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孩發燒推拿哪些穴位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內側正中至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次、
注意事項
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復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癥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另外小兒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發燒。現在正好是春季,天氣變化較大,日溫差也較大,家長一定要適時給小兒加減衣服,預防感冒。注重合理喂養,不可過食肥膩食物,以免傷食積滯,從而引起發燒。發燒時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
一般來說急性發燒需要1至3天痊癒,長期低熱而用葯效果不佳的患兒相對治療時間長些,因為長期低熱患兒的治療一般都需要從發病的本因入手。推拿治療效果較好,但家長在家自行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
❷ 按摩哪個部位能退燒
按摩頭部和頸部可能會有助於緩解頭痛和肌肉緊張症狀,從而減輕不適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發熱的病情,應該咨詢醫生或專旁雹陪業醫護人員,避免不肆團當的按摩行為對身體造成不運蠢良影響。
❸ 寶寶發燒時,可以通過按摩哪個穴位使寶寶快速退燒
了解感冒發燒的原因
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是36~37℃,超過37.2℃就屬發燒了。雖然寶寶的症狀看起來都是感冒發燒,但背後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醫看來,感冒屬於一種外感病,是感受了外界的風邪所引起的,也就是老人們經常說的“孩子是受了風,導致了感冒”。風邪,有冷風和熱風,所以這感冒也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1.大椎穴。大椎穴的位置是在我們的頸椎的位置,在兩個肩部連線的中間,但是位置要稍微往下一點,大概在三厘米左右。這個地方是我們的一身陽氣的匯聚之地,因此按摩這里能夠起到很好的解表退熱功效。當然了如果是大人發燒的話還可以去拔火罐,這樣效果會更加的好一些,按摩的次數一般在200次左右。
用的力氣小了,動作就要快,這樣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對穴位造成足夠的刺激。比如推法,一般針對成年人的操作頻率是120-160次/分鍾,而針對小兒,就需要160-200次/分鍾。
另外,操作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不能力氣一會大、一會小,速度一會快一會慢。只有操作手法規范了,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❹ 發燒搓哪個部位退燒快
大椎穴部位退燒快,位於頸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此穴位適於感冒引起的發燒或高燒不退。
發燒的症狀表現是臉部發紅,嘴唇乾熱,哭鬧不安或者是沒有食慾,都可能是發燒了。發燒時身體的水分消耗比較大,表現為小便尿量減少,小便發黃,顏色較深,這些都有可能是體溫增高的情況。孩子發燒的過程中由於發熱和散熱的不斷發生變化,小孩的表現也會全身不適,疲倦乏力,情緒不穩定,這可能是低燒了。
發燒搓曲池穴、風池穴、大椎穴、魚際穴等穴位退燒快,推拿按摩適用於中低燒的患者,可以通過按揉穴位幫助退熱,一般是建議搓揉曲池穴,可以很好的解熱止痛,搓風池穴可以疏風解表,避免風邪聚集。
❺ 成人退燒,按什麼穴位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但高熱(體溫在39℃以上者)時,人體內環境失衡,臟腑功能紊亂。
3.曲池、合谷、外關穴: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谷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也可按摩這3個穴,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4.刮痧療法是人們常用的民間療法之一,對高熱也有奇效。可以選用上述穴位進行刮痧,也可以選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腋窩、肘窩較大面積處,自上而下,先輕後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即可。
上述方法僅適合於應急,要想徹底退熱,關鍵是針對病因治療,所以病人應該首先去醫院。
❻ 寶寶發燒按摩哪裡
寶寶發燒按摩哪裡僅供參考: 1、開天門100次 位置 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 手法 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推50~100次。 功用 醒腦、鎮驚、安神。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為每分鍾200~300次。 2、推坎宮100次 位置 自眉頭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橫線。 手法 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推50~100次。 功用 疏散解表、提精神。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鍾200~300次。 3、運太陽100次 位置 眉梢與眼角延長線相交處,眉後按之凹陷處。 手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環形運轉推動,稱運法。此法以順時針運為補,逆時針運為瀉。 操作 用中指指端運,稱運太陽。運50~100次。 功用 開竅、醒神。 要領 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要在體表旋繞摩擦推動,不帶動深層的肌肉組織。頻率為每分鍾80~120次為宜,運時向耳廓方向稍用點力。 4、清肺經200次 位置 無名指末節羅紋面。 手法 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肺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補肺經和清肺經統稱推肺經。此處選用清肺經,推100~300次。 功用 用清法能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用補法補肺益氣。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為每分鍾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這與補瀉有關,補瀉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家長一定要看仔細。 5、清天河水200次 位置 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功用 此穴性溫涼平和,能清熱解表、泄火除煩,用於治療熱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鍾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6、退六腑200次 位置 在前臂尺側(小指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 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推100~200次。 功用 清熱、涼血、解毒。 要領 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大約每分鍾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肘到腕,不可反向操作!
❼ 孕婦發燒怎麼按摩
大部分婦女會因為懷孕而導致抵抗力變差,動不動就傷風感冒,出現頭暈、頭痛、咳嗽、鼻塞、發燒等症狀,如果害怕吃葯對胎兒有不良影響,建議您可以試試穴位按摩法,來達到預防與治療的雙重效果。另外,准媽媽特別容易感到疲勞、睡不好,也可以經由穴位按摩加以改善。 ◆風池穴 取穴法:位於脖子後大筋(斜方肌)兩側入發際的凹窩中。為治療風邪的第一要穴。 按摩法:准媽媽采坐姿,准爸爸站立以雙手大拇指輕輕按揉風池穴,或以單手大拇指和食指按摩,另一手則固定其頭部。准媽媽也可以隨時自己按摩! ◆足底按摩 尿道:在雙腳內側約踝關節與腳後跟的一半,按摩時會有一條斜向凹陷的溝。按摩方向是由膀胱反射區往腳後跟方向推。 膀胱:在雙腳內側約踝關節與腳底相交處,按摩時會有一粒肉球凸出的感覺。按摩方向是由輸尿管連接點斜向尿道方向推。 輸尿管:位雙腳腳底,膀胱點位置往腎臟方向約45度的斜向,用手按摩時有一條斜溝的感覺。按摩方向是由腎臟連接點往膀胱斜向推按。 腎臟:位雙腳腳底約位腳底一半的上方,用手觸摸時有一顆凸出肉球,它稍為有硬硬或者砂砂的感覺。按摩時由上斜下往輸尿管方向推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