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讀下面亞洲部分地區地形略圖,試回答下列各題。 (1)將圖中下列序號所代表的半島和高原名稱填在橫
(1)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 (2)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烏拉爾山;大興安嶺 (3)阿拉伯海;孟加拉灣;日本海;鄂霍茨克海 (4)高原;山地;中間睜察粗高;四周低 (5)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6)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悉鎮候;中部;西部;遙遠沒謹 |
『貳』 世界六大板塊圖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1、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2、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3、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4、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5、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6、南極洲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基本被大洋盤踞的板塊:太平洋板塊。
(2)印度半島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板塊邊界可分為3類:
①離散型邊界,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地幔物質在此上涌,兩側板塊分離拉開。上涌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見地幔對流說)。
②匯聚型邊界,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相當於海溝或地縫合談手線。可分為兩個亞類:大洋板塊在海溝處俯沖潛沒於另一板塊旁侍好之下,稱為俯沖邊界,現代俯沖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大洋板塊俯沖殆盡,兩側大陸相遇匯合開始碰撞稱為碰撞邊界,歐亞板塊南緣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帶的實例。
③守恆型邊界,兩個相互剪切滑動的板塊之間的邊界。
相當於轉換斷層。地震、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活動等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板塊邊運鉛界的研究是板塊構造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叄』 「七大板塊」的具體位置是哪裡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纖悶圓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基本被大洋盤踞的板塊:太平洋板塊。
『肆』 世界七大板塊 圖
世界七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板塊、南美板塊。
1、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東以太平洋海隆為界,北、西、西南都為深海溝,與阿留申島弧、日本島弧、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板塊接界,南部以海嶺同南極洲板塊相接的板塊。
2、歐亞板塊: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東的地區。
3、非洲板塊:非洲板塊的西界是一個離散邊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嶺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塊隔此邊界在北部與北美洲板塊相接,在南部與南美洲板塊相接。
非洲板塊的東北界與阿拉伯板塊相接,東南界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接,在北部和南部與之相鄰的則分別是歐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了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北界外,其餘邊界均是離散邊界。
4、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范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薩維爾·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
5、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6、南極板塊:是一塊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洋面的板塊,面積約169,0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動。南極洲板塊與納斯卡板塊、非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斯科舍板塊和印度-澳洲板塊交界,並正與合並。
7、南美板塊: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西部。其東以大西洋中脊的南段與非洲板塊接界;西界為南美濱太平洋深海溝,北部與加勒比板塊接觸,南部為南極板塊。南美板塊同北美板塊一起向西運動,在南美洲的西部形成了高聳的安第斯山脈。
(4)印度半島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世界七大板塊的形成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伍』 印度半島政區地圖
(1)A蘇門答臘島、B加里曼丹島、E泰國、F印度尼西亞、C南海、D太平洋、K印度洋 (3)B地和F國()都是 熱帶雨林氣候 特點 終年炎熱高溫多雨
『陸』 印度哪裡地方
印慧乎度位於南亞,領土東北部同慎差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前孝悉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柒』 中南半島在哪裡
中南半島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因位置臨近印度和中國,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中國在學術上有時也稱作印度支那半島或印支半島。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大陸與群島之間的橋梁。中南半島氣雀大候濕熱,植被繁茂,半島的主要河流及山脈為中國所延伸過來,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中南半島文明歷史悠久,語言極其多樣化。
(7)印度半島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雲南南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大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帶歲春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蠢耐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
『捌』 印度洋板塊包括幾塊大陸
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罩橡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全世界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每一板塊均是一種巨大而堅硬的活動的岩塊,其厚度50-250公里不等,包括地殼和與地幔一部分。大陸板塊每天都在以微小的變化在運動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海溝的形成等都是大陸塊運動引起的。
(8)印度半島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板塊大小:印度洋板塊是六大板塊之一,印度板塊是小板塊。
印度板塊是印度洋板塊的一部分。
印度洋板塊兼有陸殼和洋殼,印度板塊以陸殼為主。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塊中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碰撞隆起形成散悶攜,故是陸殼與陸殼碰撞形成。
GPS測量表面,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沖伏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洋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玖』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在世界地圖的哪個地方
印度半島
印度半島也稱印度次大陸(又稱南亞次大陸或印巴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灶頌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體位於北緯8-37度,東經61-97度。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於通常意義上的大陸,所以稱為次大陸。 總面積約為2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3億。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度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隱棗鄭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東臨孟加拉灣,西頻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無明確界線,大體指阿拉瓦利山脈和焦達訥格布爾高原一線以南,略呈三角形。南北長1,700公里,東西最寬1,600公里,面積208.8萬平方千米,岩哪平均海拔600米。
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故又名德干半島。較大河流有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平均氣溫10℃以上;3~6月為熱季,高原中部可達35℃左右,7~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廣義的印度半島還把印度河—恆河平原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