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描寫了怎樣的女性之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一首賀新娘的詩,出自《詩經·周南·桃夭》。說的是詩人看見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鮮艷的桃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該詩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片段。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之子於歸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實。 之子於歸,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⑥。 之子於歸, 宜其家人。
注釋
①夭夭:茂盛的樣子。
②灼灼:花開鮮艷的樣子。華:花。
③之子:這個姑娘(之:指示代詞,這個;子:可泛指人,此處譯為姑娘)。歸:古時稱女子出攜虛嫁為"於歸",或單稱"歸",是往歸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
⑤蕡(fén):果實很多的並散樣子。
⑥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譯文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花兒開得紅燦燦。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豐腴的鮮桃結滿枝。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定使家庭融洽又歡喜。
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葉子長得繁密。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定使夫妻和樂共白頭。
賞析
《桃夭》是《詩經·國風·周南》里的一篇,是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慶的日子裡,伴娘送新娘出門,大家簇擁著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紅燦燦的桃花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娶到這樣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順美滿呢!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男家多生貴子(舊觀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興旺。枝葉茂密的桃樹比興新娘子將使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盛。通篇以紅燦燦的桃花、豐滿鮮美的桃實、青蔥茂盛的桃葉來比對新婚夫婦美好的青春,祝福他們的愛情象桃花般絢麗,桃樹般長青。此詩運用重章疊句手法,每章結構相同,只更換少數字句,這樣反復詠贊,音韻繚繞;優美的樂句與新娘的美貌、愛情的歡樂交融在一起,十分貼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慶氣氛。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以為與後妃君王有關。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現代學者一般不取《毛詩序》的觀點,而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青辯蔽燃姑娘出嫁的詩。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說法,認為這首詩是先民進行驅鬼祭祀時的唱詞,其內容是驅趕鬼神,使之回到歸處,並祈求它賜福人間親人。
藝術特色
各章的前兩句,是全詩的興句,分別以桃樹的枝、花、葉、實比興男女盛年,及時嫁娶。清姚際恆《詩經通論》:「桃花色最艷,故以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這種意象被後世的詩人反復使用。詩中運用重章迭句,反復贊詠,更與新婚時的氣氛相融合,與新婚夫婦美滿的生活相映襯,既體現了歌謠的風格,又體現了農村的物侯特徵。《文心雕龍》:「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總之,這首詩雖然並不長,但有它獨特的個性,並且體現了先民社會特有的那些禮俗和風情,給後世的文學創作以營養。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貳』 可以從哪些方面感受《詩經》之美
都說最美不過詩經,那麼詩經又美在哪裡呢?僅僅是那些婉轉的韻律,朗朗上口的詩句嘛?我想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罷了,詩經的美,還美在很多方面,它有它獨特的韻味、
首先,我認為詩經的美,美在其的文學價值。
眾所周知,《詩經》的文學價值頗高,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說:「戰國之文,奇邪錯出,而裂於道,人知之,其源皆出於六藝,人不知也,後世之文,其體皆備於戰國,人不知,起源多出於《詩》教,人愈,不知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戰國的文學創作,皆以詩經為源。這僅僅是總論,其中,詩經還以其獨特的手法及情感影響後世。
詩經中廣為用之的賦比興手法。所謂賦比興,朱熹提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將這些話翻譯成白話文的話,並不難理解。現在舉例說明《詩經》中賦比興手法的多用。《豳風·七月》敘述了一個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鄭風·將仲子》用賦的手法,表現了自己的心志。《魏風·碩鼠》用碩鼠來比喻不勞而獲,忘恩負義的人。《小雅·鶴鳴》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任用賢人治國。還有《小雅·鴛鴦》中的「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興句和後面的兩句祝福語,並無意義上的聯系,僅僅是一種興的表現手法,而這種手法被後世文人普遍重視,成了中國文學的一種獨特現象,以至於不懂賦比興,則無法真正明白中國詩文當中所蘊含的內涵及其情趣。
