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敦煌壁畫素材在哪裡能找到 圖片以及背景故事
莫高窟佛像故事圖雙頭佛像
這個故事繪於第237窟西龕頂西披上的瑞像圖部分.不同瑞像之間用條帶圖案分隔.正中為"雙頭佛像",畫中佛像雙頭四臂,造型奇特,腳下兩角各有一人胡跪供養.此畫構思巧妙,想像豐富.僅用雙頭四臂就表現了故事的主題,是莫斯科高窟題記最清楚的一幅佛像故事圖.
遙遠的古印度犍馱羅國有兩個窮人,靠賣力氣打短工過日子。他們雖然貧窮,但都篤信佛教。他們看到有錢人家鑿窟塑像畫金佛,供養菩薩,心裡尋思:我們雖然一貧如洗,但敬佛的虔誠心意一點也不比那些有錢人差,我們沒錢鑿窟,但願有一天,能自己出錢請畫工在寺廟裡面一身佛祖的妙相。為了早日實現這個願望,他們起早摸黑,餐風飲露,節衣縮食,拚命幹活,辛辛苦苦地做了十幾年,終於各自積攢下一枚小小的銀幣。他們就想用這枚銀幣請畫工畫佛像,以實現自己的夙願。
這一天,一個窮人懷揣著錢興沖沖地尋到畫工家裡,請求畫工為他畫一幅佛像。他說:「好心的畫工兄弟,我早年在佛面前許下誓願,要為他畫一幅金像真容,為此我苦苦積攢了十多年,總算有了這一枚銀幣,」窮人從懷中摸出帶著體溫的錢幣放在畫工手上,誠懇地請求說,「富人有錢鑿窟易,窮人無錢畫像也難,也許我這一生再也無能力攢到更多的錢了,畫工兄弟,我只好來求您了。」畫工被感動了,他知道憑這枚小錢畫一尊佛祖金容,恐怕連買材料都不夠,但他答應了窮人的請求。
沒過幾天,另一個窮人也找到畫工家裡。他雙手捧著一枚銀幣,拜倒在畫工面前說:「聰明善良的畫工兄弟,這一枚小錢是我多年血汗掙來的,請您用它替我畫一身佛祖真容吧。作為酬金,我知道不夠,但我無法再掙到更多的錢了,為了了卻我的心願,我只有來求您了,佛祖會保佑您的,我也會永遠感激您的大恩大德的。」畫工聽了這個窮人的衷心傾訴,盛情難卻,也就應允了下來。
畫工是位丹青妙手,他就用這兩枚小錢買來石青、赭沙等顏料,施展他出神入化的彩筆,匠心獨運地構圖,把兩個窮人和他自己的虔心篤誠凝聚融入一幅小小的畫像中,他感到運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圓潤流暢,構圖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瀟灑俊逸。他靜心滌慮,揮舞手中的畫筆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一氣呵成。一會兒,一幅鮮麗逼真的佛像出現在寺廟的白壁上,畫工看著自己剛剛完成的傑作,簡直不相信是自己的手筆,因為過去畫的神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幅這樣莊重慈祥。
第二天,畫工請兩位窮人來寺拜佛看像,正巧,兩個窮人同時來到寺廟。畫工得意地指著他的新作說:「這就是你們要我畫的佛像,怎麼樣,還滿意吧?」兩個窮人看到牆上只有一幅佛像,他們互相看了一眼,心裡起了疑惑。兩個人心裡都在想:「是我花錢請畫工為我畫一身佛像,這身像怎麼能說是兩個人的呢?」畫工從他們的表情眼神里知道他倆心裡犯嘀咕,便對他倆說:「你們那麼楞著干什麼?坦率地說,你倆給我的錢都不夠這身像的材料錢,我們都是窮兄弟,理應相幫。我把你們的錢連同你們的虔誠都畫到像上了,把我的技藝和心意也溶化到佛像上了。如果我說的不是謊話,這像一定會變。」話音未了,佛像就顯了靈異,奇跡出現了,佛像身後真的煜煜閃爍,放射出千萬道金光,形成一輪很亮很亮的光環,隱隱約約地看到神像身子在徐徐分開,分成兩個一模一樣的佛像,影子卻聯結在一起,光彩奪目,金碧輝煌。過了一會兒,身子又漸漸地合二為一,形成兩個佛首共處一身的奇妙佛像。
兩個窮人親眼看到了佛祖的神力,急忙五體投地,頂禮膜拜,更加虔心情佛。他們非常高興,因為佛祖感應到了他們真誠純潔的心,哪怕只是花了一枚小銀錢。他們感激畫工兄弟的情誼,贊嘆畫工高深莫測的神奇技藝。從此,三人結成了好朋友。
小沙彌守戒自殺
從前,有一位虔誠信佛,欽敬僧尼的老人,他有一個正值年少的獨生兒子,他尋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門,於是一心想讓兒子皈依佛門。
老人四齣尋訪,精誠所至,終於被他尋訪到一位佛法深廣、持戒嚴律,道行高卓的和尚,老人領著兒子去見和尚,請求收留他的兒子為徒。和尚見少年眉清目秀,鼻直口方,既憨厚又聰靈,是一個能出家修行,靜心悟禪的好胚於,內心十分喜愛,便一口應允了下來。和尚親自為少年削發剃度,講經授課。不久,老人的兒子就正式成為沙彌。在和尚的悉心教誨下,小沙彌漸漸領會了佛教真諦,造詣漸深,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能超脫紅塵,摒棄七情六慾,心如枯井,一心念佛。
和尚所在廟宇的飲食之需,由城裡一個有錢的施主供給,一日三餐施主派人按時送來,陰晴寒暑,年年月月從不耽擱。有一天,施主的一個朋友請其全家老少、奴僕侍妾作客。施主推辭不過,只好答應了。但是,全家去赴宴,留誰看家護院呢,留童僕婢女又不放心。正在憂慮為難之中,施主的女兒問道:「父親去作客,難道還有什麼為難的事嗎?」??
