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要做「與詩同行」手抄報,找一些兒童詩歌,最好加上和詩歌一樣的背景圖片。財富值不是問題!
詩歌是個很寬泛的詞彙。我們講詩歌二字,其實重點是在詩詞,歌反倒是其次。僅僅局於「詩」繁衍開來講,又分古詩和現代詩,古詩又有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五言詩和七言詩以及四六言雜詩。所以,這個題材其實容易寫東西的。
鑒於你用做手抄報,應該通俗話,讓人易懂,易愛。同時由於你第一期寫詩歌的起源了,這一期可以寫各個詩歌的高峰,唐詩鑒賞,宋詩比較,都很好出彩。李白杜甫,詩仙詩聖,作品欣賞,名作賞析,都很簡單嘛。離愁別緒 歌物言志
春 秋 思 民俗
《送元二使安西》 張 籍
春遊 春遊 王維 洛陽城裡見秋風,
細雨微風惹鳥醉, 細柳輕揚遊人醉,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欲作家書意萬重。 清明古詩
飛花笑草帶衣香。 飛煙薄裊馨竹香。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復恐匆匆說不盡,
綠煙波里遊人少, 綠枝紅綴不顯少, 行人臨發又開封。 《清明》
遠指紅桃近嘆楊。 遠眺堤岸隔青楊。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早春 早春 《芙蓉樓送辛漸》 墨梅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雪戲寒梅還未竟, 雪殘詠梅意未竟, 王昌齡 王冕
春風早帶燕聲來。 春寒難擋燕歸來。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家洗硯池邊樹, 《途中寒食》
柳迎朝霧花含笑, 柳舞晨曦霞伴笑,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朵朵花開淡墨痕。 (唐)宋之問
且趁煙波醉樓台。 且留餘音繞天台 不要人誇好顏色,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只留清氣滿乾坤。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夏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贈王倫》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初夏睡起 (楊萬里)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寒食》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0 .李迪牡丹圖 (唐)韓翃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李白 花後無語荒草肥,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故人西辭黃鶴樓,[1]煙花三月下揚州.[2]
三衢道中 (曾幾) 孤帆遠影碧空盡,[3]唯見長江天際流.[4] 焉知天外無驚雷? 《閭門即事》
(唐)張繼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囊括涯內群魔亂,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劉禹錫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難忍鼠輩稱強賊。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明》
初夏遊張園 (戴敏)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踏莎行》 沖天一怒寒星落,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十萬義士遙相隨。 《蘇堤清明即事》
山亭夏日 (高駢)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宋)吳惟信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長驅直入九萬里,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槍林彈雨奪金魁。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秋 畫蘭 明·董其昌 8 .暗香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暮江吟 綠葉青蔥傍石栽, 不戀世間佳麗地,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白居易 孤根不與眾花開。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酒闌展卷山窗下, 獨上寒山稱驕子。
一道殘陽鋪水中, 習習香從紙上來。 《郊行即事》
狂飆過盡絕勝處, (宋)程顥
半江瑟瑟半江紅。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竹里館 唐·王維 凌寒飄香九千里。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可憐九月初三夜,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獨坐幽篁里,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露似珍珠月似弓。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霞光照徹萬仞山,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山 行 明月來相照。 (明)高啟
杜牧 節烈垂盡千秋史。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遠上寒山石徑斜,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白雲生處有人家。 生來愛斗三冬雪,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報春報得萬民喜。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長安秋望 終南陰嶺秀, 9 .疏影 (明)王磐
杜牧 積雪浮雲端。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樓倚霜樹外, 林表明霽色, 世間何處尋奇葩?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鏡天無一毫。 城中增暮寒。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南山與秋色, 一剪寒梅凌天涯。
