不講,只看近處,他的統治期間,百姓的日子是實實在在過得更好了,這也是他被後人紀念多年的原因吧。
④ 村民在古井旁建豬圈,豬圈突然塌了,卻發現下面是位開國帝王陵墓,這是誰的墓
這座墓的主人是南北朝時期北齊開國皇帝高陽的墓葬。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河北磁縣灣漳村一戶村民家的豬圈在大雨過後坍塌了,這戶村民在修復豬圈的時候,發現豬圈裡有一口大洞。這個洞陰森嚇人,村民報警後,警察判斷這洞很有可能是盜墓賊留下的盜洞,洞裡面是一座古墓。
高洋的執政後期階段,他開始寵溺小人而遠賢臣,荒淫無道,做出了一件一件又一件荒唐的事情,他開始一步步由明君走向了昏君的道路。千年之後誰都不會想到這位歷史上褒貶不一的皇帝的墓葬,會在一座豬圈中重見天日。
⑤ 為何宋朝君王陵墓,大多流落荒野山地
在古代歷史上,皇陵一般都是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但是宋朝卻是一個例外,他們的皇陵在數百年來連盜墓賊都不想光顧,別說沒有奇珍異寶、珍貴文物,連水銀和君王的含珠都沒有,可謂是歷史上最慘的君王陵墓沒有之一。宋朝君王的陵墓為何這么凄涼,還是因為盜墓賊。
現在提起盜墓賊仍然讓人痛恨,損失多少歷史上的奇珍瑰寶。對宋朝皇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河南省鞏義市看看,君王的陵墓就建在那裡,如今也就是一個土坡,更不會收門票,一個朝代的陵墓淪落至此也是可悲。
⑥ 誰知道李世明的陵墓在那
昭陵
秦漢時期不同,唐代皇帝的陵寢大部分沿用魏晉和南朝流行的辦法:在天然山峰的中部開鑿墓室,不起土堆,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兀峰挺拔、上摩雲霄,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氣勢上也自遜了一籌。開創唐代帝王依山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千米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宮(即墓穴)就鑿建於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千米,就氣勢之壯觀雄偉而言,可以說是空前的了。
昭陵從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死後開始營建,直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方告完成,歷時達13年。唐太宗生前曾宣揚儉約薄葬,這不過是怕掘墓之徒眼熱光顧,難保骸骨安寧。事實上昭陵建制十分奢華,據文獻記載,昭陵玄宮高懸,墓道至墓室深250米。墓道前後有五重石門,墓室宏偉富麗,與陽間的宮殿無異。中室為正寢,東西廂房中擺放著石床,床上石函的鐵匣里全部是前代的書畫,其中就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真跡,這是太宗之子高宗謹遵父命陪葬的。墓門外沿山腰還建有許多木構的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靈魂游樂,裡面還有宮人小心侍奉如常(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然而對這種荒謬事也未能免俗)。由於玄宮前面山勢陡峭,來往不便,又順山旁架設棧道,懸絕百仞,左右盤旋,繞山300米,才到達墓門。後來為了保護陵寢安全,又將棧道全部拆除,與外界隔絕。盡管如此,仍不能免去被盜掘的命運。不過今天的遊人卻只能遠遠望山興嘆,無法到得跟前。昭陵陵山四周圍繞垣牆,牆四隅建有角樓,牆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西曰「白虎」。陵園的主要建築是獻殿(上宮)和寢宮(下宮)。獻殿位於朱雀門內,正對山陵,是上陵朝拜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寢宮建在陵山牆外的西南角,是供唐太宗靈魂起居的場所,守陵官員和日常侍奉人員也住在這里。當年的這些華麗房舍如今只剩殘磚斷瓦,衰草黃土了。
昭陵主峰迤邐而南,范圍極為廣泛,占田約30萬畝,有107座功臣貴戚陪葬墓,這種籠絡臣僚的手段乃襲自西漢,而陪葬墓數目之多,卻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這龐大的陪葬墓群呈扇形列置在主陵兩側,益發襯托出昭陵至高無上的氣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們是李世民父子統一中國,創設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此外,還有些少數民族首領也有幸陪葬。
石刻藝術是昭陵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昭陵更為後世重視的原因之一。唐太宗是史所罕見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宇內安定,四方順服,出現了歷來為史家所艷稱的「貞觀之治」(太宗年號「貞觀」)。隨著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文化藝術也日漸繁榮,故而昭陵石刻,如重要陪葬者的碑碣,六駿浮雕,蕃酋石刻像等技藝精湛,精美非凡,更兼高大雄偉,與高聳的山陵渾然一體,和諧中顯出蓬勃昂揚的風貌。
初唐立碑之風盛行,所以碑碣佔了陵園石刻的絕大部分,這些碑石匯當時書法之精萃,反映了初唐各書法家的風韻特點以及盛唐書法的藝術風格。昭陵玄武門外原來列置 14個少數民族首領的雕像,象徵貞觀年間諸賓王歸順唐朝,向唐太宗朝聖的情形,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系的寫照。這些石像高8尺,座高3尺,栩栩如生,極為壯觀,可惜清乾隆以後大多被毀,現在僅存兩座了。