「我們都去作客,留誰看家呢?」父親憂心仲仲地說。
「這有何難,父母盡可率全家放心前去,我在家看守即是。」女兒爽快地答應說。
於是,施主十分高興,帶了全家到朋友家去了。施主女兒獨自一人在家。
施主臨走時一高興,竟忘了囑咐女兒給寺廟里送飯。夕陽西墜,晚飯時刻已過,和尚肚子空空,耐不住飢餓,便吩咐小沙彌去施主家取食。和尚再三告誡小沙彌要棄絕一切俗念,入人家乞食,切勿貪圖聲色,要嚴守佛家戒規,以免敗壞佛門聲譽,墜入地獄。小沙彌恭耳聆聽,諾諾而退。
施主女兒獨自一人倚窗而思,情竇初開的少女隱隱感到春心的萌動,臉上腮邊的潮紅。庭院里花花草草,奼紫嫣紅地開遍,蝴蝶雙雙翻飛,雲雀對對啁啾著向藍天飛去。她卻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寂寞,十六歲了,她渴望著生活中美好的未來,她哀怨自己的父母親,不體諒女兒心思,偌大一所庭院,到處聲息悄然,只有子然一身,她憧憬著朦朧的神秘迷人的愛情。
忽然,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打破了這寧靜。
「是誰啊!」她怯生生地問。
「是我,小沙彌,來取施主布施的飯食。」
閨房寂寞中的少女突然聽到一位青年男子的聲音,一種不可言喻的感情湧上心頭,她迅速地開了門,一個文雅、俊秀的小沙彌站在她面前,她溫柔地低下了頭,懷中像揣著頭小鹿,突突地歡跳不停。小沙彌也想不到施主竟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一下子手足無措,臉紅耳赤起來。
「施主」,小沙彌彬彬有禮地說,「師父見天晚仍沒有人送飯,派我來求取。」他像背書似的囁嚅著,心裡默默告誡自己不要忘了戒律和師父的囑咐,眼神獃獃地盯住腳尖,頭也不敢抬。
「快請進來呀!」少女的心像歡快的春風,她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欣喜和對這個英俊小沙彌的愛戀,「啊,一定是神靈的旨意,憐憫我孤孤單單,好不寂寞,安排個這么可愛的小沙彌來到我面前。」盎然的春意使少女忘情,她用纖纖五指拉住小沙彌的手:「沙彌哥哥,一定餓壞了吧?我們俗人家事情多,家父去作客,競忘了給你們送飯,恕罪、恕罪!」小沙彌被少女的率真勇敢弄得耳熱心跳,不由自主地跟著少女走進門里。少女一陣風似地去了,一會又輕捷地飄回來,端來滿缽香飯,滿缽菜餚,拂動的空氣中彌漫著少女芬芳的氣息,沙彌心裡一陣悸動。少女用充滿柔情的雙眸細細打量著小沙彌,呀,多麼漂亮的小和尚,面孔白凈,前額寬寬,濃眉漆黑,嘴鼻有稜有角,透出一股陽剛之氣。她白皙的臉上透出一陣陣紅暈,淺淺的笑靨在顧盼間顯得更加嬌媚醉人,她感到自己青春的美麗,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誰個青年男子不善鍾情?她感到自己憧憬的幸福就在眼前,她深深愛慕面前這個稚氣、可愛的小沙彌。
「小沙彌哥哥,青春多麼美好,春宵多麼短暫,我們來到了這人世間,難道就是為了遁入空門,在青燈古佛旁忍受孤寂的長久的折磨?人間有這許多恩恩愛愛,大自然又多麼絢麗多彩,你這么年輕漂亮為什麼一定要在佛門中悄悄逝去這難得的人生和寶貴的青春?我的父母出外作客,家中只有我和你,難道我們不能……少女說到這里打住了,那一低頭的溫柔,像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小沙彌被少女的純真感動了,他覺得,渾身躁熱,他緩緩抬起頭來,眼睛裡閃爍著熱情的光輝。少女情不自禁地緊緊抓住小沙彌的雙手說:「我愛你,你也愛我,一定的,讓我們永遠在一起吧。」
突然,小沙彌看到廳堂的佛龕上身披金光的佛祖妙相,似一股清泉從心頭流過,他清醒了,他想起了佛門戒律,想起了師父的教誨,想起了自己立下的誓願,恪守戒律,決不被色相所惑。但是,這姑娘那樣純真,那樣聖潔,我豈能傷害她,我只能以一死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想到這里,小沙彌內心萬念皆消,他平靜地對少女說:「你的情意我知道了,但你必須先為我打掃好一間靜室,允許我向佛祖懺悔後再和你相親。」
「你答應了!太好了。」少女興奮得聲音都發顫了,她迅速地打掃好一間靜室,對小沙彌說:「你趕快進去仟悔吧,我在門外等你。」
小沙彌走進靜室,面對西方,焚香祝禱:「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我立志修行,立誓不違戒律,但我也不忍傷害少女,唯有一死,捨身求法,請佛祖恕罪。」說罷,他刎頸而死。
少女在靜室外耐心地等待,總不見小沙彌出來,她忍不住呼喚了幾聲,但室內一片死寂,她心中害怕,慌忙推門進去,一副慘不忍睹的情景把她驚呆了;小沙彌自己割斷了喉管,鮮血還在汩汩地流。她既怕又羞,暈倒在地上。
晚上,施主攜全家人從朋友家回來,他叫了半天門,不見女兒出來開門,心中疑惑,急忙令僕人翻牆進去,打開大門。全家進得院門,分頭尋找姑娘,發現她披頭散發、滿面淚痕地倒在小沙彌的屍身旁,眾人大吃一驚,忙將她喚醒。施主擔心女兒受凌辱,趕緊詢問。少女一時難以啟齒,若說沙彌越軌,誣陷清白,天理難容,事情到了這般地步,瞞是瞞不住了,小沙彌獻出了生命,我還怕什麼羞呢。想到這里,她抽泣著說出了事情始末,並表示為了小沙彌的堅貞守戒,她情願接受任何嚴厲的懲罰。施主聽了感嘆唏噓不已,他對女兒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彌修成正果,歸天去了,你不必驚恐憂傷。國家有法度;若有沙門殆在俗人家,俗人出金錢一千。我們拿一千金錢去贖罪吧。」
國王聽了跪在殿前的施主父女的陳述,深深為小沙彌的潔身持戒的事跡感動,國王親率大臣到施主家禮拜小沙彌的屍身,並告諭全國為小沙彌舉行國葬。全城百姓擁上街頭,爭相觀看,廣場上華麗的七寶香車載著小沙彌的屍身,侍臣們鳴鑼擊鼓,僧侶們圍隨香車前後,少女站在高台上。國王指著少女對全體臣民和僧侶們說:「這姑娘年方二八,國色天姿,沉魚落雁,世人誰不動情?而此小沙彌年紀輕輕,卻能超凡脫俗,不為色迷,嚴守戒律,以身殉教,世人誰不欽敬,」人們聽了,無不感嘆,敬仰小沙彌的虔心篤誠。
須達拿布施濟眾
古時候,葉波國有個太子名叫須達拿,立個暫言;金銀珍寶、衣物用品等,只要他有的全布施世人。因此,美名傳遍天下。
國王有頭白象,力大無窮,能頂過六十頭普通白象。每與敵國交戰,都大獲全勝,視為鎮國之寶。敵國屢遭遇慘敗,總不甘心。聞知太子樂善好施,乘機用用重賞招募了八個婆羅門,給足了錢財,前往葉波國向須達拿太子討要白象。
須達拿見八個婆羅門異口同聲要求施捨白象,暗想:白象是父王的心愛之物,鎮國之寶,若施捨給別人,自己就會失去了太子的地位,成為國家的罪人。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違背誓言,失信於民。於是毫不猶豫地把白象施捨給婆羅門。八個婆羅門得到白象,高興得手舞足蹈,怕國王反悔,騎上白象火速回去了。
失去白象,大臣們心急如焚,憂心忡忡,便向國王奏報說:「太子施捨無度,國度已空。現在又把寶象送給了敵國,若起戰爭,如何是好?」
