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崔氏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焦慮媽媽圖片卡通 2025-01-12 13:08:51
圖片了哪裡 2025-01-12 12:57:18
電腦電容圖片 2025-01-12 12:51:37

崔氏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8-16 10:02:19

1. 郡望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又是怎樣由「獨享」轉化成「共享」姓望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姓氏來源、郡望堂號追根溯源,一些人還拚命追尋自己的「貴族」血統,甚至在談到自己的姓氏郡望時,更是流露出一種強烈的自豪感。那麼,郡望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它本來是某一個家族「獨享」的「榮譽」,後來怎樣轉化成「共享」的姓望標志了?

ps://iknow-pic.cdn.bcebos.com/b58f8c5494eef01f5b74040debfe9925bd317d91">

炎黃二帝雕像。來源於網路。

郡望是什麼

「郡望」的「郡」是行政區劃,「望」指名門望族。「郡望」合用通常有兩層意思:一指郡中望族;二指望族的根源地或發跡地,含有「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的意思,同時區別於郡內外的其他同姓族人。

郡望是從東漢至隋唐這個特定歷史時期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的產物,它產生和流行於郡縣制和集權官僚體制為主的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秩序時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郡望並非指某個地方姓氏家族人丁興旺,而是指這個地方大族「世代為官」,有較強的經濟文化實力,並影響當朝政治與社會生活秩序。就是說,某個地方的某個姓氏家族,在當地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形成了所謂「世胄門地」,成為備受敬仰的名門望族,再由政府列入「郡姓譜系文件」,從法定意義上承認其家族地位,並定出其郡姓門第等級。可見,郡望不是自封的,須得到國家承認,才能享受國家賦予的「蔭族、襲爵、免役」等特權。不屬於這個士族家族的社會上同姓人,不能冒認和享用這個郡望名稱。

郡望在東漢後期初露端倪

東漢自漢安帝以後至漢末近百年間,外戚宦官輪流執政,相互爭斗、殘殺,朝政日益衰敗。董卓趁機引兵洛陽,把長期左右東漢皇室的外戚和宦官一起消滅,但東漢王朝也名存實亡。此時世家大族趁勢而起,強勢擴張,雄霸一方。這些士大夫家族是東漢豪族階層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自東漢建立以來,世代公卿的家族越來越多,勢力進一步膨脹,成為東漢政治和社會生活秩序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門閥制度也在這個時候萌芽。所謂門閥,即「門第」、「閥閱」,是指封建社會世代顯貴、影響大、權威高的姓族家門。這些「高門大姓」一般由其家族人物的地位、權威和聲望自然形成,一旦形成則顯赫無比,並世代傳承。有時官方還作出明確規定,宣稱某姓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各姓族權益的地位不等,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東漢後期形成的世家大族,所謂的「高門大姓」實際上已有了郡望的雛形。

郡望燈籠。來源於網路。

郡望發展於魏晉,西晉是郡望形成的關鍵時期

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至隋唐的選官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曹魏「九品中正制」規定門第為定品的主要條件,從政治上開通了士族世家的官宦之路,使得地方大族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魏、吳還給公卿客戶和西晉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蔭客,使顯貴廣占田地、佃客和奴婢。因此,魏晉士族必是當朝顯貴,只有在魏晉獲得政治地位,尤其是在魏晉蟬聯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資格列名士族。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高門望族相比,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被稱為「寒門」、「庶族」。他們或許也有一定的土地、財產,其成員也有一定的入仕機會,但在政治生活中處於劣勢,其社會地位根本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

士族的形成是郡望產生的社會基礎。什麼是士族?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是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部分享有政治、經濟特權的家族所構成的一個特殊階層。士族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有多方面的歷史內涵: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經濟上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形成庄園經濟,有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以上諸要素缺一不可。

東漢以來,氏族宗法分封制被中央集權郡縣制所取代。在社會生活秩序變動和社會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成長於郡縣制地方社會秩序中的地方大姓族,挾其漸強的經濟文化實力走向中央政權,參與創建社會新秩序。這個時期地方大姓族非常強勢,在社會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西晉是望族的強勢發展階段,也是郡望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一是兩漢以來的「門生故吏(君臣關系)」遍及天下,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政治文化集團,構成了魏晉門閥望族的社會基礎;二是與察舉徵辟制度相呼應的「人物評議」拉大了「門生故吏」的關系網,加速了門閥望族的形成;三是顛覆了曹魏政權取而代之的司馬晉朝政權聲望不濟、根基不穩,被迫與門閥望族妥協,門閥士族因而在兩晉獲得空前絕後的強勢發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門閥士族。

