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袖舞屬於什麼舞蹈種類
作者:馬小曉
引言:袖舞是中國舞蹈非常獨特的一種樣式,作為這種舞蹈形式,它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舞蹈的發展歷程,典型地反映了中國舞蹈獨具韻味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情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舞蹈,袖舞的發展源遠流長。中國古典舞在當代重建的過程中,對於這一舞蹈傳統也進行了探索。在實踐領域中,主要是對在明清時期形成的並遺存於戲曲藝術中的水袖,進行了研究與整理,並創作了一些劇目,形成了一套教材。但是,我認為明清水袖從藝術風格到藝術氣度以及藝術追求上,都不能完全囊括其他袖舞樣式所呈現的審美。本文先簡要地從回顧袖舞的歷程入手,通過具體對比漢代筒袖與明清水袖的異同,說明袖舞傳統風格樣式豐富,必須在實踐與研究中對古代袖舞資源充分利用,開拓並重塑中國袖舞文化,重現袖舞的輝煌。下面讓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袖舞在中國舞蹈文化中的發展歷程。
一、袖舞的發展歷程
早在商代,女樂和巫舞就有一定的聯系,那麼最初的袖舞形態也由此成為女樂中重要的舞蹈形態。因此這一段的袖舞形態殘留著巫舞原始、迷狂、神秘的余韻,從女樂的這種演變和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窺見袖舞形態發展的軌跡。這之後的袖舞發展所呈現出來的形態也印證了這一美感發展的脈絡。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曾寫道:「鄙諺曰:『長袖善舞』。」鄙諺,俗話也,在戰國時期就成為一句俗話,一方面說明了袖舞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袖舞悠久的歷史。然而這也證明了當時對手之舞的崇尚勝過於對足之蹈的關注。再到漢代,漢代是袖舞最鼎盛的時期,巾袖舞是主要的代表,其形式是以漢代常見的長筒袖為主,在諸多漢畫像石上足以喚褲說明這一點,袖舞在漢代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峰,綜合了技藝性、觀賞性、表現性而成為能夠代表中原樂舞審美文化的典型舞蹈形態。此後直到唐朝,袖舞不再如同漢代,是一種普遍流傳並占據統治地位的概念泛化的舞蹈種類,而是如同涓涓細流分散匯入到了念攜「千歌萬舞」中,成為閃現在各種舞蹈樣式和名目中的形態。五代十國時期的袖舞基本繼承了隋唐的傳統,只是袖舞的那種華貴之色褪去了很多。隨著唐代興盛的文化發展高峰逐漸滑落,到了宋代第一次出現了水袖,它從戲曲藝術中脫胎而出,因其獨特的表現樣式深受人們喜愛,在舞蹈領域里廣泛傳播,所以,剛剛萌發的戲曲水袖這一表現樣式創立了其獨特的藝術地位。直到明清時期,水袖終於發展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
通過以上對袖舞的介紹,我們已經大致地了解到袖舞在整個古代舞蹈歷史中的演變過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袖舞的發展豐富多樣,不同的朝代展現出的袖舞樣式、風格及審美也都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袖舞的關注不能只集中在明清時期的水袖上,下面就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袖舞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時期,明清水袖與水袖之外的袖舞樣式——漢代筒袖。
二、漢代「筒袖」
漢代是文化藝術(包括舞蹈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然而,袖舞的形態基本形成之後,在漢代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漢代樂舞的形象資料中女樂的舞姿形象幾乎都是「細腰長袖」的袖舞形象。在漢代出現的袖舞基本都是長的筒袖形態,所以我們稱之為漢代「筒袖」。
筒袖之舞的形象在漢代的畫像磚中較為豐富,長筒袖和細腰在漢代的袖舞中融合得更加自然動人。就漢代「舞袖」而言,其形式豐富多彩,有獨舞、對舞。對舞中又有男女長袖對舞、女子長筒袖對舞、女子折袖對舞、男子長袍博袖對舞和男子長服小袖對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如河南南陽漢畫像石上一細腰舞人在跳躍的瞬間舞動長筒袖,一袖上撩,一袖曳地,體態舒展。
