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腕上的動脈在哪裡
手腕上也具有動脈的存在,所以這也是不少人在自殺的時候會選擇割手腕的重要原因,因為割破動脈可以讓一個人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無法及時尋找到手腕上的動脈,也無法區分手腕上的動脈究竟在哪一個地方。因此一個人手腕上的動脈究竟存在哪一個區域呢?
動脈的結構特點
1.內膜由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組成。內皮下層位於內皮之外,為較薄的疏鬆結締組織,內含少量平滑肌纖維。
2.內彈性膜由彈性蛋白構成,彈性膜上有許多小孔。在中動脈的橫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縮,使內彈性膜呈波浪狀,可做為內、中膜的分界線;
3.中膜較厚,主要由10~40層平滑肌組成,故稱肌性動脈;在平滑肌之間有少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平滑肌纖維的舒縮可控制管徑的大小,調節器官的血流量。
Ⅱ 手上的脈搏在哪裡越具體越好
脈搏即動脈搏動,脈搏的頻率即脈率。正常人的脈搏和心率是一致的。正常成人脈率在安靜清醒的情況下為60-100次/分,老年人偏慢,女性稍快,兒童較快,小於三歲的兒童多在100次/分以上。脈率影響因素一般類似於心率。各種生理、病理情況或葯物影響也可使脈率增快或減慢。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或較早出現的期前收縮時,由於部分心臟收縮的搏出量低,不足以引起周圍動脈搏動,故脈率小於心率
手上的動脈主要是兩條動脈組成,一條是橈動脈,從肱動脈發出,在手臂橈側,逐漸移行於手部,在手部與尺動脈相連,通常進行手腕脈搏按壓的位置就是橈動脈,還有另一條就是尺動脈,它是手腕部第二條動脈,這條動脈與橈動脈相對,這兩條動脈有互相連同的現象,如果出現了一側動脈供血或者壓迫,阻塞的情況,不會影響供血的情況,可以從另一條動脈進行供應,維持正常的功能。按照中醫的說法,左手脈搏,從前端到後端分三個脈,依次為心、肝、腎,右手為肺、脾、命。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
在短短的寸許長的脈搏部位上,古代醫學家做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為寸、關、尺三部,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於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的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Ⅲ 手上的動脈在哪裡越具體越好
右手摸左手手腕處,在兩根小骨頭的中間,看人家老中醫怎麼搭脈的,自己就可以大概的摸到,科普一下,割脈自殺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體的血液會自我保護的,只會流一部分的血就凝結了。除非你把自己泡在溫水中!
Ⅳ 手腕動脈在哪裡,越具體越好,脖子上的動脈也求
人體的血管分為靜脈和動脈,比較容易觸摸到的橈動脈主要是手腕上橈骨莖突的內部,通過三個手指比較容易觸摸到。橈動脈它在我們橈骨莖突的內部,它主要是在手腕上,有一個橈骨莖突,手腕上面的一個骨頭,然後在它的內側,然後通過三個手指的,去觸摸這樣的話比較容易摸到,摸到動脈後是會感到動脈的搏動跳動的。
動脈貼骨側,稍微用力按壓腕部可找到脈搏。把脈,無名指處左右可試到。
大動脈即主動脈。人體內最粗大的動脈管,是向全身各部輸送血液的主要導管。近心臟的主動脈、肺動脈,叫大動脈。其管壁主要由彈性纖維構成,故又稱彈性動脈。
由於大動脈含有大量彈性纖維,故在心臟收縮時,能緩沖心臟血流的沖擊;當心臟舒張時又能維持血流速度的均衡性。大動脈,尤其是主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部位;大動脈亦可發生炎性病變。
大動脈一般是指主動脈、肺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髂總動脈和股動脈等。此類動脈管壁的中膜層最厚,主要由大量的彈性纖維形成的彈性膜(成人約40~70層)和環行的平滑肌等組成。故管壁的彈性大,因而又稱為彈性動脈。它既可緩沖心臟收縮時所產生的強大壓力,又可在心臟舒張時,借其彈性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定向流動。
Ⅳ 手上的動脈怎麼找
手上的動脈包括橈動脈及其分支、尺動脈及其分支。
橈動脈在手腕前面的外側部,即手掌朝前時拇指側的手腕。
尺動脈在手腕前面的內側部,即手掌朝前時小指側的手腕。
如圖,手腕部拇指側的是橈動脈,很容易摸到動脈搏動,手腕部小指側的是尺動脈,也可以摸到動脈搏動,但不如橈動脈的搏動清楚。手部其他的動脈,主要在手掌部,在手背沒有粗大的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