郡望盛行於東晉南朝

東晉南朝時期,地方新豪族崛起。魏晉時期衰落的望族此時又得以復興,新舊士族勢力相互較量。這個時期,政府又明文確定郡縣士族的郡姓等級,更加劇了郡望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如東晉太元年間賈弼之主持修《姓氏簿狀》,南朝蕭梁天監年間王僧孺主持修十八州郡譜,確定了東晉、蕭梁政權內來自全國116郡約710多家士族家族的郡望及其郡姓等級。

這個時期,無論是選官還是婚嫁最重郡望門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擔任相同的官職,朝中最顯赫的官位也只能由最著名郡望的人來擔任,他們甚至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晉以後就變成了由門閥士族完全把持官吏選拔之權,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准逐漸被忽視,家世出身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准,到西晉時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力,同時還左右朝政,國家法令又明文規定士族有蔭族、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士庶之間有嚴格的區別,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由此而產生了「士族自視甚高,不與庶族通婚」的現象。

在門閥制度下,不僅士庶界限十分嚴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團中不同郡望、堂號的宗族也有貴賤尊卑之分。唐代柳芳《氏族論》說:在南北朝時,「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姚、王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為「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以上「僑姓、吳姓、郡姓、虜姓」合稱「四姓」,「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

為維護、推行門閥制度,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譜牒之學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引證的家譜、家傳達數十種之多。這種別貴賤、分士庶的門閥制度,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十分流行,而且影響深遠,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准則習俗。

這個時期過於重視郡望,還表現在得到朝廷認可的官修譜牒《百家譜》上,在這種官撰譜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進去,每姓士族又都詳細列其成員的名字、官位及血緣關系。所謂「考之簿世然後授任」(見《太平御覽》卷二一四),個人絕不可以妄稱「郡望」。同姓的其他人也不能享用不屬於他的郡望稱號。於是,一些人在其他郡中的同姓人,為了抬高自己,就有意無意地攀附獲得國家認可的郡望名稱,有的乾脆假冒別人的郡望,甚至假冒戶籍。

北魏對郡望的歸屬做了確認和規定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公元386-534年)是南北朝時代北方的第一個王朝。太和年間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定胡漢姓族,對境內魏晉漢族舊門的郡望次第和拓跋氏集團高級官員的姓族等級、漢化郡望歸屬做了確認和規定,以「國家名義」確立門閥世族制度,郡望意識被進一步強化。

唐朝好郡望可謂登峰造極

「永嘉之亂」後,大批擁有北方郡望的士族隨晉室南遷,他們顯赫的家世在原籍人所共知,用不著自行表露。但遷到新地後就必須通過向人展示,才能為人所知。如隴西李氏是貴族,其他地方的李氏就不是貴族。天下的李氏因同樣的原因遷到同一個地方,如果不以原籍郡望加以區分,人們就不明其籍貫也不知其身份,就不會再把它們當作貴族了。所以,大批北方貴族南遷以後,朝廷為籠絡人心,特為他們設立了「僑郡」,使之在新地繼續保持其原有的社會影響,從而也與其他社會階層區分開來。在這種情況下,郡望無疑成為貴族表明身份的最重要的標志,並且發展到了「競以姓望所出」的程度。

唐朝非常重視郡望,士族凡說到姓名必加上郡望,以顯其貴。「唐人著郡望」與李氏王朝不無關系。唐朝前期,在太宗貞觀年間和高武時期整頓統治隊伍、劃分社會等級的官修氏族志活動中,又有近300個姓氏約1600餘家高級官員的家族郡望、姓族次第得到法定意義的政治承認和等級判定,其家族通過列入「郡望譜系文件」的形式,成為郡望擁有者家族。

李氏王朝在編修姓氏書中明文規定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奉詔撰修《氏族志》時沿襲魏晉南北朝舊例,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李姓為第二。唐太宗知後震怒,親自出面干涉,改李姓為第一,外戚之姓為第二,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執政時修纂《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

唐代「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族」,門第最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門第,即使身為宰相的李義府也因不屬「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為其子向山東崔氏求婚時也遭拒絕,足見郡望之重要。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指出:「唐人好標望族,如王則太原,鄭則滎陽,李則隴西、贊皇,杜則京兆,姚則吳興,張則清河,崔則博陵之類,雖傳志之文亦然。」

