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白渡橋的來歷
外白渡橋在上海的外灘,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
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 ,並在橋頭立銅質紀念碑刻字記載(1949年後銅碑被毀),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後來數十年,民間口誤,讀音成「外白渡者局蔽橋」,於是,約定俗成地沿襲下來。
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
(1)財橋現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則為外。」
在學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築》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臘派舊可見於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於此類。
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里白渡橋,而位於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