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百眼井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ps簡化動漫頭像圖片 2025-02-08 10:23:47
盲盒素材封面圖片素材 2025-02-08 10:22:12

百眼井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31 03:54:35

1. 捕魚兒海之戰明朝終結元朝,捕魚兒海在哪裡

捕魚兒海之役談運褲,是明朝年間,在捕魚兒海的最後決戰,這場戰爭導致了元朝的負面,明朝代替元朝,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而捕魚兒海在當時稱為清水泊,是一個湖泊的名稱,在如今是貝加爾湖。

直至今日都不知道。當時北元軍隊突然如從天而降一般。對明朝軍隊發起突襲,在這次戰役中,基本上明軍的主力全部被殲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北元朝廷也未能倖免滅亡了。

在這之後,蒙古族雖然勢力依舊很大,但其內部也開始出現分裂,但始終沒有對明朝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其次再來看,捕魚兒海在如今就是貝加爾湖位於現在俄羅斯地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那裡氣候嚴寒與古代的民族人民生活的特性相對應。而為什麼當時屬於中原的貝加爾湖最後被劃分到了俄羅斯的地界,這就要追溯到清朝,與俄羅斯在戰爭時簽訂了合約這件事。清朝讓步,貝加爾湖劃分為俄羅斯地界,俄羅斯讓步承認外星安寧屬於中國。

但就現在而言,無論貝加爾湖屬於哪個國家,都相當於是共享的地區,中國遊客可以隨時到貝加爾湖遊玩。

2. 鄂爾多斯旅遊公略

大召寺:景點級別:AAA 門票價格:30元/人,定點導游講解50元/人 開放時間:8:00——18:00

別名:無量寺 建成時間:1580年

大召三絕:銀佛、龍雕、壁畫

很有歷史意義,算是呼市比較值得一去的景點。但裡面很多的寺廟在重修或是在建新的,新建的居多。寺廟不大,參觀1-2小時足以。

相關資料圖片參考於網路搜索信息

若幫助到你,請採納

3. 捕魚兒海之戰藍玉奇襲成功,是因為他哪幾點做的好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在剛剛結束了金山之役,平定盤踞在遼東的納哈出後,斬斷了北元最有實力的地方割據勢力,北元朝廷再無強援,北元朝廷對原蒙古逐步已經沒有了影響力,所以朱元璋迫不及待的准備發動對北元的最後一擊,其實早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做過嘗試,可是徐達那次北征被擴廓帖木兒所擊敗,所以消滅北元的這一戰,被推遲了16年,但這也將另一個人推向了巔峰,也就是大明在徐達常遇春等一眾名將離世後,藍玉成為大明耀眼的將星。

此戰藍玉以極其小的代價幾乎是將北元朝廷連窩端了,3000餘名官吏,男女7萬餘人,曾經在和林之戰中擊敗明軍的擴廊貼木兒的部隊以及北元的中央禁衛軍損失殆盡,北元朝廷徹底失去了威脅,蒙古諸部更是看不起已經失去資本的北元朝廷了,脫古思帖木兒則是在出逃時被也速迭兒所了,北元的統治根基已經被連根拔起,雖然以後蒙古諸部有關短暫的統一,但是已經不具備對大明的絕對威脅了。

縱觀捕魚兒海之戰,就是藍玉在情報准備充分,利用隱蔽的急行軍戰法,出其不意的出現在北元駐地附近,知道明軍殺到眼前之前,北元將士都無法相信,明軍已經摸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了,藍玉此行途中雖然凶險,可是達到了

“不費寸兵,以收其效”

的目的,以較小代價拔出了大明的一塊心病,的確是大明初期一次難以復制的大勝。

4. 為什麼成吉思汗的墓到現在都沒有發現呢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始建於鄂爾多斯的祭靈白室,起初一直處於隱避狀態。根據歷史文獻所載,成吉思汗歸天後,分別在漠北草原和木納山南(今鄂爾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宮帳,視為“全體蒙古的總神祗”,進行最高規格的供奉祭祀。“