氣勢兩相高。
仙客對此欲歸俗,
杜牧《秋夕〕 菊花 唐·元稹 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紅燭秋光冷畫屏, 農夫嘆絕忘桑麻。
輕羅小扇撲流螢 秋叢繞舍似陶家, 獨在異鄉為異客,
天階夜色涼如水, 遍繞籬邊日漸斜。
卧看牽牛織女星 不是花中偏愛菊, 每逢佳節倍思親。
此花開盡更無花。 流芳千載任風雪,
冬 遙知兄弟登高處,
獨呈丹心報中華。
絕句----杜甫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兩個黃鸝鳴翠柳, 畫蘭 清·鄭板橋 誰道三冬無春色,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蘭草已成行, 冰山高處萬里霞。
門泊東吳萬里船。 山中意味長。 元 日[王安石〕
堅貞還自抱,
江雪----柳宗元 何事斗群芳。 爆竹聲中一歲除,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春風送暖入屠蘇。
孤舟蓑笠翁, 山園小梅 宋·林逋
獨釣寒江雪。 千門萬戶曈曈日,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梅花----王安石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總把新桃換舊符。
牆角數枝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凌寒獨自開。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山水風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詩中風
劉長卿 柳宗元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日 暮 蒼 山 遠,千 山 鳥 飛 絕,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天 寒 白 屋 貧。萬 徑 人 蹤 滅。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柴 門 聞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風 雪 夜 歸 人。獨 釣 寒 江 雪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名勝古跡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登岳陽樓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杜甫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詩中雪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1.草枯鷹眼急,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蜀相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杜甫 4.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6.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8.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詠懷古跡·其一 9.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杜甫 10.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詠懷古跡·其五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杜甫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肅清高。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㈡ 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門的特色
城門是一個城市的門戶和眼睛,它見證著城市的發展、歷史的變遷。
揚州南門曾經是揚州的重要關隘,有前後月城三重,水陸城門並肩。關於揚州南門,先後有鎮淮門、安江門等名。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六記道:「鎮淮門在舊城正北,本為南門,嘉靖間曰『拱宸』,今曰『鎮淮』。」卷七又記道:「安江門在舊城正南,即南門,《嘉靖惟揚志》謂之『鎮淮』。」可見明代的鎮淮門是指南門,到清代才將南門稱為「安江門」,而以北門為「鎮淮門」。
南門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隋—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唐、北宋、南宋、明、清等多個時期修築或修繕的陸門遺存和與水門、水關遺址相關的一些遺跡現象。雖歷經1200餘年,揚州城南門的位置始終未變,城城相疊,沿襲至今,被考古學界、史學界、建築界譽為中國古代的城門通史。在現場,您將親眼目睹南門遺址的遺存。
26年前,
南門遺址首次現天
1984年8月24日,室外氣溫高達40℃。南通西路旁的商住樓的開發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當路邊成排的低矮小平房被推倒後,商住樓開始挖地腳。轟鳴的挖土機聲吸引了很多人前來看個「究竟」——這里的地腳要挖多深?要挖多長時間……在這些看熱鬧的人中,有一個人,他的看點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是來尋寶的。
他叫王勤金,是當時揚州博物館的館長。從南通西路旁的平房拆遷那天起,每天上班經過那裡他都要停下車,到工地上仔細觀察。
那天,他撥開層層疊疊的人群,隱約發現坑下有內有夯土的包磚城牆。他定了定神,再次將目光聚焦在「牆」上。沒錯,是一截城牆!他的心跳陡然加速。
這個偶然的發現,讓他興奮無比。他從亂磚碎瓦中迅速跑下來,騎上腳踏車直朝單位趕去。一進辦公室,他就給當時還是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副所長的顧風打電話:顧所長啊,南門那邊好像有寶貝,我在那裡發現了一截城牆,你趕緊去看看。
正是王勤金的「每天一看」,使南門遺址沒有在那次商住樓的施工中被「忽視」。
