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浪淘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老鼠真實搞笑圖片大全 2024-09-27 07:12:05
cf圖片大全搞笑圖片 2024-09-27 07:09:43
有哪些適合跨年發的圖片 2024-09-27 06:47:07

浪淘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9-26 13:32:17

1. 小學四年級語文《浪淘沙》優秀教案

《浪淘沙》表達了詩人為蒼生造福的社會理想永不改變。渴望回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有一番作為,縱然是惡浪頻襲也不改入世的初衷。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小學 四年級語文 《浪淘沙》優秀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語文《浪淘沙》優秀教案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體會,鑒賞《浪淘沙》,提高誦讀理解、鑒賞詞的能力。

2.能寫出對詞作的審美體驗和感悟,提高欣賞評價詞的能力。 。

3.通過自主合作交流學習,培養集體協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標 知 識 目 標

1.了解詩人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

2. 通過李煜詞的鑒賞,初步了解南唐詞的藝術特色。

3. 誦讀本詩,體味詞人悲涼的家國興亡感。背誦全詞。

素質(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濃厚興趣。

2. 體會詞人亡國後的凄涼心境。懂得珍惜美好時光,追求真善美 。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品味詩歌的內蘊

2. 詩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學 方法 朗誦法——品鑒聯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訓練任務 1.朗誦詩歌,熟讀成誦

2.學生介紹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創作背景。

3.根據詩歌內容演繹詩意。

4. 概括詩歌藝術特色。

教學參考資料 1.《中國古代詩歌選》

2.《李煜後期詞的藝術魅力探微》

二、教學設計

第一階段:導入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也。’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今天就來看看這位薄命君王的絕代詞——《浪淘沙》

第二階段:學生介紹作者及背景

1、請同學談談你印象中的李煜……(要關注其生活的兩個階段)

2、請閱讀【題解】

3、補充介紹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稱作南唐後主或李後主。【別號有:鍾隱、鍾山隱士、鍾峰隱居、鍾峰隱者、鍾峰白蓮居士等。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兒子。】他的父親李璟,被世稱為中主。李煜25歲即位南唐國君。當他即位之時,趙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岌岌可危,他卻委曲求全,縱情聲色,公元975年,在他39歲時,南唐終於被北宋所滅,李煜被宋軍俘虜,他從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後被宋太宗派人賜毒酒而死。【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於金陵(南京)。開寶八年(975 )宋滅南唐,煜被俘至汴京(開封),太平興國三年(978)被毒死,時年四十二。史稱南唐後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種.種驕奢糜華,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華,發出了「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於是他坐擁佳人,疏於治國。然而「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宋朝的鐵騎終踏破了他的美夢。歸為臣虜,朝夕以淚洗面。曾經俊雅飄逸,風流倜儻的南唐後主,進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時光。從一代帝王淪為臣虜。

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聰穎過人,多才多藝,工書畫,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 卷,雜說百篇。在各項成就中,以詞的成就。李煜的詞現存約32首,大體上以南唐亡國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期。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前期詞多寫宮廷宴樂生活、寫艷情、寫閑愁,皆風情 綺麗,婉轉纏綿。】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後期由於國破家亡,內容盡是傷往事,懷故國,風格沉鬱凄愴。】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即《相見歡》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尤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李煜詞不但語言自然精煉,概括性強,且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使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可以說,從的帝王到階下囚,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後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導火線。宋太祖為了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圖謀報復,准備異動。已經存心要殺他了,到了這年的七月七正是後主的生日,開了一個紀念會,大作其樂,聲震雲霄。太宗覺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牽機葯將他毒死。】趙匡胤封他為「違命侯」,還說:「李詞雖寫得好,只能算個翰林學士,哪能當一國之主?他若能以寫詞的功夫治理國家怎會成為我的俘虜啊!」

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創作背景。

《浪淘沙》這首詞是李煜降宋後被擄到汴京軟禁時所作的,表達了對故國、家園和往日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反映出詞人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的凄涼心境。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下面我們就去聆聽這位詞中帝充滿哀怨的淺唱低吟,去感受這位亡國君聲聲血淚所寫成的作品。

第三階段:朗讀詩詞,體會情感。

1、聽錄音,注意節奏、語氣。

2、學生反復誦讀作品(教師作朗讀指導),理解字句,體會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

【譯文:悲哀的往事實在難以排遣。苔蘚長滿秋風庭院,任它朱簾不卷,反正沒有人來。已是國破家亡了,從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沒在蒿萊之中。晚涼天靜,滿天月色,想見遠方的金陵,那些過去屬於我的宮殿的影子,還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第四階段:賞析 (思想內容)

此詞為亡國後的傷感、沉痛之作。(表達了亡國之君難遣的悲哀和寂寞。)分上下兩片。

1、朗讀上片,思考:透過上片的哪些語句,你知道了詞人整日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中?具有怎樣的心緒呢?