清代負責民族事務的理藩院對八白室也有明文規定,清康熙年間《理藩院則例》規定:“伊克昭盟境內,有成吉思汗園寢,鄂爾多斯七旗向設有看守園寢、承法祭祀之達爾哈特五百戶。此項人戶,不得作為該王所屬,於該盟內擇賢能札薩克一員,專司經理。”透過清政府對守陵的達爾扈特人的重視程度,我們能感緩弊凱受到八白室對蒙古族人民和中央政府的重要性。從此以後,外界便稱呼八白室為“成吉思汗陵寢”卜慶。

第二種說法是,成吉思汗陵墓所選用的墓穴藏的比較隱蔽,甚至有人說成吉思汗陵墓沒有墳頭,在成吉思汗陵墓完成之後,按照他個人的一組,另外還採用了萬馬踐踏的方式,將陵墓上的痕跡所踏平,踏平之後,在陵墓上方的土地上種植草木。另外還派人看守,但當林木長勢完好的時候,再擾喚將看守陵墓的這些人殺死。

但是如今關於成吉思汗陵墓的真實墓葬地到底在哪裡?依舊還是一個秘密,等待著被發掘出來

5. 他是一代名將 率軍遠赴俄羅斯作戰 徹底消滅了北元朝廷

大家好,我是八戒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准備第三次遠征北元,此時北元的統治者是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這個名字太過繞口,文中我們稱其為北元皇帝)。 脫古思帖木兒 元朝作為一個游牧民族,為了能提高生活質量,在沒有和明朝實行貿易互通的當時,為了能得到中原的物產,這里的物產包括了糧食、瓷器、綢緞等等凡是北元自己不能生產的,都將是他們搶奪的目標。 為了能徹底解決北元軍對明朝邊境的騷擾和威脅,朱元璋清楚的意識到只有讓這位北元皇帝賠上所有老本,徹底的消滅他們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 面對第三次遠征朱元璋在將領的選擇上犯了難,值得一說的是,此時明朝的開國名將已所剩不多,第一名將徐達於洪武十七年已經病死,常遇春早死,李文忠被削職發配,剩下的馮勝和鄧愈也是垂垂老矣。 藍玉 徐達的名將時代已經結束,而這個時代將屬於另一個人---藍玉。 藍玉,安徽定遠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此人雖然高傲,但對於這個妻弟還是非常推崇的,在他活著的時候多次向朱元璋推薦藍玉。在那個名將倍出的時代,藍玉無論從資歷還是能力上都還差一大截,只能乖乖的給那些前輩們打打下手。直到洪武五年藍玉跟隨徐達參加了遠征,表現出眾,後來又被封為永昌候,才漸漸的得以重用。 藍玉是個要強的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當藍玉從朱元璋手裡接過了帥印的時候他倍感興奮,因為這次他將統領十五萬大軍,作為唯一的指揮官去和元朝廷進行最後的決戰。 朱元璋親自為藍玉送行,並告訴他:「 」倍道前進,直抵虜廷,肅清沙漠,在此一舉!」朱元璋望著眼前這個年輕的將領心裡默念道:我相信你的能力,我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付與你,相信你不會讓我失望的。 藍玉劇照 藍玉的大軍出發了,一路攻擊前進,在抵達慶州後有情報傳來,北元皇帝駐扎在捕魚兒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接到情報後,藍玉當機立斷,率軍朝目標繼續出發。 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遙遠,且路上要經過荒蕪的沙漠。後勤保障也非常困難,一旦在沙漠中迷路後果將不堪設想。但藍玉是自信的,他的自信心來自於手下的將士。 他所率領的是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軍隊。他們跋山涉水,進入荒漠,在這片不毛之地里,只有刺眼的陽光和滿天的風沙。