圖片:201005051604038128b.jpg
在另一幅畫上(見圖2),一短袍細腰舞人,腿成弓步,左右手向同一方向分別做揚袖、拂袖、擰身而舞。江蘇沛縣漢畫像石上有細腰長筒袖對舞形象,舞姿柔美;沛縣另一幅袖舞形象是細腰舞者長裙委地,揚袖回身而舞,對面一男子正垂袖與之合舞。由此可見,在漢畫像上最常見的就是長筒袖的姿態了。在漢畫像中的長袖形狀還有所差別,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細長的筒袖,一種是喇叭形狀的寬大長袖。在數以千計的漢代袖舞圖像中,舞蹈者均著長袖舞衣,或如柳枝低垂、或如回雪漫卷、或如飛燕凌空,讓我們即使在今天也禁不住悠然神往。
這些漢畫像都是我們研究漢代筒袖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做教程課的作業時,將一個漢畫像石上的形象做舞姿模仿,模擬出來的動作雖然舞姿仔鏈伏形態並無二致,但看起來就是與畫像石上的舞姿有所差別。後來明白,並不是動作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做出漢畫像石上舞姿的神態,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神似形似,只要神似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出並理解漢畫像石上的各種舞姿了。在漢代有其獨特的審美風格,我們研究並不是只研究動作,更主要的是風格。用這些風格獨特而豐富的資源加上我們對當時審美風格的認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研究編排成獨具風格的漢代筒袖舞蹈,編排出的舞蹈,呈現給我們的是另一種不同於水袖舞風格的全新的面孔。
通過以上對漢代袖舞的闡述,可以看出,在漢代舞蹈中袖子的主要作用是將袖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身體的延伸。筒袖隨著身體的舞動而舞動,這樣在舞蹈時通過舞姿,可以使觀眾在視覺上產生一種長線條的感覺,通過袖子會讓舞姿更柔美,體態更舒展,使觀賞者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袖子自然而然地隨著手臂而動,並沒有刻意地讓袖子舞出技巧來。漢代筒袖舞蹈所展現的是質朴、厚重之感,這是與明清水袖在藝術風格上最大的不同。在藝術氣度上,漢代筒袖展現給我們的是漢代那種質朴、厚重、大氣之感。漢畫像石上的舞姿足以說明這一點,那些飛揚長袖,帶著舞動之感的姿態,都是在動中形成的。在審美風格上繼承了楚舞的「細腰長袖」的舞蹈形式。同時,也承接了楚文化的神秘原始的韻味。如:《盤鼓舞》中舞者穿著筒袖衣而舞,其漢代藝術風格與審美氣息盡顯,既帶有迷狂的氣息,也帶有獨特的質朴、厚重之感。
三、明清「水袖」
到了宋朝第一次出現了袖舞的另一種「化身」,那就是戲曲里的水袖,「水袖」是戲曲人物服裝袖子前面裝飾加長的那塊白綢子。它融入、綜合了戲曲藝術中的唱、念、做、打,不僅成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表現手段,也成為一門獨特的技巧。水袖舞蹈強調袖子的技法,也就是袖技。水袖的袖技包括:抖袖、揚袖、繞袖、出袖、拂袖、收袖、推袖、沖袖、抓袖、搭袖和片花。演員在表演中通過使用水袖各種不同技巧來刻畫人物性格,表達喜怒哀樂的感情。如用水袖遮面抖動表現悲鬱之情,用水袖的拋撒表現內心的激情。水袖功主要展現演員的表演功力,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既把袖作為一種專門的技巧來發展,也為戲曲中人物和情節的表現來服務。戲曲的水袖一方面在袖舞的傳統審美基礎上發生了某種變異,另一方面,在表現技巧上趨於復雜化,手段上也大大豐富了。
