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佛性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演講ppt圖片素材 2024-11-05 17:08:00
豬肝熟食圖片素材 2024-11-05 16:50:48

佛性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02 21:44:54

什麼地方有高清晰佛像或者關於佛的圖片下載原文件。。。

網路、谷歌、昵圖網上都有,還有就是加一個佛教群,裡面的師兄們可以分享。

Ⅱ 佛在哪裡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一)

黃念祖居士主講

要蓋摩天大樓,必須有堅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圖與羅盤;欲證究竟果覺,成就無上菩提,對於無上的聖教,必先有正確的基本認識。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別重要的途徑,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見。在密法中見,修,行,果,先有正見,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試圖用淺顯的道理與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勝義與修行的要徑。希望初機的同修,認清目標與道路,穩步前進。

(一)本師證悟的無上勝義諦--大教之源,萬法之本。

當初本師釋迦牟尼佛,舍棄了王位,舍棄了最美麗的眷屬,舍棄了世間難舍的一切,只是因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時看見鳥吃蟲子,看見眾生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無動於衷,不能不去救度,於是就出家了。當時印度許多種外道,現在西方人學東方,對於印度的婆羅門外道(梵)還是學的。梵水平很高,相當於中國的老子。太子出家後,對所有的外道名師,一一參拜求學,但很快就達到老師的造諧,同老師相齊等了。再要前進,就須另找新老師了。於是從一個又一個,全都學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樹下,結吉祥草為座,發大誓願,不證菩提不起於座。在臘八夜裡,一眼看見明星豁然大悟,徹見本來。悟時開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來(如來是佛十號之一,就是佛)的智慧與功德。佛就是覺者,最徹底的覺悟者。一切眾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覺悟,可是都已經具有如來的智慧和功德,這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沒有任何人說過的。中國人讀四書五經,老子道德經,諸子百家,都沒有這樣的語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這么點體會,說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功德,怎麼當前你不顯出來呢?鳥還要吃蟲子啊!蟲子還要被鳥吃呀!你們不都是佛嗎?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妄想執著的障礙,對於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種種功德之相,不能證得。很簡單,就這四個字:"妄想執著"。因為妄想,妄就是虛妄,就是錯誤的。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物質,時間,空間,都是由於人的錯覺,佛教則說由於妄想,因心在妄動,才看見萬類萬物。我們不但有妄想,而且執著。堅持所見,搞什麼就著什麼,抓著什麼就粘在什麼上頭,擺脫不開。執是堅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錯誤,執著是堅持錯誤。由於妄想執著,所以眾生就不能證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顯不出來。

本師世尊以上的開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盡了宇宙的玄秘,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經論,一切修行法門,莫不從此推演而成,因此這是聖教的基本;一切法門的出發點,也即是一切法門的歸止。一切莫不從此語流出,一切也莫不流歸此語。一切眾生,蠢動含靈,平等平等,同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來,真如,實相等等。所以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者是本體,凡事有體有相有用,在本體上無差別,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別。如來離妄,所以成聖。眾生執妄,沉淪六道,雖然本具佛性,依舊昏迷不覺,若欲轉凡成聖,只在遠離"妄想執著"。眾生墮在妄中,堅持不放,膠粘繩縛,雖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無法顯現。更嚴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認識,不敢相信,如《首楞嚴經》所說自己本來有頭,可是偏偏認為自己無頭,四處狂走,另覓自頭,所以學佛首先須認識,自頭從未丟失過,何須"頭上安頭"。若問如何辯認,請看臨濟禪師法語:"有一般學人向五台山裡求文殊,找錯了也。五台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么?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又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而出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臨濟禪師直指目前眾生用處,眼見,耳聞手執,足奔,都是通貫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無位真人"(臨濟喜用此語,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從自己面門出入。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處"。目前的"用"必然有體,其體就是無位真人,是他從面門出入。從體起用,從用使你認識活文殊。這就是從用顯明了本體。體用兩者關系可歸納為"從體起用,'用'顯本體。"迷人不識本頭,只因妄想執著,於是奔走找頭,狂心不歇,這就是眾生。一但覺知本頭就安住在脖子上,於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別無他術,只是消除其錯誤顛倒的"妄想執著"而已。這即是最真實,最徹底,最直接,最了當,最殊勝,最圓頓的

"修"。蓋"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修兩方面可歸納為"從性起修,'修'明自性。"

Ⅲ 什麼是佛性

我們現在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坐在電腦前面,自己的心是否是放逸的,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心念能凝聚起來,能做細思維,這個是關鍵!比如你問什麼是佛性?那麼我沒有辦法回答你,我只知道方法,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證得佛性,能證得自在,能夠證得清凈圓滿。至於什麼是清凈圓滿,那麼無論我怎麼說,用什麼樣的語言去表述,都是一種理解,而理解的本身是錯誤的,是一種思維的造作。

禪,翻譯成我們現在的文字叫做止慮,是停止思慮!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能看我們的思維,佛教中有兩個字:一個是心,一個是性。性是體,心是用。

