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艾灸十大養生穴詳細介紹
艾灸安全可靠,是養生保健比較好的 方法 。 那麼有哪些穴位適用於艾灸養生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10大保健養生必知穴位:
艾灸養生穴: 1.足三里-延年益壽穴
【定位】: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外緣一橫指。
【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預防衰老、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主治】: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肝炎、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貧血、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遺尿、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盆腔炎、頭痛、失眠、神經衰弱、面神經麻痹、腦血管病、癲癇、眼疾、口腔疾病、耳鳴、耳聾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每次10到15分鍾,以局部溫熱紅暈為度,前三天每日灸,後可隔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
直接灸:在穴位塗抹凡士林,避免艾柱滾落,艾炷燃近皮膚或有灼痛感時移去,繼續試第二壯,每次灸5-7壯,每日1-2次。
艾灸養生穴: 2.神闕-補中益氣穴【定位】:位於腹中部,臍中央。
【功能】:固本培元、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
【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昏厥、下痢、便秘、小便不利、失禁、淋證、不孕、身體虛弱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艾條點燃後對准神闕,以皮膚感到溫熱舒適能耐受為度,灸10到15分鍾。
隔鹽灸:將食鹽放入臍中,填平臍孔,把艾柱放置在鹽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有灼痛感或艾炷燃盡時立即更換艾炷,避免燙傷。每次灸5-7壯,每日1-2次。
艾灸養生穴: 3.關元-培腎固本穴【定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處。
【功能】: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的功效。能增強生殖系統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諸虛百損,能壯一身之氣。
【主治】:陽痿、早泄、遺精、月經不調、子宮脫垂、盆腔炎、不孕症、遺尿、尿閉、尿失禁、膀胱炎、腎炎、尿道炎、外陰濕疹;痢疾、疝氣、脫肛、高血壓、糖尿病;健忘、神經衰弱;虛脫、身體虛弱。
【艾灸療法】
溫和灸: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灸10-20分鍾,灸至皮膚潮紅、身體舒適為宜。每兩日施灸1次。
艾灸養生穴: 4.中脘-健脾益胃穴【定位】: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
【功能】: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主治】:食慾缺乏、腹脹、腹瀉、腹痛、腸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目眩、耳鳴、座瘡、精力不濟、神經衰弱、惡心、燒心、噯氣、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痛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對知覺遲鈍患者或小兒應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膚兩側感受溫度,以免灼傷皮膚。灸10-15分鍾,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5.命門-補腎壯陽穴【定位】:位於腰部,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與神闕穴前後相對,取一繩子過臍水平繞腹一周,與後正中線交點即為命門穴。
【功能】:對腎氣不足、精力衰退者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主治】: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汗不出、寒熱瘧、胃下垂、前列腺炎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灸10-15分鍾,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
隔姜灸:生薑切片0.2-0.5cm厚,用針扎數孔,把薑片放在命門穴上。把艾炷放在薑片中心施灸,若有痛疼可提起薑片,反復進行。每次灸3-5壯,每日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6.湧泉-清腦醒神穴【定位】:位於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足底第二趾、第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於後2/3交點上。
【功能】:清腦醒神、安神定志、清熱散風。
【主治】:休克、昏迷、眩暈、中暑、健忘、頭痛、三叉神經痛、癲癇、癔症、精神病、小兒驚風、腦出血、功能性癱瘓、功能性失語、面部痙攣、高血壓病、心絞痛、心肌炎、扁桃體炎、咽炎、咳嗽、黃疸、胃痛、水腫、陽痿、腰痛、膝關節痛、胸痛、視力減退、麻疹、疝氣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直接灸。直接灸每次3-7壯,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若起水泡不必處理,2-3天後會結痂脫落。
