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活動
端午節傳統活動有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屈原。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1)水舟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端午節來源
1、屈原
第一個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討伐楚,五戰攻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答應。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臣,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因此死掉。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貳』 詩仙李白生平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李白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
李白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才子,游歷全國各地,思想相對樂觀,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的詩詞歌賦,並且對於中國詩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李白生活的那個時代也並不是一直是美好的,李白和杜甫一樣經歷了唐朝有聲轉衰的歷史事件----安史之亂。在這場動亂中,作為有抱負一直不得志的李白看到了轉折點,在安史之亂時並沒有避世,而是選擇了入世,在當時的安史之亂中追隨永王,並且作為永王的幕僚受到很大的重視。
(2)水舟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叄』 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
張擇端,是北宋末年著名的畫家。他生活在表面上一片昇平景象,實際已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動盪和危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他創作了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
一、郊外
輕輕打開此圖,見小溪旁邊的大路上一溜駱駝隊,遠遠的從東北方向汴京城走來、五匹毛驢[3]負重累累,前面的馬夫把領頭的牲畜趕向拐彎處的橋上,後面的馱夫用馬鞭把馱隊驅趕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從馱工熟練的駕驛著馱隊的神情就知道他們是行走多年的老馬幫了。
二、汴河
汴河是北宋時期,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雲集,人們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飯鋪進餐。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三、街市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把一派商業都市的繁華景象繪色繪形地展現於人們的眼前。
(3)水舟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
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
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有人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大陸藏10餘本,台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
『肆』 宿建德江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這首詩的意思是:劃著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茫的小洲,日暮時我的心頭又湧上新愁。曠野無邊無際顯得遠天比樹還要低,江水清澈明月也來和人親近。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原文如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詞語釋義】
(1)移舟:劃動小船。
(2)泊:停船靠岸。
(3)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4)客:指作者自己。
(5)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6)野:原野。
(7)曠:空闊遠大。
(4)水舟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第一句點題,也為下面寫景抒情作了准備;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後兩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系,寫得恰切逼真。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後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可見在選材和表現上都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