他們只能攜帶著笨重的干糧輜重,在飢餓、口渴、疲勞面前有人不斷有人倒下,但餘下之人將繼續前行。什麼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們的前進步伐,這是一支意志頑強的軍隊,支持他們的就是他們心中的目標和信念----徹底消滅元軍。 藍玉看著手下的將士,為有一支這樣的軍隊而自豪。但他也明白,這次戰爭的關鍵不在於如何排兵布陣,而是怎樣找到敵人才是關鍵。茫茫大漠,在沒有偵察衛星和現代高科技手段的幫助下,要想盡快的找到敵人,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明朝地圖 軍隊已經走了很長時間了,糧食和水也是越來越少。雖然士氣還算高漲,但還能支撐多久呢?藍玉召來自己最信任的將領王弼,詢問道:我們現在在什麼地方?王弼回答道:這個地方叫百眼井,離捕魚兒海還有四十公里。百眼井?這個地方離捕魚兒海已經很近了,但依然沒有發現敵人,難道是情報錯誤或者敵人已經轉移了?藍玉深思著!正在藍玉思考之時,手下部將郭英向他報告了糧食匱乏和水源不足的情況。 是繼續前進還是班師回朝,是時候做個抉擇了。如果就此回去,十幾年的心血豈不白費了嗎?那麼繼續前進呢?可敵人又在哪裡?水和糧食已經不多了,堅持不了幾天了,到那時如果再找不到敵人十幾萬人可能會渴死、餓死在這里。到那喊喊時他將踏著無數士兵的屍體逃回去,又有何臉面去見皇帝啊? 士兵望著將領,將領望著深思的藍玉。這個時候兵書儼然已經沒用了,兵書也不能告訴自己敵人在哪?斗大如果我選錯了,上天還能再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是的,我要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無數次在戰場上積累的經驗。 藍玉劇照 沒有理由,沒有線索,沒有證據。但我依然堅信敵人就在附近。前進,這就是我的判斷,我相信我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他空滲豎下定了決心,也沒有人再敢提問,因為大家從藍玉的臉上看到了信心,相信這個人,他一定能帶我們找到並打敗敵人活著回家的。 大軍繼續出發,一路小心翼翼,就連做飯也要先在地上挖個洞,在洞里做飯,以防止敵人發現煙火。這支軍隊就像沙漠中的一隻蠍子,悄悄地前行,找到敵人,給敵人致命一擊。 老天是眷顧藍玉的,當大軍抵達捕魚兒海南面,他們發現了元軍的蹤跡。到底元軍有多少人呢?首領又是什麼級別?他並不知道。他立刻命令王弼為先鋒,帶領騎兵向捕魚兒海東北前進,務必一舉殲滅北元的軍隊。 此時,在捕魚兒海的東北邊,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正在和群臣舉行宴會。他們在藍玉出發之時已經得到消息,也深知朱元璋這次要找他們玩命,好漢不吃眼前虧,便把自己的軍隊和貴族成員全部轉移到這里。此地平時無人居住,藍玉的軍隊即使來了,在茫茫大漠了,沒有後勤保障,軍馬沒有水草,只要等到明軍補給供應不上,軍困馬乏之時我們就可以大舉反攻了。 在他們等待的時間里,元朝皇帝也曾有過不安。但許多天過去依然沒有見到明軍的影子,他們也漸漸的放鬆了警惕,甚至後來連最基本的防衛都沒有布置。 藍玉劇照 就在王弼向元軍的老巢挺近的時候,這一天正是大風揚沙,天空被沙塵掩蓋,幾十米內也看不到人,白天如同黑晝。此時的脫古思帖木兒有種不祥的預感,或許這是長期作為游牧民族養成的,對於危險往往有先天的預知。 但預感終歸是預感,明軍即使到來也不會選擇在這樣的天氣中發動進攻,還是喝酒吧。在宴會的帳篷之外,有一名百戶長喝醉了酒搖搖晃晃的走出營區。在風沙中不知走了多久,當他有點清醒的時候,已經分辨不出方向。突然他發現了前方有許多人影,以為這就是自己的軍營,興高采烈的跑了過去。