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光粒子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穀子手機圖片大全 2025-02-10 22:55:26
鼓浪嶼哪裡最好玩圖片 2025-02-10 22:51:24
我要冬眠了圖片卡通 2025-02-10 22:49:45

光粒子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2-10 08:10:31

A. 如何看待、認識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1 大爆炸初期,粒子普遍處於電離狀態,光子在運動過程不斷和粒子相撞,無法自由移動,只有不斷改變路徑,一段時間後,溫度下降,質子電子結合為中子,穩定的原子結構形成,物質密度降低,此時光子解耦,自由射出,這時光子運動產生輻射叫做微波背景輻射。恆星爆炸(超新星爆發)在銀河系內都是非常罕見的事情,在宇宙空間內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試問,發生概率低,在天空中零星出現的爆發為什麼360度全方位可觀測而且永不停息?如果是恆星輻射,極遠處的恆星輻射過於微弱,極難觀測,近處的恆星有脈動變星,造父變星,紅巨星,藍巨星,白矮星,如果我們假設天空中大部分恆星都是主序恆星,它們發出的輻射都是均勻的,而當中必然出現變星和巨星,它們的物理性質和主序星不同(從赫羅圖中可以看出),它們發出的輻射會使天空中的均勻輻射產生較大波動,不可能各項同性,差異極為微小,更何況主序星也有大小之分,它們發出的輻射強度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天空的輻射能是均勻的嗎?

還有,宇宙背景輻射叫微波輻射,微波是一種波長較短的無線電波,而恆星發出的電磁輻射主要由可見光,和伽馬射線,X射線,紅外線,紫外線,帶電粒子輻射等高能射線組成,不可能大部分都是微波,而且背景輻射的溫度極低,只有3K,試問所有恆星溫度都那麼低嗎?
2微波背景輻射不是剖面圖,你一定看過地球地圖,你會發現這個圖也是一個橢圓平面,宇宙在我們的視野中也是一個球面,為什麼不能沿經線切一刀,把它展開為平面呢?

3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誕生幾十萬年時的輻射,基本代表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緣,用有限無邊宇宙模型解釋,微波背景輻射存在的區域就是球面里的一小層薄殼,半徑差不多就是137億光年

科學家認為3K輻射就是大爆炸殘余是因為它能和現有的大爆炸模型相適應,3K輻射的特性和大爆炸模型預言的相一致,人類不了解某種自然現象,只能用模型去解釋它。宇宙空間中恆星,黑洞活動形成的射電波和3K波有較大差別,這樣的全方位各項同性波不太可能是恆星黑洞產生的,如果說空間每一點都能接受到這種微波,特性又完全相同,又不可能由恆星黑洞中子星產生,這表明他們有共同的起源,既然其性質和大爆炸模型預言相一致,當然就認為是背景輻射,這應該就是一一對應的原因。

B. 數學物理,如圖,這就是可見光譜么感到所謂可見光譜是在一般條件下,即相對於

你的圖片只是美化後的示意圖而已,實際上,光線在空氣中傳播是看不見的,當光線穿過三棱鏡後落在牆壁等灶正白色背景上,才能看見赤橙紅綠青藍紫的光譜。

紅移:當光源與觀察者互相遠離時,觀察者看到的光線波長會更長,頻率更低。類似於所有顏色的光均往紅色端移動了,所以叫紅移。

紅移不是所有光都變成紅光,而是向紅色方向移動,紫色變藍色,青色變綠色,黃色變橙色,紅色就變成紅外線了。具體變化有多大,取決於光源與觀察者互相遠離的速度。

紅移可以證明光具有波的性質。

如果光是粒子,發射的光子到觀察者接收,都是一樣的,沒有變化。

但波不一樣,波具有一定的波長和頻率。

比如頻率為100赫茲的波,傳遞速高者度100米/秒。

當100米外的觀察者,以10米/秒的速度遠離光源,則1秒後,觀察者距離光源110米。

在這1秒內,觀察者接收到的只有0.9秒的波,第1.0秒的波還在100米處呢。

所以,觀察者接收到的波頻率只有100赫茲×0.9秒÷1秒=90赫茲。

這就是波的紅移原理,不只針對光,也針對所有波。

從以上示例可以看出,紅移的幅度與觀察者遠離光源的速度有關。遠離速度相對光速微不足道時,紅移量也微不足道;遠離速度越接近光速,紅移量越顯著。

音速或普通意義上的超音速,相對光速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觀察到明顯的紅移。

紅移一般用於觀測宇宙膨脹。由於宇宙膨脹,距離銀河系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我們隱念悔觀察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的光譜,就可以觀測到明顯的紅移現象。

與之相對的,如果有某個星體在以較高的速度向我們沖過來,我們也能觀察到「藍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