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管風琴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拳擊袋搞笑圖片 2025-04-26 15:13:01
女人幸福花圖片 2025-04-26 15:05:30

管風琴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4-26 09:59:36

Ⅰ 鋼琴流行曲有哪些

1、安妮的仙境

《安妮的仙境》屬班得瑞樂團音樂系列第一部專輯《安妮的仙境》中的第二首音樂。發行公司金革唱片,發行於1990年。

班得瑞音樂是瑞士音樂公司Audio Video Communications AG旗下的一個新紀母音樂團體。其作品以環境音樂為主,亦有一些改編自歐美鄉村音樂的樂曲,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是重新演奏一些成名曲目。

班得瑞最獨特之處莫過於每當執行音樂製作時,從頭到尾都深居在阿爾卑斯山林中,堅持不摻雜一絲毫的人工混音,直到母帶完成!置身在歐洲山野中,讓班得瑞擁有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也找尋到自然脫俗的音質。

每一聲蟲聲、鳥鳴、花落流水,都是深入山林、湖泊,走訪瑞士的阿爾卑斯山,羅春湖畔、玫瑰峰山麓,少女峰等處實地紀錄。

Ⅱ 《喀秋莎》對俄羅斯人的意義有多大

《喀秋莎》對俄羅斯人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蘇聯有一種武器也叫喀秋莎

這種武器的全稱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這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製作的,以共產國際的俄文首字母K命名,印在炮艦上。新武器在戰爭期間需要保密,當時使用的蘇聯紅軍並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根據字母K,士兵們將其命名為喀秋莎,一個女人的昵稱,這個名字很快在蘇聯紅軍中傳播開來。有趣的是,在德國納粹一方,它被稱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Ⅲ 關於貝多芬的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3)管風琴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

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感情生活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

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

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早年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維也納初期

1793年,貝多芬改向莫扎特摯友,作曲家與教師J·B·申克學習對位法及音樂理論。

1794年,開始師從聖斯蒂芬大教堂阿爾布萊茲貝格學習對位法,向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里免費學習作曲;由於海頓忙於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創作準備,師生兩人性格不同又有音樂思想上的分歧,貝多芬向海頓的學習終於1794年中止。

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2);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796至1797年創作完成《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15),並於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於年底將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Op.13)予以出版。

1800年4月,《第一交響曲》(Op.21)、《降E大調七重奏》(Op.20)在維也納皇家宮廷音樂會首演。

1801年,創作完成《升c小調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Op.27no.2),題獻給朱麗塔·吉米爾茨伯爵夫人;同年還完成了《弦樂五重奏》(Op.29)、《弦樂四重奏》(Op.18)。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成熟時期1803年,神劇《基督在橄欖山》、《A大調克魯采小提琴奏鳴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鋼琴協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響曲》首演,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此作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時期的重要標志;同年11月20日,歌劇《費德里奧》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

1806年,創作完成《拉茲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第四鋼琴協奏曲》、《第四交響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園)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舉行了首演。

1809年,《科里奧蘭序曲》、《第五(命運)交響曲》、《C大調彌撒》相繼問世。

1810年11月,《第五鋼琴協奏曲》在萊比錫首演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貝多芬因耳聾已與許多親友疏遠。

1812年,創作完成《第七交響曲》與《第八交響曲》;翌年夏天創作完成《戰爭交響曲》。

創作晚期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響曲》、《戰爭交響曲》相繼再度上演,成為維也納狂熱事件。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響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創作完成《庄嚴彌撒曲》。

1826年,《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完成並公演,歌劇《費德里奧》最後版本予以發行。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於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