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水利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劉濤圖片大全最新圖片 2024-10-28 00:26:43
粘纖是什麼面料圖片 2024-10-28 00:20:11

水利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2 12:05:44

㈠ 蘇軾的生活寫作背景(完整)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 「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葯、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㈡ 陳淳所畫的《罨畫圖》有怎樣的故事背景

罨畫,溪水名。在今浙江長興縣西八里,因古木夾岸,叢筱翳其下,朱藤蔽其上,如此者十里。花時,遊人競集。有罨畫亭。唐鄭谷《寄獻湖州從叔員外》詩曰:

顧渚山邊郡,

溪將罨畫通。

遠看城郭里,

全在雲水中。

西閣歸何遠,

東吳興未窮。

茶香紫筍露,

洲迥白萍風。

歌緩眉低翠,

懷明蠟剪紅。

政成尋往事,

輟棹問漁翁。

把溪邊風景如畫,遊人興致無窮,誘人嚮往等引人入勝之處,描繪得淋漓盡致。

宋蘇軾於元佑六年七月二日(1091年7月20日)《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鑒於吳中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水患嚴重的現實,上奏哲宗,按單鍔吳中水利書所言,沿三州——蘇、常、湖之水,架橋開瀆,輸浚海口,不使堵塞。文中提到:「宜興所利,非止百瀆而已。東則蠡河,橫亘荊溪,東北透淇瀆,東南接罨畫溪。皆范蠡所鑿。」可見罨畫溪不僅風景如畫,還是三州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條溪水。

明陳淳所畫《罨畫圖》,水墨畫,意境頗似鄭谷詩,村居山舍全在雲水中。自題雲:「嘉靖甲辰(1544)寓荊溪之法藏寺,遠眺山色,遂效米家筆法寫此卷。時九月望後二日也。道復記。」看來罨畫溪在明中期仍秀麗如畫,生態未遭破壞。今日如何?不得而知。

㈢ 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像圖畫文章一樣美麗正所謂什麼 如何補充完整該句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 是出自清代梁章鉅的《楹聯叢話全編》。

有山水的地方都像圖畫、文章一樣美麗。形容該地方風景優美,令人贊嘆。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形容山光水色之美。這里的「文章」不是指文字作品,而是形容水色之美,說它有著錯雜的花紋和色彩。

(3)水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清代楹聯大師梁章鉅(1775-1849年),字臣林,號退庵,祖籍長樂,後遷居福州。清嘉慶年間進士,官至一江一蘇巡撫,兼署兩一江一總督,是一位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擁戴的官員。他是林則徐的好友、堅定的抗英禁煙派人物。

他在廣西巡撫任上,曾奏請摘去禁煙不力的梧州知府劉錫元的頂帶,憤怒地責令劉去抓拿大宗的煙販以贖過失,表現了他禁煙要「清其源」的明智主張。在他護理一江一蘇巡撫期間,一江一淮患水災,每天有萬余災民沿一江一聚集蘇南,他賑災民、修水利,表現出崇高的人格精神。

當他因病辭官居福州黃巷黃樓時,他以文化的詩心畫意修葺黃樓,在花廳里增添了亭台樓榭假山魚池。至今保留在假山上的半邊亭,其造型之奇妙、構件之一精一美,依然為古建築行家們所稱道。在黃樓,梁章鉅與福州文人的詩會唱和曾輯成冊。他一生共著詩文近70種。林則徐說:在官一場上的人,著作沒人比章鉅更豐富了。

㈣ 該圖是我國四個限制開發的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據此完成問題。 小題1:關於其生態建設主要方向,敘述正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B