艾灸養生穴: 7.大椎-清熱解表穴【定位】:位於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
【功能】:解表清熱、疏風散寒、息風止痙、安神益髓。
【主治】:扁桃體炎、咳嗽、氣喘、熱病、瘧疾、咽炎、項強、肩背痛、腰脊強、小兒驚風、癲癇、精神病、血液病、中暑、霍亂、嘔吐、黃疸、皮膚病及一切虛弱病症。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感到局部有溫熱感但無灼痛為宜。灸20分鍾,局部皮膚潮紅、身體感覺舒適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8.曲池-清熱解毒穴【定位】: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踝連線中點上。
【功能】:涼血潤燥、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感冒、發熱、肺炎、扁桃體炎、痢疾、肩周炎、肘關節骨關節炎、咽喉炎、牙痛、瞼腺炎、高血壓病、乳腺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皮膚病、過敏性疾病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10到20分鍾,患者感到舒適、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艾灸養生穴: 9.氣海-升發陽氣穴【定位】: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1.5寸。
【功能】:升發陽氣。
【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瀉痢不止、遺尿、陽痿、遺精、滑精、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子宮脫垂、脘腹脹滿、疝氣、腸炎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10到20分鍾,患者感到舒適、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施灸者應把食指和中指放在穴位皮膚兩側感受溫度,以免灼傷皮膚。
艾灸養生穴: 10.三陰交-養血補氣穴【定位】:位於小腿內側,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能】:健脾和胃、調肝補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
【主治】: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遺精、陽痿、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艾灸療法】
溫和灸:用艾條距皮膚3-5cm處施灸,以皮膚有溫熱感但無灼痛感為度。灸10-20分鍾,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Ⅱ 慢性胃炎艾灸治療,6大艾灸胃炎穴點陣圖解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中醫認為多因長期飲食不節、喜食辛辣、過食生冷、精神刺激、情志不暢、外邪內侵、勞累受寒、氣候變化等因所致。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上腹部脹痛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惡心、嘔吐、嘔血、大便呈黑色等症狀。
選穴取穴脾俞穴、中脘穴、天樞穴、下脘穴、胃俞穴、足三里穴。
脾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簡單取穴:肚臍對應脊柱向上推三個椎體就是11胸椎,此胸椎下凹陷旁開1.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 胃潰炎、胃炎 、胃痙攣、神經性嘔吐等。
胃俞穴: 位於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同上,肚臍對應脊柱向上推2個椎體就是12胸椎,此胸椎下凹陷旁開1.5寸)。現代常用治療 胃潰瘍、胃炎 、胰腺炎、腸炎等。
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治並簡拍療惡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絕羨療慢性肝炎、 慢性胃炎、胃痛 ,輔助消化等。
下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現代常用於治療 胃炎、胃潰炎、腸炎、痢疾等。
天樞穴: 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現代常用於治療 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 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足三咐穗里穴: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現代常用於治療 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 、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等
艾灸方法
步驟1用艾灸盒灸脾俞穴、胃俞穴,每穴15分鍾,每天1 2次。
步驟2溫和灸中脘穴、下脘穴,每穴20分鍾,每天1 2次。
Ⅲ 艾灸治胃病灸穴位簡單易操作
艾灸 對胃病是有一定治療效果的。艾灸通過對 穴位 的刺激,謹做悉可以有效緩解多種胃病症狀,但是一定要選對一些穴位進行艾灸哦。以下是我推薦艾灸治胃病灸穴位知識,歡迎閱讀!