等待他的卻不是自己熟悉的軍服,而是一群灰頭土臉的士兵,就像剛從沙子里撈出來的一樣,就這樣他很榮幸的做了明軍的第一個俘虜。 危機就在眼前,北元貴族卻仍在飲酒作樂。太尉蠻子確是唯一一個清醒之人,他敏銳的感覺到風沙的背後有股危險正在向自己靠近,於是他增派了士兵加強守衛。因為天氣太差,白天如黑晝,士兵們摸黑在營區里走來走去,調度極為困難。蠻子正在為此事發愁之時,一群人的出現徹底解決了他的這一憂慮。 風聲漸小,代之而起的是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北元士兵發現在距離自己十幾米之處突然殺出了一隊面目猙獰、凶神惡煞般的騎兵,他們如同傳說中的妖魔鬼怪一般,以千鈞之勢闖入元軍的軍營,揮舞著馬刀見人就砍。北元士兵在黑暗中恐懼萬分,以為這是來自地獄的妖魔,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影視劇照 當太尉蠻子意識到這就是他們的死對頭明軍之時,他立刻回到後軍,組織還沒有被沖散的元軍進行抵抗,但他一個人的努力是無法拯救元軍的。此時的元軍各個凶神惡煞,以一當十士氣高漲。因為他們在沙漠里吃盡了苦頭,好不容易找到對手,積蓄已久的怒火終於發泄了出來。元軍在沒有提防的情況下哪裡是明軍的對手。明軍時而分散,時而集中把元軍的大營沖為幾段。太尉蠻子手忙腳亂,疲於應付。在他指揮之時,一個明軍趕到他身後狠狠的給了他一刀,就這樣唯一一個清醒之人就此沉睡了。 蠻子死後,元軍更為大亂,沒有人再去組織防禦和指揮,元軍一鬨而散,正所謂:兵敗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正在營帳喝酒的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聽見營外大亂,頓時慌了神,逃跑也是需要天分的,首先要瞅准馬在哪裡。他沖出帳外,搶了馬匹,看準位置,突然沖出,才算大功告成。慌亂之中他只帶走了長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門,把老婆和次子地保奴以及十幾萬軍隊全部扔給了明軍。 影視劇照 這次脫古思帖木兒的老底徹底賠光了。 明軍揮舞著馬達追趕著慌亂的元軍,死亡籠罩著每一個元軍。曾經英勇的元軍,曾經縱橫天下的元軍,此時就像待宰殺的羔羊,沒有了一點反抗能力。 皇帝都跑了,統帥也死了,還抵抗什麼?於是很多元軍都選擇放下了武器。畢竟牢飯也是飯,總比死了強,就這么著吧。 脫古思帖木兒和他的兒子在逃至土剌河時被此前的仇人(也是親戚)也速迭兒殺死。北元就此在歷史的長河中謝幕了。 捕魚兒海戰役就這樣結束了,此戰徹底的消滅了北元的武裝力量,俘虜了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和公主內眷等一百多人,王公貴族更是三千多人,士兵七萬餘人,也繳獲了元朝皇帝使用百年的印璽。 名將 藍玉 當藍玉來到北元軍營是,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虜和牛羊,是垂頭喪氣的元朝貴族,這是一場真真正正的徹底勝利。他遙望天空,仰天長嘯: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終平矣,不負此生! 八戒認為藍玉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帶領大軍深入大漠,英勇作戰,徹底消滅了北元,完成了先輩沒有完成的偉大功績,他確實無愧於一代名將之評價! 本文頭條號原創首發,作者:八戒侃歷史,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指正。文中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6. 成吉思汗陵墓在內蒙古嗎

