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地球日手抄報資料
世界地球日手抄報資料大全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說到手抄報,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手抄報的編排設計要求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那些被廣泛運用的手抄報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世界地球日手抄報資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節日簡介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該活動最初在1970年的美國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隨後影響越來越大。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世界地球日最初的地球日選擇在春分節氣,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晝夜時長均相等,陽光可以同時照耀在南極點和北極點上,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時也象徵著人類要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不同,和諧共存。傳統上在很多國家都有慶祝春分節氣的傳統。早期聯合國也在每年的春分舉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動。
1970年在美國的「地球日」運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它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在美國,地球日這個名號也隨之從春分日移動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也轉而更加趨向於環境保護。此後,地球日的影響越來越大。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人數達幾億人。從那時起,「地球日」才具有國際性,成為「世界地球日」。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每年的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並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
2、活動起源
圖片世界地球日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在美國各大學舉行演講會,籌劃在次年的4月22日組織以反對越戰為主題的校園運動,但是在1969年西雅圖召開的籌備會議上,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將運動定位在於全美國的,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 示威和演講會。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
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
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據統計,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現在人們普遍認為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發生的第一屆地球日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催化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已開發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並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這次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在美國地球日這個名號也隨之從春分日移動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也轉而更加趨向於環境保護。
活動推廣
由於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1990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范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他們採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於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協力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建立民間組織
圖片世界地球日在第一個「地球日」成功舉辦後,各國的政府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為多個國家共同的環保紀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地球日」,有全球141個國家、2億人參與,成千上萬的各項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並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據「地球日」國際協調員麥格拉尚說,140個國家的團體制定了與「地球日」有關的活動。這次活動的規模比20年前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大得多,很多國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為舉行一周活動的高潮。
地球日網路
20世紀90年代,「地球日」的發起人創立了「地球日網路」組織,將全世界環保主義者聯合起來推動「地球日」活動的開展。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但人類的活動卻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采而面臨枯竭;能源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保護地球資源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已刻不容緩。倡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向可持續模式轉變。該計劃呼籲公眾維護三條核心原則: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碳」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並將全球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
日期確認
2009年4月22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將今後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的日期世界地球日的日期(3)這份決議由玻利維亞起草,得到了50多個國家的聯署支持。決議說,地球及其生態系統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今後和未來要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間實現平衡,必須與自然界和地球和諧共處。
決議呼籲各國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社會團體以及非政府組織等有關各方以適當的方式慶祝「世界地球日」,提高人類對保護地球及其生態環境的意識。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在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在《世界人權宣言》通過60年後,地球母親的權利也終於得到了承認。他呼籲聯合國會員國考慮制訂《地球權利宣言》,以確保地球和所有生物之間的和諧共處。
聯大主席布羅克曼說,人類不擁有地球,而是屬於地球。他說,通過設立「世界地球日」,聯合國呼籲各國重視人類和地球的福祉,把愛護地球和保護日漸稀少的自然資源作為共同的責任。
3活動影響
生態環境
世界地球日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他們為紀念「地球日」20周年,開展了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嚴禁隨地倒垃圾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保護地球環境,制止生態惡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為悍衛地球環境、改善地球環境作出貢獻。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捍衛地球環境而行動的決心。
活動效果