㈤ 期刊封面設計重要性

學術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專業性和權威性。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書脊)不僅可以保護期刊,還可以反映期刊的辦刊宗旨和刊物內文。封面不僅具有標識期刊作用,而且能形象地體現期刊的編輯出版質量和風格特色。學術期刊的封面應大方、美觀,封面圖案要端莊、明快,著重突出期刊的內容特色。期刊封面由三個關鍵要素構成,即色彩、封面圖片和封面文字。以下為您推薦的期刊封面設計重要性。
⒈色彩
色彩的選擇和搭配對封面具有重要意義。色彩是視覺傳達力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學術期刊封面設計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象徵性、傳達力都能影響到期刊的最終傳達效果。因此,色彩的應用既要能美化期刊的封面,還要不失嚴謹。只有得體的色彩表現和藝術處理,才能在讀者的視覺中留下強烈的印象。色彩的選擇要考慮期刊內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對比的效果來表達不同的內容和思想。在對比中保持協調,在統一中求發展。以刊名的色彩運用為例,首先,刊名的色彩在封面上必須有一定的分量,採用較高的純度和突出的對比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其次,色彩面積上的分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色彩的表達。當然,獨立的談色彩是不科學的,設計者應該整體地、辯證地看待色彩的含義、色彩搭配的`含義及圖形的含義。②學術期刊的封面,不應有過於誇張的色彩,而應當體現學術的嚴肅性,符合學術界讀者的審美情趣。整個設計要顯得文雅,體現出書卷氣,營造一種特有的學術氛圍。
⒉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具有直觀、明確、視覺沖擊力強的特點,成為設計要素中重要部分。封面的核心是創造一個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平面構圖。圖片有寫實圖形、寫意圖形(例如國畫、中國書法、藝術陶瓷、油畫和雕塑)。盡量用簡潔、明快、意義豐富的畫面凸現主題,表達出學術期刊的外部藝術形象。例如:《山東水利》雜志的封面主要是以水利工程類的自然風景為主,每一期的封面照片要結合當前的水利工作重點、水利建設成果、新的科技成果、水文化、水利建設場面等照片,一般可單獨使用,或與風光照片合成。③《安徽地質》的封面是以黃山為背景,用圖片反映期刊的主題和辦刊方向,揭示了期刊是展示安徽地質礦產的專業期刊。
⒊封面文字
封面應使用規範文字與符號。常用於刊名的字體分為三大類,有書法體、美術體和印刷體。書法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多出於名人之手,具有名人效應。例如《商業研究》的刊名就是由郭沫若題寫。美術體是刊名設計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字體,它可以分為規則美術體和不規則美術體兩種。印刷體沿用了規則美術體的特點,藉助電腦使印刷處理方法上既便捷又豐富。故印刷體刊名的使用在學術期刊中出現很普遍,特別是電腦廣泛地應用,電腦字型檔中字體種類增加很多。不少期刊的刊名選用電腦字型檔中的楷書、行書、隸書。
學術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是在讀者和期刊之間構建信息傳達的視覺橋梁,文字的視覺藝術首先是一種藝術造型的元素,不同的字體具有不同的獨立性,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以刊名為核心,包括出現在封面上的其他固定設計,是該刊物區別於其他刊物的識別要素,是期刊品牌的視覺表現,是刊物整體視覺識別系統最重要的部分。期刊封面設計要簡潔、美觀、大方,既可表現的抽象,也可表現的具體。構圖視覺元素包括刊名、標准連續出版物號、卷期號等文字和數字、構成封面背景的點、線、面圖案和圖片及其他裝飾符號等。學術期刊封面設計中的配圖比較少,一般選用與期刊內容密切相關的圖片參與構圖,並把它固定在封面的構圖中。例如《海洋學報》(英文版)的封面很有特色,封面背景是純正的蔚藍色,封面上部正中是白色的英文字母,封面下部1/2處是美麗的浪花,整個封面顯得典雅而大方。

㈥ 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2010·黃岡)《清明上河圖》再現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華景象,其作品作者是張擇端。

(2015·宜昌)由宋代張擇端創作,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可作為研究宋代市民生活重要史料的長卷風俗畫是《清明上河圖》。

