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體一些主要穴位在哪裡 有圖片嗎
、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㈡ 人體十二經絡的走向和起始點分別是哪裡
人體十二經絡 手太陰肺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布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 足太陰脾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一跖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手少陰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系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的脈:挾著咽喉上行,連系於「目系」(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沖,左右各9穴。 手太陽小腸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著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 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腘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丑,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足少陰腎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腘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 厥陰心包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手厥陰心包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著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 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 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穴。 手少陽三焦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四、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人缺盆部,分布於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後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到達目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穴分布在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沖,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足少陽膽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跖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足厥陰肝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里,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三、經穴分布 本經經穴分布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