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百年變局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牙里的蟲長什麼樣子圖片 2025-02-12 17:21:07

百年變局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2-12 15:21:44

① 【汽車人◆聚焦兩會①】非常時期「兩會」,擎動車業未來

由於疫情因素,2020年的兩會被賦予了遠超以往的期望和內涵。制定關鍵對策,擎動車業未來,非常時期的非常兩會,註定帶來深遠影響。
文/《汽車人》管宏業
隨著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今日召開,中國再次進入兩會時間。因新冠疫情而延後兩個多月,今年兩會來之不易。盡管抗疫還未徹底勝利,但兩會能夠召開,就是最好的官宣,意味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經濟生活秩序恢復。也因此,2020年兩會的意義就不僅是代表委員履職謀策的舞台、世界觀測中國的窗口,更是穩定國民經濟、鼓舞民眾士氣的信心之源。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今年經濟社會主要指標如何確定?在「六穩」基礎上如何做到「六保」,穩住經濟基盤?無論宏觀還是微觀、國家還是個體,每個關注點上,都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傳遞出中國發展路徑的自信。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信心比黃金重要,種種跡象預期,2020年兩會將從三個維度向外界展示中國戰勝疫情、穩定發展與持續開放的堅定意志。
首先,展示抗疫必勝的信心。從1月疫情爆發至今,中國已走出至暗時刻,社會正加速回歸正常,今年兩會將出現更多「抗疫印記」,總結得失,針對後疫情特徵加強部署。
其次,強化穩定發展的決心。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下降6.8%,雖然近期以來多項經濟指標好轉運銷,但回到正軌難度仍然很大。如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切實履行「六保」任務,將是今年兩會焦點。事實上,就在兩會召開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除了研究部署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之外,一大主題就是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第三,明確擴大開放的恆心。鑒於今年各主要經濟體同時陷入衰退,中國外部環境變得更加復雜,經濟全球化與地緣政治呈現出復雜變局。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早走出疫情危機的國家,後疫情時代如何創新發展擴大開放,兩會上預計透露新的方略。
在這些關鍵節點里,如何推動汽車消費市場復甦、穩住中國汽車製造基盤,將是重中之重。同往年一樣,圍繞汽車產業生態鏈條,從前端製造到後期消費服務的提案、議案,仍將是2020年兩會一大看點。雖然兩會剛剛召開,未來路徑還很難下定論,但從此前不久的政治局會議議程上,已經不難發現端倪。
政治局會議看端倪
按慣例,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都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向社會公布當年GDP增速。但在今年一季度GDP同比負增長6.8%的背景下,增長目標可能會淡化。4月17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是:「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上述判斷下,中央首提「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很顯然,在百年一遇的疫情災難面前,有必要重新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接受較低的經濟增速,同時應把工作重點放到穩就業與穩民生之上來。
即使在當下哪悄宴,GDP增長目標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指揮棒,無論部委還是企業,很多經濟工作都是以此開展。但當中國經濟從常規增長模式轉入「戰疫增長模式」時,今年即使能夠實現3%左右的增長,也是一個很大勝利。
倘若能夠淡化處理GDP目標,無疑也是對汽車企業松綁。車企有必要對包括市場容量、發展速度、消費能力在內的諸多要素重做規劃。當下最重要的是降低期望,各汽車企業不僅需要對2020年銷量目標重做規劃,未來兩年的步子也有必要慢下來。切忌抱著之前的目標不放,做好最壞的准備,爭取更好的結果。
也同樣是在政治局會議上,5月14日的會議主題之一是: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新冠疫情之下,以美國為首,吸引製造業迴流的呼聲強烈。盡管中國產業鏈健全、市場巨大、基礎設施較好,但中國勞動密集型商品已有相當一部分向東盟諸國轉移。應對產業鏈外遷的現實風險,不僅需要持續加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更需要採取競爭中立原則,減少民營企業准入限制。
提升汽車產業鏈供李銀應鏈穩定性的必要性同樣迫切。盡管大多數國產汽車都已實現了90%以上的本地化生產,但實際上,即使是自主品牌企業,包括電控組件、發動機PCU單元在內的諸多核心部件,依然需要進口。對一輛需要3萬個零件的汽車來說,牽一發動全身,零件成本的最小化、企業效益最大化,並不一定是汽車產業追求的目標。疫情帶來的最大教訓是:保障產業安全、保證供應有效,比成本效益更重要。
兩會召開前兩天,5月19日,工信部組織召開暢通全球汽車供應鏈研討會。工信部部長苗圩強調,汽車產業是典型的國際化、市場化行業,疫情不分國界,全球汽車供應鏈也無國界,行業企業應該齊心協力、加強合作。包括中國一汽董事長徐留平、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等與會代表們認為,基於汽車產業鏈長、分工細化的特徵,綜合考慮製造成本、運營效率、風險管控等因素,應堅持全球化發展方向,加強協同配合、加大技術創新、提升管理水平,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讀懂五個關鍵詞
進入兩會時間,各項議程隨之展開,而代表委員提交的提案、議案也再度成為關注焦點。在產業競爭加劇、格局面臨重塑的背景下,多位代表委員從激活汽車消費到發展新能源車,從擴展中國汽車全球化路徑到財稅制度改革,提出了分量感十足的建議。我們關注到,以下部分內容,在今年多份提案、議案中多次出現。一定程度上,讀懂以下五個關鍵詞,也就能夠看清中國汽車的未來。