按本國刑律,太子送象與人,應挖掉眼睛,砍掉手腳。國王雖然生氣,但對太子也難施酷刑。便下命將太子一家驅逐出王城,到遠離王城六千里的檀特山去悔過自新。須達拿無話可說,帶著妻子曼坻和一雙兒女辭別父母,將所有財物又施於世人,才趕著馬車,出了王城。
人們聽說太子要離開王宮,紛紛前來相送。太子與眾人依依惜別,酒淚而行,走了半天,停在樹下休息。這里,來了幾個婆羅門討馬,太子立即把馬送給他們,自己拉車繼續前行。走了不遠,來了幾個婆羅門討車,太子又把車送了人。就這樣,一路上他把全家人穿的衣服,隨身帶的錢財,全部施捨給了婆羅門,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帝釋天見太子如此廣行布施,想再次試探他的誠意,也變成了一個奇醜無比的婆羅門,來到太子面前說,「常聽人說你樂善好施,有求必應,請把你的妻子施捨給我吧,我是個光棍。」
「可以.」太子滿口應承,並讓曼坻立即跟上這個奇醜無比的婆羅門走。帝釋天領著曼坻走了不遠,又轉回來,把她交給太子,顯出真身,說:「你信守誓言,廣行布施,品德至高無上,連我也自嘆不如!你一心修煉吧,你兒女會回到王宮的,到時候國王會派人來接你回去。」說完,忽然不見了。
後來,丑婆羅門夫婦百般折磨須達拿的兒女,但還不順心,便牽到王城的集市上去賣。帝釋天引導婆羅門把兩個孩子賣進了王宮。國王見兩個
孫子吃盡了苦頭,並得知太子夫婦的下落,派大臣進山,迎太子回國。全國臣民擁戴太子為國王。敵國被太子的善施行為所感動,主動送白象
以示悔過。從此兩國和好,永無戰事。須達拿布施不休,直至成佛。
這個故事繪於莫高窟第419窟人字形窟頂東面。通過太子施象,被逐、行前布施、途中施馬、施車、施衣物、人山修行、山中施子、施妻等連環畫面,細致入微地表現了須達拿太子樂善好施精神。這幅連環畫,情節生動,構圖巧妙,繪畫精細,主題突出,是莫高窟同一題材內容最豐富的故事。
張騫出使西域
阿修羅的故事
一、乘象人胎
古時候,波羅奈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國王凈飯王賢德善良,王後摩耶夫人性情溫和,深受百姓尊重。只是國王夫婦老邁年高,膝下無有兒子,不免憂心忡忡。
盛夏的一個中午,驕陽似火,天氣悶熱。王後摩耶夫人燥熱不安,來到後花園菩提樹下的涼亭內乘涼,躺在床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進入甜蜜的夢鄉。她夢見一頭白象腳踏白雲,飄然而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著。白象從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小男孩突然從象背上跳下來,從右肋下鑽進夫人的胎中。這時,白象大吼一聲,踏著白雲上了天,王後猛然驚醒了,把夢中之事告訴了凈飯王。國王不知吉凶,請來一位相師圓夢。相師說:「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恭喜王後身懷喜孕,恭喜國王有了太子!」國王聽後大喜,重賞了相師。
二、樹下誕生
B. 最近很火的敦煌照片有哪些
近日,一組以敦煌元素為主題的圖片,火爆了全網。圖中的涉及到的菩薩、迦樓羅等形象,以及空靈的背景音樂,讓人彷彿回到了千年前的大漠敦煌,耳畔依稀駝鈴響,美得不可方物。
滿壁風動,天衣飛揚。壁畫是用畫筆記錄的歷史,它的渾厚博大是無可比擬的,因此敦煌壁畫素有"牆上博物館"的美譽。
C. 敦煌莫高窟是如何發現的呢
莫高窟是中國文化重要遺產之一,也是非常經典的古文化,莫高窟開鑿時間是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莫高窟在前秦開鑿之後,後來國家逐漸將它開鑿的更好。
莫高窟圖片
資料記載莫高窟開鑿在敦煌城的東南方向25公里之外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傳說僧人樂尊路過此處,看見金光大勝,有如佛光,於是靈感大發,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在佛家,修建佛洞可以獲得無限功德,因此,在樂尊之後,又有很多僧眾來這里修建佛洞,認為沒有比這更高的功德了。原本大家稱為“漠高窟”,因為莫與漠為通假字,於是便改稱為“莫高窟”。
那麼莫高窟為什麼開鑿在這個地方呢?原因很簡單,莫高窟開鑿在神秘的河西走廊,絲綢古道上。這里文化復雜,有著西域的神秘,也有著中原的淳樸。古時是內地與西域的重要連接處,更是中國與亞歐的貿易關口。佛家人認為,在印度,是釋加摩尼成佛的地方,因此這里還是佛家弟子追尋真道的必經之路。
古時這里並不繁華,而是有大片的黃沙。或許正是美麗干凈的黃沙才征服了來這里的僧侶,平靜的黃沙讓風帶動舞出美麗的韻律,讓僧侶們在這里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和佛教財富。莫高窟的開鑿十分艱辛,因為有許多的壁畫和佛像被風化,所以為了保存想像和智慧,只能小心翼翼。現在,敦煌莫高窟已經成為了文化遺產,並且免費為遊客開放,讓各國遊客體會到敦煌莫高窟的魅力。
D. 西方凈土變和永樂宮三清殿圖對比
西方凈土變是唐代的敦煌壁畫中的一壁。這一場面恢宏,色彩絢爛的佛國景象,是宗教美術依據《無量壽經》內容,為信眾們構想出來的《西方凈土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
古代畫家按照佛教經典,發揮自身的想像力創作出的凈土世界壁畫,其想像力來源於現實生活,完全是按照現實生活的樣子創造出世人心目中西方凈土世界。
南北朝時期的莫高窟壁畫內容主要是佛陀本生故事畫以及佛傳故事畫,從隋代開始經變題材增多,到唐代成為壁畫的主體。典型的經變畫是以宣揚極樂世界為內容的「凈土變」。
「凈土變」壁畫主要包括西方凈土變、阿彌陀五十菩薩圖、彌勒凈土變、東方凈土變四大類,在歷代敦煌壁畫中,這四類經變壁畫多大400餘鋪,是敦煌經變畫中最大的門類,其中西方凈土變和彌勒經變的藝術成就最高,是凈土變的代表作品。
當前,學術上通常將「西方凈土變」細分為三類,包括:無量壽經變、阿彌陀經變和觀無量壽經變,畫工分別根據對應的佛教經典進行創作。
全部敦煌壁畫中有西方凈土變125壁,東方葯師變64壁,彌勒凈土變64壁。大都規模巨大,畫風熱烈、庄嚴、富麗、璀璨,一掃北朝壁畫的粗獷風氣。畫面構圖大體相似,主尊端坐在中間的蓮花寶座上,左右有兩大菩薩,四周圍繞羅漢、金剛等各式侍從,上有飛天翔舞,前面還有一部伎樂,重重的殿堂樓閣滿布畫面。如172窟南壁和217窟南壁的盛唐《觀無量壽經變》、220窟南壁和321窟北壁初唐《無量壽經變》、329窟南壁初唐《阿彌陀經變》,均畫幅巨大,畫藝精湛,是莫高窟西方凈土變壁畫的代表作品。
2壁畫內容編輯
西方凈土變壁畫的布局比較類似,總體畫面布局為:上方虛空段,中上方寶樹段,中部三尊段,中下方七寶池,下方寶地段,三尊段的左方和右方為寶閣段。根據壁畫尺寸大小,畫工會按照實際情況對各個部分進行刪減。