「地球日」這天,美國全國大約有1億人把汽車放在家裡不用,以防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發到空氣中去。在中國,當時的李鵬總理在4月21日通過電視發表了環境問題講話,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報道。從此,我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在20世紀90年代末,蓋洛·尼爾森和布魯司·安德森(太陽能建築師、作家、新罕布希爾州「地球日」組織者)共同為把「地球日」辦成一個年度性、高水準的活動,創辦了「美國地球日」組織。「地球日」網頁於1995年開通。1999年「美國地球日」組織更名為「地球日網路」,成為一個面向全世界、推動每年「地球日」國際活動的組織。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蓋洛·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領導,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礎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眾運動,並充分利用了網路這一新興的信息手段,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地球日」已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善待地球。
4活動標識
地球之旗
圖片世界地球日標志地球之旗的主要圖案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阿波羅17號飛船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藍色彈珠》,放置在深藍色的背景上,它是由約翰·麥克尼爾於1969年為首屆地球日活動設計的,現在這面旗幟是環境保護運動的象徵。
活動標志
世界地球日的標志是白色背景上綠色的希臘字母Θ。
5歷年主題
主題簡介
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中國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在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20周年之際,李鵬總理發表了電視講話,支持地球日活動。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最主要的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
歷年主題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地球日相關
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 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環境與和平
1987年環境與居住
1988年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 9年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兒童與環境
1991年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3年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年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7年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009年綠色世紀(Green Generation)
2010年低碳經濟綠色發展
2011年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
2012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2013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
2014年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空間
2015年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世界地球日標語
一、每天地球日,世代艷陽天。——作者:李雪妮
二、追求綠色時尚,擁抱綠色生活。——作者:胡玉嬌
三、綠·創未來,藍·護地球,領跑環保時尚。——作者:汪瑤瑤
四、南方土北方地,低碳生活不離棄。——作者:許開國
五、縱然霧霾肆虐,我也要撕毀,只為還你一片清新。——作者:章榮榮
六、您好!請問一下,您今天低碳了嗎?——作者:楊金星
七、資源你我共享,節約你我同行。——作者:方宏偉
八、生態扮靚炎帝故里,環保美化陳倉大地。——作者:劉雅琳
九、保護地球環境,還家園一片綠色。——作者:劉昕
十、地接千萬物,球納百物生。——作者:申盈盈
十一、為地球添一抹綠意,為生活增一份生機。——作者:施夢婷
十二、還地球一份綠色,增人類一片藍天。——作者:蔡偉男
十三、保護地球,不止今天。——作者:楊必成
十四、用自己的雙手拖住美麗的地球。——作者:劉鑫睿
十五、關愛地球自然環境,守護家園綠水青山。——作者:王錚言
十六、腳下的土地,自己保護;生活的地方,自己呵護。——作者:陳方美
十七、益起行動,為地球奔跑。——作者:尹小偉
十八、創美麗家園,須你我同行。——作者:潘俊生
十九、用綠色裝扮地球,用行動守衛家園。——作者:胡文靜
;『貳』 現代簡約風格的背景和意義
現代簡約風格是以簡約為主的裝修風格。簡約主義源於20世紀初期的西方現代主義。西方現代主義源於包豪斯學派,包豪斯學派始創於1919年德國魏瑪,創始人是瓦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包豪斯學派提倡功能第一的原則。
現代簡約風格的裝修風格迎合了年輕人的喜愛,都市忙碌生活,早已經讓我們煩膩了花天酒地,燈紅酒綠,我們更喜歡的一個安靜,祥和,看上去明朗寬敞舒適的家,來消除工作的疲憊,忘卻都市的喧鬧。這也是現在流行的裝修風格之一:現代簡約風格。
(2)世界環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現代風格外形簡潔、功能強,強調室內空間形態和物件的單一性、抽象性。
現代簡約風格,顧名思義,就是讓所有的細節看上去都是非常簡潔的。裝修中極簡便是讓空間看上去非常簡潔,大氣。裝飾的部位要少,但是在顏色和布局上,在裝修材料的選擇配搭上需要費很大的勁,這是一種境界,不是普通設計師能夠設計出來的。
簡約並不是缺乏設計要素,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創作境界。在室內設計方面,不是要放棄原有建築空間的規矩和朴實,去對建築載體進行任意裝飾。
而是在設計上更加強 調功能,強調結構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術、空間的表現深度與精確。用簡約的手法進行室內創造,它更需要設計師具有較高的設計素養與實踐經驗。需要設計師深 入生活、反復思考、仔細推敲、精心提煉,運用最少的設計語言,表達出最深的設計內涵。
刪繁就簡,去偽存真,以色彩的高度凝練和造型的極度簡潔,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將空間、人及物進行合理精緻的組合,用最洗練的筆觸,描繪出最豐富動人的空 間效果,這是設計藝術的最高境界。
『叄』 什麼是深藍兒童
深藍兒童年齡是年齡范圍在七歲到二十五歲的一群有高感應度、靈媒能力或生命里帶有重大的使命的人。深藍兒童一般脾氣很剛直,有著堅定不移的決心。他們勇於顛覆人們的舊思想和舊的價值觀。
(3)世界環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屬性
1.念動能力(PsychokineticAbilities)
帶有水晶頻率的小孩具有多層次溝通的能力。他們不僅知道你的想法,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你的心事。當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的時候,你會看到他們之間的實時性的溝通。
2.對頻率敏感(Vibrational Hypersensitivity)
你也會發現,帶有水晶頻率的小孩對於所有形式的頻率刺激都相當敏感,諸如聲音、顏色、背景電磁場及環境污染物等皆會使其無法安定下來。他們對於頻率的敏感呈現在許多層面,包括磁力、電磁力、環境、氣氛、聲音、顏色等等。對環境的敏感也使他們對污染物較無抵抗力,另外你也會發現某些水晶小孩會對特定的顏色組合有奇怪的反應。
3.情緒層面的感受能力
對水晶小孩而言,因著對人類情緒的敏感,使得他們在這方面需要極大的調整。就像深藍色小孩(Indigochildren)對人類情緒層面的罪惡感(guilt)無從理解一樣,你會發現水晶小孩對人類情緒層面的恐懼(fear)沒有概念。
參考資料:網路-水晶兒童
『肆』 恐龍的生存環境
恐龍主要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
侏羅紀時期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湧入裂縫而生成的海洋產生濕潤的風,內陸的沙漠帶來雨量。植物延伸至從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廣泛且數量眾多的恐龍(包括最大型的陸上動物)所需的食物。
在上空飛翔最早的小型鳥類,這些鳥類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龍演化而來。海洋則是由大型、會游泳的新爬行類和已具[現代]線條的硬骨魚類所共享。
氣候較現代溫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區別。
早、中侏羅世以蒸發岩、風成沙丘為代表的乾旱氣候帶出現於聯合古陸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侏羅紀晚期時擴展到亞洲中南部。
中國南部,早侏羅世時處於熱帶-亞熱帶濕潤氣候環境,中晚侏羅世逐漸變為炎熱乾旱環境;中國北部,早、中侏羅世氣候溫暖潮濕,晚侏羅世溫暖潮濕地區縮小。
環太平洋帶的強烈構造變動與太平洋板塊向周圍大陸板塊的俯沖密切相關。伴隨著構造運動的強烈岩漿活動形成了鎢、錫、鉬、鉛、鋅、銅、鐵等礦產,成為太平洋金屬成礦帶主體部分。
(4)世界環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侏羅紀時發生過一些明顯的地質、生物事件。最大海侵事件發生於晚侏羅世紀末里期,與聯合古陸分裂和新海洋擴張速率增強事件相吻合。
環太平洋帶的內華達運動也發生於紀末里期,這可能顯示聯合古陸增強分裂與古太平洋板塊加速俯沖事件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
晚基末里期起,海生動物中出現特提斯大區和北方大區的明顯分開,反映古氣候分帶和古地理隔離程度的加強。
中侏羅世末的降溫事件在歐亞大陸許多地方均有反映。在波蘭、西班牙中、上侏羅統界線層中發現了地內罕見的銥、鋨異常,有人認為是地外小星體撞擊地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