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伏羲古墓在那裡
記得去年在市迎賓館召開的「華夏文明與濮陽」研討會上,李伯謙先生談到,濮陽要重現兩項研究,一是考古研究,二是歷史文化研究。這說明我們在這兩方面還做得不夠。為什麼要將此兩者分開呢?考古研究,是指濮陽的歷史文化遺址發現不夠,目前的發現在許多方面還帶序幕性質。歷史文化研究,是指將目前的考古發現價值解讀不夠。打個比方,考古發現者如同農民,種糧種菜養殖,其職責是發現食品的優質原料,優質糧、優質菜、優質肉等;歷史文化研究者如同廚師,將這些優質食品製作成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我們這次的研討會,其主要職能為後者。考古發現要求真,「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能想像和推理;而歷史文化研究則可以想像和推理;考古研究必須「小心求證」,而歷史文化研究則可以「大膽假設」。在濮陽歷史文化研究中,這次研討會具有開創性。我們一些年來也不斷開西水坡遺址文化研討會,都是請外來專家「念經」,我們本地的研究者只是列席和旁聽,常常無權表達意見。鞋穿著舒服不舒服,自己的腳感覺不算,要別人說了算。這次研討會,與會者以我們本地的研究者為主,讓我們本地的專家學者走向前台,研討會還開誠布公將研究主題指向墓主,開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先例,它牽動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國家民族層面的,即我們中華文明的祖根及其模樣;二是我們濮陽的,濮陽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濮陽的歷史文化資源該怎樣正確弘揚開發?
(二)
伏羲,在中華文明的發祥史上被稱作「三皇」中的人皇。「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人為貴。伏羲畫八卦,作甲歷,是中華民族文明人文文化的肇始者,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說到中華民族祖先,有個流行說法叫炎、黃二帝,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可有些民族不認同,如苗族等,他們就認為他們的祖先不是炎黃,而是蚩尤。河北涿鹿為歷史上黃帝戰勝蚩尤之地,原來建有「始祖堂」,又稱「二祖堂」,奉祀炎黃二帝,後在這些民族及一些專家學者強烈主張下改成了「三祖堂」,將蚩尤增加了進去。但說到伏羲為中華民族始祖,這些民族都認同,乃至朝鮮、蒙古、越南等國也認同。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一元祖先。
伏羲生在哪裡,葬在哪裡?歷史記載與現在地理名稱對接莫衷一是。國內原來一些傳為伏羲的遺跡記念地,都是後人的演繹指證,都不是那個時代的遺址,都無法證明伏羲其人其事是歷史的真實。再加上傳說伏羲為人首蛇身的荒誕,由此引發了在中國歷史上伏羲是否實有其人的爭論,既使主張有者也無法證明。
濮陽45號墓的發現,將伏羲的傳說變成了歷史。2015年,我赴北京參加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會議,帶去了我主編的《濮陽西水坡遺址——伏羲時代的社會畫卷》,這部書在會上引起了很大轟動,被推薦到中國作家世紀論壇評為一等獎,我也因此被特增為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時任會長賈斌先生高度評價,認為濮陽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那個時代第一個能全面反映伏羲文化的遺址。他激動地對我說,濮陽真正找到了人祖伏羲為歷史人物的依據,伏羲文化原來植根於神話傳說中,現在才算落根在大地上。
(三)
45號墓原件,現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擺放在首要位置,顯要位置,在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中華民族始祖遺骸中,45號墓主是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具。國家文物局1991年編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寫道:濮陽西水坡遺址「是國內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最重要發現」:。大家知道,新石器時代是中華文明的發端時代,「最重要的發現」很明顯是針對的這個時代國內所有發現而言的。這些都說明著45號墓和墓主國家認可的唯一性和文明肇始性。