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石窟,右下部刻鑿石壕為成吉思汗坐在崖邊射箭時放腿處。

阿爾寨石窟內壁畫———成吉思汗安葬圖。

2002年7月初,內蒙古社科院著名研究員潘照東向記者展示了一系列圖片及文獻「證據」,認為在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發現的重大遺跡,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遺跡離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

阿爾寨石窟解謎

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凸地兀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

據《蒙古秘史》記載,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從行。」秋冬之際,成吉思汗率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在鄂托克旗與西夏軍隊隔河對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爾巴斯山圍獵野馬,坐騎受驚,成吉思汗不慎墜馬受傷,在阿爾寨石窟養傷。《蒙古秘史》中說,「冬,間於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爾合惕地面下營。」據專家考證,「阿爾不合」,就是現在的阿爾巴斯;「搠斡爾合惕」,蒙語意為「多窟匯聚之處」,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稱「多窟匯聚之處」的,目前發現的僅有阿爾寨石窟。

據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介紹,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該石窟的門前,豎有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蘇勒德神矛,門旁刻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門前的石崖邊上鑿有兩道豎壕,據說是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著射箭所鑿。前方一里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

在第二十八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潘照東認為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整個壁畫為梯型結構,最上面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並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可以還原為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戰的場面。

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白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哭,應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阿爾寨石窟山頂平台之上,原有宮殿、寺廟,皆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現仍存有遺址地基。其五號遺址的地基為圓形,是一較大型蒙古包的基礎。六號遺址與五號相連,是一方形地基,較一號、二號遺址面積小得多。一號、二號遺址原為宮殿、寺廟,且位置居中,五號、六號遺址既然相連,又有區別,其功能應是相關且又有區別的。潘照東推斷圓形蒙古包為主人(當為成吉思汗)居住之所,方形幕帳為議事之所。

壁畫中部,繪有三人立於一棺木之後,左側男子著盛裝束袖袍服,頭戴盔形圓帽,在其右側站立的似為二位僧人,應為隨同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托雷王子及為成吉思汗祈禱的僧人。木棺頭寬尾窄,由一根圓木中間剖開而成,棺木年輪較清晰,木棺中間有三道箍。三人身後,繪有方形墓壙,其中伏著一具屍體,有四隻白鶴用嘴將屍體銜起。墓壙右側有一位僧人跪著,為逝者念經超度。剖木為棺,是當時蒙古人的安葬之禮。

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此畫上部,約占整個畫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繪有一尊藏傳佛教的密宗法王。畫的下半部,繪有一百餘各色人物,分為四組。

第一組共八人,為一地位尊貴、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為一位身材魁梧、頭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裝蒙古禮服的男子。他盤腿而坐,右手舉在胸前,左手置於腿上。其左側為一位貴婦人,著蒙古禮服,戴固姑冠,坐姿與男人相同,頭也側向男主人。侍坐於男人右側的為二位貴婦人,均著蒙古禮服,頭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盤右腿,左腿收回半立,雙手合十於胸前。男主人左側,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無冠,著禮服,均只盤右腿,收左腿,雙手合十。這八人毫無疑問為蒙古族的顯貴之人,據巴圖吉日嘎拉分析,魁梧男子當為成吉思汗,左側貴婦人為正夫人孛兒帖兀真皇後,其左側的四位年輕男子為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皆為孛兒帖夫人所生;成吉思汗右側的二位貴婦人,為也速干皇後、忽蘭皇後,因為是側夫人,所以坐姿與正夫人孛兒帖皇後不同。這八個人並排坐於白色的高台之上,接受人們的禮拜。

壁畫中以大部分篇幅繪制密宗法王,潘照東認為,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這與古代石刻記載相符。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

成吉思汗與百眼井

阿爾寨石窟往東約二十里,有一處古井群遺址,名曰「百眼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分布著八十餘口深井,旁有飲馬石槽,當地牧民稱百眼井為「敖楞腦海音其日嘎」,意思為「眾狗之井」。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羅棋布,深者幾十米,淺者十餘米,井壁光滑,並無斧砍刀劈的痕跡,也無下井的蹬階。為防止泥沙淤積,井口處多以石塊壘起高約一米左右的圓形護牆。在人煙稀少的草原上,誰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圍地區,古代為水草豐美之地,有數條河流潺緩蜿轉流入黃河。如為放牧所需,絕無必要在狹小范圍內開鑿如此眾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從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在鄂爾多斯地區的活動中去找。據當地牧民介紹,這里原來有108眼深井,隨著風吹沙卷,有些井毀棄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於生態惡化,水位下降,多數已無水可取。傳說,當年成吉思汗南征時,在這一地區駐屯大軍,一日,成吉思汗帶著108隻獵狗,在草原上圍獵黃羊、狍子、狐狸。正值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人困馬乏,獵狗焦渴難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焚。急命兵器巨匠堯勒達日瑪,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鑽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從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腦海音其日嘎」。

這只是一種神奇的傳說。據考證,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數十萬大軍在此屯集約一年之久,為保證兵馬飲水需要,遂開鑿了眾多水井。這一地區,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史集》中有兩處提到「翁渾———答蘭———忽都黑」一地,漢譯為「翁渾的七十眼水井」,當為百眼井地區。

起輦谷在哪裡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逝於軍中。《元史》記載,「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暑於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那麼「起輦谷」在哪裡?