交流、明確:

——「往事只堪哀」,是說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說想起悲哀的往事。後主被俘入宋後,總是難忘故國的「往事」。《虞美人》詞說「往事知多少」;《菩薩蠻》詞說「往事已成空」,可見他的「往事」是指過去歡樂「往事」。如今觸目皆悲,所以想起歡樂的往事,更倍增傷感。開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來表現的是沉重的孤獨感。庭院長滿了苔蘚,可見環境的極度荒涼冷清。室內也是死氣沉沉。珠簾不卷,既是無人卷,也是無心卷簾。戶外荒涼,觸目腸斷,不如呆在室內消磨時光。可長期龜縮幽閉一室,內心的孤獨還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來,期盼著與人交流、傾訴,可等待「終日」,不見人來,也無人敢來。據宋人王銍《默記》記載,後主在汴京開封的住處,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門」,並「有旨不得與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實質是被軟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沒有人願意來看望,也沒有人敢來看望,卻偏偏說「終日」有「誰來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絕望。這就是李後主的心態。

【上片著眼於白天的景和情。第一句中前半句寫回憶往事,不覺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為滿腔愁怨。一個「堪」字,一個「只」字,只能剩下,實際是只留下。後半句「對景難排」中所對之「景」並非樂景,所排的也不過就是「哀」。身為囚犯,度日如年。觸景生情,悲情無法消解。「秋風庭院蘚侵階」動靜交織,為「對景」 作註解。秋風陣陣,涼意漸濃,歸思頓生。而身鎖庭院之中,因少人探訪,至於蘚侵台階,門簾終日無人捲起。寫景寥寥幾句話,抒情隱於所繪之景,但人物的悲喜之情表露無遺。】

過渡:詞人白天面對著冷清、蕭索的環境孤獨寂寞、愁苦不堪,那麼,夜間他又會是怎樣的一副情態呢?

2、朗讀下片, 說說 詞人夜間的難堪表現。說說詞的最後一句的深層含義。

交流、明確:

在極度孤獨中度日的李煜,打發時光、排遣苦悶的方式是回憶往事。金劍沉埋於廢墟,壯氣消沉於荒草,復國的機會與可能是一點兒也沒有了,只好任命吧!就這樣過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寫的是白天,下片寫晚上,晚涼天靜,月華普照,全詞的境界閃出一絲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為之開朗。可這月亮已非故鄉之月,就像建安時期王粲《登樓賦》所說的「雖信美而非吾土」。於是他由月亮想到當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國宮殿。但玉樓瑤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傷感。後主總是這么執著地留戀過去,故國成了他解不開的情結。故國情結是他後期詞作的一大主題,也是他打發孤獨寂寞時光的一副強心劑。但故國情結並不能解脫心中的屈辱與痛苦。他靠回憶過去打發時光。可是一旦從過去的往事中回到現實,又痛苦不堪。這樣周而復始,後主深深地陷入了無法解開的心理怪圈。

【下片落筆於夜間的感受。先前也曾腰懸寶劍,豪氣沖天。而現在自己去國離家,身為囚犯,寶劍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氣概也早已隨衰草無處尋蹤。夜晚涼意襲人,滿天無雲,一輪明月高懸碧空。同在月華籠罩下的金陵的舊時宮闕,此時已是人去樓空,秦淮河水仍然在無語流淌著。】

最後一句的深層含義——暗傷亡國之意。同在月華籠罩下的金陵的舊時宮闕,此時已是人去樓空,秦淮河水仍然在無語流淌著。

3、閱讀【賞析】內容,加深理解。

4、小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這首詞主要寫亡國之後的傷感和沉痛,層次、線索很清晰。以白天生活難堪和晚間生活難堪統括被俘後的艱難歲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階段: 總結 藝術特色

(1)直抒胸臆,不加雕飾。起句辟空而來,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作者在詞中直瀉胸臆,各有側重。有哀愁:「往事堪哀,對景難排。」有哀怨:「終日誰來;」有哀嘆:「金鎖沈埋,壯氣蒿萊。」全詞感情深沉,哀緒不斷。

(2)具有較高的概括性。生動如畫,形象鮮明。

(3)白描手法,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而遣詞准確、洗練。

「秋風庭院蘚侵階」「秋涼天凈月華開」

【景中有寄寓:「庭院蘚侵階;珠簾閑不卷」比喻生活凄涼寂寞。「天凈月華開」,「玉欞瑤殿影,空照秦淮」。表示懷愁脈脈難斷。

景中有對照:過去住處是玉樓瑤殿,現在住得是小院蘚階;過去通宵尋樂秦淮,現在整日珠簾不卷。】

第六階段:誦讀;背誦。

第七階段:作業

1、這首詞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其應怎樣評價?