㈦ L4D是在什麼背景下

比爾是一名退役的老兵,當他們的城市有僵屍的時候他的戰友給他了一把M16用來防身,而佐依是個千斤小姐,當時正在度假,結果別一群僵屍追補,正巧被比爾碰到了,比爾幫她趕走了僵屍,他們遍走到了一起,而路易斯是開店的,他自己私藏了一把烏茲槍,有僵屍來襲擊他的時候他正好用槍去追打僵屍,在街上看到了弗朗西斯,弗朗西斯當時正拿棒球球棒來打僵屍,路易斯幫助他殺死了僵屍,後來弗朗西斯從警車裡面拿了把噴子,他們4人在同一城市裡面相遇,就走到了一起,而他們每人拿的槍就像你進入游戲時候讀條的那個背景圖片,比爾拿的M16,弗朗西斯拿的噴子,路易斯拿的烏茲,佐依拿的雙搶,那張圖片就是下面這張

㈧ 保定市水利設計院怎麼樣,本科生進去有前途沒

國企 前途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 陞官嘛? 在國企的前途估計要看背景了

㈨ 為什麼隋朝大運河圖里的黃河流進渤海,到元朝大運河的圖就變成流進東海了

中國古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河流,與萬里長城一同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跡,而它的發端就在我們揚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乃是它的濫觴。
而今,古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沿河城市紛紛「爭搶」這張歷史「名片」;國家也擬將古運河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揚州是唯一與古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揚州古運河無疑將更令世人矚目。今年「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的主會場已確定「搭台」古運河畔,唱響「運河大戲」。
今天,值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揚州古運河》一書首發之際,本報與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開設「揚州古運河尋訪錄」一欄,撥開塵封的歷史,探尋古運河的「前世今生」,彰顯曠古獨特的運河文明。
「揚州古運河尋訪錄」之一

【背景:「運河城」之爭】據不完全了解,杭州拱墅區已經率先籌建起中國古運河博物館,並多次舉行中國古運河文化研討會;杭州、聊城、濟寧等城市先後舉辦「京杭大運河文化藝術節」;無錫已實施城區古運河永久性禁航,保護古運河歷史街區,同時大力發展「古運河之旅」,北京市通州區大打運河文化牌,規劃建設了包括運河文化廣場在內的一批文化設施。而鄰近的淮安則更加明了、響亮地喊出了「運河城」的聲音,氣勢「雄壯」。
寒冬的清晨,寒氣懾人,往常熱鬧的邗溝路行人寥落,一旁清清的邗溝水已然冰封。亭台水榭,古樸幽雅,堤岸上灑落著點點白雪,平添了幾分詩意。遙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正是於此開鑿邗溝,那又是怎樣一番艱辛的景象!同樣,開築古城揚州的吳王夫差也不會想到自己下令開鑿的一段溝渠,竟然「流」下了千古佳話!
1800公里長的古運河猶如一條巨型的紐帶,流穿了全國數十座城市,滋養了沿河的華夏世代子孫,孕育出了燦爛的運河文明。目前,全國諸多沿運河城市都在自豪地稱自己是「運河城」。
誰是當仁不讓的「運河城」?一時爭論不休。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也只有一條途徑可走——探尋古運河的歷史過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虎華稱,「追根溯源,古運河的發端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的邗溝,古運河的第一鍬正是在揚州這方土地上開挖。這已是不可辯駁的史實。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名垂千秋。東晉永和年間開挖了今儀揚運河的前身。唐代齊浣開鑿伊婁河,瓜洲渡從此名聞天下。溝通五大水系的古運河在元代誕生。而其間,隋煬帝大規模全線打通古運河,也是以揚州為中心進行南北擴掘和連接的。在以後的漫長歲月里,古運河河道雖歷經遷徙,但揚州的中樞地位卻從未變化過。邗溝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揚州則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國唯一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在王虎華的心中,揚州且是天下無雙的「運河城」,他說,「沒有古運河,就沒有揚州古城;古運河的興衰史也就是揚州古城的興衰史。古運河孕育了揚州城市,貫通了揚州湖河,擴大了揚州地域,格局了揚州街巷。揚州古運河是揚州城的『母親河』,揚州是唯一與中國古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是天下獨一無二的『運河城』。古運河對揚州城的誕生和成長,對揚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都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兩千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基本契合。古運河從瓜洲至寶應全長約125公里。其中,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王虎華說,保護、整治、利用古運河,繼承和弘揚古運河文化,是揚州人民神聖和光榮的歷史使命。國家擬將古運河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揚州古運河的地位更顯得獨特和重要。從延續和發展歷史文明的角度看,我們對揚州古運河保護、利用的責任更為重大,意義更為深遠。