你問什麼是佛性,你能問的這顆心,你現在就仔細地看它,如果你能端身正義,細思維,仔細地去看他,觀察他,現在就這樣做,那麼他就是一個「止」的過程,再比如佛性這位朋友,剛才你回答他什麼是佛性,那麼你能回答的這顆心,你仔細地去看他,做細思維去觀察他,首先是「止」,止是一定的,為什麼古時大德多能證悟而現在則比較困難?因為現在的眾生多流於放逸,心是外馳的。我們想知道什麼,我們做什麼,甚至連吃飯的時候,要聽音樂,要看電視,要看報紙,一心多用,而不能細心的、專注的在每一個剎那中,不用說剎那,在每一個時間因緣中。比如我們走路、說話,這顆心是否如一的,純正的。

古大德還有句話說: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當我們做不到無事可商量的時候,那麼就要息心除妄想,熄是熄滅的熄,停止思慮,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修行者的本分!是應該做到的。如果你能讓自己止住,然後虔誠的、全體身心地稱念佛陀的名號,如是念佛,方明為老實念佛!你可以老實地念佛看看。

在座的諸位同修,有修習念佛法門的,那麼當下就熄心,當下就止,止和觀是不二的,心熄和念佛同樣不二,如果能在當下熄心並且佛號升起來,那麼,你現在就能得到自在,你可以念念試試。這顆貪濁的心,就是扭轉生死的心,佛陀說過:病目觀花。病好了以後還要問剛才看到的花哪裡去了?那是因為有眼疾,所以才看到有花的存在,這些業力、煩惱、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能夠當下就熄下心來,認真地修習禪定,認真地念佛,老實地念佛,這樣便好。祝願大家吉祥!

Ⅳ 佛性圖片晚上發好還是早上好

佛性圖片晚上發好
這一點毋庸置疑很確定的!
求個採納 謝謝了。

Ⅳ 佛性是什麼

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般若智慧;
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佛性,和法性、實相、如來藏等概念,義一而名異。《大乘玄論》卷三稱:「經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涅盤經》也說「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盤,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味」。
《大般涅槃經卷》善男子。汝問雲何為佛性者。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一者定樂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樂行。定樂行者。所謂菩薩摩訶薩憐愍一切諸眾生故。雖復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禪樂。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行於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性而不能見。如汝所問以何義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復次善男子。道有三種。謂下上中。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上者生死無常謬見是常。三寶是常橫計無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義空。無常見無常常見於常。第一義空不名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義故。名為中道。

Ⅵ 有誰知道在哪裡能找到佛教圖片

早上這些東西沒有用,他保佑不了你。在網路上就能下載到。

Ⅶ 佛性是什麼

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般若智慧;

3、緣因佛性,則是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圓滿具備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種佛性說: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改變,一切眾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禪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漸顯現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圓滿,至成佛時,本有的理體佛性徹底顯現。

(7)佛性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法相宗說二種佛性,即:

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體之真如理。

2、行佛性,含藏於各人阿賴耶識中成佛之因之無漏種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種姓說,即菩薩、聲聞、緣覺證悟所得之三種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無姓;主張唯菩薩定姓與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

禪宗雖言證悟眾生本來之面目,但卻否定執迷佛性有無等問題,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凈土宗承認理佛性之說,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凈土真宗主張成佛系依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謂如來給予眾生之信心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性

Ⅷ 什麼是佛性法性

阿彌陀佛


問:「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動物叫佛性,在植物、礦物叫法性,這個說法對嗎?既然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何以植物、礦物不能說它們也具有佛性,而以法性稱之?」



凈空法師答:

你這個疑問是在後半部,不在前半部。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法性的范圍大,佛性的范圍小。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換句話說,佛是有情,是有情眾生修成的,所以叫佛性。法性不要修,法性,這兩天也跟諸位說過了,所有一切的法,這一切法,我們指物質還有非物質。虛空是非物質,虛空不能算是物質,但是它也是一法,這都從哪裡來的?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虛空既然是一法,當然它有法性,它的法性跟植物、礦物沒有兩樣,一個性。所以這個性都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那麼說佛性?佛性是動物,動物有見聞覺知,這是他具備法性,但是他迷了法性。怎麼迷了?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個一切眾生是講九法界眾生,有情眾生。雖有佛性他不能證得,就是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要怎樣證得?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的佛性就現前了,佛性就是法性。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曉得什麼事情?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不可思議!整個宇宙是自己。

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在性裡面,在法性裡面沒有大小,就是沒有對立,大小是對立的。沒有對立,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先後,這個境界佛在《華嚴經》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那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境界,真的得大自在!這個才是宇宙諸法的真相,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在此地。你看看禪宗裡面,哪一則公案我記不得了,有一個開悟的人,他說了一句話,「遍法界虛空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就是完全肯定宇宙是自己,自己就是宇宙。所以要入了這個境界,你看中峰禪師開示裡面兩句話你就能懂,「阿彌陀佛就是我自己的心,我心就是阿彌陀佛;極樂就是此土,此土就是極樂」。你只要明心見性,確實就入這個境界。