2、詞的最後一句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板書

浪淘沙

哀愁:對景難排——沉鬱悲涼

白天

哀怨:終日誰來——荒涼冷清

夜晚 哀嘆:空照秦淮

教學後記

小學四年級語文《浪淘沙》優秀教案二

教學目標:

1、認識1 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藉助注釋,結合圖畫、展開想像,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黃河磅礴的氣勢和豐富的想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挖掘積累:

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

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麼?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二、初讀(藉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准。

3、自由練讀,把 句子 讀通,讀熟。

三、細讀

1、引導學生自讀質疑,讀懂了什麼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學生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

古詩誦讀

浪淘沙

氣勢磅礴直沖雲霄

小學四年級語文《浪淘沙》優秀教案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大體理解詩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能默寫。

3、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對雄偉自然的贊美之情。

4、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直接揭題:浪淘沙

2、理解詩題,學生結合 課前預習 自由說說。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詩人。

學生交流有關劉禹錫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背背積累的劉禹錫的詩,並適時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與當地的關系,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二、讀通讀順。

浪淘沙劉禹錫

三、抓字眼,明詩意。

1、初讀,理解詞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2、再讀,理解詩意。

想一想,為什麼這么讀?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解決。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狀、狀態。)藉助 簡筆畫 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偉壯觀,作者的誇張方法。)引導學生聯想進行理解。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現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借用圖片理解。

3、品讀,深化理解。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朴實無華直白的美

(1)讀讀詩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問產生?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2)引導學生釋疑,在此過程中體會詩人內心的豁達與豪邁。

三、想意境,熟讀成誦。

四、品用詞,練語感。

(一)品評「上」字

1、詩的每個字都要經過仔細推敲,你知道詩中哪個字作者反復推敲才決定用它的嗎?

2、猜猜他曾用過哪些字?(到、過、去、……)

把這些字填進去讀讀,與「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麼地方?

小結:是啊!一個「上」字,引發了我們學生多少聯想

(二)嘗試推敲。

現在,老師讓你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該用哪個字合適?並說說為什麼。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客船。(來、去、到、見、……)

2、風乍起,吹一池春水。(動、皺、翻、起)

五、自主小結,自主作業。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2、你認為這堂課應做什麼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鞏固或延伸,如配樂詩朗誦,畫畫情境圖,改寫 散文 或現代小詩等等)

3、在下面這幅畫上,抄寫古詩。看看誰的「古詩配畫」最美。

相關 文章 :

1.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和《觸摸春天》教案的知識點

2. 小學四年級語文古詩手抄報圖片

3. 小學生優秀作文:浪淘沙,北戴河

4.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課本下冊所有古詩詞

5. 四年級上冊古詩手抄報

2. 小學語文人教版古詩大全

望天門山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別董大高適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絕句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畔獨步尋花杜甫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遊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漁歌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塞下曲盧綸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望洞庭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浪淘沙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池上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小兒垂釣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憫農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尋隱者不遇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教材簡析《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設計理念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3.想像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課時安排3課時課前准備1.了解詩人的生平。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牧童》)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教學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鋪,鋪開。弄,逗弄。飽飯,吃飽了飯。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齊讀此詩。(四)想像畫面,體會情感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像。2.學生反饋,把所想像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第二課時(《舟過安仁》)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2.理解詩句的意思。3.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像的詩沖情景。教學難點以讀解意,以畫悟情。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注意強調讀准字音:篙、棹)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准,最流利。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棹:船槳。怪生:怪不得。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使風:藉助風的力量。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一隻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藉助風的力量來駛船。)(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像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像的畫面。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像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3.誦讀古詩。(五)拓展活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4.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重點難點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江南春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樂游原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蜂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江上漁者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惠崇春江曉景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蘆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示兒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小池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題臨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教學目的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3.學習通過看註解,邊讀邊想像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重點難點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教學方法以讀為主,理解成誦教學用具課文插圖,洞庭湖圖片,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劉禹錫》、視頻《白居易簡介》教學時間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獨坐敬亭山一、激趣導入1、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詩聖、詩仙)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二、釋題,簡介背景結合課文插圖及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學步驟: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2、過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互讀古詩,交流詩意。五、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2、老師點撥:「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閑地飄去」。「厭」的注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像一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六、指導朗讀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2、多種形式讀詩: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讀。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第二課時望洞庭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出示有關洞庭湖圖片。設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看詩人劉禹錫是怎樣描寫的。二、自由吟讀結合動畫課件《望洞庭:劉禹錫》完成下列教學步驟:1、學生邊讀邊參閱注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及動畫吟誦體會。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四、引導賞析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五、交流課外積累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六、練習任選一首,想像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第三課時憶江南一、復習導入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二、讀課文,理解內容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課文插圖及動畫課件《憶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讀,讀准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利用視頻資源《白居易簡介》,介紹白居易情況: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3. 《浪淘沙》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譯文:彎彎曲曲的黃河河流漫長,夾帶著大量的黃沙,黃河波濤洶涌,奔騰澎湃,來自天邊。現在我要迎著風浪直上銀河,走到牛郎、織女的家門口。

