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哪裡能比星期報名戰車的圖片
擴展閱讀
你給我搜索一下awm的圖片 2025-02-02 07:51:05
後腦是哪個位置圖片 2025-02-02 07:45:21
我儲存的圖片在哪裡 2025-02-02 07:44:33

哪裡能比星期報名戰車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8-15 15:33:19

㈠ 二戰日本的四式戰車和德國的四號坦克哪個更厲害

首先聲明我是哈德派,不過我會在盡量客觀的角度說。

先羅列一下數據,日本四式中戰車我並不了解,資料是我從其他地方摘錄的,如下

四式中型坦克

戰斗全重為30.8噸,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噸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質的飛躍。

四式坦克車全長6.343米,車全寬2.865米,車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來要大一圈。乘員為5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副駕駛員。其整車的內部布置如圖所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斗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總體布置方式,在二戰中的坦克上相當普遍。其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四式中型坦克上的主要武器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原來是准備用於五式中型坦克的,並准備採用自動裝彈機。由於研製時間緊急,被迫去掉了自動裝彈機裝到四式坦克上。但它至少說明,在二戰期間日本已經開始研製了用於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採用的彈種有:一式穿甲彈和試制四式榴彈。發射一式穿甲彈時,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葯。彈葯基數為77發。

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1挺為前機槍,彈葯基數5400發。

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412馬力(303千瓦)。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為二戰中日本坦克的一大特點。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外,還具有啟動性好、保養容易等優點。行動裝置採用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其實,區分三式、四式和五式坦克,單看負重輪數量即可,分別為6個、7個和8個。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採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但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

插入了圖片,從圖片角度看,感覺其火炮身管長度和德國4號後期型的75mm/48L半斤八兩,有區別也不算大。

下面是德國4號坦克。德系四號的數據滿街都是,不多贅述,4號型號很多,早期型性能應該弱於日本四式戰車,不過日本四式戰車研發很晚,比4號最後期的H型和J型都玩,可對比的應該是4號最後期型號。(我個人感覺J其實性能跟H差不多,就說產量更大的H型了,有大大不同意可以告訴我)

火力來看4號用的75mm/L48(樓上有說75mm/L56的,根本沒這個炮,只有88mm/L56,75mm只有L24,L43,L48,L70和L100),數字前面的L是身管長度與口徑倍數,越大初速越快,對裝甲目標威力就更大。威力500m時154mm,1000m時我記得是109mm,略勝四式戰車。

機動性4號40千米/小時,四式戰車43千米/小時,四式戰車稍好。

裝甲厚度四式戰車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4號坦克車體最厚為50mm,炮塔最厚處80mm,還有些安裝附加裝甲(當然這個日本也可以做)。同時考慮到德國對厚裝甲的加工經驗(相對日本多製造了多少坦克啊)以及精工傳統,質量肯定勝於日本,日本坦克工業經驗就少,還都是薄皮,30mm在二戰日系裡算很厚的主裝甲了。其實日本船裝甲水平很高,可是陸海工廠一通,關系也不是非常好,不好借鑒。

綜上,火力4號稍勝,機動性四式戰車略好,防護兩者不是一個級別,4號完勝,不過二者單車對抗基本不是不可比,四式戰車戰術運用如果好運氣也好可能擊毀對手。但是再考慮到二戰時雙方的坦克兵經驗四式戰車就。。。。

不過從技術角度來說,四式戰車是日系坦克的一個飛躍,五式戰車性能更好一些(跟當時主流比也差得遠了),但技術上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了。實戰來說,不考慮就生產那麼幾輛,就算大規模生產,面對對手也沒有優勢,不過至少對4號後期,T34-76和M4前期型號是具備對抗能力的,不會像二戰日本實際使用的哪些戰車一樣也就欺負欺負咱們中國和其他國家坦克更少的部隊(比如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希望你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