數百年來,幾代學者都在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美國大富翁、獨立探險家克拉維茲,去年特意從國內運來了能看到地下10米深處的先進儀器,發誓非要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可。2001年7月17日至21日,聯合考古隊在賓得爾山北面的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了距地面11米處的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據《蒙古秘史》記載,賓得爾山曾經是成吉思汗祭祀、朝拜的地方,山上除了有蒙古400多個氏族的牌位外,還有用各種文字寫成的碑文。據說,成吉思汗父親的遺體就安葬在這里,因此,考古隊認為,該墓穴群極有可能是一直沒有找到的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

據悉,聯合考古隊在墓穴附近發現了一位76歲的老人。據老人講,他們家很早就守衛在這個地方。蒙古科學院地理學研究所巴扎爾古勒博士認為,在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的陵墓群應是匈奴大汗的,因為匈奴人有將大汗遺骨安葬在10米深的地下的傳統。原蘇聯專家弗拉基米爾佐夫則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在一個極隱秘的地方,可能是在湖底。

據鄂托克旗史辦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編仁欽先生和巴圖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證,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地區的地名,頗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溝」與「起輦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黃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間有溝名千里溝。其名的蒙古語為「其額勒」,與「起輦」諧音,漢意為人跡罕至的高山深峽,即龍潭虎穴。「起輦」、「千里」均從「其額勒」轉譯而來,史稱起輦谷即今千里溝。

起輦谷據說還有另一種解釋:古代帝王所乘之車曰「輦」,皇帝所乘之車曰「龍輦」,皇後所乘之車曰「鳳輦」。傳說成吉思汗靈車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馬拉之不動。眾將跪拜,向聖祖承諾:日後必於此處擇地建白屋祭奠。隨後大呼「起輦」,靈車果然啟動。此後即將此谷名為「起輦谷」。潘照東曾數次穿越此山、此溝,「包特高西力」———「駝羔梁」。在千里溝(起輦谷)西北數公里有一處谷地,依山傍水,是個風水寶地,名為包特高西力,漢意為「駝羔梁」、「有駝羔的草場」,相傳是安葬成吉思汗後殺駝羔處。

「寶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墜馬鞭之處。包特高西力東北約十公里有「寶拉陶勒亥」,漢意為「小山丘」。相傳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先攻佔了控制黃河的戰略要地阿爾巴斯山———阿爾布坦山。當成吉思汗率大軍行至寶拉陶勒亥時,駐馬高坡,縱情四顧,山青水秀,風光秀麗,陶醉之際手中的鏤金銀馬鞭不覺墜地。侍從欲去撿起,成吉思汗揮手制止,沉思良久,說「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發吾翁安息之邦。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埋葬在這里吧。」

「霍洛圖山」———長陵。寶拉陶勒亥東側有霍洛圖山,即環行山,碗狀山,相傳即為《蒙古源流》中所說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長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記載了成吉思汗在「翁渾———答蘭———忽都黑」(翁渾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夢,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那麼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於鄂托克,為保證戰爭勝利,秘不發喪,而停靈於阿爾寨山頂之陰涼的石窟中,在滅西夏之後才「造長陵共仰庇護」。

按照傳說,2500名工匠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為了讓陵墓的具體位置成為千古之謎,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殺死,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後也被集體處死。他們的耳朵被割了下來,以證明他們全被殺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體位置的人少之又少。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孫、草原上的最後一位王爺(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郡王)、原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年已75歲的歷史學家忠義老先生認為,蒙古人作為草原民族,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人去世了,實行土葬、水葬、天葬。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遺體。

《蒙古源流》說,成吉思汗逝世後,「於彼處建白屋八間,在阿拉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鄂特克地方」。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稱為「鄂爾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靈和遺物。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鄂爾多斯輾轉遷徙,行遍萬里草原,供人們瞻仰。清朝初年,鄂爾多斯遷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為「聖主之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