主體部分的三尊為眾多的佛,菩薩所簇擁,正進行佛事活動口壁畫上方有分別從仰視,俯視角度畫出的樓台。亭榭,寶池蓮花和歡樂的歌舞伎樂,以及優美的飛天飄舞散花等萬千景象,烘托出一派祥和寶貴的氛圍。如此眾多的建築和人物活動,在畫面上分布得主次分明,有條不紊,色彩繽紛而又統一和諧,充分顯示出唐代畫家處理宏大場面的構圖和表現技巧。
三種經變畫的區分方法
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全圖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左右兩
西方凈土變的三種類型(3張)
側分別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而觀無量壽經變主尊為釋迦牟尼,左右兩側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區分方法是:釋迦牟尼佛的眉間往往繪制白毫相光,與經文「照遍十方無量世界」相符合,而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寶冠和手印也與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不同。
觀無量壽經變的主體畫面兩側有未生怨和十六觀,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方格連環畫,這來自於《觀無量壽經》中的未生怨故事和三福十六觀。而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則沒有這兩部分內容。
無量壽經變在七寶池部分中繪有三個或者四個蓮花化生童子,對應於《無量壽經》中的「三輩往生」。而阿彌陀經變的七寶池中則一定沒有蓮花化生,這是區分二者的決定性特徵[1-2]。
3藝術特點編輯
敦煌石窟藝術是我國的國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它的規模之大、歷時之長、內容之豐富、技術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舉世罕見的。
由於它產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絲綢之路中段的關鍵地區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質。這個地區曾經居住過烏孫、月氏、匈奴等民族,漢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後,在境內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為中西使者、商賈、僧侶東來西去必經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華戎所交」的都會,也是一個多種文化交融的地區,石窟藝術傳自印度,途經中亞、西域,從內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種因素和風格的特點。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藝術體系之中而呈現出新的風彩。
石窟建築的中國特色
佛教石窟始興自印度,輾轉傳到西域。每傳一地形制都有所變化,原來印度的毗訶羅(僧房)和支提(塔廟)都出現了新形式。傳到敦煌,則離印度更遠。敦煌最早的禪窟,其窄小的甬道與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兩側僅容一人結跏趺坐的小禪室,亦與印度起居室式大禪房相異,並完全模仿了庫車蘇巴什的禪窟形制,而且規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與廊柱佛塔式大廳更不一樣,它是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爾逐漸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發展成為中國多層樓閣式塔,繞塔觀像的作用與支提略同,但後室有平綦頂、前廳是人字形、硬山頂,南北壁有漢式闕形龕。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特色。隋唐以後的倒斗頂殿堂,正壁開龕,頂懸華蓋(藻井),有的窟中設佛壇,前有踏步,後有背屏,四面圍欄,佛壇四面畫壺門及伎樂、動物裝飾,四壁畫聯屏。佛窟在世俗化過程中進一步模仿宮殿形式,中國特色更為濃厚。
從印度飛天到中國飛仙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飛神形象,希臘有安琪兒——臂長翅膀的兒童或少女;中國有羽人,臂長羽毛,奔騰於空,世稱飛仙;印度有頭頂圓光、身托雲彩的飛天,也有雙翼天使。敦煌飛天來自印度。當其進入龜茲石窟後變為圓臉、秀眼、身體短壯、姿態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雲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風格。進入敦煌後,遂漸與羽人相結合,五世紀末轉化為飛仙,條豐臉型、長眉細眼、頭頂圓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頭無圓光、風姿瀟灑、雲氣流動,這就是敦煌式中國飛天。隋代帝王寵愛飛天,暗造機關令木製飛天上下飛舞為帝王卷簾啟戶,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間。〔(1)A〕因而隋代飛天發展到了頂峰,千姿百態,成群結隊,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飛天群。特別是天宮,閣中的伎樂天也騰空而起,化為繞窟一周的伎樂飛天。
唐代飛天,不長翅膀,不依託雲彩,就靠一條長巾,展卷飛舞,便輕盈飄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國詩人李白詠飛仙詩所說:「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
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
壁畫介紹
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O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成為元代寺觀壁畫中最為引人的一章。
