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國中國古代戰爭的名畫,
中國古代名畫沒有直接描繪戰爭的,側面記述反映戰爭的倒是有一些。比如唐閻立本的步輦圖(停戰和親),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安史之亂皇帝逃走),南宋陳居中的文姬歸漢圖(戰亂悲劇故事)。雕塑石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兵馬俑,西漢霍去病墓有一個馬踏匈奴石刻,唐太宗時建昭陵里有一個六駿浮雕(皇帝征戰騎過的馬),然後就是一些為炫耀戰功的清代銅版畫,如清代著名銅版畫《平定台灣得勝圖》,描繪了清軍赴台渡海征戰的場面。見下圖——
㈡ 孩子做課件,需要中國古代陣法及戰例和PPT背景圖片,有的請幫忙傳至[email protected] 謝謝!!!
陣法;
1方陣——冷兵器時代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陣中容陣,中央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型。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後方
2圓陣——環形防禦,金鼓旗幟部署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3疏陣——疏陣即疏散的戰斗隊形,方陣圓陣等均可疏開為疏陣。疏陣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樹旌旗、兵器、草人,夜間多點火把,以少數的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
4錐形陣——又叫牡陣。前鋒如錐形的戰斗隊形,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
5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塵神迅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斗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瞎皮御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歷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一種隊形。
6鉤形陣——正面是方派此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7數陣——密集的戰斗隊形,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
8玄襄陣——這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數旗幟,鼓聲不絕,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步卒聲音嘈雜,好像軍隊數量巨大,使用各種辦法欺騙敵人。
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
前陣——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武經總要》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武經總要》還引述風後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佔大陣兵數1/3左右。
㈢ 國外西方古代戰爭片
片名是ironclad(鐵甲衣),背景是13世紀大憲章簽署後,不甘失去權力的國王約翰到海邊集結了一隻肢啟丹麥人的僱傭軍隊,率領其向倫敦進軍。男爵Albany集合了由原十字軍騎士,流氓,小偷等等組成橡茄的一隻7人小分隊歷如如,固守羅切斯特城堡,試圖阻止國王的進軍,為貴族會議找到解決辦法爭取時間。在長時間圍攻未果之後,國王軍隊採用在地道中點燃豬油燒塌城牆的方法突入城堡。影片最後,就在丹麥人攻入城堡的時候,法國軍隊抵達,主角十字軍騎士也砍死了丹麥僱傭軍首領,群龍無首的僱傭軍在法軍壓力下四散而逃。羅切斯特城堡也因此成為了公平、正義和自由而奮起反抗的重要象徵。不過歷史上實際情況是叛軍在國王軍隊沖入城堡後就投降了。
㈣ 中國古代戰爭史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發生了一場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意義卻很大的戰爭。這場宋、楚兩國之間的戰爭,史稱「泓水之戰」,宋襄公也因這場戰爭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這時宋軍已布列好陣勢。宋大司馬公孫固鑒於楚宋兩軍眾寡懸殊,但宋軍已佔有先機之利的情況,建議乘楚軍渡河過半時予以打擊,宋襄公斷然拒絕。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開始布列陣勢,這時公孫固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准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戰爭的結果是人所盡知的,宋軍受到重創,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嚴重的箭傷,連其禁衛軍(門官)也悉數被楚軍所殲滅。 而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在於表明宋襄公指揮有錯誤,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的所作所為,其實並非他本人心血來潮、視戰爭如兒戲,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嚴的舉動,恪守戰爭當受道德規則約束的選擇。這場戰爭的標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義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講信義」且又實力強大的楚軍徹底擊碎了。 周王朝建立之後,充滿詭道權謀思想的「太公陰符」,並沒有成為軍事的主導思想,而是「治兵以禮」。同時代的《司馬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禮書,其中強調的「軍禮」是,用兵應該「正而不詐」,即必須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詐」,「逐奔不遠,縱綏不及」,戰爭的程度與范圍應該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許無節制地使用暴力。 宋襄公所堅持強調的,「君子不重傷」(不再傷害受傷的敵人);「不禽二毛」(不捕捉頭發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於險隘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勢的敵人),都是對《司馬法》作戰原則的堅持。 如果在中國破壞了有限戰爭規則的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那麼在歐洲破壞有限戰爭規則的就是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在泓水之戰後中國誕生了一位舉世公認的戰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詭道」,主張「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孫武。在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戰爭已經不允許有任何溫情,只要能達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戰爭的手段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正當途徑,「墮其城,毀其國」是應有做法,蘆昌殲「掠於饒野」、「掠鄉分眾」是可行舉措。雖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個軍事統帥的希望,而在孫武的時代「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遙遠的理想。 在戰國時代的將領都將「兵不厭詐」奉行為指導作戰的最高原則,其客觀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使戰爭手段變得越來越殘酷,戰爭破壞程度越來越駭人。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秦將白起在長平一戰後坑殺趙國降卒40萬,就是戰爭已經變成迅陵了只求目的不講手段的例證。 在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一代戰略學大師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以拿破崙戰爭為經驗,寫出了著名的傳世之作《戰爭論》。這部和《孫子兵法》一樣誕生於戰亂背景下的軍事著作,同樣把戰爭暴力推進到最大限度,並以戰勝和消滅敵人的軍隊作為核心目標。這種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作戰思想,一直到20世紀的上半葉都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世紀初的兩次大戰中把屠殺演義到了極致。 在中國,到了結束戰亂統一後的漢朝。軍事思想家再次對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反思,這一點在兩漢時期惟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完整兵學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戰爭目的論方面,所強調的是「誅暴討不義」;在對待「戰勝」與「國安」關繫上,它既重視如何爭取「勝可全」,更重視如何實現「天下寧」;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施「仁義」之澤於萬民:「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陪沖。」同時《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感嘆:「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zhuanti/tang_rw.html 中華軍事網,上邊有許多中國古代戰爭史的資料與圖片 秦 朝 漢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㈤ 跪求古代戰爭視頻素材
這種類型的之前在某網站上看了兩個。解析度是4000*2000的,不過現在好像下架了。給你提供一些你需要侍衫的這方面的素材。也是在某網上找的。睜枯你看看需要的話自己就去看看吧
尼瑪,還有一悉談洞張圖片傳不上來了。。坑貨的度,娘!!!
㈥ 求一些古代戰爭的圖片,最好是有視覺沖擊的,謝謝。
國殤
看看夠用不?
(長堤居士系油畫愛好者,歡迎切磋交流)
㈦ 有關古代戰爭背景的動漫
《羅德斯島戰記》---此作被譽為與《高達》、《飛躍巔峰》並列的80年代日本動畫金字塔之作
㈧ 古代戰爭圖片,最好是那種血流滿地,伏屍千里,但是活人都沒有的滄桑的圖片!!急急急!
給你一副美國南北戰爭的圖片,這是葛底斯堡戰役後(1863年7月3日)戰場照片。
㈨ 古代戰爭有多可怕為何戰後十室九空,甚至千里無人煙
古代戰爭有多可怕?為何戰後十室九空,甚至千里無人煙?
所以歷朝歷代,機會都會有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當然,這些也是戰爭換來的。
㈩ 【高分求】求一些精美圖片或者插畫。內容大概是古代戰爭將軍騎馬劍指敵軍示意全軍沖鋒霸氣的樣子。動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