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九國恥日是什麼
1915年5月9日,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經過與日本達105天的談判和周旋之後,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條內容之事件。條約簽訂後,全國教育聯合會決定,各學校每年以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舉行紀念,藉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這一天被稱為「國恥日」。
另有以日本提出的最後通牒日期5月7日為國恥紀念日。
歷史背景: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派兵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地和鐵路。中國提出德國直接將山東權益交還被拒,於是決定保持中立。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歐美各國無暇東顧,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山東半島。
1915年,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取代德國的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意欲獨佔中國的權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
1至4月,袁一面命派外交總長陸征祥、次長曹汝霖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等國的支持以抗衡日本,又兩次密派日籍顧問有賀長雄赴日游說松方正義等日本元老抵制大隈重信內閣所炮製的二十一條。
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條約要求中的部分內容,迫使日本作出讓步。在談判期間,日本以「換防」為名,增兵大連、青島、塘沽等地,進行武力威脅。中國國內亦出現反日情緒。日本則以武力威脅中國。
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限令於9日前答復。其中僅把原來的第五號內容改為日後另行協商。在日本的最後通牒之下,最終袁世凱政府被迫派外交總長陸宗輿及次長曹汝霖在5月9日晚上十一時簽署接受二十一條中的十二條要求,5月25日簽署《民四條約》。
『貳』 『九一八事變』指的是什麼
「九一八事變」指的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使東北3000多萬同胞飽受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2)國恥日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事件經過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
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晨4時許,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由鐵嶺到達北大營加入戰斗。5時半,東北軍第七旅退到沈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戰斗中東北軍傷亡300餘人,日軍傷亡24人。
『叄』 為什麼9月18日是中國的國恥日
因為1931年9月18日這天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這對中國來說是一種恥辱。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駐中國的侵略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佔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東北三省全部淪陷。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
(3)國恥日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涌現出東北義勇軍等各種抗日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