永樂宮(8張)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原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 289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
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采葯、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飢民、鬱郁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朴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重陽殿壁畫
重陽殿內精美的產婦生子壁畫
重陽殿壁畫基本上繼承了純陽殿的表現方法,用49幅畫面來描述王重陽一生經歷。雖然時代稍晚(東壁畫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樣,可知壁畫當完成於明洪武元年1368以後),破損亦較嚴重,但是從其反映道教有關事跡及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來說,仍具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其繪畫風格看,仍與純陽殿相近,當仍為朱好古門人這一派系匠師所繪。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采葯、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飢民,鬱郁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朴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三清殿《朝元圖》
三清殿內的壁畫是有名的《朝元圖》,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總面積為403.34平方米,是永樂宮壁畫中的重點。
三清殿內漆黑一片。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線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著,人必須在進殿後好一會,適應了殿內的微弱的光線後才可以看到壁畫。但見三清殿內的西、北、東三壁上,繪滿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畫面連成一氣,表現的是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率領諸神,來朝拜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也就是原來分散的諸神,全都集合起來朝拜最高主神了。
環繞三清塑像的斗心扇面牆上,東西面分別是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牆背面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東部是中官紫微北極大帝、天至大聖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歷代傳經法師;北壁西部是勾陳星宮天皇大帝、南斗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歷代傳經法師等。東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後土皇地只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嶽、四瀆、地府諸神;西壁是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諸神;南壁兩側是青龍君、白虎君。 全圖近300個神仙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聖的洪流,氣氛神聖、庄嚴。
西壁堪稱是整個《朝元圖》中最精彩的部分。畫面以東王公、西王母夫婦為中心,各天官簇擁左右。西王母端坐椅中,鳳冠品服,儀態端莊典雅,表情溫柔親和。在她面前有一身著藍袍的長者,據說是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他頭微低,臉微側,雙手持笏,似有要事啟奏西王母。在太乙真人的身後有兩位天神作交談狀,似乎真人所稟奏之事正是他們也關心的事。這一組人物相互呼應,特別是對太乙真人的心理傳神的描繪,為我們刻畫出一個眉宇間顯現出焦慮、心事重重的長者形象。
永樂宮三清殿內精美的壁畫
這一鋪《朝元圖》,不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體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顏色、衣著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鬢發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線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線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准確地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系,難度極高。
仔細揣摩永樂宮三精殿壁畫,可以發現其繪畫用筆十分講究。畫中人物的胡須、雲鬢在接近皮膚的地方用筆尖細,隨著向兩側展開,筆畫逐漸變粗、變淡,遠遠看去,人物的胡須彷彿是從肉里長出來的一樣,即所謂的「毛根出肉」畫法。如此精美、准確、生動的畫雲鬢、胡須的用筆,反映了畫工對解剖、透視學的理解,而筆的運行也做到了准確、舒張、剛健,不允許有絲毫敗筆,顯示了高超的繪畫技藝。畫直線不用界尺,畫弧光不用圓規,這又要求畫工具備過硬的畫線本領。這些正是從六朝、隋唐壁畫延續下來的優秀藝術傳統。從雲鬢、虯須的「毛根出肉」的畫法上去考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諸路神仙、真人也宛然出自吳道子的筆下,繼承發揚了吳道子的大唐風格。
