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葯王爺孫思邈的圖片哪裡有售
擴展閱讀
木花盆架圖片大全 2025-02-08 16:21:18
朋友圈有風景背景圖片 2025-02-08 15:58:25

葯王爺孫思邈的圖片哪裡有售

發布時間: 2023-05-29 14:19:06

① 想知道葯王爺是誰

葯王爺就是葯王孫思邈

孫思邈是我國隋唐年間的大醫學家。傳說孫思邈是陝培畢西耀縣人,七歲的時候就能日誦千言,成為當時的神童。長大後,因為世道不寧,隱居到太白山學習道術。

有記載說「縣北六十里,道書第二十四洞天,唐孫思邈煉丹處」,後人將此山命名為「孫隱山」,據說孫思邈就隱居在此。然後,每每下山為百姓治病,並致力於醫葯的研究,寫成了千古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

孫思邈貢獻

孫思邈一生刻苦鑽研,他將唐以前所流傳下來的各種葯方及自己行醫的驗方,同時又廣泛收集民間的各種葯方及經驗,遂著成了聞名於世的醫學寶典《千金要方》。

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知梁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例。

其中,該書還首創「復方」的先例,如《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

他有搭中運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復方」,以增加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他對醫學的重大建樹,也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② 《孫思邈》人物簡介,人物圖像照,籍貫,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孫思邈】

【拼音:SUN SIMIAO】

【字型大小:後世絕滾耐稱「葯王」】

【所屬朝代:唐代】

【生卒年代:581—682】

【籍貫: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人物簡介:唐代醫學家,少因病學醫,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善言老莊,兼通佛典。隋文帝嘗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時召詣京師,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並春議大夫,上元元備帶年稱疾還山,采葯治病,一視同仁。孫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 鄭州具茨山下,一代葯王在此隱居懸壺濟世,竟然被李世民召見入宮