他們立即向上級領導匯報,爭取時間組織考古發掘。當時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揚州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展開了考古發掘。考古時間由3天增加到15天,後再變成45天。由於樓房成片開發,一些房屋還是蓋到了遺址上。
對南門遺址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揭開了古代揚州城池考古的序幕。揚州唐宋城遺址更是入選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7年,南門遺址廣場開始建設,這個遺址上的8幢樓房被拆除,專家當年「建了將來也要拆」的預言變成了現實。市政府投入資金近億元,拆除南門遺址及其周邊地塊上部的現代建築物,全面發掘、展示南門遺址,整治周邊環境。
南門遺址:確定揚州唐城南界
唐代揚州很繁華,有「雄富冠天下」之稱,但當時的揚州到底有多大,一直不清楚,歷史上有爭論。主要是兩種說法,一種是唐代日本僧人圓仁所記載的,南北5.5公里,東西3.5公里。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也有類似表述,只是南北變成了7.5公里。另一種認為,圓仁和沈括說法不對,唐代揚州城南線在今天的漕河一帶。唐代及歷代的揚州究竟是如何變遷的?我們知道,城市范圍的大小對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影響。這次隨著對揚州南門古城垣研究的深入,這個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終於得到了破解。此次發現的唐城,不僅地層上有依據,出土的城牆磚上文字也具有唐代風格,證明它們是唐代文物。
1984年南門遺址的發現,證明唐代揚州城向南直到城南古運河一帶。這也是展現在世人面前的第一座羅城城門。跟一般城市只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的構建不同的是,羅城有大小十餘個城門,僅南門就有四座。除了眾所周知的南門遺址外,另外三座南門,目前的考古勘探成果基本證實,一座位於揚大主校區辦公樓東側,應為南門偏西門,一座位於現育才實驗小學內,還有一座應該在南門遺址的東側。四座城門連成一線,羅城南城牆的基本走向即已明了。
唐代揚州城有子城和羅城,為一高一低、南北呼應的雙城形制。蜀岡之上的子城,亦稱衙城,為官府衙門所在。南面的羅城即大城,民居、市街、寺廟等分布於此。蜀岡上的子城是在隋煬帝所建宮城的基礎上修建的,蜀岡下的羅城則是後建的,規模遠大於子城,兩城相加,南北總長約6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其規模僅次於長安、洛陽,顯示出唐代揚州城規格遠遠高於一般地方城市。
權威論證:全國知名專家把脈南門遺址
南門遺址被中國考古界稱作「中國的城門通史」的說法,出於我國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鄭孝燮之口。1986年4月在揚州開專題討論會時,鄭老擔任國務院經濟組副組長、城鄉環境保護部規劃局顧問。「我看到這個城牆,我的感情就起來了!」鄭老激動地說,「此前中國古代關於宮殿、廟宇、住宅、園林都分門別類有,而城牆沒有,這在我們建築史學方面是個漏項啊。揚州發現這個遺址,從唐到明清,這套歷史全了。了不起呀!」
羅哲文,著名的古建築保護專家,揚州城的老朋友。時任全國文物委員會委員、文物部文物局專員。看到南門遺址,欣喜萬分的他稱其為「全國城垣建築中的重要遺存」。
時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徐蘋芳認為,這個城建於晚唐、五代的結論基本是可靠的。他肯定了這次考古工作成果和遺址的科學價值,一致認為,這次發掘工作是國內城池考古的一次新探索,為今後這方面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黃金看點:
一部中國的城門通史
記者來到位於南門街南端的南門遺址,看著氣勢恢宏的南門遺址,彷彿看見當年古揚州車流不息、人流不絕的繁華盛景。
記者在現場看到,南門門窩洞的門窩直徑達20厘米,可以想見當年城門的厚重巨大;車轍印歷歷在目,讓人們彷彿看見當年古揚州車流不息、人流不絕;一段展示水槽長達10米,內徑寬深均有30厘米,表明當年古揚州城建設施功能配套,排水通暢。
南門遺址結構復雜,沿用時間長,是古城揚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標志和重要見證。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國內古城形制結構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名城揚州增添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代揚州城的修建均與動亂、戰爭的背景有關。如唐末五代之際,揚州屢遭兵火之害,繁華、宏偉的揚州城受到嚴重破壞,「江淮之間東西千里,掃地盡矣」。五代末期,後周挑起伐南唐之戰,南唐元宗自知東都(即揚州)難守,於保大十五年(957年),「焚其宮私廬舍,徙其民於江南」,揚州城成了一座蕪城。
第二年,周世宗占據揚州,看到城內慘狀,發動萬餘人修整被破壞的揚州城,因城大空虛,所以僅在故城的東南一角,別築新城。新城利用羅城的東城牆與南城牆,另修西城牆與北城牆,這個新修的城比羅城要小,所以史稱「周小城」。
兩年後,趙匡胤統一中國,仍以周小城為宋代揚州城。
宋室南渡後,揚州由經濟城市轉變為抗金抗元的江北防禦城堡,紹興年間,在宋大城以北,增築了堡城和夾城,這即是宋三城的由來。宋三城的布局,以及城牆、城門和瓮城的堅固結構,在我國軍事史、城防建築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
元末,揚州城又遭一次兵火浩劫,「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朱元璋至正年間,「截城西南隅築而守之」,這個城,只利用了宋大城西門與西城牆的南半段,南門和南城牆的西半段,重新修築了北城牆和東城牆。城內只把唐羅城最精華的中心河道與南北大街的南段包進城中,整座城變成一座南北狹長的小城。嘉靖年間,為防倭寇又增築外城。自此明代揚州有新舊兩城(至正年築的城為舊城,嘉靖年築的城為新城)。新舊明城范圍奠定了今日揚州老城的規模。
從唐至清,揚州城數度重修,城址也幾度改變,但是歷朝的揚州城南門位置從未變動。所以,現在的南門遺址,堪稱中國城門的通史,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都有遺存,這些城門的規劃布局、砌築方式和建築材料的運用,直接反映出當時中國地方城市規劃建築的水平。其中唐中期的城門,是揚州發現最早的瓮城遺址。考古發掘出的歷代相互疊壓的地層,就像一道道不朽的年輪,揭示了南門1200年來的歷史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