輝煌燦爛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畫藝術的又一特點。在富麗華美的青綠色基調下,有計劃地分布以少量的紅、紫、深褐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及素描關系。在大片的青綠色塊上插入白、黃、朱、金及三青、四綠等小塊亮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用色是以平填為主,採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經久不變。
《朝元圖》歷史淵源
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聯系唐宋道觀壁畫的發展,可以了解《朝元圖》藝術上的淵源。
關於道教《朝元圖》,最早可以上溯到吳道子的《五聖朝元圖》。這是吳道子最有影響的道教圖像,也是他唯一留存有後人臨摹粉本的作品。《五聖朝元圖》原來畫在洛陽北邙山老君廟東西壁,東壁上畫東華天帝君、南極天帝君、扶桑大帝及其部從;西壁上畫西靈天帝君、北真天帝君及其部從。杜甫當年曾經賦詩贊頌這一作品:"……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官牆。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旆盡飛揚。……" 現在流傳的《朝元仙仗圖》就是此畫的部份粉本。另外一張《八十七神仙卷》也是同畫的宋傳粉本,兩張畫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吳道子遺風。
玉女
在《五聖朝元圖》之後還相繼出現過類似的圖像,如《朝真圖》、《朝會圖》等。五代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觀,請張素卿畫希夷真君殿的《五嶽朝真圖》。從所記內容,可知這時創作的《朝真圖》雖是朝見希夷真君,但與中原《朝元圖》粉本仍有一定關系。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圖》千官列雁行的浩浩盪盪場面;一方面又開始表現了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和岳瀆曹吏等眾多的人物,創造了各具特色的下界諸神形象。
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圖》,道士林靈素也重新制定了齋醮制度和神名目。《上清靈寶大法》上保存了宣和神系統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大致有以下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後、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聖、歷代傳經法師,三元、五嶽及諸山神、扶桑大帝及水府諸神、酆都大帝及所屬,天樞院、驅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屬,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城隍土地及以上各種神所屬兵馬。這一系統成為以後製作壁畫及水陸畫的主要依據。也為我們了解永樂官三清殿壁畫神提供了重要線索。
鍾離權度呂洞賓
《鍾離權度呂洞賓》
純陽殿《鍾離權度呂洞賓》
呂洞賓,原名呂岩,號純陽子,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9年)生於芮城永樂鎮東北的招賢里竹水墟。呂洞賓出身宦門,青壯年時醉心於功名科舉,64歲方考中進士。呂洞賓樂於游歷,傳說中,呂洞賓遇到道教始祖鍾離漢,經鍾開導,遂舍棄人間功名富貴,修仙學道,先後到江西廬山、山西中條山脈的九峰山等處潛修,出沒隱秘,不知所終。
純陽殿東、北、西三壁以52幅畫組成一部《純陽帝君神遊顯化之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來表現傳說的呂洞賓一生事跡。壁畫幅高3.5米,面積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兩欄,幅與幅間用山石雲樹連接,每一事件既單獨成章,而又能通過景色相互銜接。從總體看,全畫是一個完整的青綠山水通景,描繪了呂洞賓從降生到得道的種種神靈事跡,大多為荒誕無稽的傳說故事。 從局部看,則是各自獨立表現一定具體情節的畫面。畫中有宮廷、殿宇、廬舍、茶肆、酒樓、村塾、醫館、舟車、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畫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描繪了宋元時代的社會風貌,如生活習俗、建築形態,農夫、乞丐等各色人物,卻畫得真實具體,成為了解宋元社會的形象材料,從而使宗教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曲折地反映現實的作用,這在道教壁畫上是具有創造性的構想。
純陽殿扇面牆後壁還有一幅《鍾離權度呂洞賓》的壁畫,高3.7米,面積16平方米,是純陽殿壁畫的精華所在。畫中的呂洞賓和鍾離漢坐在深山磐石上,背景是一棵蒼勁老松,左右兩旁流淌著山中泉水。背松而坐的鍾離權,體態壯健,袒胸露腹,赤腳穿著麻鞋。他雙目炯炯有神,臉上帶著慈祥、親切的笑容,正注視著呂洞賓。呂洞賓則拱手端坐,神態謙恭的靜聽,但其兩手籠袖、左手輕捻右衣袖的細節,卻暴露出內心處在不知何去何從的矛盾之中。畫面環境處理巧妙,用筆簡練,技法精湛,代表了元代高超的繪畫水平。
扇面牆相對的北門門額上為《八仙過海圖》,南壁東西兩側為《道觀齋供圖》和《道觀醮樂圖》。在南壁東側西上角有題記:「禽昌朱好古門人古新遠齋男寓居絳陽侍詔張遵禮、門人古新田德新、洞縣曹德敏,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戊戌季秋重陽日工畢謹志」。後壁正中上方右側也有畫工題記:「禽昌朱好古門人古芮待詔李弘宜、門人龍門王士彥,孤峰侍詔王椿、門人張秀實、衛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畢謹志」。可知這些壁畫的作者及完工時間。
藝術價值
永樂宮壁畫用傳統的程式畫法,使得近三百個形象無一雷同之感,真讓人嘆為觀止。作為唐、宋繪畫藝術特別是壁畫藝術的直接繼承者,永樂宮壁畫在我國繪畫史上當佔一席之地。從目前發現的我國古代繪畫遺跡來看,元代人物畫大幅的極少,三清殿《朝元圖》正可作為研究、借鑒元代繪畫的範例,並可從中得到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啟示。整個壁畫極為豐富,是研究繪畫藝術和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資料,將我們帶回700年前的那個時代。
兩者壁畫的比較