艾灸治胃病灸穴位
胃俞穴
胃俞穴位置: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標志之下,旁開1.5寸處 。
功效:艾灸該穴位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主治 胃炎 , 胃潰瘍 ,胃下垂,胃痙攣,腸炎,失眠等症。
中脘穴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從肚臍向上量4寸處。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以通調腑氣,和胃止痛。主治嘔吐,反胃,腹脹,胃炎,胃潰瘍,泛酸,胃出血,胃下垂等症。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促進 消化 吸收,健脾 養胃 ,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對腸胃, 心血管 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煮至 胃痛 ,嘔吐,腹脹,腸鳴, 消化不良 ,急慢性 腸胃炎 ,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消化系統病症。
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位於肚臍中央,為任脈之要穴。
功效:艾灸該穴位有溫陽益氣,健運脾胃之功效。煮至 腹痛 ,泄瀉, 脫肛 ,水腫,虛脫等症。
內關穴
內關穴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肌腱之間。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變化,上腹不適,脹痛或燒灼感,以及食慾缺乏,惡心,嘔吐,泛酸等症。
梁門穴
梁門穴位置: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
功效:消食導滯,主治食慾不振,胃痛,嘔吐,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 神經 管能症等胃部 疾病 。
胃病的症狀表現
1)疼痛。這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導致隱痛的原因很多,表現形式也復雜。病因包括受寒、氣滯、血瘀等,表現形式有隱痛、刺痛、絞痛。
2)氣脹。這也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脾胃運化失職,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胃內的氣體不能及時、不能正常排出,從而導致氣脹。
3)食脹。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腸胃蠕動過慢,都會導致食脹。
4)舌淡無味。 中醫 理論認為,脾開竅於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導致脾虛,都會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5)口苦。這是肝膽受熱產生的典型症狀,是膽氣上泛的表現。西醫檢查規類為膽汁反祥乎流性胃炎。
6)面色。胃病患者病史過長,面色容易萎黃、胡頌黯淡無光。
7)舌苔顏色。正常的舌頭,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光澤,有潤澤,舌苔薄白。胃病初期,舌苔黃,口有異味,此為實證。時間久後,舌苔轉白, 便秘 者舌質肥厚,疼痛者舌質有瘀斑。
8)惡心嘔吐。飲食失常、寒溫不適引起的胃病,容易造成患者惡心嘔吐。
9)打嗝噯氣。跟情緒有關,或者因吵架、壓力過大等導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狀。
10)胸悶。以氣不順、滯留胸腔為特徵,脾氣暴躁者、情緒不佳者易得。
11)噎膈。脾胃陰虛、或者寒濕困脾者易得。
12)反酸燒心。這是胃病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胃酸、泛酸、反酸、吐酸之分。胃熱者有燒心感。
13)乏力、四肢無力。久病體虛,常感覺乏力,不思動,四肢出現無力感。
14)大便。陰虛、實熱導致大便干結,如大便稀,則脾運化失常。
得胃病的原因
1、工作緊張壓力大導致胃病
如果人的情緒處於緊張,焦慮、恐懼、憤怒及憂郁等狀態時, 大腦 皮層興奮集中於情緒,對周圍神經的感覺就不敏感,對周圍神經的控制和調節能力下降,使胃腸道的分泌、運動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各種胃腸疾病。
2、喝酒加重胃病
酒精在肝臟內代謝,長期大量飲酒會加重肝臟負擔,影響肝臟功能,對肝有毒害作用。酒精影響脂肪代謝,形成酒精性 脂肪肝 ,嚴重者肝纖維化,形成酒精中毒性 肝硬化 。飲酒也可以直接損害食管和胃,酒越濃、飲酒量越大、飲酒時間越長,對食管、胃黏膜刺激性越大,引起黏膜糜爛或潰瘍。
3、胃痛亂吃止痛葯胃病易加重
因為工作忙,一些上班族因為胃痛就去買止疼葯吃,這是錯誤的,容易導致胃病加重。止疼葯一般都是解熱鎮痛劑,對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並能促進胃酸分泌,造成胃酸再次對黏膜及潰瘍產生強烈的刺激。
猜你感 興趣 :
1. 艾灸排毒反應
2. 艾灸十大養生部位
3. 什麼時候艾灸肚臍最好及禁忌
4. 中醫艾灸治療胃寒效果好
5. 腸胃不好艾灸的方法是什麼穴位有哪些
6.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