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蒹葭背景圖片

蒹葭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06 06:05:56

Ⅰ 蒹葭中典型的意境是什麼,由哪些意象組成

典型的意境是:相思之苦;由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三種意象組成。

先秦·佚名《蒹葭》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白話釋義: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1)蒹葭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

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文章賞析: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

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後,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於七夕。

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

《國風·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

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Ⅱ 《蒹葭》的語言特色

採用重章疊唱的手法,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蒹葭》

【作者】無名氏【朝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白話釋義: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2)蒹葭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里的十首詩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凄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

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

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後,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於七夕。

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

《國風·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

「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Ⅲ 求關於蒹葭意境的圖片文字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Ⅳ 以蒹葭為背景的作文

蒹葭蒼蒼
月掛懸空,星墜萬里。象一段段秋風花夜月,於時間的輾轉中斑駁成昔日夢里的虛幻,只獨有n年以前的那場擦肩而過未曾褪色,如同彼岸的蒹葭,縱然繁茂,似零亂蒼蒼。吾,心靜似水,欲追尋,彼時繁花殆盡的瑣事……
那是一個死寂沉沉彌漫整個天際的黃昏。
一片凄楚,一片空寂。殘留下枯黃的落葉,書寫著秋的蕭條。吾形單影只一人,在異地他鄉的潺潺流水旁,靜默的沉思,與皚白的水珠嬉戲開顏。以物凈化心靈,拋開這個繁雜的世間。
倏然,吾隱約聽到,有歌聲自遠方來,空茫茫的一片,方圓500里荒無一人。是什麼聲音此刻響起?那聲音,清脆,美妙,天籟般繞耳旋轉不已,使人沉迷,能忘卻塵世的雜想,闃靜的四周依然餘音裊裊。驀然回首,吾瞰見,於彼岸,蒹葭生長之處,有位穿著樸素的天使,依著河如履平地地涉水而來,輕飄如雲地哼著小曲。河風,輕吹過她清秀的笑靨,拂動她的青絲縷縷翩躚,倒映在水中,宛如是那搖曳於水中的綠藻。她抬起頭,用手撥開遮擋住雙眸的秀發,緩緩拭去,額頭那晶瑩的汗珠。她的清純,於斜陽影里,留下晚照。吾瞰見,一枝芙蓉涉水而來,姿態高揚,她的風儀,在我的心頭驚艷——青純般的形象已深深地讓我銘記。
吾看得痴了,訥訥地。竟不知此刻的黃昏中,只剩下一個,青澀少年。眼前的一切從這個時候開始成虛幻縹緲。
或許,這種等,只是一種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守侯,但我,不舍離去。吾不懂,還要等多長的時間你才會出現。難道是今天,或許是明年。也許,是永遠……
直覺沒有告訴我,她將去何方。想再去找尋她的貯足的地方,殊不知,她又要將她的青純帶去何方?或許,她也和我一樣是異地他鄉的行客,或許這里,真的不應該是我們停留的地方。但,戀意不斷地在心頭萌動,如豆蔻梢頭的花苞,免不了要綻放。於是,吾日日徘徊在河洲邊。每當黃昏來臨,看著蒹葭在風中搖擺,露水凝成白霜,想起那日,她在彼岸涉水而來哼著小曲的情形。吾萬分可待,可日復一日的等候,換得的竟是惘然——她,一去不復返。寒風凜冽,白霜從天而降,蒹葭黃了,秋水瘦了。可想念,像勒住心肺的鋼絲,日夕不放。但已是不可實現的遐想。吾風華依舊,在原地,等你。
她,離我不遠,宛如朦朧中嗅到卮子花撲鼻的芳香,而那卮子花卻只是驚艷於彼岸,似乎近在咫尺而不能靠近。也許不能越近的,即是不可讀懂的一段心靈的心聲。
吾靜默水旁。信手拈來縷縷彌香,點綴渾濁的空氣,使之靜化如水。只願吾,不能泅渡。想著你的笑靨,瞰著,蒹葭蒼蒼。周而復始地冥思著,為何當年的瞬間停留,竟然是一場沒有開始就結束的幻景。
……
n年以後的今天,依舊是那人,默立潺潺流水旁,望著秋水湯湯,卮子花一片一片地開過。白色的花瓣彌漫天際,宛如思念凝成的雪花。隔著瑟瑟的黃昏,想看看葦叢那邊是否有天使立在水之湄。那個人,就是n年以前的你。

Ⅳ 蒹葭究竟是什麼植物

《詩經》中描述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里的蒹葭,其實是兩種植物,蒹為沒長穗的荻,葭為初生出蘆葦。
荻是禾本科,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狀莖,稈直立,高可達1.5米,直徑約5毫米,節生柔毛。葉鞘無毛,葉舌短,具纖毛;葉片扁平,寬線形,邊緣鋸齒狀粗糙,基部常收縮成柄,粗壯。圓錐花序疏展成傘房狀,主軸無毛,腋間生柔毛,小穗柄頂端稍膨大,小穗線狀披針形,成熟後帶褐色,基盤具長為小穗2倍的絲狀柔毛;頂端膜質長漸尖,邊緣和背部具長柔毛。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等地。是一種多用途草類,是優良防沙護坡植物,可以用於環境保護、景觀營造、生物質能源、制漿造紙、代替木材和塑料製品、紡織、葯用等。
蘆葦是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根狀莖十分發達。稈直立,高1-3米,具20多節。葉鞘下部者短於其上部者,長於其節間;葉舌邊緣密生一圈長約1毫米的短纖毛,易脫落;葉片披針狀線形,無毛,頂端長漸尖成絲形。圓錐花序大型,分枝多數;小穗無毛;內稃兩脊粗糙;花葯黃色。蘆葦為全球廣泛分布的多型種。生於江河湖澤、池塘溝渠沿岸和低濕地。在開花季節特別漂亮,可供觀賞。由於蘆葦的葉、葉鞘、莖、根狀莖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氣組織,所以它在凈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蘆葦莖稈堅韌,纖維含量高,是造紙工業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現今的蘆葦亦有區分,開花前為蘆,開花後則為葦。開花前的蘆葦還是青色,伴著水面微風沙沙作響,在蘆葦叢間泛起波浪。開花後的蘆葦又是另一種姿態,婀娜的身姿,搖曳在傍晚余暉中也是羨煞旁人。

Ⅵ 蒹葭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

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6)蒹葭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蒹葭賞析: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

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

Ⅶ 蒹葭的草書圖

只有蒹

Ⅷ 《蒹葭》鑒賞,作者、背景、情感、藝術手法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風》里的十首詩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凄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Ⅸ 詩經蒹葭產生的社會背景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復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像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Ⅹ 蒹葭的翻譯

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

出自《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10)蒹葭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