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骶骨在哪個部位百度圖片
脊索瘤都位於哪些部位
脊索瘤常發於顱底、脊柱和骶骨。圖示為顱底、骶骨和椎體的大致位置,以及相關的重要的神經系統。相關部位脊索瘤會累及顱神經和脊髓神經,相關這些神經的功能已經在有介紹,感興趣的可以化療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的正確認識、治療及管理,在此就不贅述了。
脊索瘤可以沿脊柱發生在從頭頂到尾骨的任何部位,骶骨、顱底和脊柱似乎最常見的原發部位。大約50%的脊索瘤位於脊柱的底部骶骨的骨骼。30%在顱底,通常在被稱為骨斜坡的顱底部位。顱底脊索瘤有時被稱為腦腫瘤,因為它們生長在顱骨內;然而,脊索瘤實際上不是從腦細胞發育而來。其餘20%脊索瘤位於頸部、胸部或下背部的脊柱部位。這些部位是頸椎、胸椎和腰椎,它們也被稱為活動脊柱。
極少數情況下,脊索瘤能沿脊柱的多個部位開始,成為多原發腫瘤。極為罕見的脊索瘤案例發生在遠離脊柱的骨頭,已有發生在肋骨,腿和腳的骨頭的案例報道。
如果脊索瘤轉移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它們最常擴散的部位是肺、肝、骨或淋巴結。轉移通常只有在原發腫瘤進展時發生,在初次診斷時很少報道。
脊索瘤都有哪些病理類型?
基於脊索瘤在顯微鏡下看起來的樣子,脊索瘤有四個亞型,也有分為三種的說法:傳統脊索瘤,軟骨脊索瘤,和去分化脊索瘤。
傳統(古典)脊索瘤:是最常見的脊索瘤形式。它是由一個獨特的類似於脊索細胞的細胞類型組成,可能有軟骨樣外觀。
低分化脊索瘤:是近年發現的一種亞型。它可能比傳統脊索瘤更具侵略性,增長更快,其特點是稱為INI-1的基因缺失。這種脊索瘤在兒童和青年患者中更為常見,在顱底腫瘤中更為常見。
去分化脊索瘤:更具侵襲性,通常比其他類型的脊索瘤增長更快,比常規脊索瘤更容易轉移。它也有INI-1基因缺失。這種類型的脊索瘤是罕見的,只發生在約5%的病人中,兒童患者中更常見。
軟骨樣脊索瘤:這是一種在過去當難以區分常規脊索瘤和軟骨肉瘤時常用的術語。這已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Brachyury幾乎在所有的傳統脊索瘤中表達,使它們更容易和不表達BRACHYURY的軟骨樣腫瘤(例如軟骨肉瘤)區別開來。沒有證據表明有軟骨樣外觀的脊索瘤,行為方式不同於那些沒有這種外觀的傳統類型。
⑵ 顱底骨到底指哪兒給我圖片!
紅箭頭
⑶ 鞍區解剖示意圖 鞍區在那裡
鞍區是屬於人體的一個部位,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顱底部鞍區,一是指會陰部形狀類似於馬鞍區域的馬鞍區。
顱底部鞍區,即蝶鞍區。
境界:前界為前床突、交叉溝前緣;後界為後床突、鞍背;兩側界為頸動脈溝。
主要結構及毗鄰:包括蝶鞍、鞍膈、垂體、海綿竇、鞍上池、鞍上血管和下丘腦。
1、蝶鞍位於顱中窩正中部、蝶骨體上方;形似馬鞍狀;包括垂體窩、鞍結節、中床突、交叉前溝、視神經管、前床突、鞍背和後床突等結構。
鞍底:即垂體窩的底;其形狀多數為平坦(平直型)或凹陷(下凹型),少數為隆起(上凸型)。
2、鞍膈即顱底的硬腦膜覆蓋在垂體窩上方的水平位的膈板。呈長方形,其表面下凹或平直。鞍膈中央的小孔稱膈孔,有垂體柄通過。灶橘
空蝶鞍:為CT、MRI的圖像表現,是由於鞍膈不正常,珠網膜下腔異常擴張並突入鞍內,此時鞍內充滿腦脊液,譽辯襪垂體被壓於鞍底。
(3)顱底指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顱底又可分為前顱窩、中顱窩和後顱窩三個窩。
顱中窩位於顱底內表面的中間。這個窩的中間部分是蝶骨體的上部。
頸動脈溝外側部分包括蝶骨大翼、顳岩前部和部分顳尺度。大腦半球的顳葉由兩側支撐。
顱中窩孔和裂慶激隙較多,顳骨和蝶骨有陷窩,所以相對較弱,所以顱底骨折,多見於顱中窩。
⑷ 顱底在哪裡
在顱腔的底部。
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主要結構:枕骨大孔、枕髁、破裂孔、髁管、頸靜脈孔、頸動脈管外口、莖突、莖乳孔、舌下神經管外孔、下頜窩、枕外隆凸、上項線、骨齶、切牙孔、齶大孔、鼻後孔、卵圓孔、棘孔。