新密市來集鎮李堂村西不遠處,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古代建築群,內祀葯王孫思邈,廟稱葯王廟。建廟緣由,碑記無載,種種傳說,給人以玄幻迷離之感。新密怎麼會敬祀著一個唐朝偉大的醫學家?其間有什麼故事呢?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記載互相矛盾,《舊唐書》說是公元541年,《新唐書》說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種說法,孫思邈活了141歲,按後一種說法,他活了101歲。根據反映其事跡的各種記述對比來看,我認為,141歲更為確鑿。也就是說他生於南北朝,卒於唐朝初年。歷經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人活到141歲是不可想像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採用101歲的說法。我們在此也採取這一說法。 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有一個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他說「 」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為治病,都弄得傾家盪產了。所以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 」蒼生大醫」。他從7歲時開始讀書,能「 」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歲,《老子》、《莊子》、諸子百家,還有佛教、道教的經典,無不精通了。被人稱為「 」聖童」。博聞強記為他打下了做名醫的基礎。 他於是就到太白山、終南山拜師學醫,古代佛啟升道兩家,都與醫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濟世活人,道家養生求仙與同時發展了醫學。終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為孫思邈的老師。孫思邈就跟隨老師上山采葯,研究醫道。 期間他曾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研究養生長壽之術。有了醫術,幾次小試身手之後,「 」神醫」之名就傳開了,於是他就回家,正式掛牌行醫。但是運氣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發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於是治一個死一個,遭此挫折,「 」神醫」門前車馬冷落。他自言「 」吾初學醫,未以為業。」「 」有人遭此,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 」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沒有辦法,還得學習,於他就離開家鄉,到全國各地尋訪名家。只有聽說哪裡有名醫,他就隻身前往;聽說哪個山上有好葯村,他就一定攀登。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甘肅都留下了他尋醫問葯的足跡。為採集葯材,研究葯性,炮製嘗試,他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台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費行醫,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治經驗,他遍訪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間驗方,成為古今醫學集大成者。 隋朝皇帝聽說孫思邈醫術很高,征為國子博士,他稱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將他召入京師,要授予他高官厚祿,他堅辭不就。唐高宗時,又兩次徵召他,第二次明確拜他為諫議大夫,他仍固辭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他只跟隨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辭職了。 那麼李堂為什麼會有葯王廟呢?當地群眾講,葯王在民間行醫,落腳此地,並在此行醫很長時間,後人感其功能,立廟以祀。這里有一個傳說。說的是,葯王開始行醫,醫運很背,不得已,使四方雲游,去哪裡落腳呢?師傅告訴他,等到「 」扁擔開花,夫人那腳八斤半」時。孫思邈一聽,這不是個笑話嗎?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從河北來到河南,出密縣城往東南方向走,南面橫列一座大山,這是黃帝時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孫思邈熟讀經史,知道古代時的仙人大隗和廣成子都在此修道,黃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後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異卉、奇草異木,出產許多名貴葯材。這里不僅是道教聖山,還是醫葯聖地。山下歧伯山,是黃帝醫師歧伯種葯、行醫並著《黃帝內經》的地方,歧伯采來許多野生葯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葯年年開花結果,芬芳四溢。孫思邈發現,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加快腳步往前趕。不巧,由於天剛下過雨,路又是密縣特有的紅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孫思邈正在想辦法除泥呢?只聽得夫人坐在連旁說,「 」看,我這腳足有八斤半,走不動了。」孫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擔子,肩膀上棉襖也磨爛了,棉絮露在擾旁顫外面。這不就是「 」扁擔開花,夫人腳八斤半」嗎?!於是孫思邈就決定在此落腳,這個地方就是李堂村。 孫思邈與夫人正剛坐在路邊大槐樹下休息,聽得從村裡出來一群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緩敗從棺材縫隙里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水是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唇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博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葯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蘇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贊頌他是「 」起死回生的神醫」。 本來孫思邈還要繼續往具茨山,經眾人一勸,就留在李堂行醫了。這里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醫同時,不斷往具茨山上考察並采葯,發現這里的植物多種多樣,真是草葯的天堂,很多別處沒有的葯在這里都能找到,特別是有一種最名貴的黃蓮----雞爪黃連在別處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卻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堅定了他在此行醫的決心。傳說葯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采葯一次。 唐太宗年間,長孫皇後身懷龍胎,十月有餘還不見生產,太醫院御醫束手無策,李世民下詔孫思邈進宮。由於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而且孫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宮內太臨不許孫思邈按脈診病。無奈之下,孫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線,一頭捏在手中,另一頭要求綁在皇後中指上。宦官想難為難為這個江湖郎中,就把那一頭綁青銅器腳上,被孫思邈識破了,宦官又把另一頭綁在一隻鸚鵡腳上,再次被孫思邈識破,第三次,才把線頭真正綁在皇後中指上。孫思邈一看,這病好治,扎了幾針,病就好了,孩子順利產下。 李世民一看這孫思邈確實本事了得,親自給孫思邈寫贊詩一首,稱贊他「 」降龍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封他為「 」葯王」,還要挽留他在宮中任職,孫思邈不想當官,執意要走,沒有辦法,皇後順手就把自己的鳳冠鳳衣賞給了孫思邈。見皇上皇後一片誠心,孫思邈只好接著了。 他帶鳳冠鳳衣出城沒走多遠,沒聽得後面追來大隊人馬,回著一看,原來是程咬金、尉遲敬德、秦瓊、羅成,原來,他們一聽說皇上贈送給鄉野之人一個鳳衣鳳冠,很是不解,想一個江湖郎中,如果拿著皇家之物招搖世人,將有謀反的可能,所以就趕緊追來。他們追上一看,只見孫思邈鳳衣反穿在身上,鳳冠背在行李中,這哪象是謀反啊。幾個人反倒客客氣氣地給孫思邈了別,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葯王廟內孫思邈頭上戴著一頂鳳冠,身上反穿著一件鳳衣。葯王聖像西邊站著程咬金、尉遲敬德,東邊站著秦瓊、羅成。顯示著孫思邈與李唐皇室的深厚淵源。 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召見孫思邈的時候,孫思邈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見他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嘆,說道:「 」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 652年,孫思邈70歲了。他通過行醫實踐他深有感觸地說,「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寫下了千古名著《備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見孫思邈,他應詔之後,居留長安15年。但是他沒有按高宗的旨意去當諫議大夫,而是與京城的一批醫學家一起,編著《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由 *** 組織編纂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 674年,他隨侍高宗一年了,就稱病辭官。因為他發現,30年前他寫的《備急千金方》有很多內容需要做大量補充,他計劃再寫一部,他已是近百歲的老人了,這么艱苦的寫作工作,怎麼做呢?他有一個得力的入室弟子盧照鄰作助手幫忙。 盧照鄰630年生,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 」初唐四傑」之一,與駱賓王、王勃、楊炯齊名。曾任鄧王府典簽,做過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來的風痹症使他不得不辭去工作。風痹症是一種由風氣引起的神經性疼痛病,不定時的發作,發作時,手腳顫抖,疼痛難忍,令人痛不欲生,當時這是一種不治之症。 盧照鄰訪遍了天下名醫,都沒有診治良策,無奈,投到孫思邈門下,執弟子禮,索性當了大名鼎鼎的孫思邈的徒弟。從673年到680年,九年間,盧照鄰都沒有離開過孫思邈。期間師徒一起研究醫學,著書立說,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寫成了。期間,盧照鄰的風痹症日益嚴重,以至於「 」手足俱孿」,就是手和腳都不停地顫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繼續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師孫思邈,每當發作時,孫思邈以他高明的針灸之術,為盧照鄰減輕了痛苦。這也是盧照鄰沒有離開孫思邈的原因。 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網路全書。唐朝 *** 將這部書刻印發行,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行醫者學習遵行。 孫思邈長期在密縣禹州行醫,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這里的葯材,他在《千金翼方》寫成之後,又再次來到密縣和禹州。盧照鄰也跟隨老師來到具茨山下隱居,他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把全家都搬來,並為自己建好了墳墓。由於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他每當發病之時,他總是讓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裡等待死亡的到來。 682年,一代葯王、曠世名醫孫思邈溘然長逝。盧照鄰也於同年投穎水自盡,追隨老師而去。盧照鄰的墓今天還在禹州市無梁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 」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他首倡婦科、兒科單獨成科。他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一生不但采葯炮製,行醫治病,還勤奮著述,著作80餘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1 卷、《會三教論》1 卷、《福祿論》3 卷、《攝生真錄》1卷、《龜經》1卷等。 嘉慶版《密縣志》載對葯王廟的記載也很模糊,說它創建無考,又說在嘉慶元年(1796年),該廟已是五次重修。古代社會發展緩慢,假設按百年修一次,第一次重修應是1300多年時,如果再往前推100年,算是該廟算始建年代,該廟可能建於1200年,即宋代中後期。當然這只是推測,也許,自唐以後,就有對葯王孫思邈的祭祀了。 《明史·禮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 」以太牢祀三皇,二年(1396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後、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少俞、高陽十大名醫從祀。」十大許多地方都有敬祀。 李堂葯王廟廟會時間長,規模大,影響面廣。從9月15一直到9月22日。9月15日就是葯王孫思邈逝世紀念日,可為什麼一直延長到9月22日呢?因為李堂地處煤區,煤礦多,煤窯主為求老君保佑,在葯王廟東側又建了太元觀,觀內老君殿落成開光日是9月22日,兩個紀念日連在一起,就一直大會七天。會上還願的、拜葯的摩肩接踵,葯材攤販擺成一街兩行,還有大戲連台,喝采聲聲,好不熱鬧。在葯廟古會上交易的主要是中葯材,買賣葯材的客商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這里也成了中原著名的中葯材集散地,也是鄉醫交流切磋的重要場所。趕廟會的鄉民和葯商懷著虔誠之心祭祀德高望隆、醫術高明的葯王,祈求葯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密縣也有「 」醫不經葯王不妙,葯不到密縣不香」的說法。 葯王廟除新密外,還有河北安國市、陝西耀縣、貴州貴陽市、北京豐台區、天津西青區、北京崇文區、安徽合肥市、河北涿州市、廣東鬱南縣、山東慶雲縣有葯王廟,全國共有葯王廟12處,有五家主祀孫思邈,皆言孫思邈在此行醫,有功於民而祀之。新密、禹州是孫思邈在鄉間行醫、研究醫葯的重要地域。因此,新密李堂葯王廟民間所傳孫思邈在此行醫應是史有確跡。 作者:張懷洲 河南省讀經教育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鄭州中華經典讀書會發起人、市委黨校高級講師、新密市政協文史委員。