(四)
一些年來,我們不斷研討「中華第一龍」文化,「中華第一龍」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是《易經》文化。
1.三個樣式
說到「中華第一龍」,許多人都認為只是鱷魚蜥蜴狀。其實,鱷魚蜥蜴狀僅是其中一種,即第一組蚌塑在45號墓中陪護墓主人的那種。除這種外還有兩種,即第二組蚌塑的鹿頭蟒蛇狀和第三組蚌塑的登天狀。就是說,「中華第一龍」不是一個樣式,而是三個樣式,它們共同組成了「中華第一龍」本體和文化特徵的復合內涵。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第一組中的蚌塑龍說明龍能潛淵、能巨、能屈等特點;第二組中的蚌塑龍和虎鹿等蟬聯,身尾隱聯於群體蚌塑組合之間,說明它能伸、能細、能幽、能長;第三組中的蚌塑龍說明它能騰飛登天。
在中華本源文化中,「三生萬物」,三是生數。生,從而生生不息,這是《易經》的坐標指向。
2.天地人的合一
這三種「中華第一龍」樣式實際上演示著地、人、天三界的形態,如果將蚌殼組塑的編號順序倒過來,那就是天、地、人三界合一的形態。45號墓中龍又可代表天,虎代表地,45號墓本身也演示著天、地、人的合一。現在,我們不是在熱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嗎?「天人合一」是「天地人合一」的簡稱,原創的源頭就在濮陽。
3.中華第一龍與變
天上龍、地上龍、人間龍,三個龍樣式不一樣,但都叫龍,在龍這個名稱下合一了。但合中又有分,又有變,「中華第一龍」在天、地、人三種不同環境中,變化成不同的樣式,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具有著不同的使命。在地,它是天上蒼龍星圖的復印件,呼應著天象變化的自然;在人間,它團結聯合虎、鹿、鳳等,共同為石斧代表的國家政權服務,並甘願墊底;在天,它駕馭風雲,助人騰飛。「中華第一龍」會變,會與時演進地變!
變,這是《易經》最本質的真諦。
「中華第一龍」,是中華民族演繹時變哲學真諦的鼻祖。
4.中華第一龍與《乾卦》
《易經》的本卦為《乾卦》,《乾卦》有七個卦象:(一)潛龍勿用;(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四)或躍在淵,無咎;(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六)亢龍,有悔;(七)見群龍無首,吉。
這七個卦相實際上是在演示「君子當自強不息」的過程。「潛龍,勿用」,君子就是龍,在他年幼體能無力介入社會時,就是「潛龍」,就要甘為「潛龍」,不要不自量力強出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長大了,介入社會獨立擔當了,要想干成事,就必須讓有權勢的人提攜保護,請本事大的賢才輔助,有了這些大人「利見」,就有了資本。但僅此還不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自身還要具有一個好的素質,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時時刻刻謙虛謹慎,只有這樣的君子,在「利見大人」之後,才能「厲,無咎」。不但在平常情況下無咎,即使「或躍在淵」,就是躍入大風大浪之中,也「無咎」。事業就是這樣興旺發達起來。「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事業達到了鼎盛,大大超越了同類,在此情況下怎麼發展?又一個「利見大人」,就是說要依靠更高層次或新領域里的權勢人物提攜保護,要有在此層次或領域的專家學者賢才輔助。否則,「亢龍有悔」,如果自以為了不起,剛愎自用,就會將事情辦砸,就會「有悔」。「見群龍無首,吉」,將天下一切俊傑都團結在了自己周圍,誰也不比誰水平高多少,遇事集體商量,民主決策,就一切皆「吉」。
稍加分析就可看出,《乾卦》這七個卦象主脈是以龍形象來演示的,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為第一卦,是「潛龍」,第二組為第二、三、四卦,是人間龍,第三組為第五、六、七卦,是「在天」龍。這和「中華第一龍」的三組蚌塑非常契合,其卦象內涵也同「中華第一龍」三組蚌塑內涵極為一致。我們可以說,「中華第一龍」的三組蚌塑內涵就是《乾卦》的實物演示,是對「君子以自強不息」幹事創業方略與時演進而變化的哲理性演示,《乾卦》就是對「中華第一龍」三組蚌塑的文字解讀。「中華第一龍」遺址的三組擺塑,就是《易經》肇始最古老的沙盤。