縱觀東漢至隋唐七、八百年歷史,先是東漢以南陽郡為中心的地方大族政治集團,繼而是魏晉以穎川郡、河內郡為中心的地方大族集團,南北朝隋唐以關隴、山東地區為中心的地方大族集團,先後成為影響國家政治和社會秩序建立的主要力量,而由這些地方大族集團的權力角逐而引起的權力轉移、朝代更替、人口遷徙、鄉村城市的社會流動和體現為士庶分化、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的社會生活秩序等級化,是郡望得以產生形成的必要條件。

郡望逐漸向姓望轉化

郡望是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的產物,必將隨著士族社會的消亡而消亡。但郡望的消亡有其獨特的方式,它不是瞬間徹底的消失,而是逐漸轉化成姓望,即郡望由原本一個士族家族獨享的「家門地望標志」,轉化為社會上同一姓氏共同「冒認擁有」的姓望。

郡望消失過程,大致上經歷了一個最初以一個同宗家族為主擁有一個郡望,到一部分同姓異宗家族共同享有一個郡望,再到社會同一姓氏之間共同享有一個郡望的過程。

郡望轉化後,與原本獲得政府確認「原主體家族」沒有關系,也逐漸失去原有的區分和標志「原主體家族」家門地望、社會等級的法定意義,而成為一種可為社會上同一姓氏共享的姓望標志了。

唐末,郡望逐漸轉化為姓望,這也意味著士族這一政治社會現象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的最後終結。(本文為2強哥參加姓氏源流研討會論文節錄)

文/強哥說何

姓氏圖騰。網路圖片。

2. 杜甫的簡介 詳細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崔氏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家世背景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

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於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3. 為什麼說杜甫是渣男

今天我們就去掉神化光環,重新認識一下杜甫的凡人屬性,拉近距離,進而更加理解杜甫的魅力。
在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我們的印象中,李白是典型的高富帥,但一提到杜甫,總覺得他是個憂憤的草根。
實際上,李白只是個出生在商人家庭的孩子,而杜甫則是官二代和富二代。
杜甫的出生日期是712年2月12日。他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身邊的紅人,父親是高居要職的公務員,母親崔氏出身於唐朝北方第一大名門。
擁有如此優渥的出身背景,6歲的杜甫便開始跟著親戚到外面見識世面了。到了十幾歲的時候,開始了自由旅行,因為家裡房地產遍布許多地方,所以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經濟問題。
在自由行中,杜甫結交了許多好友,比如大詩人李白、高適、舞蹈家公孫大娘、音樂家李龜年等。

打開網路APP看高清圖片
想當年,杜甫、李白和高適三人一同來到山東孟諸一路狂嗨,揚鞭策馬,縱酒打獵。
前段時間,網路上突然掀起了一個關於李白的錢從哪裡來的話題,引起了全網討論。那麼杜甫年少輕狂的錢從哪來呢?
是的,家族支撐!說通俗點就是啃老!
就這樣自由任性多年,眼看著就要三十而立,杜甫終於有意識要為自己的人生奮斗拼搏一下了。
去考個試,當個官吧!
學渣代表
其實在24歲那年,河南籍考生杜甫就去過長安參加科舉。然而,作為一個專業驢友,日日月月在遊山玩水的人,能考上才怪呢?
果然名落孫山了。
當考試試卷下發時,杜甫狀態還是很穩的,做著做著,他的笑容就凝固了。
我滴個爺,這些題咋楞個難!
考完,杜甫的心涼了半截,估計是要復讀了。
成績出來後,杜甫的心只能一橫了,復讀就復讀,又不止我一個復讀生,其好友高適就是標准學渣。
為了撫慰考試疲憊的心靈,杜甫繼續全國游,為國家旅遊業發光發熱。

杜甫

就這樣來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杜甫雖然愛玩,但生養在官宦人家的他,始終有著一份責任在內心深處。
八年後,杜甫偶遇被玄宗皇帝取消關注,又被禮貌地請出京城的李白。
杜甫是李白的鐵粉,偶遇偶像,杜甫跟著李大佬又是遊玩了數月。
直到考試前夕才回到京城。
這一次,又落榜了。
這次倒也不怪杜甫,全怪宰相李林甫搞了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導致本屆全體考生「被落榜」,一個都沒錄取。
人生能有幾個八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