④ 唐代著名醫葯學家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葯學家,被後人稱為「葯王」。在他生活的年代,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在陝西秦嶺太白山中,後來聲名鵲起,當時的 *** 征他當國子監博士,孫思邈拒絕。

孫思邈像

他主要研究鑽研道家經典,對醫學相當的有興趣,重點研究僱人的醫療方劑,更注重收集民間的經驗,多年之後,終於寫出了在我國醫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又著有《唐新本草》,於公元682年無疾而終。據記載,孫思邈一生寫出80餘篇著作,不多現在大部分都早已失傳。

孫思邈的一生都寄託在醫學事業上,並不重視功名和官職,拒絕了朝廷多種的封官,希望自由自在的四處游歷,研究中草葯,峨眉山,終南山,下江洲,太白山,都有他游歷的蹤跡。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家中散盡家財為他醫治,他自小聰慧,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年,享年102歲。他在內科、外科、兒科和五官、針灸等多方面都非常精通,一生鑽研了二十四項成果,在醫學史上開創了歷史的先河。

他的思想在張仲景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系統的研究了中醫葯,是醫學史上的先驅,被西方國家尊稱為「醫學論之父」。孫思邈還十分的注重醫德,講究「無欲無求」,「一視同仁」、「華夷愚智,普同一等」,是我國古代著名而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名耳聰明法。孫思邈年幼時曾經體弱多病,家中散盡家財為他醫治,所以他小時候就立志做懸壺濟世的醫者。