明清「水袖」已經是袖舞發展的另一個階段,然而它是結合到戲曲里的,從而也可以說水袖是從袖舞這條路上分出了一個枝杈。水袖歸屬於戲曲舞蹈中的一類,它不僅僅是舞蹈里的一種形態,還是一種技巧,一種表現手法,戲曲水袖的發展大大豐富了袖技(即把袖作為一種專門的技巧來發展),並為戲曲中的人物和情節的表現來服務,戲曲水袖把重點放在了袖子的技術技巧上,他們強調袖子是怎樣耍起來的。水袖在中國當代舞蹈發展的十幾年裡已經逐漸成熟,並形成了一套教材。教材的重點放在如何訓練袖技上。在藝術風格上,戲曲水袖追求的還是袖技,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里,一直在注重怎樣才能讓水袖的袖技更豐富多彩。單從水袖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上來看,足以證明,它並不能代表中國古代舞蹈其他袖舞樣式。如漢代筒袖,其風格注重的是整體舞蹈的漢代氣韻——質朴、厚重之感,筒袖只是幫助身體更凸現這種氣韻。如我所述,漢代筒袖其資源要比水袖豐富得多,只是我們沒有著重地對它去分析研究。
結語
漢代「筒袖」舞蹈,我們通過漢畫像石上豐富的舞姿形態和文字記載,可以總結出漢代筒袖的運用延長了人的肢體,大大擴展了身體的表現力,使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鮮明。筒袖的運動所產生出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引入一個非物質的境界中。然而,漢代筒袖並沒有在袖技上刻意地去做文章,而是強調一種舞蹈的韻味和形態,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時代氣息。水袖舞蹈主要是從戲曲中脫離出來,水袖的產生完全是服務於戲曲中的人物,其表現上還是強調如何展現這個水袖。所以說,漢代筒袖與明清水袖的不同就在於一個是以延伸肢體,強調舞蹈形態和表現時代特徵,一個是以展現水袖的袖技,強調戲曲人物的情感。然而,呈現給我們的審美特徵與藝術風格也有很大的差異。
另外,「水袖」和「筒袖」也有諸多相同之處。早在漢畫像石上便開始記載長筒袖的舞姿中擰身等舞袖的技巧。這與水袖的袖技中揚袖、拂袖等技巧是相同的。它們都是通過袖子讓舞姿更柔美,體態更舒展,讓觀賞者對之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袖子的作用都是通過「袖」使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鮮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筒袖和水袖都代表了中國袖舞的發展,雖然在歷史上袖舞本身的技藝已經消失,但通過祖先留下的大量的史料記載可以看到,袖舞是我們優秀舞蹈傳統的一部分。袖舞不僅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是舞蹈專業性、表現力極強的舞蹈形式。明清水袖在這十幾年裡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熟,但我們不能一味地只去發展一種袖舞樣式,卻把更豐富的其他袖舞給丟到一旁。水袖終歸是袖舞樣式中的其中一種,它不能囊括其他所有袖舞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氣韻。如上所談到的漢代筒袖,它代表一個朝代的藝術特徵和時代氣息,這是最關鍵的,研究它是因為其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時代的代表。通過筒袖的舞姿,可以展現出這個時期藝術特徵和審美氣韻。這說明了,我們不可以將研究的焦點只集中在戲曲水袖上,還有更多像漢代筒袖一樣的袖舞樣式,等著我們去像挖金子一樣,把它們從舞蹈歷史中挖出來,再一點點地擦亮磨光,最後展現耀眼的光芒。這為我們今後發展中國古代舞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貳』 舞蹈基本功有哪些圖片
中國舞的基本功有哪些要圖片大全
要提高腰部柔韌性,就要有針對性進行腰部練習。扶把上的腰部練習有: 涮腰,以腰骶部為中心,在同一平面上,整個上身作前旁後旁的劃圓運動。 雙腿重心「下腰」,分雙腿重心前下腰,雙腿重心後下腰和旁腰的練習。 單腿重心「下腰」,分單腿重心前下腰,單腿重心後下腰,單腿跪下腰。 姿態斜腰,丁字步准備,動力腿伸直,綳腳擦地,腳尖點地。同時,主力腿半蹲,重心始終落在這條腿上。右臂經下方擡高成托掌位,收緊腹肌,上身以胸椎為轉動軸,向有側轉動,向後平躺,眼看右手指尖方向。
舞蹈基本功的圖片 舞蹈基本功都有哪些
最基本: 橫叉 豎叉 下腰
建立在腰功上: 前翻 後翻 前搶捻 後搶捻 元寶
建立在腿功上: 掃腿 抱腿 跳踢腿
建立在腰+腿: 劈腿前後抱腿 站立後抱腿
大概是這樣,一時沒辦法想全,應該不止。
12周歲不算晚,好好學,都會有收獲。
女生舞蹈基本功圖片
立腳跟
舞蹈基本功有哪些? 5分
發個毛圖片啊....你自己都說不清楚
舞蹈中的那個舞種呢,
最基本的就是:手位/腳位/方位/站資
舞蹈基本功的過程,最好是有圖片的
我也挺想要的!