老邗溝的前世今生

談到古運河,人們往往將眼光投向古運河的前身——邗溝。邗溝涵蓋了古運河的基因。揚州城北這個具有近2500年歷史的老河,見證了當初吳王夫差的英雄壯舉。記者尋這條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舉鍤如雲」開鑿邗溝的壯闊熱烈場面。
據《揚州文化志》記載,揚州遺存的古邗溝長約1450米,寬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橋「邗溝橋」。古邗溝也曾引起國內外不少學者、專家關注。當年轟動一時的《話說長河》、《話說運河》都曾取景邗溝。如由柯藍撰稿的《古城揚州》就有一段:「當年夫差北上伐齊,北霸中原,在這里挖邗溝,築邗城。這些溝就是歷史形成大運河的早期工程。」
據《漢書?藝文志》及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邗溝的路線大致是:南引長江水,再從如今觀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繞至鐵佛寺稍南的城東南角,經螺絲灣、黃金壩北上,穿過今高郵南15公里的武廣湖(後名武安湖)與陸陽湖(又名淥陽湖)之間,進入距今高郵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東北入今寶應東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稱博支湖,即廣洋湖)、寶應東北30公里的射陽湖;出湖西北至山陽(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匯入淮水。因為利用天然湖泊以減少人工,所以邗溝線路曲折迂迴,全長約200餘公里。
邗溝的遺存為揚州傳下一筆豐富的文化寶藏,可以有效開發利用。據我市文史專家晏炳森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市文管會曾與市規劃部門制定《古邗溝保護規劃》。他認為,古運河申遺、揚州建立運河博物館都離不開古邗溝。一是要歷史建築風貌,對邗溝兩側建築進行整修;二是遍種柳樹,恢復古「邗溝煙柳」景觀;三是要重修大王廟。早先在邗溝旁建立一座財神廟,廟里供奉的卻不是財神,而是與揚州城密切有關的吳王——一位是春秋時的吳王夫差,一位是西漢的吳王劉濞,因此這座廟也被稱作「二王廟」,兩位吳王被揚州人作為財神供奉了。如今,「吳王廟重修記」石刻尚存,可古為今用。

