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腳的骨骼結構圖,清楚點的。
腳骨骨骼結構圖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塊,屬短骨。分前、中、後三列。後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於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內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標志。記憶7塊跗骨名稱及排列的口訣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塊,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
3、趾骨:共14塊。足母趾為2節,其餘各趾為3節。形態和命名與指骨相同。
(1)腳的骨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發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體直立、步行及負重時重要的裝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於足的前部,其基底部與楔骨、骰骨組成跖跗關節,跖骨頭是負重區域。任何損傷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復位,可能發生嚴重並發症。
3、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接,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病因多為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高處落下直接打擊足趾,或走路時踢及硬物等。重物打擊傷常導致粉碎骨折或縱形骨折,同時合並趾甲損傷,開放骨折多見。踢撞硬物致傷多發生橫形或抖形骨折。
② 腳部都有哪些骨頭,最好有圖示
足的構造 足的構造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也就是前足部、中足部、後足部,要注意的是這三個部分的構造及機能都不一樣。足骨包括跗骨7塊,跖骨5塊,趾骨14塊。共26塊。
③ 腳的骨骼全部結構圖
骨骼為身體提供支撐,保護內臟,並參與造血。足部由26塊骨骼組成,佔全身骨骼數量的四分之一。足部骨骼分為跗骨、跖骨和趾骨三大類。趾骨位於腳前部,共14節,大拇趾除外,其他均為三節。跖骨有五塊,第一跖骨最短且粗,第二跖骨最長。跖骨位於腳的中部,從內向外的順序為第一、二、三、四、五跖骨,其中第一跖骨最短且最強壯。跗骨有七塊,分別是距骨、踝骨、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跗骨位於腳的後部,由距骨、踝骨、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構成。在第一跖骨遠端常見籽骨;在足舟骨內側常見副舟骨。骨骼由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有機物主要由骨膠原纖維和粘多糖蛋白質構成,性質柔軟,易變形,兒童骨骼中有機物含量高,因此易變形;無機物主要由磷酸鈣構成,性質堅硬,易斷裂,老年骨骼中無機物含量高,容易發生骨折。兒童的腳骨大多未完全鈣化,還有很多軟骨。即使鈣化部分,由於有機物含量較高,也容易變形。許多兒童在幼兒時期腳部出現問題,因為不覺得疼痛,腳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變形,錯過最佳矯正期。腳部X光片顯示,膝關節由脛骨、腓骨下端和距骨上端組成。關節面相對平行,關節間隙均勻。腳部骨骼包括趾骨、跖骨和跗骨。腳部X光片通常採用逆位和斜位拍攝;側位拍攝較少使用,可用於分辨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立位水平拍攝則用於腳弓的測量。
④ 腳有哪些骨頭
足骨包括跗骨,跖(,第四聲)骨和趾骨。跗骨記憶有一個口訣,叫「距上跟下,舟連三楔,骰(tou,第二聲)在外」。依次是:與小腿最接近,並通過踝關節與之相連的就是距骨;位於距骨下方的是跟骨;跟骨前方有五塊骨頭,由內側向外側橫向依次按足舟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骰骨。跖骨相當於手骨中的掌骨,從內側向外側依次命名為第1~5跖骨。同樣趾骨就相當於手骨的指骨,除大腳趾外,趾骨均有三節。
⑤ 跪求腳部骨骼圖
腳共有26塊骨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分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
腰部為5根長骨組成其負責連接前掌和後跟及傳遞身體部分重量至前掌。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
(5)腳的骨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腳對人體的作用是走路,承重。腳由五個腳趾和腳掌和腳背組成,為走路必要的器官。據研究統計:現代人類一生之中,雙足平均觸地次數超越1000萬次以上。雙足具有驚人的承重能力。
一個50千克體重的人,雙足每日累計承受的總壓力竟在幾百噸上下。雙足能夠做出無數充斥驚險、挑戰、傳奇的動作。
腳上有和心臟、腸胃、腰部以及骨盆內的內臟器官等相連接的多個神經反射點,通過刺激神經反射點會改善腳的血液流通,能顯著地促進疾病的治療,對於健康和美容也有極好的效果。
⑥ 腿及腳一共有多少塊骨頭
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股骨(femur)位於大腿部,是人體最長的骨,可分為一體兩端。[圖示] 近側端主要形態結構是:有球形的股骨頭;頭下外側的狹細部分稱為股骨頸;頸與體交界處有兩個隆起,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為大轉子,下內側的為小轉子。 股骨體的主要形態結構是:後面有縱行的骨嵴,稱為粗線;粗線向上外延續為臀肌粗隆,為臀大肌的止點。 遠側端的主要形態結構是:有兩個膨大,分別稱為內側髁和外側髁。 股骨的主要骨性標志:股骨大轉子、股骨內外側髁。 ◆髕骨(patella)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於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後面有關節面。[圖示] ◆脛骨(tibia)位於小腿內側部,可分為一體和兩端。[圖示] 近側端主要形態結構是:近側端膨大部,稱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在脛骨上端與體移行處的前面,有脛骨粗隆,為股四頭肌通過髕韌帶的止點,是骨性標志。 脛骨體呈三稜柱形,其前緣明顯,直接位於皮下。 遠側端的主要形態結構是:內側面凸隆,稱為內踝,為骨性標志;外側面有一三角形切跡,稱為腓切跡。 ◆腓骨(fibula)位於小腿的外側,可分為一體和兩端。[圖示] 主要形態結構是:上端略膨大,稱腓骨頭,為骨性標志;腓骨頭下方變細,稱為腓骨頸,此處骨折時易損傷腓總神經;腓骨下端膨大為外踝,為骨性標志。 ◆足骨(bones of foot)可分為跗骨、跖骨及趾骨。[圖示] 跗骨(tarsal bones)屬於短骨,為7塊 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塊楔骨(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記憶歌訣] 跖骨(metatarsal bones)屬於長骨,為5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稱為第1~5跖骨。每塊跖骨也可分為底、體和頭三部分。 趾骨(phalanges of toes)共14節,其中趾為2節,其餘各趾均為3節。分為底、體、滑車(頭)三部分。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