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詩杜甫《絕句》的圖片
《絕句》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釋義: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開來的萬里船。
注釋:
1、西嶺:西嶺雪山。
2、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3、泊:停泊。
4、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5、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1)絕句這首詩的背景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公元762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
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㈡ 《絕句》(遲日江山麗)的寫作背景
出自《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這組五言絕句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暮春,時杜甫在四川草堂。
這是一組詠物詩,第一首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原文如下: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如下:
其一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其二
江水碧波浩盪,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2)絕句這首詩的背景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第一首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
「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盪。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㈢ 杜甫一共寫了幾首絕句是3首嗎
杜甫一共寫了3首絕句
1、《絕句》【作者】杜甫【朝代】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白話釋義: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2、《絕句二首·其一》【作者】杜甫【朝代】唐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白話釋義: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3、《絕句二首·其二》【作者】杜甫【朝代】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白話釋義:
江水碧波浩盪,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絕句》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結束之後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絕句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五言絕句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暮春,時杜甫在四川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