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凈沙秋思全文翻譯及解釋
《天凈沙·秋思》全文翻譯以及解釋如下:
《天凈沙·秋思》譯文:
蒼老的樹上枯藤纏繞,烏鴉黃昏時紛紛歸巢。小橋下溪水潺潺,溪邊人家炊煙繚繞。在瑟瑟秋風中騎著一匹瘦馬,緩慢地走在荒涼的古道。夕陽西下,極度傷感的遊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凈沙·秋思》注釋:
⑴越調:宮調名,元曲常用曲調之一。天凈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屬越調。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天凈沙·秋思》原文: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代〕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賞析: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詩品》雲:「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雲:「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捨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麼安詳,那麼靜謚。又是那麼溫馨。而我的家鄉、親人卻又離我那麼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既然那麼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麼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麼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我是繼續去追求功名呢?還是會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凄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凄瀝。寫景之妙盡妙於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於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任風子》《陳摶高卧》《青衫淚》以及同別人合寫的《黃粱夢》七種,另《誤入桃源》僅存一曲。一說南戲《牧羊記》也是他所作。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實、嚮往仙道的思想傾向。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餘首,套數二十三套。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另有學者認為這首散曲不是馬致遠的作品,而是無名氏之作。
表達主題: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散曲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名家點評:
元·周德清:「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小令定格》)
明·王世貞:「景中雅語。」(《曲藻》)
近代·王國維:「《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近代·吳梅:「真空今古。」(《顧曲麈談》)「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終無如此自然,故余以為不可及者此也。」(《顧曲麈談》)
『貳』 屈原的故事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他是楚國貴族。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為左徒。主張制定法紀,選用賢能,聯齊抗秦。後受貴族排擠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後自沉汨羅江。作品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
政治斗爭中失利的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傾注於詩歌創作,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屈原的詩歌連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為人類歷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在無盡的暗夜中,永遠溫暖我們的心靈。
(2)屈原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屈原投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叄』 屈原是誰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