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所見 古詩展現了一幅什麼圖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所見》古詩中,展現了一幅小牧童由自由自在的大聲歌唱,轉為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這一充滿童趣的生活圖。
原詩:
《所見》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釋義: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於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1)古代牧童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袁枚辭官後僑居江寧,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准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詩人採用白描的手法,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要形象有形象、要生動有生動。
袁枚在小樹林里看到牧童騎著黃牛,高聲唱著歌,突然聽到有蟬的叫聲,心生捕蟬的念頭,於是瞬間停止了歌唱原地不動,靜待時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只是為了引出牧童捕蟬的渲染鋪墊。
這首詩的重點在於牧童捕蟬的舉動。牧童捕蟬的舉動有三個亮點:果斷、有計劃、能執行。從「忽然」二字可以看出。牧童原來是騎著黃牛唱著歌,這是一種鄉間無憂的快樂。然而,蟬鳴聲的出現打斷了牧童的自娛自樂。牧童沒有猶豫,當機立斷選擇了捕蟬。
牧童這次雖然是意外遇聽到蟬鳴,但牧童的捕蟬舉動並非隨緣隨性的。牧童經過思考分析,歌聲和動作都有可能驚動鳴蟬。所謂「打草驚蛇」。因此,經過短暫而深入的思考,牧童作出了行動計劃,停止唱歌,停止活動,以靜待時機,力圖將鳴蟬一舉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