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和日本的歷史背景分別是什麼啊
一、中國背景
1、中國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百年之間,長期遭受列強的侵略與欺凌,積弱不堪。
2、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二、日本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1)抗日戰爭演講稿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結局:日本投降
1945年8月21日,奉侵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茨之命令,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由南京飛抵湖南芷江進行乞降會談,交出了在華兵力部署圖,接受了令其陸、海、空三軍繳械投降命令備忘錄。「芷江受降」宣告了侵華日軍的徹底失敗。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首都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9月3日被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日軍投降儀式在台北舉行,中國正式收復被日本殖民統治達50年之久的寶島台灣,洗雪了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⑵ 求一位中國抗日英雄的資料(簡短)
1、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吉鴻昌,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陝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舉為主任委員,准備在家鄉河南發動中原暴動,向國民政府發難。
經黨組織同意,吉鴻昌與南漢宸、宣俠父等一起擬定了暴動計劃,准備將在江西的吉鴻昌舊部兩個師調回河南,與河南當地的地方武裝結合起來,進行暴動。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於死地,宋美齡不遺餘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3、白乙化,字野鶴,滿族,遼寧省遼陽縣石場峪村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經校方同意,保留學籍回家鄉抗日。
1932年5月在家鄉組建「平東洋抗日義勇軍」,任司令。由於他好穿白衣,指揮作戰靈活機動,人稱「小白龍」。 1935年參加「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被譽為運動中的「虎將」。 1939年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司令員;年底,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團長。
1941年,時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團長白乙化的在指揮密雲馬營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30歲。
4、孫永勤,熱河興隆(今屬河北)人,自幼習武,崇尚忠義,性格直爽,敢於扶弱抑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永勤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熱河淪陷後,孫永勤於1933年12月12日宣告成立民眾軍,並出任軍長。到1934年4月,隊伍發展到5000餘人。1934年5月,孫永勤將民眾軍改名為抗日救國軍。
整編後的抗日救國軍以總隊為單位,分散活動在青龍、興隆、承德、平泉、遷安、遵化等縣,不斷打擊日偽軍。之後,日偽軍大舉圍剿抗日救國軍,使抗日救國軍傷亡慘重。
5、李紅光,朝鮮族,朝鮮京畿道龍任郡丹參洞人。因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和殘酷壓榨,並積級投入到反對日本侵略者和軍閥、地主的斗爭之中。是南滿抗日游擊隊的主要創始人,曾任東北抗日軍聯合指揮部參謀長。1935年5月12日在戰斗中不幸中彈壯烈棲牲,年僅25歲。
⑶ 抗日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抗日戰爭的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抗日戰爭的經過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 西斯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