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大腸經在背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消防安全背景圖片無字 2025-02-04 04:47:56
店鋪電腦桌圖片 2025-02-04 04:40:08
可以去圖片底色的軟體 2025-02-04 04:39:22

大腸經在背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7-20 13:40:12

⑴ 大腸經在人體的哪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大腸經是和肺經關系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現代醫學中,大腸是承接小腸以上的直腸、結腸、盲腸,並以下連接肛門為終點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醫學而言,大腸是指從肚臍上約一、五寸的穴位開始,經直腸直通肛門的整個系統。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乾渴、喉嚨腫等症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乾燥、失去光澤的現象;又因養份無法順利運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傾向。壓迫腹部的肚臍兩側及腰部時,會產生疼痛感。身體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時,使用大腸經的穴位加以治療,症狀能減輕,身體也會感到輕快。治療大腸經的穴位有二十個,臉部有迎香、水溝。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溫溜、偏歷、陽谷。手掌有合谷、三間、二間、商陽等

⑵ 大腸經的准確位置圖在哪

分布在食指橈側,上肢背面的橈側及頸、面部。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分別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2)大腸經在背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熱病常用商陽、合谷、曲池;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

治療胃腸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療咽喉病可用商陽、合谷;治療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療鼻疾常以合谷、迎香為主。

主治病症:目黃,鼻衄,口乾,齒痛,鼻流清涕,咽喉腫痛,頸腫,腸鳴腹痛,泄瀉,下利赤白,頸、肩部及上肢伸側前緣疼痛等。

⑶ 十二經絡走向圖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

一、十二經脈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二、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3)大腸經在背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一、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二、意義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二經脈

⑷ 隔樞,血海,曲池,中脘分別在哪裡

膈俞穴(Géshù)(又叫隔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線旁開1.5寸處。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