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這張圖片是什麼地方
這是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產狀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的紅色碎屑岩(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並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我國廣為分布,其中以廣東省的丹霞山最為有名。
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具體分布如下:[1]
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
甘肅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江蘇新沂馬陵山;
湖南懷化漵浦縣思蒙(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崀山(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
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
重慶酉陽一品丹霞
重慶酉陽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
雲南麗江老君山;
貴州赤水(約有1300平方千米);
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雨石山、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
廣東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WHC)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一致通過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綁」申報的「中國丹霞」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梧州的太平獅山;
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
② 乾旱半乾旱濕潤半濕潤怎麼劃分 乾旱半乾旱濕潤半濕潤是如何劃分的
乾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能造成農作物的減產、居民與牲畜的飲水問題、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下,乾旱半乾旱濕潤半濕潤怎麼劃分?乾旱半乾旱濕潤半濕潤是如何劃分的?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乾旱半乾旱濕潤半濕潤怎麼劃分
乾旱
1、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經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線,此線是乾旱地區與半乾旱地區分界線。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南坡一線,此線是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3、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此線是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
乾旱區規模變化:
乾旱半乾旱區約佔全球陸地表面積的40%,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多數氣候系統模式不能較好地模擬全球乾旱半乾旱區面積擴張程度。
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全球乾旱半乾旱區面積將會加速擴張,到21世紀末將佔全球陸地表面的50%以上。其中,全球乾旱半乾旱區擴張面積的四分之三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乾旱半乾旱區擴張將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土地進一步退化的風險,並加劇其貧窮程度。
乾旱圖片
乾旱地區植被特點:
乾旱區植被以旱生草類和灌木為主。乾旱區植物的特點是根部的生物量大,通常乾旱群落中生物量的50%以上在它的根系中。乾旱種的根干比在1到2之間均有報道。乾旱群落具有高氮含量的枯枝落葉層,平均為1.5%,較之草地的1.2%和森林的0.6%高。
乾旱區群落中氮循環的一個實例,這里可以看出根系生物量的龐大和降塵在營養物質循環中的重要性。這個例子中考慮系統是封閉的,實際上通過地面侵蝕和動物傳遞,氮的損失是高的。
乾旱區植被動態受降水影響大,一些觀察表明,在一般情況下,乾旱區植被生物量或密度持一個常量,降水後生物量上升,季節性茂盛與降水期相比有滯後性。
乾旱地區
乾旱區簡介
乾旱區(arid zone)指屬於乾旱氣候的地區,約占陸地面積的30%,其共同特徵是:降水量少而變率大,一般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皆大,可能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多風沙,雲量少,日照強。
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由於熱量充足,當利用灌溉供水與加以施肥時,有可能成為高產地區。
中國乾旱區外緣山地,由於其高大的山體截取高空氣流中的水汽,因此獲得較多降水,在我國西部地區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700—800mm,甚至更多,因此在山地可形成河流,河川徑流出山口以後,分散流經於由戈壁構成的極易滲漏的沖積扇上。
河水即強烈滲漏而損耗殆盡,如格爾木河出山口後流行十幾公里即全部滲入地下,即使較大的河流,其滲漏量也可達河水的30—60%。從山地向盆地中心過渡,可以明顯地劃分出徑流形成帶與徑流散失帶,在盆地核心的荒漠部分,無徑流存在。
中國乾旱區外緣山地,由於其高大的山體截取高空氣流中的水汽,因此獲得較多降水,在我國西部地區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700—800mm,甚至更多,因此在山地可形成河流,河川徑流出山口以後,分散流經於由戈壁構成的極易滲漏的沖積扇上,河水即強烈滲漏而損耗殆盡,如格爾木河出山口後流行十幾公里即全部滲入地下,即使較大的河流,其滲漏量也可達河水的30—60%。從山地向盆地中心過渡,可以明顯地劃分出徑流形成帶與徑流散失帶,在盆地核心的荒漠部分,無徑流存在。徑流形成帶與散失帶的銜接點一般不是發生在出山口處,而是在荒漠化程度向山地推進處,一般講,荒漠化程度越高的山地,高程亦高。在徑流形成帶內,河川徑流量隨水面積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補給河流,地貌過程以水蝕為主,在徑流散失帶,出現相反的水文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