第二,是《詩經》當中所表現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後世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再者,詩經的美,在於它詩句當中所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愁,著名作家沈從文說過,美都是散發著淡淡的哀愁,他認為美都是理想化的東西,是高於現實的,我們追求它卻永遠得不到它,就有種愁緒在裡面。有人說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個人那麼摯愛的東西卻無法得到,這怎能不痛苦呢?於是,美天生就連帶了一份哀愁。《詩經》的開篇《關雎》則是講述了一個求之不得的故事:姑娘穿著和荇菜一樣色澤的羅布裙子,陽光照在她得肩上,游弋著微甜的氣息,她臉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擺,輕輕淌過清澈的小河,採摘荇菜,她束起的頭發里有著撲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動搖,情思盪漾,遠處的桃林如雲似錦,灼灼其華,綻放著一年的繁華,也開滿了小夥子的思念與憂愁。美麗清純的姑娘已經闖進他的心懷,夜深的時候,輾轉反側卻不得入睡,滿腦子都是女子笑語翩躚的模樣,婀娜多姿的體態,都是「求之不得」不能接近,那該襲枝判是多麼的拍改揪心啊。
等待是一生中之蒼老,苦苦的等待卻步見自己的心上人來的情感,我們也為之焦急,為之擔憂。《靜女》的「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就是好的例證。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同樣,離別的詩也總是能夠很好的牽動人的情緒,帶起人的哀傷之情。而《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於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搭雹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以北燕南飛來表達依依惜別的場景。
最美不過詩經,當之無愧。
『叄』 詩經太美了,它究竟美在哪裡,是誰寫的
《詩經》作為先秦時期詩歌的淵源,主要由周人所作,而它美感的來源,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是情感表達之美;其二是音樂韻律之美;其三是意境營造之美。一、情感表達之美
《詩經》中詩歌的創作者來源廣泛,從宮廷滑昌宴飲之樂的帝王,到征戰邊疆的士卒,再到農作耕織的百姓,創作角色不一而足,遍及整個社會。而這也極大地豐富了《詩經鏈正》中的情感表達,有的是愛情的歌詠,有的是反戰情緒的抒發,有的是閨中怨婦的思念,有的是對國事的思考,有的是自然景物的贊嘆......而它們又有一個共同的歸旨,就是面向現實。這種發乎於作者內心的情感,具有著強烈的共鳴能力,從而帶給吟詠者跨越時空的感染。
《詩經》不僅僅擅於情感的抒發,也同樣有棚讓悔著對意境的體味。在《詩經》之中,自然環境成為了詩歌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正是各種場景之下的描摹,讓情感有了釋放的依託和憑據,也讓他人能夠更深刻地置身於其中。即便單從意境上來看,“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漢之廣矣”這類簡簡單單的詞句,就能夠迅速地帶給人們畫面之感。
『肆』 詩經蒹葭美在哪裡
詩歌《蒹葭》的美,主要表現在行含皮以下三個方面:
1、意境美。作者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老慶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
2、含蓄美。以少少許表現多多許,以表面極經濟的文字建構一個十分廣闊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間,這是該詩的一大長處。檔差作品沒有直接抒情,沒有敘述此人對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寫了他左右求索、尋找戀人的行動。主人公追求對方的熱烈感情、焦急心緒,以及他那痴心的迷戀、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過這尋求的行動、左尋右找的連續匆忙過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現出來的。
3、韻律美。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凄、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采、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詩經•蒹葭
『伍』 《詩經》里那些驚艷了千年的文字,到底美在哪裡
《詩經》當中這些驚艷千年的文字,美在它們可以歷經千年而不朽,美在它們獨特的文化韻味,美在它是華夏5000年當中濃縮的精華。
《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裡面最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全詩給人以一種磅礴大氣的感覺,讀這首詩就可以想像到,當時秦國的士兵們一邊唱歌一邊行軍的場景。他們知道自己這次去往戰場之後,很有可能永遠都回不來了,但是沒有任何人退縮,他們攜手抗擊共同的敵人。雖然那個時候是奴隸社會時期,但是詩中將人性的美好體現的淋漓盡致。
『陸』 簡述《詩經》的藝術特點
《詩經》的藝術特點:《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採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
《詩經》的押韻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個韻部,隔句押韻, 韻腳在偶句上,這是我國後世詩歌最常見的押韻方式。
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6)詩經美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源旁,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手塌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雹薯橡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