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光的歷史圖片大全
一、光的歷史起源
光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一種電磁波,也稱可見光譜。
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光子為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對於可見光的范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長在400-700毫米之間。
人們看到的光來自於太陽或藉助於產生光的設備,包括白熾燈泡、熒光燈管、激光器、螢火蟲等。因為光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光的成語非常多,也有同名的歌曲。
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韋——19世紀物理學界的巨人之一的研究成果問世,物理學家們才對光學定律有了確定的了解。從某些意義上來說,麥克斯韋正是邁克爾·法拉第的對立面。
法拉第在試驗中有著驚人的直覺卻完全沒有受過正式訓練,而與法拉第同時代的麥克斯韋則是高等數學的大師。他在劍橋大學上學時擅長數學物理,在那裡艾薩克·牛頓於兩個世紀之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微積分以「微分方程」的語言來表述,描述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中如何順利地經歷細微的變化。
海洋波浪、液體、氣體和炮彈的運動都可以用微分方程的語言進行描述。麥克斯韋抱著清晰的目標開始了工作——用精確的微分方程表達法拉第革命性的研究結果和他的力場。
麥克斯韋從法拉第電場可以轉變為磁場且反之亦然這一發現著手。他採用了法拉第對於力場的描述,並且用微分方程的精確語言重寫,得出了現代科學中最重要的方程組之一。
它們是一組8個看起來十分艱深的方程式。世界上的每一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在研究生階段學習掌握電磁學時都必須努力消化這些方程式。
隨後,麥克斯韋向自己提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如果磁場可以轉變為電場,並且反之亦然,那若它們被永遠不斷地相互轉變會發生什麼情況?麥克斯韋發現這些電—磁場會製造出一種波,與海洋波十分類似。令他吃驚的是,他計算了這些波的速度,發現那正是光的速度!在1864年發現這一事實後,他預言性地寫道:「這一速度與光速如此接近,看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光本身是一種電磁干擾。」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有史以來第一次,光的奧秘終於被揭開了。
麥克斯韋突然意識到,從日出的光輝、落日的紅焰、彩虹的絢麗色彩到天空中閃爍的星光,都可以用他匆匆寫在一頁紙上的波來描述。今天我們意識到整個電磁波譜——從電視天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微波和γ射線都只不過是麥克斯韋波,即振動的法拉第力場。
光分為人造光和自然光。 自身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光源分冷光源和熱光源。
如圖為人造光源。 有實驗證明光就是電磁輻射,這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間。
波長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稱「紫外線」。
紅外線和紫外線不能引起視覺,但可以用光學儀器或攝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測這種發光物體的存在。所以在光學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紅外線和紫外線領域,甚至X射線均被認為是光,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個粒子,即光量子,簡稱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鉑制米原器被選作定義「米」的標准,並且約定光速嚴格等於299,792,458米/秒,此數值與當時的米的定義和秒的定義一致。
後來,隨著實驗精度的不斷提高,光速的數值有所改變,米被定義為1/299,792,458秒內光通過的路程,光速用「c」來表示。 光是地球生命的來源之一。
光是人類生活的依據。光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工具。
光是信息的理想載體或傳播媒質。 據統計,人類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總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過眼睛…… 當一束光投射到物體上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現象。
光線在均勻同等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波,包括紅外線,它們的波長比微波更短,頻率更高,因此,從電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發展,是一種自然的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普通光:一般情況下,光由許多光子組成,在熒光(普通的太陽光、燈光、燭光等)中,光子與光子之間,毫無關聯,即波長不一樣、相位不一樣,偏振方向不一樣、傳播方向不一樣,就象是一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光子部隊,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動一致。 光反射時,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在同一平面,位於法線兩邊,且光路可逆行。
光的種類 光源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熱效應產生的光,太陽光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蠟燭等物品也都一樣,此類光隨著溫度的變化會改變顏色。
第二種是原子發光,熒光燈燈管內壁塗抹的熒光物質被電磁波能量激發而產生光,此外霓虹燈的原理也是一樣。原子發光具有獨自的基本色彩。
第三種是同步加速器(synchrotron)發光,同時攜帶有強大的能量,原子爐發的光就是這種,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接觸到這種光的機會。 光的色散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牛頓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鏡觀察到光的色。
二、物理
1.人眼可見電磁波譜 編輯本義項 編輯本段介紹 光光是人類眼睛可以看見的一種電磁波,也稱可見光譜。
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光子為基本粒子組成,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對於可見光的范圍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長在380~760nm之間。
人們看到的光來自於太陽或藉助於產生光的設備,包括白熾燈泡、熒光燈管、激光器、螢火蟲等。因為光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光的成語非常多,也有同名的歌曲。
編輯本段光的奧秘 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韋——19世紀物理學界的巨人之一的研究成果問世,物理學家們才對光學定律有了確定的了解。從某些意義上來說,麥克斯韋正是邁克爾·法拉第的對立面。
法拉第在試驗中有著驚人的直覺卻完全沒有受過正式訓練,而與法拉第同時代的麥克斯韋則是高等數學的大師。他在劍橋大學上學時擅長數學物理,在那裡艾薩克·牛頓於兩個世紀之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微積分以「微分方程」的語言來表述,描述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中如何順利地經歷細微的變化。
海洋波浪、液體、氣體和炮彈的運動都可以用微分方程的語言進行描述。麥克斯韋抱著清晰的目標開始了工作——用精確的微分方程表達法拉第革命性的研究結果和他的立場。
麥克斯韋從法拉第電場可以轉變為磁場且反之亦然這一發現著手。他採用了法拉第對於力場的描述,並且用微分方程的精確語言重寫,得出了現代科學中最重要的方程組之一。
它們是一組8個看起來十分艱深的方程式。世界上的每一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在研究生階段學習掌握電磁學時都必須努力消化這些方程式。
隨後,麥克斯韋向自己提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如果磁場可以轉變為電場,並且反之亦然,那若它們被永遠不斷地相互轉變會發生什麼情況?麥克斯韋發現這些電—磁場會製造出一種波,與海洋波十分類似。令他吃驚的是,他計算了這些波的速度,發現那正是光的速度!在1864年發現這一事實後,他預言性地寫道:「這一速度與光速如此接近,看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光本身是一種電磁干擾。」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有史以來第一次,光的奧秘終於被揭開了。