永樂宮壁畫是可與敦煌壁畫相媲美的我國古代的傑出宗教壁畫。
它們的區別在於,首先,敦煌壁畫是寺窟壁畫,而永樂宮壁畫是寺觀壁畫。永樂宮壁畫較敦煌壁畫在作畫的環境與幅面上更益於施展畫工的才華。
其次,敦煌壁畫,特別是唐代以前的作品,還處於演變潮流的激盪之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西域、印度甚至歐洲的一些畫風。而永樂宮壁畫則集歷代壁畫大成,特別是直接繼承了唐代宗教壁畫的人物造型開張、比例嚴謹、用筆細致、姿態生動、衣紋暢快、氣勢雄偉的大唐風格。具體說,永樂宮壁畫完全沿襲了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唐代正統派的繪畫傳統。
因此,永樂宮壁畫為我們進一步破譯中國宗教人物畫高峰時期的唐代壁畫面貌提供了很好的摹本。它承前啟後,震古鑠今,繼往開來,不但獨立於黃子久、王蒙、倪瓚、吳鎮元四家文人山水畫之外,成為獨立的宗教人物畫體系,而且是中國宗教壁畫的最後終結。此後,隨著宗教的衰落,中國宗教壁畫也式微下去,人物畫從神聖的寺觀牆壁步入民間,進入卷軸,其雄偉的氣魄也日漸消磨。
永樂宮壁畫是我國現存最宏偉的道教壁畫,它們體現了古代藝術的卓越成就。今天,我們不僅可以從中領略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風采,更可以得到發展中國繪畫藝術的重要啟示。
E. 莫高窟簡介莫高窟簡介資料
1、莫高窟的簡介2、莫高窟簡介3、莫高窟的簡介 莫高窟介紹4、莫高窟資料、簡介5、敦煌莫高窟的資料莫高窟的簡介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 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徵。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
莫高窟外部景觀(15張)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3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莫高窟景色
[1]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里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它的石窟主要開鑿於盛唐時期。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並被列入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課文,題為《莫高窟》。被列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題為《敦煌壁畫》。
莫高窟簡介
中文名稱莫高窟簡介:莫高窟
●英文名稱:Mogao Caves
●批准時間:1987.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莫高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莫高窟簡介,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 概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壁畫題材主要有5種:①佛像畫。出現較多的單身佛像和菩薩像,如葯師佛、盧舍那佛、觀音、勢至、地藏以及密教題材的菩薩像。②經變畫。有阿彌陀、彌勒、東方葯師、觀無量壽、法華、寶雨、維摩詰、勞度叉斗聖、觀音、文殊、普賢、報恩、華嚴、天清問、思益梵天清問、金光明、金剛、楞伽、密嚴、報父母恩重、降魔經變等20餘種。隋和唐前期經變種類較少,場面宏大,構圖謹嚴,內容精練,每一壁一鋪,後期種類增多,內容豐富,構圖充塞,一壁二至三鋪,甚至經變畫下還增加屏風畫,以補充經變的內容。③佛教史跡畫和瑞像畫。唐後期出現,為傳自西域於闐以及天竺、尼婆羅、犍陀羅等地的佛教傳說,如於闐舍利佛毗沙門天王決海、尼婆羅阿耆波爾水火池、中天竺波羅奈國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羅分身瑞像等數十種題材。④佛經故事畫。隋代逐漸消失,至晚唐復又出現,有善事太子入海等。個別洞窟繪《賢愚經》的故事20餘種。⑤供養人畫像。形象服飾描繪細致講究,形象逐漸增大,晚唐已出現等身大像。並從四壁下部進入入口甬道兩壁。場面宏大、結構嚴謹的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及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是重要的歷史畫卷。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價值: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
莫高窟的簡介 莫高窟介紹
1、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天王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2、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4、2020年2月,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在恢復運營後,對全國所有醫護人員實行免費開放,直至2020年底。 5月10日,莫高窟恢復開放 。
莫高窟資料、簡介
分類:資源共享
問題描述:
!!111111sky
解析:
敦煌莫高窟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敦煌的盛名來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簏的崖壁上,南北長約有1600米。周圍都是戈壁荒漠,進入了莫高窟反而是綠樹成蔭,經過一個大牌坊,左邊是一個飛天雕像,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之後,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個。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 一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之路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