北京電影學院每天都練什麼舞蹈基本功訓練圖片大全
基礎課是編導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訓練課的目的是既能開發和增強學生體能及素質,又能與編導課形成輔助的功效。 芭蕾舞基礎訓練、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太極拳、中國現代舞訓練、編舞技巧訓練。
附上舞蹈學院的網頁介紹:
課程設置
中國舞蹈編導學學科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有舞蹈編導基礎理論與技法、編舞基礎理論單人舞音樂編舞、中國雙人舞編導技法、中國三人舞編導技法、群舞編導和調度、舞蹈的選材與結構、舞蹈作品導演課、舞劇創作理論。素材課,包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素材,中國古典舞身韻、水袖、劍。基本功訓練課:包括芭蕾基本功訓練、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現代舞基本功訓練。劇目實踐課舞蹈舞劇創作。立足文化建設,從中國舞蹈審美到舞蹈編創的構思舞蹈語言編創構成,舞蹈創作思想方法上,從而布局舞蹈編導的創作理論和實踐的教學。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依照中國文化和審美,建立中國舞蹈編導技術,體現中國人的情感,為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服務。理論機制上「透見」中國藝術根底。《中國舞蹈編導教程》、《中國雙人舞編導教程》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國三人舞編導教程》院級優質課程。
1.舞蹈編導基礎理論與技法:為本專業的主幹課程,將編導藝術的基礎理論同基本的技法訓練及創作實習課程相互配合、融會貫通,使學生經過四年學習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提高專業素質。 中國舞蹈編導基礎理論,獨雙三群編舞方法和音樂編舞,舞劇創作理論和實踐。
2.素材課程:根據編導系學生的專業特徵進行課程調配,採取合班上課的方式,使學生掌握更多素材特徵。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充分吸收與利用中國古典、民間文化的資源。 中國古典舞舞蹈從訓練到素材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各民族舞蹈的舞蹈素材的掌握。
3.訓練課程:此課為編導學科的基礎課,是編導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訓練課的目的是既能開發和增強學生體能及素質,又能與編導課形成輔助的功效。 芭蕾舞基礎訓練、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太極拳、中國現代舞訓練、編舞技巧訓練。
4.劇目實踐課程:本課程為編導專業教學目標的綜合顯現課程,它以劇目這個綜合的形態將教學成果顯現出來,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獨立的進行選材、結構、編創,在不斷的實念沖茄踐中把所學的編導技法相結合,同時也為提升學生全面的藝術修養創造仔察了條件 。
舞蹈的種類舞蹈基本功有哪些
街舞吧針對身體體型所做的基本功當然要練呀看王俊凱和王源的練習視頻,他們有壓腿壓到哭的時候,還有一個頭部動作重復很多遍的練習等等他們兩個訓練了兩年多。至於其他專業的問題,你得咨詢專業的舞蹈老師