麥克斯韋突然意識到,從日出的光輝、落日的紅焰、彩虹的絢麗色彩到天空中閃爍的星光,都可以用他匆匆寫在一頁紙上的波來描述。今天我們意識到整個電磁波譜——從電視天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微波和γ射線都只不過是麥克斯韋波,即振動的法拉第力場。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在路過強引力場時,光線會扭曲。 光具有波粒二重性。
2012年心海時空《光時空》中論述到;在光的世界人類是無法觀測超光速物質,光是人類能知的極限速度物,也只是因為這一點,光造成了人類的世界。 編輯本段光的科學 光是一種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譜)。
在科學上的定義,光有時候是指所有的電磁波譜。光是由一種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
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稱為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在真空、空氣、水等透明的物質中傳播。
極光(9張)光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用c表示。 光在真空中1s能傳播299792458m,也就是說,真空中的光速為c=2.99792458*10^8m/s。
在其他各種介質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空氣中的光速大約為2.99792000*10^8m/s。
在我們的計算中,真空或空氣中的光速取為c=3*10^8m/s.(最快,極限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約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約為真空中光速的2/3。如果一個飛人以光速繞地球運行,在1s的時間內,能夠繞地球運行7.5圈;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min到達地球,如果一輛1000km/h的賽車不停地跑,要經過17年的時間才能跑完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光只是整個電磁波譜的一部分。電磁波之可見光譜范圍大約為390~760nm(1nm=10^-9m=0.000000001m), 光分為人造光(如激光)和自然光(如太陽光)。
自身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光源分冷光源和熱光源。如圖為人造光源。
夜空中的禮花 有實驗證明光就是電磁輻射,這部分電磁波的波長范圍約在紅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間。波長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
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稱「紫外線」。紅外線和紫外線不能引起視覺,但可以用光學儀器或攝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測這種發光物體的存在。
所以在光學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紅外線和紫外線領域,甚至X射線均被認為是光,而可見光的光譜只是電磁光譜中的一部分。 人眼對各種波長的可見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實驗證明,正常人眼對於波長為555納米的黃綠色光最敏感,也就是這種波長的輻射能引起人眼最大的視覺,而越偏離555nm的輻射,可見度越小。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種頻率很高的電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個粒子,即光量子,簡稱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鉑制米原器被選作。
三、生死攸關的燭光的歷史背景
這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在法國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馬奇諾防線被德軍攻陷後,當了德國人的俘虜,身邊只留下兩個幼小的兒女:12歲的雅克和10歲的傑奎琳。
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這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當時的秘密情報工作,投身到為祖國解放而光榮斗爭的行列。 這個故事反映了法國人民為保衛祖國、驅逐侵略者所進行的艱苦鬥爭。
在危急的狀況下,母子三人冷靜、機智地周旋於三個德寇之間,最終使情況轉危為安。想一想,是什麼給了這三個人如此大的勇氣和力量?文章又是怎樣烘托出那種緊張的氣氛的?://tieba./f?kz=270824500《生死攸關的燭光》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母子三人機智勇敢地保護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故事。
表現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勇敢機智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頗有戲劇性,為了讓學生迅速理清課文脈絡,她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以理解詞語「生死攸關」入手,直接進入文本,要求學生找到能夠理解這個詞語的句子。
理解的同時,拋出金屬管為什麼會在蠟燭里的問題,把燭光和情報聯系起來了。通過這個詞語的理解孩子們已經能夠充分了解燭光的重要,情報的重要。
然後,把握母親、兒子、女兒怎樣通過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從德軍手裡巧妙地拿走蠟燭。從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理解當時情況的萬分緊急。
最後,我們一起來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緊迫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全程參與,課堂氣氛張弛有序,展示出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
❷ 愛因斯坦的資料
愛因斯坦 (1879-1955)
A.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於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父親和叔父在那裡合辦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在任工程師的叔父等人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1894年,他的家遷到義大利米蘭,繼續在慕尼黑上中學的愛因斯坦因厭惡德國學校窒息自由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自動放棄學籍和德國國籍,隻身去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由於他的落拓不羈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教授們所不滿,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兩年後才找到固定職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從此他才有緣進入學術機構工作。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M.普朗克和W.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H.A.洛倫茲和P.埃倫菲斯特(即P.厄任費斯脫)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回德國不到四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他經過8年艱苦的探索,於1915年最後建成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A.S.愛丁頓等人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為之轟動,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L.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5年 4月18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