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死穴在哪個部位
頭頸部 1、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即後發際正中上七寸。 2、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3、印堂:在面部、兩眉內側端聯線的中間。 4、聽宮:在耳屏的前方、下頜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5、魚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視時下對瞳孔處。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發際一寸五分處。 7、晴明:在內眼角上方0.1寸處。 8、耳門:在聽宮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處。 10、頰車: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當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 12、承泣:眼平視時,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緣上。 13、下關:在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14、風府:在後發際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處,即兩筋之間陷中。 15、風池:平風府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處, 16、腦戶:在後發際正中上量二寸五分,當枕骨粗隆之上緣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與下頜緣之間凹陷處。 18、頸臂:在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處。 19、啞門:在向後發際上五分,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處。 20、缺盆:在頸外側處部、鎖骨上窩之中點處。 21、天容:在下頜角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前緣。 22、廉泉:在頸前部正中線、喉頭結節上方陷處。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 25、天柱:在啞門穴旁開三寸處。 26、人迎:在結喉旁開一寸五分、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27、翳風: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頜骨之間的凹陷處。 28、扶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結喉相平處。 29、天窗:在頸外側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後、胸鎖乳突肌後緣處。 30、天鼎: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下一寸處。 軀幹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緣凹陷處。 32、膻中: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33、氣海: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一寸五分處。 34、大包:在極泉穴與第十一浮肋端之中點處。 35、腹哀:在大橫穴上三寸、即劍突尖下。 36、期門:在臍上六寸、巨闕穴旁開三寸五分處。 37、鳩尾:在臍上七寸,即劍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臍窩中央處。 39、步廊:在中庭穴旁開二寸處。 40、極泉:舉臂開腋時,在腋窩中間、腋動脈內側。 41、日月: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即期門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上五寸處。 43、京門:在第十二肋骨頭下。 44、急脈:在大腿內側面上部,從恥骨聯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門:在腹上部、臍上四寸、中脘穴旁開二寸處。 46、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緣。 47、庫房:在鎖骨中線第一肋間隙處,即華蓋穴旁開四寸。 48、維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前下五分處。 49、淵腋:在腋下三寸,乳頭旁開四寸陷中。 50、中府:在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間,距胸骨正中線六寸處。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線,臍上二寸處。 52、不容:在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開二寸處。 53、帶脈:在章門穴下與臍相平處。 54、乳中:在乳頭中央處。 55、乳根:在乳頭直下第五肋間。 56、關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臍下三寸處。 57、中極:在臍下四寸處。 58、曲骨: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緣。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處。 60、天樞:在肚臍旁開二寸處。 61、食竇:在任脈旁開六寸的第五肋間。 62、會陰:在肛門前陰部後兩陰之間。 63、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間正中處。 64、風門: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65、天宗:在肩胛崗下窩的中央。 66、至陽: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間。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69、魂門: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開三寸處。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開一寸五分處。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2、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73、胃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三至四寸處。 76、命門:在第二、三椎之間。 77、肩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肩部高處。 78、長強:在尾骨尖與肛門之間。 四肢部 79、巨骨:在鎖骨肩胛崗之間凹陷處。 80、臂口:在上臂外側、三角肌止點稍前處、肩(骨禺)與曲池的連上。 81、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號肌腱外側處。 82、曲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近尺側緣。 83、曲池:屈肘時,在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中點處。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處。 85、少海:屈肘時,在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86、青靈:在少海穴上三寸處。 87、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側,當第五掌骨與鉤骨、碗豆骨之間凹陷處。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處。 90、陽溪:拇指向上撓時,在腕關節橈側凹陷處。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頭之間、掌指關節上方一寸凹陷處。 92、八邪:握拳時,每個掌骨小頭之間處。 93、風市:在直立兩 手自然下垂時,在大腿外側中指尖所到之處。 94、陰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95、陰廉:在大腿內側、氣沖穴直下二寸動脈處。 96、血海:在大腿內側面下部、髕骨內上緣上二寸處。 97、箕門:在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處。 98、承扶:在臀部下緣橫紋中點處。 99、委中:在窩部橫紋中點處。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脛骨前肌上。 101、膝陽關:在陽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 102、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即委中穴與足跟之中處。 103、懸鍾:在外踝高點直上三寸,腓骨前緣。 104、三陰交: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關節橫紋中點、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 106、昆侖:在外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7、太溪: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108、湧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