你入這個境界,別人不入這個境界。我們兩個坐在一起,入境界的人住極樂、住華藏,不入境界的人住這個地球、住這個穢土。那就是兩個不同的維次空間,確確實實不一樣。這也就說明了,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想這個道理是不是這樣的?所以一切法是從心想生,你的心清凈,這個世界是凈土;你的心善良,這個世界純善。所以實際上講,外面境界沒有染凈,也沒有善惡,染凈善惡在哪裡?在自己的心。是你自己的心把外頭境界扭曲了、改變了,是這么回事情。

諸佛、法身菩薩住凈土,他心清凈,他心善良,純凈純善,他把所有一切現象都改變成純善,改變成純凈,他受用凈土。我們這個世間人心不善,不清凈,這個不善不清凈,麻煩很大。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往後這個災難愈來還愈嚴重,什麼原因?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所造成的。道理在此地!

這些道理只有佛的經典講得透徹、講得明白,其他宗教也都有說,但是沒有佛經講得這么透徹,講得這么明白。我們要學習一定要懂得經教的意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理解之後,你要能把佛所說的,變成我自己的思想見解,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那你才真正得受用,真的問題解決。你要問說到底解決什麼問題?跟你說解決「不生不滅」的問題。古人常講生死事大,生死問題解決了,生死沒有了,還有什麼問題?你當然得大自在,當然得大安樂,解脫境界。


凈空法師---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佛性外面還有個法性,是一個性。一個性為什麼叫兩個稱呼?是因為有情跟無情不一樣,這點差別,其實是一個性。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指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植物、礦物,是無情的,就是它沒有感情,沒有情識;動物都是有情的,動物是有感受的。情與無情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切萬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動物,佛說了,都有佛性,有情的眾生有佛性,這點諸位一定要記清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佛性外面還有個法性,是一個性。一個性為什麼叫兩個稱呼?是因為有情跟無情不一樣,這點差別,其實是一個性。既然有情眾生能成佛,他有佛性他當然能成佛;無情的眾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無情眾生也成佛。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就是圓滿成就一切種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從來沒有聽說這個說法,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情與無情同一體。

有情眾生成佛我們聽說過,過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現在?佛跟我們講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現在的佛,阿彌陀佛就是現在佛,並沒有入般涅盤。未來的?經上給我們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無情成佛,沒聽說過,什麼時候聽說樹木花草成佛了?什麼時候聽說桌椅板凳成佛了?沒聽說過。實在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情成佛,無情就連帶成佛了,是這么個道理。禪家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佛性,也見了法性,因為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見性叫成佛。我們迷的時候,所見的是色相,沒有見到性,見到相;覺悟了的人,他在相裡面就見到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三十二集)

Ⅸ (原創)魯智深的佛性在哪裡

在《新水滸傳》電視劇中,為了表現魯智深的佛性,特意加了幾個情節。第一個是魯智深出場時,手捧一條金魚!第二個鏡頭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時,讓潑皮接好鳥窩,還吩咐潑皮找一個遠一點的大樹,把鳥窩放上去。為了怕潑皮吃鳥蛋,特意叮囑那些潑皮。還有一個鏡頭是魯智深要求潑皮把垂楊柳樹種好,不能讓樹死了。由於新水滸還沒播完,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有表現魯智深佛性的刻意加的鏡頭出現。 為什麼說魯智深具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呢?書上寫的很清楚了。用事件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小說家必須要懂得。《水滸傳》的作者很清楚這一點。魯智深的第一件事,就很清楚的表明這一點。什麼事,就是拳打鎮關西這事。按說,這事和魯智深一點關系沒有,可是他要管。結果,工作沒了,還遭到通緝。換別人會不會做?林沖至少不會,他做事考慮的是自己的安全!林沖更像是善良的普通人,他可能會拿些錢幫金氏父女,但不會去打人。史進和李忠呢?更不會!讀者可以想一想,剩下的所謂107個好漢,還有誰會這樣做。都不可能!就算是有些同情心的,也會先考慮自保。只有魯智深,完全沒有「我」。如此忘我的境界不是佛是什麼。 火燒瓦罐寺更是凶險,當時他面對的是生鐵佛崔道成和飛天夜叉丘小乙,打鬥中並不佔上風。幸好遇到劫道的史進,兩個人合力殺了這一僧一道。 當然,以後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表現魯智深的佛性,這個以後再分析。 魯智深如果不是佛,誰是佛?既然這么多事情可以表現魯智深的佛性,又何須用救小金魚小鳥來表現呢?新水滸的導演加這些情節,簡直是多此一舉!

Ⅹ 佛性在哪裡心與佛性的關系

佛性即心,即心即佛。
按佛家說:我們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整個宇宙,都是「妙明真心」的體現。
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大佛頂首楞嚴經》第二卷

【佛性】
(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二十七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心】

(術語)阿賴耶識之別名。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為集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三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
三末曰:「梵雲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唯識論三,述記三末,了義燈四本,揭數多之異名
也。
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