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卡通野戰軍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手掌搞笑圖片 2024-10-31 17:24:45
貴賓犬多少錢一隻圖片 2024-10-31 17:22:27
哪個圖片格式列印無損 2024-10-31 17:21:00

卡通野戰軍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3-03 07:21:24

Ⅰ 三大戰役 背景 簡略啊

什麼背景
說白話就是緩過勁,開始反撲了

Ⅱ 幫我查詢一下有沒有東北野戰軍臂章圖片

東北野戰軍沒有臂章
各大野戰軍也都沒有臂章

Ⅲ 淮海戰爭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英勇的解放軍為了消滅國民黨南線主力軍,造成進軍江南的條件,繼遼沈戰役之後,立即進行淮海戰役。戰役前,集結在淮海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有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下的4個兵團和3個綏靖區部隊,以後又由華中調來增援的1個兵團,共80萬人。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及中原、華東、華北一部分地方武裝60餘萬人。中共中央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和領導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以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展開的。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廣大人民的支援下,於1948年1月6日,發起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決戰。

整個戰役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人民解放軍在徐州以東新安鎮、碾庄地區圍殲黃伯韜兵團。戰役開始,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兵分3路南下,對黃伯韜兵團採取戰略包抄。8日,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2個軍部、3個半師共2.3萬人,在台兒庄、棗庄地區起義;徐州北大門洞開,解放軍乘機插入,切斷黃伯韜兵團的退路,黃伯韜兵團1個師在曹八集,第六十三軍在窯灣被殲;兵團司令部和4個軍被包圍在縱橫不到20華里的碾庄地區。12日,解放軍發起總攻,22日,全殲黃伯韜兵團10萬人,黃伯韜本人自殺斃命。第一階段共殲敵17.8萬人,並切斷敵人從海上的逃路,形成對徐州之包圍,兵臨江淮之勢。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主要目標是殲滅比較突出的孤立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主力在華東野戰軍配合下,於11月24日,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以南的雙堆集地區。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棄守徐州援黃維,12月4日,被包圍在徐州西南陳官莊。12月6日至15日,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發動對黃維兵團的總攻擊,全殲該兵團11.5萬人,並生俘黃維。杜聿明部則由此陷入了徹底孤立。第三階段,從1月6日,人民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被圍的國民黨軍發起總攻,至10日上午10時,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兵團25萬人,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隻身逃走。

淮海戰役歷時65天,共殲敵65.5萬人,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為渡江作戰,直搗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解放大上海創造了有利條件。

Ⅳ 野戰軍穿上迷彩服,達到與周圍樹林融為一體的效果,是利用了知覺什麼特點

1929年,義大利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黃,綠和黃褐4種顏色。1943年,德國為部分士兵裝備了3色迷彩軍服。這種迷彩服遍布形狀不規則的3色斑塊,一方面這些斑塊可歪曲人體的線條輪廓,另一方面其中部分斑塊顏色與背景色近似一體,部分斑塊又與背景色差別明顯,從視覺效果上分割了人體外形,從而達到偽裝變形的效果。

Ⅳ 豫東戰役的戰役背景

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黃泛區會戰,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在中原地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兵團作戰。1948年6月至7月,華東野戰軍西線部隊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佔河南省會開封,並在睢縣杞縣地區殲滅區壽年兵團。華東野戰軍在戰役第一階段全殲開封守軍整編第66師等,在戰役第二階段殲滅區壽年兵團部及整編51師等,活捉兵團司令區壽年和師長沈澄年,在戰役第三階段給予黃百韜兵團以打擊後成功撤退,並在之後不久發動濟南戰役,攻佔濟南,全殲第二綏靖區。
國民黨軍調集重兵至魯西南尋求決戰,華東野戰軍決定先打開封再殲援敵。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陳(賡)謝(富治)集團和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挺進中原,以「品」字形陣勢完成戰略展開,並挫敗了國民黨軍對大別山根據地的圍攻。1948年5月上旬,國民黨軍統帥部為擺脫中原戰場被動局面,部署13個整編師30個旅擔任中原地區重要點線的防禦,其中7個整編師16個旅位於沙河以南及豫西地區,其餘位於商丘、開封、鄭州、菏澤、阜陽、蚌埠等地。另部署12個整編師27個旅、4個快速縱隊擔任機動作戰任務,企圖尋中原野戰軍主力或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留置黃河以南的第3、第8、第10縱隊決戰,並監視和堵擊在濮陽地區整訓的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第1、第4、第6縱隊南渡黃河。
豫東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一部,連續作戰20天,殲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2個整編師師部、4個正規旅、2個保安旅,連同阻擊戰共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
豫東戰役,削弱了中原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動搖了其據守戰略要地和遠程機動增援的信心,同時也鍛煉了人民解放軍進行城市攻堅戰、運動戰和平原地區阻擊戰的能力,為進一步開展中原、華東戰局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豫東戰役的勝利也標志著徹底結束了國民黨軍在南線的戰役級別的進攻態勢。