關於舞蹈基本功的照片 求。。。。。 5分
我有,可是這里只能發一張圖片,而且不能發大圖。
你給個郵箱地址,我發給你吧。
誰有小還舞蹈基本功練習的圖片
幼兒舞蹈基本功教學一,是指對幼兒形體、姿態、腰腿的軟度、力度、控制及跳轉、基本舞姿等的最基礎的訓練。幼兒通過訓練,能夠從小養成良好的坐、走、站等姿態,並能使身體的協調、柔韌、力度、靈活等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幼兒的形體訓練內容應根據年齡來決定,如判段小班幼兒的形體訓練以模仿動作為主,並能按照音樂節奏效為推確地模仿各種動作;中班的幼兒應以姿態准確、優美為主;大班幼兒應以舞蹈表現為主。在形體訓練中,教師應把握好訓練的尺度。
形體訓練一般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把桿練習,第二部分為把下練習,第三部分為中國古典舞手位與腳位的練習,第四部分為基本舞姿與舞步訓練。在形體訓練進行之前,要進行熱身准備活動,讓幼兒們先做一些走、跑、跳,以及頸和肩的放鬆、擴胸扭腰等活動
幼兒的形體訓練內容應根據年齡來決定,如小班幼兒的形體訓練以模仿動作為主,並能按照音樂節奏效為推確地模仿各種動作;中班的幼兒應以姿態准確、優美為主;大班幼兒應以舞蹈表現為主。在形體訓練中,教師應把握好訓練的尺度。
形體訓練一般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把桿練習,第二部分為把下練習,第三部分為中國古典舞手位與腳位的練習,第四部分為基本舞姿與舞步訓練。在形體訓練進行之前,要進行熱身准備活動,讓幼兒們先做一些走、跑、跳,以及頸和肩的放鬆、擴胸扭腰等活動,使幼兒為適應訓練做准備。
(一)把桿練習
把桿練習是進行形體訓練的最基本的訓練,主要通過把桿的輔助,幫助幼兒掌握最基本的姿態,以發展肢體的柔韌、力量、協調、平衡、控制等能力。
1.把桿練習的方法
扶把訓練有兩種:—種是雙手扶把,另一種是單手扶把。小班幼兒最好採用雙手扶把的練習方法。
(1)雙手扶把
面對把桿,身體離把桿約1尺左右,雙腿貼緊,腳跟並攏,膝蓋綳直,雙手放鬆弛,輕輕地放在把桿上,與雙肩同寬,兩肩放鬆,雙肘下垂,肩胛放鬆,稍稍往後打開。腹肌,背肌和臀肌收緊向上提,頭部正直,面部表情鬆弛。
(2)單手扶把
側身扶把桿,內側手輕輕放在把桿上,另一臂做自然下垂或側平舉等動作。
2.把桿基本動作
(1)軀於的訓練
正確的軀干姿態是學習舞蹈的基礎,受過訓練的人體軀干,可以表現各種優美的舞蹈。軀乾的訓練主要是讓幼兒從小習慣於背、腹和臀部肌肉的收緊和提起,軀乾的訓練對幼兒在表演舞蹈時要做的動作如跳躍、旋轉、控制緩慢的動作,以及靈活、平穩等都有很大幫助。
訓練軀干姿態時可採用抒情平穩的音樂,如;音樂《綠色的祖國》(鄭律成曲,謝君麗配伴奏。) (2)腳尖點地訓練
點地練習主要訓練幼兒的腳背、踝及腿部肌肉的控制力量以及不同方向的點地方法。
動作要領如下:
1雙手輕輕放在把桿上、收腹挺胸、雙眼平視,兩腳並攏小八字站立。
2一腳向前(側、後)點地,綳腳面,兩腿綳直,重心在支撐腿上。
3收腳還原時,腳掌緊貼地面收回,保持身體正直,胯部要正。
4易出現錯誤:點地時綳腳不充分,兩腿易屈膝,重心不穩,易出胯撅臀。
腳尖點地訓練可採用的音樂,如:音樂《春天來了》(甄榮光曲,謝君麗伴奏)。
(3)蹲姿訓練
蹲姿主要訓練幼兒腿部力量,拉長小腿肌腱及跟腱的彈性、柔韌性。
其動作要領如下:
1先面對把桿,雙腳站小八字,准備一兩個小節。雙手從准備姿勢平穩地放到把桿上。上身保持正直,挺胸收腹、收臂。
2兩腿慢慢屈膝半蹲,下蹲時有被壓迫下蹲的感覺。
3兩腿慢慢直立還原,直立時有往上頂的感覺。
4易出現錯誤;蹲與起之間動作要連貫,力量要勻衡。 蹲姿訓練可採用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