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溪穴位位置圖和作用
1、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之間的凹陷處。
2、太溪穴可以治由腎精虛所致的暈眩,牙痛,咳嗽等症狀,可以用按壓法和灸法來治療。
3、太溪穴還可以調理內分泌失調,治療飛蚊症,憂鬱症,性冷淡,不孕等病症,按壓本穴位可以有效補充腎水。
4、太溪穴還可以治療腎氣不足引起的前列腺炎,遺精陽痿,腰痛等病症。這個穴位不僅可以強腎,而且可以通經活絡。
㈡ 日常艾灸養生重要大穴之(7):太溪
太溪,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凹陷處,是腎經的「原穴」。是我們補腎的重要穴位。
例1,經常口乾舌燥、喝水也不管用的,點揉按艾灸就可以激活腎水張緩解干症。
例2,排不出尿、腿腳腫脹,點按揉艾灸太溪,可以活水、增強腎、膀胱代謝水的功能。然後,就能順暢排尿,可以水腫了。
我們可以先艾灸【命門 湧泉】一段時間,特別是【湧泉】,先補充腎精能量,讓腎水充足。再灸【太溪】,這樣才有「水「可以活、可以調用。
在灸【太溪】時,【命門 太溪 湧泉】至少能兩個穴位同時灸,這樣效果翻倍。
調理絕大多數腎臟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特別是對患有慢性腎病,同時表現為浮腫、腰酸腿冷、手腳冰涼、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包括頭痛、頭暈、咽喉腫痛、牙痛、耳鳴、耳聾、氣喘、胸痛、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尿頻等。
㈢ 太溪穴在哪裡太溪穴的准確位置圖
太溪穴在哪裡
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出處
《靈樞本輸》: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
穴名解析
太,大也。溪,溪流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本穴物質為然谷穴傳來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後,冷降水液形成了較為寬大的淺溪,故名。大溪名意與此穴同。
太溪穴的准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於內踝後緣與跟腱前緣的中間,與內踝尖平齊處取穴。
簡易取法
由足內踝尖往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之中點)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趾長屈肌。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側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淺靜脈向前歸流大隱靜脈,向後歸流小隱靜脈。跟腱前方及兩側脂肪組織較發達。脛神經和脛後動脈體表投影的下點則在內踝和跟腱之間,神經在動脈的後方。脛骨後肌、趾長屈肌肌腱均受脛神經支配。
功用
益腎滋陰,培土生金。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陽痿,小便頻數,腎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2、呼吸系統疾病:氣喘,胸痛,咯血,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統疾病: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
4、運動系統疾病: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下肢癱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5、其它:消渴,失眠,健忘,月經不調,心內膜炎,神經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穴治腎脹;配支溝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錐刺。
操作方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2、深刺透昆侖穴,局部酸脹,麻電感向足底擴散。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腎炎,膀胱炎,月經不調,遺精,遺尿,牙痛,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鳴,肺氣腫,咳嗽,喘息,神經衰弱,腰痛,下肢癱瘓,足跟痛,急救,熱病後四肢厥冷,心內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膈肌痙攣,嘔吐,便秘等。
穴位養生
一是按摩這個穴位,有清熱生氣的作用;二是長期按壓此穴,能夠益腎、清熱、健腰膝、調節內臟,並且對腎炎、膀胱炎、歸經不調、遺尿、遺精、神經衰弱、腰痛、足底疼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調節和緩解作用;三是通過刮按這個穴位,還能夠有效治療女性子宮話疾患;四是經常按揉這個穴位,對於咽喉腫痛、耳鳴、失眠,脫發、齒痛、氣喘、胸悶、咯虹、健忘等症狀,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調理作用。
在取穴的時候,要正坐垂足,抬起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膝蓋上;用另一側的手輕握腳,四指放在腳背上,大拇指彎曲,從上往下刮按,有脹痛感。(注意,不要用力過度,尤其孕婦更要特別小心用力),左右腳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l~3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