原文: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抄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見黃河後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而時間讓世事變得復雜,追逐靜已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渴求。

(3)浪淘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氣勢頓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才人被外放,憤激之際,怨刺之作應運而生。劉禹錫從京官調到地方官之後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組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

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有學者認為這組詩作於夔州後期,即長慶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貶所所作。

4. 圖片出自哪裡

聽見濤聲(日本)

時長:72分鍾(共) 出品:1993年5月5日

《聽見濤聲》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於1993年製作的動畫電視電影,根據冰室冴子1990年1月起於德間書店動畫雜志《Animage》連載的原著小說改編,由望月智充執導,坂本洋子、飛田展男、關俊彥等擔任配音。

1993年5月5日以TV動畫單元劇的形式於日本電視台播出,後來曾於日本院線重映。

1995年,小說《聽見濤聲》被改編為電視單元劇(即真人版),並於12月25日在朝日電視台播出。

原作小說中文版,由台灣貓巴士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發行。

2015年7月17日,《聽見濤聲》藍光動畫發售。

2016年12月28日,《聽見濤聲》4K修復版在美國重映。

5. 給我答案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生活貧困,曾漫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於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後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於孟郊」說。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游的人。吟,說。
2、意恐:擔心。
3、寸草:小草,比喻遊子。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6、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春城無處不飛花」作者:韓翃 出自:《寒食》
「萬紫千紅總是春」作者:朱熹 出自:《春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作者:朱熹 出自:《題榴花》

白居易<浪淘沙>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譯文:白浪一望無邊,與海相連,岸邊的沙子也是一望無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浪從不停歇的淘著沙子,於是滄海桑田的演變就這樣出現

這首詩指出了潮汐漲落的規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斷沖擊著海岸,使海岸不斷發生變遷。盡管這種變化不易測量,但洪濤變平野,綠島成桑田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著。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注釋】①曲項:彎曲的脖子。 ②撥清波:劃水。
【解說】鵝呀鵝,彎著脖子向天歡叫。 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詩中白鵝游水時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態生動逼真。相傳詩人寫這首詩時還只有七歲。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唐)駱賓王
原文:
鵝、鵝、鵝,
曲 項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綠 水,
紅 掌 撥 清 波.

敕勒歌
敕 勒 川 ,陰 山 下。
天 似 穹 廬 ,籠 蓋 四 野。
天 蒼 蒼, 野 茫 茫,
風 吹 草 低 見 牛 羊 .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游的人。吟,說。
2、意恐:擔心。
3、寸草:小草,比喻遊子。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6、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生活貧困,曾漫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於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後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於孟郊」說。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游的人。吟,說。
2、意恐:擔心。
3、寸草:小草,比喻遊子。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6、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生活貧困,曾漫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於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後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於孟郊」說。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回答者: 魔王總統 - 初入江湖 二級 10-23 18:28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游的人。吟,說。
2、意恐:擔心。
3、寸草:小草,比喻遊子。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6、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生活貧困,曾漫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於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後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於孟郊」說。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
【評析】: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託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暈,誰會因為那點分,給你這么麻煩的查?
又不是幾個?

「春城無處不飛花」作者:韓翃 出自:《寒食》
「萬紫千紅總是春」作者:朱熹 出自:《春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作者:朱熹 出自:《題榴花》
遊子吟唐樂府·孟郊
白居易<浪淘沙>

遊子吟
唐樂府·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出門遠游的人。吟,說。
2、意恐:擔心。
3、寸草:小草,比喻遊子。
4、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6、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兒子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生活貧困,曾漫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於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遊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後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於孟郊」說。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