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公元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封藏於莫高窟第17窟內。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所以說閉關鎖國是註定必然失敗的。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井、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綵帶,使飛天飛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
敦煌藏經洞被發現,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有一位叫王圓_的道士,雲游化緣投宿於143窟,便在那裡居住了下來。王道士無意中發現一道用土磚封住的門,他用力打開,是一個小洞,有一丈多寬,洞里有無數的白色包裹,排列得非常整齊。他打開一看,每一包里有經十卷,其他還有佛幀綉像,平鋪在白包下面。這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七日的事情。一個道士卻住在佛窟中,從而撕開了敦煌百年的傷痛史,這不知道是不是佛教所說的緣分呢。
王道士很機詐,他想拿這些經捲去換錢。於是,他私下裡就運幾箱經卷至酒泉,獻給安肅道道台廷棟。廷棟也不知道這些經卷的可貴,王道士很沮喪,他把一箱經卷扔在酒泉,只好帶著其餘經卷,化緣回去。
後來,有一個英國探險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原籍匈牙利、移民英國而為印度官員,由印度總督派到新疆來調查西北地理,他聽到這件事,就借調查地理為名,帶了一個翻譯悄悄地到敦煌去了。
斯坦因見到王道士,甜言蜜語,並說:「只要你答應下來,給你白銀三百兩。」王道士最初不敢答應,當他看到白銀,就一口答應了。斯坦因所看到的寶藏,大約有三種,第一種是用堅硬的紙張所寫的漢文佛經。第二種是藏文寫本。第三種,也是斯坦因最高興的,是一些古畫,絹上畫的全是美麗的佛像,顏色調和,鮮艷如新 。
他們怕外人知道,盜寶工作每天在晚上進行搬運,他們連續盜了七個晚上,完整的經卷二十四箱近萬卷,完好的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近五百卷,斯坦因雇了四十多頭駱駝才能運走。相隔7年後,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騙走了王道士私藏起來的570卷敦煌文物。這些經卷,斯坦因將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館,而精品則入藏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這件事情轟動國外,其他的外國盜竊者和中國官僚接踵而來。將藏經洞中遺物全部翻檢,選取精華,廉價騙購大量藏經洞中文獻精品和佛畫、絲織品,總數約一萬余件,現分藏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和集美博物館。伯希和曾為法國中國學權威沙畹的高足,當時雖只有27歲,卻懂得漢、俄、藏、突厥等13種文字,所盜的寶者數量中雖不及斯坦因多,卻是價值最高的,他精心挑選並盜走的遺書是最精華的部分,有許多孤本。
1911年10月,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非法用低價換取了469卷寫本和 精美唐代彩塑兩尊。
1911年俄國人鄂登堡率團至莫高窟,盜走經卷一批。
在眾多的向敦煌探取手取寶的人當中,有一個姍姍來遲者,他就是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 華爾納。他於1923年到達莫高窟,但這時的藏經洞已空了,再沒有什麼文書可取了,於是,他把目標轉移到了那些不能移動的塑像和壁畫上。用塗有粘著劑的膠布剝取了第320、321、328、329、331、335、372各窟壁畫26方,共計3.206萬平方公分。其中初唐畫有漢武帝遣博望侯張騫使西域迎金佛等,有關民族歷史與中國佛教史重要故事內容的壁畫多幅,及328窟通高120公分盛唐最優美的半跪式觀音彩塑。這批珍貴的藝術品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
不要以為被盜走的壁畫就能很好地保存於世上,撕下來的時候就有不少被破壞了,還有運輸 、戰爭、盜竊等的損毀,損失的比盜走的更嚴重,而且是毀滅性的。區區的一個愛神維娜斯雕像無法復原的斷臂都讓全世界惋惜不已,而這里是幾十幅精美的壁畫,我們卻永遠無法知道它們原來的面目了。
在藏經洞陳列館展出的只有19件文獻真品,其它43幅美術品全部是電腦噴繪的復製品,還有49件海外文獻藏品圖片,因為原件都流失於海外近100年了。
「莫高窟的壁畫還不止看到的那麼多,在一次維修無意中發現了壁畫的裡面還有壁畫。原來是莫高窟的地方畢竟有限,後人找不到地方建洞窟了,就把前人繪制的壁畫用泥土覆蓋,再畫上新的壁畫,使相當多的洞窟內形成了數層壁畫的奇觀。現在還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拿開表層而又不損壞任何一層的方法,所以不去動它,希望以後科技先進的時候可以看到裡面的真相。」
仿製的幾個洞窟,真的是做到惟妙惟肖,牆壁的泥土質感,壁畫的筆觸,還有破損的地方都一模一樣,根本看不出破綻,而且這里還可以大打燈光,遊人可以盡情地細細欣賞。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莫高窟簡介,俗稱千佛洞莫高窟簡介,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莫高窟簡介,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莫高窟簡介,形成巨大的規模莫高窟簡介,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
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洞窟達200多個,繪有眾多樂隊、樂伎及樂器,據統計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吹、打、拉、彈各類樂器40餘種,共4500多件。敦煌藏經洞文獻中也有曲譜和其它音樂資料。豐富的音樂圖像數據,展現了近千年連續不斷的中國音樂文化發展變化的面貌。為研究中國音樂史,中西音樂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