顱底部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三個窩室:顱前窩、顱中窩與顱後窩。主要結構:
①顱前窩——雞冠、篩孔。
②顱中窩——垂體窩、交叉前溝、眶上裂、圓孔、卵圓孔、棘孔。
③顱後窩——枕骨大孔、斜坡、枕內隆凸、橫竇溝、乙狀竇溝、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內耳門、內耳道。
(4)顱底指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顱底後方為髁孔,髁前方外側為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髁外側,位於枕骨與顳骨岩部之間前後依次分布著不規則的頸靜脈孔和圓形的頸動脈管外口。兩對頸靜脈孔和頸靜脈窩之間、枕骨大孔前方是咽結節。
頸動脈管外口內側可見蝶骨、枕骨和顳骨圍成的破裂孔,頸靜脈孔的後外側是莖突,頸突前外側是外耳道。莖突根部後方為莖乳孔。再後方為乳突。最後方為枕骨的枕外隆凸及兩側相互平行的上項線與下項線。
⑸ 頭顱是指身體的哪裡
頭顱就是指頭部,頭的外部器官是指頭面部器官;頭的內部稱顱內,頭骨稱顱骨,顱骨圍成的腔隙稱顱腔。
圖片:網上可查,無法發送。
⑹ 顱蓋骨是什麼
顱蓋骨由外板、板障及內板組成,包括額骨、頂骨、枕骨、顳骨及部分顴骨和蝶骨大翼,經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和鱗狀縫連接在一起。
人的顱骨由23塊骨組成,能支持和保護腦等重要器官。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間都借縫或軟骨相連,屬不活動的連結。顱骨可分為腦顱骨和面顱骨,前者圍成顱腔,後者構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腦顱骨共有8塊;包括前部1塊額骨,後方1塊枕骨,上方2塊頂骨,兩側各有1塊顳骨,顱底前部中央的1塊篩骨和顱底中部的1塊蝶骨。
顱骨由腦顱和面顱兩部分組成。腦顱骨分為顱蓋骨和顱底骨。
一、顱蓋骨
1、由外板、板障及內板組成,包括額骨、頂骨、枕骨、顳骨及部分顴骨和蝶骨大翼,經冠狀轎察陪縫、矢狀縫、「人」字縫和鱗狀縫連接在一起。
2、顱蓋骨的內面凹陷,壓跡為腦回、蛛網膜粒、靜脈竇及腦膜血管壓跡構成。
二、顱底骨
1、顱底內面高低不平,由前至後以蝶骨嵴和岩骨嵴為界,形成三級階梯狀的結構,分別稱為前、中、後顱窩。
2、前顱窩的中央小部為篩骨篩板,兩側大部為額骨眶板,後部為蝶骨小翼,閉蠢容納額葉。
擴展材料:
顱蓋骨骨折
顱蓋骨骨折是指顱蓋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顱骨結構改變,包括骨質連續性的中斷及碎裂,直接徵象為骨質內外板的連續性中斷。CT檢查的優勢顱骨骨折可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以頂骨最多,其他依次為額骨、顳骨、枕骨。CT是橫斷點陣圖像,密度解析度高,圖像無重疊,因此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比線形骨折顯示明顯。
若發現顱底骨折的間接徵象,同時加做薄層掃描,則對顱底骨折的診斷及顱腦創傷的綜合判斷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顱底骨形態較復雜、不規則,自然的間隙及孔道多,所以對無移位的線形骨折顯示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重建的薄層圖像連續細致觀察,尤其是依據三維重建圖像所提供的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豐富信息沒豎,為顱骨骨折的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顱蓋骨骨折一般伴有腦損傷。骨折癒合約需3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