5.以人為本與中華第一龍
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原創理論其積極一面不僅是崇尚自然,更有改造自然為人服務的另一面。這種理論將天、地、人稱為「三才」,「三才」人居中,人為貴。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中國先哲說法。
於此,「中華第一龍」在6500年前就作出了形象演示。
在45號墓組塑中,人居中,體長1.84米;龍居東側,長1.78米;虎居西側,長1.39米。天龍、地虎、和人,被稱為「三才」,「三才」人居中,龍虎護佑,人為貴。在第二組蚌塑中,龍蟬聯虎、鹿等為一大聯合整體,中間聳立表示王權的石斧,說明著人是它們的統治者,它們都在為人服務。第三組人騎龍在天,虎和鳳等護佑。這樣的三組擺塑,將人本理論演示到如此范圍,這在人本理論的發展史上絕無僅有。
當然,三組擺塑中的人身份是王,是帝、皇,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公民大眾,其以人為本的內涵和現代以人為本的理念無法完全等同。但在天、地、人三界中,他是人的代表,於此,就和那些鼓吹「順天承命」的抱瓮灌園庸腐的「大師」劃清了界限。
(五)
西水坡遺址的《易經》文化不僅體現在「中華第一龍」身上,更整體體現在這一墓葬擺塑中。45號墓中的天、地、人內涵詮釋著「三生萬物」,也同時標示著「太極生兩儀」,東南西北的四個殉童被稱「四季神」,又標示著「兩儀生四象」。第三組蚌塑人、龍、虎、鳳組合又是一個「四象」演示。《易經》八卦文化在歷史上有一個發展過程,第一階段為「太極生兩儀」,第二階段為「兩儀生四象」,第三階段為「四象」生「八卦」。45號墓的擺塑和四季神形象共同演示著墓主時代「八卦」已演進到了「四象」階段。
(六)
45號墓中的龍、虎蚌塑經馮時研究員論定為當時極為精確的天象圖,是天上的蒼龍星座和白虎星座復制圖,而墓主腳踏的又為北斗星座。這項論定已被史學界、科技界共同認可,被載入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和盧嘉錫主編的《中國科技史•天文學卷》。
歷史經典告訴我們,「觀象授時」,我們的祖先觀天象的目的是了「分四時(季)、定歷法」,用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蒼龍星座、白虎星座、北斗星座都是我們先祖用以定時的標準星。45號墓中擺塑的天象圖證明著墓主對天象觀測水平的成熟,也說明著伏羲作甲歷是歷史的真實。
(七)
關於墓主的認證,在「2000年龍文化與現代文明」研討會上,許順湛先生在《學術討論小結》中寫道:「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45號墓主人是一代伏羲,因為文獻記載伏羲十六世,此墓屬於某一世的伏羲墓,可以稱為伏羲氏皇陵,古代第一皇陵。三組蚌塑反映了帝王的葬儀,第一組蚌塑是伏羲太乙的歸天圖,第二組蚌塑是伏羲靈魂回歸圖,第三組蚌塑是伏羲乘龍周遊圖,三組蚌塑反映了百王之王的伏羲氏的隆重葬儀。第二種說法,認為45號墓的墓壙為渾天、蓋天地平四方綜合圖形,證明它是蚩尤真身王陵,並認為蚩尤是伏羲、女媧上元太初歷的嫡傳者。第三種說法認為他是顓頊族的某一代領袖,可以說是顓頊墓」;「但是這三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都認為是六千年前『王』一類人物的墓,稱為『王陵』或『皇陵』;『皇陵』說法言之成理,把45號墓提高到『皇陵』的地位,的確是值得重視的新見解」。
我是當屆會議參加者,也是「皇陵」說法的提出者,墓主為一代伏羲的力主者之一。當屆會議的代表有50人,主張墓主為蚩尤的僅一人,王大有先生,他後來也贊同伏羲說,主張為顓頊的6人;其他大部贊同伏羲說,我記得約略有26人,其他人員無表態。所以許順湛先生在歸結三種說法後又講:「『皇陵』說法言之成理」,這是與會專家學者多數人的說法,是會議的傾向性說法。皇陵說法就是墓主為一代伏羲說法。
這三種說法,從歷史年代看,蚩尤說,顓頊說都無法立足,蚩尤與黃帝是同時代人,顓頊是黃帝之孫,他們都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先祖,其遺骨怎麼也不會進入6500年時的墓葬。只有伏羲說言之成理,從墓葬擺塑演示的《易經》文化內涵和天象圖文化內涵來看,也同伏羲的兩大人文貢獻極為一致。
(八)
濮陽伏羲墓葬擺塑為什麼用蚌殼?
於此,我在《帝王文明》一書的《用經典解讀西水坡》文中作了具體論述,這里不再重復。
(九)
關於濮陽伏羲墓或稱中華第一王陵的復建建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