一、促進汽車消費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汽車消費市場連續兩年出現下跌,加之新冠疫情影響,嚴重沖擊了汽車產業發展。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提交了《關於促進汽車消費的建議》,他提出:推動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減輕汽車消費總體稅負,降低購車成本;改善汽車消費環境,拓展消費渠道,加大汽車下鄉支持力度,刺激消費;大力發展二手車交易市場,積極解決「停車難」、「充電難」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建議,階段性放寬公積金可提取的用途范圍,在原有的購房、租房用途基礎上,將其他家庭重大開支納入可提取范圍,如購買汽車等,以此激發消費潛能。
可以預期,本次兩會上會有具體的措施建議提出,推動暫時還未有響應的城市逐步放開汽車限購或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限額,進而拉動經濟發展。
二、加速智能網聯
隨著「新四化」深入發展,汽車正以智能化和網聯化為重點建設方向,全面進入智慧交通終端平台階段。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的提案是《以汽車為新型基礎設施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徐和誼認為,鑒於城市治理的迫切需求與汽車產業的全新發展,有必要融合汽車、人工智慧與城市發展,把汽車產業打造成現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智能城市的AI細胞。
針對智能汽車產業「新基建」,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建議,依託國家2020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從5G新型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系統等方面入手,加快構建智能汽車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培育相關的創新鏈和產業鏈。
三、激發新能源活力
新能源汽車向來是汽車市場的熱點,每年兩會都有與之相關的提案、議案。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提出的兩項議案都與之相關,分別為《取消NEV正積分結轉限制,推動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再製造再利用,促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尹同躍建議,取消對NEV正積分結轉的相關條件限制,以提高傳統汽車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積極性,同時推動新能源汽車基礎高價值零部件延長在役壽命工程,將再製造歸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針對目前小型電動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建議,確立小型電動車產品標准,制定以降低能耗為導向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准,給予小型電動車稅費優惠,加強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突出小型電動車優勢。
四、完善財稅制度改革
鑒於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重要性,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需要加快實施汽車稅收改革,今年他帶來的兩項相關議案分別是《將車輛購置稅由中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將汽車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至銷售環節,並實現中央與地方共享》。李書福建議,中央與地方「五五共享」,能夠減少生產企業流動資金的大量佔用,有利於企業更好地將資金投入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從而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消費稅後移,將部分稅收留在地方,可以有更多資金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激活消費活力。
在《關於抗疫減負、支持企業發展的建議》中,曾慶洪也建議,推動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減輕汽車消費總體稅負,降低購車成本。
五、提升中國品牌力
針對新形勢下中國品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帶來了《關於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下,快速提升中國品牌汽車品牌力、拉動中國經濟的建議》。朱華榮認為,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品牌力差距大,在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下,生存與發展面臨困難,亟待快速提升中國品牌汽車品牌力。他建議,倡導領導幹部及公務人員、公眾人物,優先使用、購買中國品牌汽車。在大型活動或國家行為層面,更多展現中國汽車品牌形象。
針對復雜國際形勢下中國汽車走出去的問題,王鳳英也建議,制定中國汽車「走出去」國家戰略,推動汽車強國建設;強化對出口企業的管理,搭建「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台,護航企業「出海」。
由於疫情因素,2020年的兩會被賦予了遠超以往的期望和內涵。制定關鍵對策,擎動車業未來,非常時期的非常兩會,註定帶來深遠影響。(文/《汽車人》管宏業,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2021年是我國經濟全面復甦的一年,內外需的強勁反彈,帶動經濟高速向上,取得成果不少。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1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後,各地亦陸續發布了去年GDP數據。