如果把昭陵比作一頂美侖美奐的皇冠,那麼昭陵六駿浮雕就是上面最耀眼的一顆寶石。這些浮雕原來置放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與歷代一些帝陵陳陳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馬布局不同;這是唐太宗為了紀念他開國的武功所立。六駿是他當年馳騁戰場所騎的六匹戰馬,名字分別為颯露紫、拳毛馬、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相傳六駿諸形出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由技藝高超的名匠依照圖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馬。石屏高約1.5米,寬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題的四言贊美詩,由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書寫,不過,如今字跡已無從辨認了。這一組石刻表現的六駿情態各異,姿態生動,神韻充沛,造型優美雄駿,手法渾厚簡潔,飽滿圓潤,堪稱稀世珍品,而唐朝的一代雄風也盡現於此;更絕的是六駿中有四駿身上中箭,魯迅先生曾稱贊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前無古人。」大概由於六駿的戰斗經歷,再加上石雕藝術的魅力,這組浮雕在民間的傳說中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據說安史之亂時,唐軍和安祿山手下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展開大戰。戰斗中,叛軍的一隊白旗軍沖殺悍勇,攻勢凌厲,唐軍一時難以招架,眼看要敗下陣來。突然黃旗招展,不知從何處殺出一隊人馬沖向白旗軍。兩個回合的惡戰下來,黃旗軍殺得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敵眾,被白旗軍團團圍在核心,難以突圍。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陰雲四起,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轉眼間黃旗軍蹤影全無,驚得叛軍呆若木雞,倉皇倒退了幾十里。後來,昭陵的守陵官員奏報朝廷說,潼關大戰那天,昭陵前的石人石馬個個汗濕欲滴。人們紛紛傳說:那隊勇猛神奇的黃旗軍就是這些石人石馬組成的。
19世紀後期,「六駿」中的一匹馬曾被歐洲人摹繪成圖,收進《世界名馬圖》里。以後凡各國出版的有關中國的美術書,插圖中總少不了「六駿」的英姿。1914年,美國文化侵略分子勾結陝西軍閥,把「六駿」全部打碎,並盜去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馬」,現陳列在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餘四駿被復原、被盜之兩駿也被復制,存放在陝西省博物館
昭陵及其陪葬墓是中國初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在陪葬墓中的李勣墓建立了「昭陵博物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300多件珍貴文物就陳列於館中,供絡繹不絕的遊人欣賞
⑦ 明世宗父親興獻王的陵墓在現在的哪個地方
⑧ 唐太宗李世明的陵墓在哪裡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後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的九嵕山。「昭陵六駿」青石浮雕石刻就列置於墓旁祭殿兩側。石刻所雕六匹駿馬均為李世民生前南征北戰所騎戰馬,其中四駿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而「颯露紫」和「拳毛騧」則流失海外,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
(8)明君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唐太宗陵墓六駿的藝術價值
「六駿」在唐太宗李世民618年至622年間轉戰南北時,曾伴隨李世民馳騁疆場。「昭陵六駿」見證了李世民馬上得天下的英雄歷程,再現了唐太宗在重大戰役中叱吒風雲的英姿。
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為了寄託他對六匹戰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六匹駿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坊間傳說,唐太宗令畫家閻立本先把「六駿」形象畫出,然後令石刻家閻立德刻在石屏上,置於昭陵北麓祭壇之內。他還為每一匹戰馬賜名作詩,記述它們的功績。
史傳唐太宗還令大書法家歐陽詢將每一匹戰馬的名字和御制頌詞謄寫於紙上,令工匠鐫刻於石雕之上。雖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見方的鑿字處,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蝕,如今卻是看不出一個字樣。