隋煬帝和大運河

隋煬帝楊廣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古運河緊緊相連,永遠無法分開。大業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開山陽瀆後的18年,隋煬帝在開通濟渠的同時,「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這是在邗溝舊有基礎上的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大,形成了後代運河的規模。
我們不禁想問,隋煬帝為何要開鑿這一條貫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揚州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研究認為,隋朝結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據局面,既為古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客觀條件,也是開鑿古運河的客觀需要,以此來加強、改善全國的建設、交通運輸。統治者隋煬帝出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目的開鑿運河是必然的,至於因其嚮往江南、嚮往揚州而開運河一說,只是諸多原因之一。
隋煬帝所開運河以東都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運河是洛陽東南方向的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北運河為永濟渠。大運河設計的總方案是以黃河為基幹,充分利用黃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點,使運河順應地形由高往低緩緩流去。這種方案既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趨勢,又溝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使南北運河成為溝通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同時,也凝聚著運河設計者和千百萬挖河民工的智慧與血汗。
就溝通江淮的整個運河來說,文帝和煬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溝故道。所以,當通濟渠鑿成時,邗溝也已修畢。當月,隋煬帝就乘坐龍舟,由新修好的運河浩浩盪盪巡行江都。「我夢江都好」,運河是煬帝的揚州好夢,最終也成為他的揚州噩夢。
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修過長城,秦始皇成為最傑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過運河,隋煬帝成為最傑出的代表。然而,既修過長城,又開了運河的皇帝,只有隋煬帝一人。這涉及到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帝王的評價,可謂意味深長。揚州城與大運河緊緊相連,與隋煬帝也不能分開。這個皇帝曾當過11年揚州總管,開通了大運河,三下江都,最終死在了這里。
顧一平先生稱,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功過一直頗受爭論。但是無論怎樣,古運河惠澤後代的功績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自隋以後,每年數十、百萬石的漕糧和江淮物資經過邗溝運達關中。邗溝成為一條重要經濟與軍事命脈。

老揚州:古運河載來的新「鹽城」

鹽運是古代揚州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有了運河,揚州才得以成為兩淮鹽業的中心。運河和揚州鹽業的關系最為密切,現在揚州城裡還有眾多的鹽業遺跡。說老揚州是古運河載來的新「鹽城」一點也不為過。
在國慶北路西側,有一個去年底剛剛整治一新的鹽運司衙門,這便是當年鹽政機關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的舊址,它是揚州鹽業興隆的見證。鹽運使始置於元代,全稱為都轉鹽運司鹽運使,簡稱運司,設於主要產鹽地區。從元朝至民國,都在揚州設立兩淮鹽運衙署機構,負責兩淮地區鹽的生產、運銷和緝私等事務,可見鹽業在揚州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揚州鹽運的見證。公所在丁家灣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門樓。按照清朝政府規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鹽均須從兩淮鹽區運出,故四省鹽商大量聚集於揚州。所謂「四岸公所」,就是他們議事的地方。揚州之鹽,凡是銷往四省口岸的,其運鹽的先後、載鹽的多少、購鹽的貴賤,都必須由大小商人們議定,於是四岸公所便應運而生。只有諸事議定了,客商們才能持票往儀征十二圩鹽棧領鹽,然後裝船駛往各個口岸。
「鹽城」古跡處處可尋。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條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揚州鹽務發達的時代,這里曾經是各地商人買賣「鹽引」的地方,猶如今日的金融一條街或股票市場。揚州引市街每日每時進行的交易行情,遙遙影響著皖、鄂、湘、贛等省食鹽價格的起伏漲落。
據揚州學者韋明鏵先生介紹,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各場運至揚州待轉各地的海鹽達58.76萬小引(1小引等於100公斤)。揚州運河中鹽船擁塞,兩岸鹽倉林立。清代鹽課更是清政府的經濟命脈,在全國鹽課982萬兩稅銀中,兩淮鹽課高達607萬兩,占總數的62%。