希望採納
2. 人的關元穴在哪個部位
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穴道是人類及動物共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
這部分破壞或者壞死,以及外力破壞及阻礙,會產生組織、器官、循環和心腦不適、還可導致殘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與大腦密切聯系場所。
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要害穴位有108個,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
(2)人的死穴在哪裡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來源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
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
3. 人有幾個死穴
人有36個死穴。
4. 誰給人體致命穴點陣圖
免責申明:
請注意,提供圖片文字後,我方不承擔任何關於該圖片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實驗後果。
以下內容來自少林點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內容。。。。。。。。。。。。。。。。。
致暈十一穴歌訣
致暈十一穴位詳 腦顱囟門上星當 前後兩頂風府位
頭維耳後啞門綱 通天玉枕譜冊注 點中應辰入夢鄉
輕易莫把暈穴點 因小傷人是呆郎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一百零三穴歌訣
人體俞穴三百眼 點中致殘百零三 殘穴亦有殘身意
莫可輕糾胡亂點 少室祖師有銘訓 點藝不傳敗徒般
賢徒德技貫雙峰 僅為健體守門院 有德無藝非英傑
亦須百倍破武壇 飽咽三旬黃連苦 定闖八方擂台關
致殘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3.扇門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解點休克
受傷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會、十宣、目窗、湧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會穴、目窗穴為主。解穴者氣運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後分別點按上述穴位5~10分鍾,將自己的內氣由穴位傳導給傷者,從而使傷者體內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復醒還陽。
2.解點暈厥
受傷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內關、足三里、合谷、百會、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中指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3.解點眩暈
受傷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陽、風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點按上述穴位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4.解點不能言語
受傷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頂、膻中、人中、啞門、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壓傷者上述穴位約5~10分鍾可恢復正常。
5.解點氣急欲絕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膻中、肺俞、神門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6.解點口吐白沫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將自己的內氣由穴位傳導給傷者,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7.解點全身癱瘓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百會、風府、足三里、陽陵、風市、環跳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20分鍾可以恢復。
8.解點上肢癱瘓、肩臂疼痛
受傷者側躺,受傷一側在上。取傷者肩鵐、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20分鍾可恢復正常。
9.解點腦脈疼痛
受傷者坐直。取傷者上星、百會、風池、頭維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壓上述穴位。
10.解點閉氣耳鳴
受傷者直坐或仰卧。取傷者合谷、膻中、聽宮、翳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點下肢癱瘓
受傷者俯卧。取傷者腎俞、腰奇、承山、昆侖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點全身僵硬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合谷、曲池、陽陵泉、湧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點內臟損傷或吐血
受傷者仰卧。取魚際、尺澤、太淵、勞宮、曲泉、然谷、太溪、肺氣、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點鼻衄不止
受傷者仰面直坐。取傷者合谷、上星、風門、百會、湧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點足部紅腫、疼痛、麻木
受傷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傷者前面,取傷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點手部紅腫、手指麻木
受傷者坐站均可。取傷者八邪、落枕、中渚、後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點腰部扭傷
受傷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腎俞、大腸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點胸肋疼痛
受傷者仰卧。取支溝、陽陵泉、期門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點傷風哮喘
受傷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內關、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點面部神經麻痹
受傷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陽、下關、地倉、頰車、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點穴術中「閉穴過火」之說,被閉塞之穴道經解開之後,人體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由於穴位經絡塞閉時間長久之緣故,氣血離它本來應該到達的部位(經絡)太遠,勢必會影響其每天固定的時辰運行。這樣,難免對身體各個部位有所損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開被閉之穴道後,還必須取用一些葯物,調和人體氣血及時到達某部,不致有損傷之患
5. 傳說中的死穴和笑穴在人的哪個位置
死穴是一個總稱,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有36個。比如頭頂有個死穴是百會穴,位置在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笑穴,是武俠故事裡杜撰出來的名詞,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州哪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並沒有笑穴。
(5)人的死穴在哪裡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武俠里的點穴:
點穴的功夫,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為了治病救人,行醫過程中需要用到點穴。二是武術中的搏擊之道,主要是以制服別人為鬧激主—制人而不傷人!
其實在古代武俠小說並不叫做武俠小液跡襪說,而是俠義小說。他們點穴的功夫,自然是來源於生活。來源於中醫所說的穴位。中醫中的穴位被系統的總結出來之後,主要被運用於治病救人的,而後來人們發現,點擊不同的穴位能產生不同的效果。
這才逐漸的被運用於各種武術當中,更是被寫進了俠義小說裡面。而我們看到的武俠小說中的點穴,都是根據古代中的那些俠義小說而逐漸升級再創造的。就像火葯被製造出來時,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慶祝過年罷了。最後卻被人拿去運用於戰爭之中,害人害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