從已經公開的信息看,地方經濟整體正穩定恢復。尤其廣東已一省之力GDP總量可闖入「世界前十」,另有多個省份GDP數據在過去一年裡突破重要關口。

湖北增速領跑,11省份跑贏全國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兩年平均增長5.1%。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查閱各地官方公布的信息發現,截至1月22日中午,已有28省份完整或部分公布2021年經濟數據。其中,11省市去年GDP增速超過全國水平。

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湖北繼續「跑步」復甦,全年GDP增速達到12.9%,居全國第一。海南亦跑出兩位數增長,以11.2%的增速緊隨其後。山西增長9.1%,暫列第三。

截至目前,去年GDP增速跑贏全國的省份還有:江西(8.8%)、江蘇(8.6%)、北京(8.5%)、浙江(8.5%)、山東(8.3%)、安徽(8.3%)、重慶(8.3%)、四川(8.2%)。上海、貴州均增長8.1%,與全國水平持平。

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截至目前增長最快的前三名是海南(7.3%),山西、貴州(均為6.3%)。湖北兩年平均增長3.3%,但逐季提升。

廣東總量破12萬億,超部分發達國家

從經濟總量看,廣東(12.4萬億元)、江蘇(11.6萬億元)前兩名的地位依然穩固。其中,廣東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GDP12萬億大省。

12.4萬億元相當於什麼水平?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廣東省去年GDP總量約1.92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放在2020年可以排到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的前十位,且高於前十名中的義大利(1.89萬億美元)、加拿大(1.64萬億美元)、韓國(1.64萬億美元)等發達國家,堪稱「富可敵國」。

廣東和江蘇是去年全國僅有的兩個GDP總量超10萬億元省份。其後,山東(8.3萬億元)、浙江(7.35萬億元)亦自成一檔,且分別首次突破8萬億、7萬億關口。截至目前,已公布數據省份中GDP總量超過5萬億元大關的還有河南(5.89萬億元)、四川(5.39萬億元)、湖北(5萬億元),四川、湖北均首次進入「5萬億俱樂部」。

2021年,在總量上實現重要突破的還有上海和北京。滬京兩地全年GDP總量均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前者更達到4.3萬億元,是中國頭兩個GDP4萬億之城。

此外,山西去年GDP總量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甘肅則首次登上萬億台階。但在已公布數據省份中,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四地GDP總量仍低於1萬億元。

應對沖擊,各地經濟顯韌性

多地GDP突破重要關口背後,顯現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在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湖北省,該省統計局局長朱慧介紹,2021年,湖北41個工業行業中39個行業實現正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8%;全年施工項目個數增長30.6%,新開工項目增長54.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4%;市場主體總量突破600萬戶……一系列指標充分表明湖北省經濟韌性較強,在疫後重振中取得決定性成果,總量排位回歸第七,發展重回「主賽道」。

廣東GDP總量已連續30年余年全國領跑。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說,盡管2020年和2021年不同程度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廣東充分發揮產業體系較為齊全優勢,產業鏈彰顯韌性,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其中有廣東經濟市場化程度高、改革開放創新成分高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優勢。

「我們看到了數據背後的經濟邏輯,經濟增長的邏輯,最重要的是廣東經濟的韌性形成的穩定性。」楊新洪說。

疫後重振,量變背後有新路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疫後重振不只是量變,更走出了新路。

例如,海南經濟增速全國名列前茅,就離不開自貿港建設紅利。在此背景下,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高效農業等「3+1」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5.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2.5%,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消費潛力也得到持續釋放。首屆消博會成功舉辦,離島免稅銷售額突破600億元,網路零售額快速增長,即使剔除離島免稅這個政策性消費熱點,海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也達到15.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加快領跑,則讓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如浙江省統計局介紹,2021年,預計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9%,比上年加快2.0個百分點;佔GDP比重為11.0%。規模以上工業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人工智慧、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均比上年加快並遠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顯著拉抬工業生產增速。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2

因為2022年春節較早,所以2021年度的各省市GDP戰績的發布要比往年更早,所以截止目前已有過半省區市的成績已經揭曉,我們就先睹為快吧,來看看已經出爐的這些地區的年度成績如何。

2021年是經濟全面復甦的一年,內外需的強勁反彈,帶動經濟高速向上,取得成果不少。全國GDP總值超過114萬億元,在全球經濟總量上的比重再次提升。各地區的.話整體復甦明顯,但因為產業結構和經濟活力的不同,在上升趨勢上還是有差異的。

煤炭生產省GDP飆升

首先比較矚目的是幾個能源生產省的高速飆升,這和2021年產能擴張太快相關,煤炭等能源緊缺,導致價格暴漲。山西、內蒙古等省區在為全國各省抓緊生產、貢獻能源的同時,在經濟總量上也為自身拉升了許多。

山西省的年度GDP名義增幅竟然能高達28%,如果和實際增速9.1%比較就能發現平減指數超高呀,這就是價格帶動的表徵。同樣內蒙古也是如此,同比名義增幅也有18%以上,兩省的總值都突破了2萬億元。

沿海各大省重現高增長

其次就是2021年對於沿海地區的各經濟大省來說也是充滿了機遇,外貿、內需的強勁復甦,讓它們的產能擴張速度加快。從增長率比較來看,2021年是沿海各經濟大省整體增幅不遜於中西部地區的一年,這是多年未見的現象了。