古運河,宏大水庫潤千秋

千年運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運河,本是水運之河。軍運、漕運、鹽運、貨運……運輸是古運河的基本功能。而運河作為人工開鑿的水道,又在防洪、排澇、灌溉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船隻航行,需要足夠的水深和航道寬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則就會擱淺或發生事故。通過長期的實踐,揚州人民在運河上創建出一整套從埭堰、斗門直至船閘等人工渠化河流的過船技術設施,使運河200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暢通。
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在運河上採取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出現的設施叫做「埭」或者「堰」,實際上就是攔河修築的蓄水壩。當年吳王夫差築邗溝時,邗溝水位即高於淮河水位。為防止邗溝水流入淮河,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築了一道攔河大壩,取名「北神堰」,阻擋了河水下泄,保持了邗溝水位的基本平衡。
東晉太元年間(376年-396年),太傅謝安鎮守廣陵,於城北20公里處的邗溝上築邵伯埭。東晉末年,邗溝南段又連續築有4座埭堰,稱秦梁埭、邵伯埭、三枚埭和鏡梁埭,分段節流,形成人工控制的航道。
重載船隻越過埭堰十分麻煩,需要反復裝卸,且船隻過壩是「起若凌空,投若墮井」。延時費力不說,船舶和物資都易損。這迫使人們想出更好的法子來代替埭堰,於是出現了用來節制水流的水工設施——「斗門」,也稱「水門」。
在今天揚州城西北部的蜀岡與儀征、邗江交界的丘陵地帶,自漢唐至明代中葉,曾連綿設置了5座「水櫃」(即今天的水庫),叫作「五塘」。千百年來,五塘為揚州和蘇北地區的農田水利特別是運河的航運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歷史而言,五塘中當以下雷塘最為古老,漢時被稱為「雷陂」。這里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當時理想的遊憩之所。吳王劉濞曾於此處築釣台,飲宴遊樂,笙歌達旦。荒唐的江都王劉建則喜歡在此泛舟。有一次,恰遇大風,劉建竟然命令兩個侍從乘小舟出沒於風濤之中,看他們在水中掙扎沉浮以為笑樂。
五塘中面積最大的要數陳公塘。此塘系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所築。位於今儀征龍河鄉一帶,於「岡勢峻昂」中,「依山為形,一面為堤,以受啟閉」,三面環山,「周廣九十餘里」。塘的東南方有長堤一道,堤上設閘為出水口。塘築成後,沿塘農田收益甚大,鄉民對陳登「愛而敬之」,故此塘又名「愛敬塘」。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長史李襲譽又在陳公塘之東築勾城塘。這口塘面積在五塘中位居第二,可灌溉農田800餘頃。
隨著運河漕運的日益重要,五塘的任務也隨之改變。中唐以後,五塘變為濟漕利運、補給水源的水庫了。

波通千里揚州驛

運河使揚州城成為歷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因而,歷代都在揚州設立了水陸相通的驛站,曾有「揚州驛」、「揚子驛」、「廣陵驛」等名稱。揚州驛在城南。今南門外大街有一向東的斜坡,直抵古運河,名為「館驛前」,舊時的館驛即在其左近。館驛前原有碼頭和郵亭,接待過往官員,引渡上下驛馬。這里是揚州與外界聯系的重要窗口。
秦始皇出巡,曾利用運河沿線的驛道。古邗溝的驛道為邗溝道,是古驛道上重要的一段。邗溝旁的秦郵(今高郵),即因秦始皇時「築高台、置郵亭」而得名。
據有關文史專家介紹,明清兩代,沿運河的堤岸設有驛站和鋪設。明成祖遷都北京,運河成明王朝的命根子,「天下大命,實系於此」,並派十萬大軍沿途保障糧鹽運輸通暢,南京、北京之間郵驛建築地位更加突出。揚州的驛站建築都很華麗。《中國古代郵驛史》說:「南直隸揚州府廣陵水驛,正廳懸匾額曰『皇華』,後堂建有淮海奇觀樓,匾額曰『禮賓軒』。」
明代人程春宇作過一首《水驛捷要歌》,說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驛道上共有驛站46處,其中「龍潭送過儀真壩,廣陵邵伯過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陰」三句,是說在揚州區域有儀真的儀真驛、江都的廣陵驛、甘泉的邵伯驛、高郵的盂城驛和界首驛、寶應的安平驛六座驛站。廣陵驛對於揚州文化影響深遠,至今在揚州口語里還保留著它的些許印痕。揚州人俗呼館驛里的驛卒為「驛子」,揚州有「充老驛子」的俗語,用以譏笑不懂裝懂、冒充內行。

㈩ 跪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圖解 不是相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一)第一期工程:寶瓶口

註:修建寶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將岷江江水分流部分進入成都平原,防洪減旱。

(10)水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餘縣。 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