Ⅵ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別是原來什麼野戰軍

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內容介紹:

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野戰軍(即一野、二野、三野、四野),誕生於解放戰爭我軍轉入戰略反攻之際、1948年11月1日,為適應革命形勢迅猛發展的需要,以便更有力地推動全國解放的到來,毛澤東、中央軍委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在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整編全國軍隊的任務。將全軍各部隊按地名劃分為四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6)卡通野戰軍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

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張德生任副主任),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

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部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O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

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副主任),下轄第7、第8、第9、第1O兵團共16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

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整編中,中央軍委沒有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野戰軍,只在華北軍區領導下編成了18、19、20三個兵團(60~68軍),69、70兩個軍直接受軍區領導。華北軍區部隊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作為直屬軍委統帥的我軍一支戰略機動部隊。這樣就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形成了四大野戰軍。

Ⅶ 31軍林向陽少將簡歷

首先31軍林向陽少將已經多次晉升,成為我國現役56位高級將領中的,上將軍銜了。

林向陽:男,現年57歲。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上將軍銜。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其履歷可以看出,其曾經在東部、西部、中部戰區多個重要核心崗位任職,特別是曾經任過三個集團軍軍長職務,這應該是全軍第一個在三個不同集團軍任過軍長職務的將軍。

林向陽治軍嚴明的表現:

一位部下曾提到,林向陽對作風紀律一向都很嚴格,師機關的一次早操訓練中,部分同志途中溜號,結果他親自在終點點名,責令機關1小時內查明情況,並要求上班後逐個到他辦公室說明情況。

Ⅷ 渡江戰役的背景

1、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

2、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3、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

4、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肆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

5、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一、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指揮。

6、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帶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

7、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8)卡通野戰軍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2、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Ⅸ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淮海戰役總前委
第一階段
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庄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第二階段
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黃維軍團本歸屬桂系軍閥白崇禧部,蔣桂兩派別矛盾重重,調動白部十分不易)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向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隻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杜集團圍而不殲,部隊進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階段
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斗,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邱清泉自殺,李彌逃脫。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干凈,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添加新圖片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庄、台兒庄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戰。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兵團,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並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兵團已東撤,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遼沈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於十一月四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布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於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於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 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系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佔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准備調往靈璧。十一月八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於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於徐州地區的決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於碾庄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 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系,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佔碾庄,二十二日全殲第7兵團,擊斃黃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一至二公里,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 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系,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 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 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採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 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著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准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於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俘杜聿明,淮海戰役結束。 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 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條件。 添加新圖片

Ⅹ 1949年4月22日,我30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歷史背景

背景

1、1949年初,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

2、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於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在公元1949年渡江戰役將要勝利時 寫的一篇新聞,原載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報》。

面對我三十萬大軍南渡長江的重大事件,作者舉重若輕,揮動如椽之筆,僅用193字就寫出了它的基本情況,及時地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的事實。消息文字簡潔,語言凝練,平實中顯示出宏大的氣勢。

消息以敘述展開,其中穿插白描:「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萬大軍南渡長江的壯闊場面,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10)卡通野戰軍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在公元1949年渡江戰役將要勝利時寫的一篇新聞,原載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報》。

面對我三十萬大軍南渡長江的重大事件,作者舉重若輕,揮動如椽之筆,僅用193字就寫出了它的基本情況,及時地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的事實。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