雖然廣東省增長稍慢於全國,但以它龐大的體量有12.3%的增幅也可以接受了,增量超過了1.3萬億元。而蘇魯浙三省都要在13%以上,四大省整體的話是要快於全國的,可能還能稍快於中西部的整體增長率。

四大省體量龐大,有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也帶動了全國經濟不少。

中西部地區整體放緩

相比往年,在2021年中西部各省明顯有些放緩了,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其實也並沒有那麼悲觀。

首先是因為沿海各大省的超常發揮拉高了全國整體增速;其次中西部諸省市在疫情期間受到沖擊較小,2020年的GDP受損偏小,所以基數原因導致2021年的增速就走低一些。

但中西部內部互相比較的話,差異還是不小的。首先是河南省因為災情、疫情的連續影響,其年度名義增長僅只有7.1%,GDP總值近5.9萬億元,不但被浙江省甩開了,而且還被四川省迫近了一千多億元。

其次西南諸省市明顯有所減速,四川、重慶都不算太快,像貴州等前幾年都是高歌猛進,在2021年的名義增幅還不到10%。所以它的總值被山西、內蒙古反超了,排名下滑到第22位。

但也有發揮非常出色的,除了山西省飆升之外,江西也表現非常優秀。在2021年接近了3萬億元,名義增長15.3,成功甩開了重慶市的追逐。江西省在近些年來的經濟表現讓人刮目相看,阿卡林省總算是迎來了春天。

截止目前,只剩下幾個省市尚未公布數據了,可能還要等一周左右才能全部出爐了,但剩下的懸念已經不多了。福建省應該是難超湖北省了,後者在2021年強勢反彈,已經突破了5萬億元,應該能夠回歸全國第七。

也就是河北省和北京市哪個會更高了,河北是公布的實際增速並不快,就看是否能夠通過PPI拉升一些平減指數,提高名義增速了。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3

廣東省統計局1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124369.67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截至目前,廣東成為國內唯一一個GDP超12萬億元的省份,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摺合美元測算,2021年,廣東省GDP約為1.92萬億美元,這一數值或超過韓國、加拿大,與義大利僅有一步之遙。

繼2021年全國經濟成績單公布之後,各省份也陸續亮出年度答卷。不少省份都有驚艷表現,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交織背景下,中國經濟彰顯實力和韌性。

廣東超韓國、加拿大

1月20日,廣東省宣布,2021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摺合美元測算,2021年,廣東省GDP約為1.92萬億美元,超過韓國、加拿大,與義大利僅有一步之遙。

圖片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根據韓國政府此前發布的《2022年經濟政策方向》,預計2021年該國GDP增速為4%,將達到1.7萬億美元。另有權威機構預測,加拿大2021年經濟增速預期5.4%,或將達到1.73萬億美元。義大利工業協會預測,義大利2021年GDP可能增長6.4%。全年GDP總量約為2.01萬億美元。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進出口延續兩位數增長。2021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8.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出口5.05萬億元,增長16.2%;進口3.22萬億元,增長17.4%。

當天出爐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廣東處在內外循環交匯點,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較強的創新實力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擁有1500多萬市場主體、7000萬勞動者、1.27億常住人口共同形成的市場紅利,擁有「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疊加利好,這是廣東奮進新征程的優勢所在、信心所在、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廣東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發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需要持續攻堅,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還需加大力度解決,城鄉發展差距依然較大。

廣東省提出,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31省份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這些省份也有新突破

作為第二經濟大省的江蘇,也在不斷縮小跟廣東的差距。2021年,江蘇GDP邁上11萬億元新台階,達到11.63萬億元,增長8.6%,增速快於廣東。

數據顯示,2020年,江蘇GDP和廣東的差距為8000億左右,2021年差距縮小為7700億左右。外貿增速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江蘇2021年外貿進出口值首破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

上海、北京GDP也雙雙突破4萬億。日前,北京宣布,北京2021年GDP達到40269.6億元,增長8.5%。上海也宣布,2021年GDP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32萬億元,增長8.1%。其中,北京GDP在2007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後,分別用6年和5年時間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而突破4萬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北京經濟結構和質量持續優化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保持全國第一。北京著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高精尖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加強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布局,北京成為全國半導體領域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集聚區。實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案,首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網上零售額增長超過20%。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湖北也迎來強勢復甦。2020年,受到疫情沖擊最嚴重的湖北,GDP下降5.0%。數據顯示,2021年湖北GDP增長12.9%,總量邁上5萬億元台階,達到50012.94億元,實現歷史性跨越,排名重回全國第7位。其中,武 漢城市圈經濟總量跨越3萬億,達到3.01萬億元,位居全國省域城市圈前列。湖北2022年設定了7%左右的增長目標,並強調堅定不移鞏固回穩向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