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唐詩山居秋暝寫作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辦公室電腦室圖片 2025-04-30 07:48:28
發怒圖片卡通人物 2025-04-30 07:43:25
長的不好看的動態圖片 2025-04-30 07:40:07

唐詩山居秋暝寫作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4-30 04:10:16

⑴ 山居秋暝 王維 鑒賞 短一點的!100左右就可以了!急求,謝謝!

一、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朴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朴,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⑵ 鳥鳴澗古詩意思

譯文:春天夜晚,寂無人聲,芬芳桂花,輕輕飄落。青山碧林,更顯空寂。明月升起,驚動幾只棲息山鳥。清脆鳴叫,長久回盪空曠山澗。

拓展資料:

一、原文:

《鳥鳴澗》

唐代: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二、賞析:

(一)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

(二)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

1、這首詩寫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地感受到了。由於「人閑」,也就是人靜。人靜緣於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

2、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襯托出春澗的幽靜。

3、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

參考資料: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