「六駿」分兩列,東西相對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馬頭均朝向南邊的陵寢。從南向北,西側依次是「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東側依次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六駿」每件寬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達3.7噸,均為青石質地。
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3年時被盜,輾轉於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⑨ 我國已發現的歷代帝王墓有哪些在哪裡
秦始皇的在陝西的咸陽,現在還沒有能力開發,秦以前的都是戰亂無法考證 ,據說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要挖斷國內所有的龍脈,所以毀了很多,他的陵墓據說就是佔了周武王的陵墓,現在沒開挖誰也不知道,漢朝的漢武帝的陵墓。茂陵位於興平縣東北約9公里的茂陵村,東距西安市約4O公里。漢末年,曹操是個盜墓的頭頭,也毀了很多 。曹操的陵墓最近報道在河南安陽發現了,已經被盜的沒什麼東西了,東西漢之後一直沒有統一的國家,戰亂中,到隋朝。隋朝的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的陵墓位於咸陽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楊陵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其陵為泰陵,楊陵由此而得名),到唐朝,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高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關中唐十八陵:
高祖(李淵) 獻陵:三原縣東20公里的徐木原上
太宗(李世民)昭陵:禮泉縣東北20多公里的九鬃山上
高宗(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乾縣西北的梁山主峰上
中宗(李顯)定陵:富平縣被10公里的龍泉山上
睿宗(李旦)橋陵:蒲城縣西北15公里的豐山上
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縣東北15公里的金栗山上
肅宗(李亨)建陵:禮泉縣北12公里的索山石馬嶺上
代宗(李豫)元陵:富平縣西北14公里的檀山上
德宗(李適)崇陵:涇陽縣雲陽鎮東北15公里的槎峨山的主峰東側
順宗(李誦)豐陵: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金翁山上
憲宗(李純)景陵:蒲城縣西北13公里的金積山上
穆宗(李恆)光陵:蒲城縣被15公里的堯山南側
敬宗(李湛)庄陵:三原縣陵前鄉紫家窖村東側
文宗(李昂)章陵: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雷村鄉西嶺山上
武宗(李炎)端陵:三原縣徐木原西側
宣宗(李忱)貞陵:涇陽縣雲陽鎮西北白王鄉黃村北的仲山上
懿宗(李璀)簡陵:富平縣西北18公里的紫金山上
僖宗(李擐)靖陵:乾縣東北5公里的鐵佛鄉南陵村
追封的唐王朝帝王陵:
太祖(李虎)永康陵:位於西安
元皇帝(李興)寧陵:咸陽渭城區紅旗鄉後排村北側
讓皇帝(李憲)惠陵:蒲城縣西北4公里的三合鄉三合村
武則天母(楊氏)順陵:咸陽渭城區底張鄉陳村南側
到宋朝。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鞏義市),北宋9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外,其餘7帝均葬於此。北宋滅亡以後,河南地區為金朝控制,宋帝當然不能繼續葬在奉先。紹興元年(1131),哲宗皇後孟氏去世,遺命先擇地「攢殯」,待恢復中原以後,再歸葬河南。後葬於紹興府會稽縣寶山泰寧寺。後來此地就成為南宋的皇家陵園,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宮均葬在這里。
到元朝,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了解。所以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座元朝的陵墓,這也是一個歷史的迷,
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之陽稱「明孝陵」。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清朝。清東陵在北京的東北方向,距離北京大約120公里,從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清朝統治者先後在這里修建了九座皇帝、皇後的陵園和五座妃子們的陵墓,分別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及眾多的後妃們。宣統就是溥儀 沒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寶山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陵墓基本上都在北京八寶山。
⑩ 漢武帝劉徹墓在什麼地方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興平市。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1]
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