孫思邈像

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醫學家,留下著名的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稱為是中國的「醫學論之父」。不過相比於他的生平軼事和所留下的醫學文化遺產,人們對他感興趣的還有他到底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活了102歲,這是史書上比較明確的記載,空頃但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人們更加傾向於這個觀點,還有的說是活了一百二十多歲,最高的猜斗知陸測是141歲,就算是最低的也有九十多歲,算得上是真正的長壽之星,百歲老人。那麼他到底是怎樣從體弱多病到長壽老人的呢?據說,這都要歸功於他的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可歸為以下點。發常梳(明目,防脫發治頭痛)、目常運(明目)、齒常叩(促進腸胃運動,防蛀牙和老化)、漱玉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耳常鼓(增強記憶和聽覺)、面常洗(面色紅潤防皺紋)、頭常搖(防止頸椎病)、腰常擺(陽氣固腎,防止腰痛)、腹常揉(腹部脹氣)、攝穀道(長壽秘訣)、膝常扭(保護膝關節)、常散步(運動)、腳常搓(治失眠、降血壓、緩解頭痛)。

他的養生十三法因為簡單而實用,被當時的人們慢慢接受,最後風靡整個朝代,直到現在,這也是一種十分好的養生方式。

孫思邈名言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醫學家,為我國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孫思邈名言也多和醫學方面有關系。

孫思邈圖片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這一句名言是孫思邈在醫德上面的看法,也是他行醫的原則,意思是說人命要比千金還要貴重,是說醫者不能只看重金錢,必須懷著醫者仁心。這也是他《千金要方》命名的由來。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這句名言體現了孫思邈不光光是看重醫術,對他來說,醫德更重要,主張作為醫者,必須要對病人一視同仁,做到無欲無求,不能根據病人的身份而有所偏差。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這個名言主要是因為孫思邈小的時候身體非常不好,家裡為了給他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錢,而後來熱卻長命百歲,孫思邈用這一句名言告訴後人,不要信命,應該要堅持調養身體。

孫思邈名言還有非常多,大部分並不是注重醫術本身,而是更加的看重醫德和自身調養,沒有一味的推崇醫學,在他看來,身體應該以修養為主,而醫術只是輔助而已。

通過孫思邈名言不難看出,孫思邈是一個道德高尚的醫者,他不僅僅是自己學醫,更是將自己的所得著稱醫書,為後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他所著的醫書裡面,還有很多的臨床表現,這更是對醫學界的一大貢獻,是不可或缺的醫學典著。

孫思邈怎麼死的

孫思邈死因不詳是歷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據歷史准確的記載,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歲,葬在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墳。

孫思猛念邈圖

他小的時候就體弱多病,但是為人卻是極為聰明早慧,通曉諸子百家,被人譽作「神童」。從前隱居在太白上中,對醫學上的民間葯方和經驗十分重視,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的研究醫學,對醫德特別重視,提出不同年齡性別的人要分別治療,特別是兒童和婦女要特別注意,是張仲景過後研究中醫中葯比較全面的人。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第一卷這樣重要的位置來說明。他本人更是以德養身,以德養性的傑出人物。

出生於西魏時期(541-682)的孫思邈出生時間也是有好幾種說法,有的人說他活了9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102歲,還有說法稱141歲或者165歲,雖然具體的年齡已經無法探究,但是他確實是個百歲老人,長壽之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卒於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麼孫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關於孫思邈的死亡,史書上只給了四個字――無疾而終。還有的野史上也說孫思邈最後得道升仙,長生不老,當然這也都只是猜測,具體的真實情況至今為止並沒有任何記載和說明,歷史上偉大而著名的人物,孫思邈死因不詳。

孫思邈傳人

孫繼光,又名檀林,是葯王孫思邈的的第36代傳人,據說這個人很低調,在文、武和醫學上都有很大的造詣,人稱三絕。但是他卻是從來不顯山露水,平時也是甘於寂寞,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也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很少知道孫思邈的傳人竟然是這樣一個奇人。

孫思邈像

後來1995年發生了楊小霞事件,中西醫很多的醫生都對這個怪病一籌莫展,始終沒有辦法解決治癒,就在這個時候,檀林終於現世。不過也只是拋出了一篇萬言醫學論文,就再次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據分析,檀林身為孫思邈的弟子,在醫德方面也繼承了孫思邈的思想,為了救助楊小霞,也為了維護傳統醫學的聲譽,檀林這才出現,不過當問題得到解決時,他卻再次選擇了隱居。

孫思邈的醫德主張「無欲無求」,一視同仁,而檀林的做法和孫思邈的理論不謀而合,能夠完整的繼承先人前輩的經驗理論,無疑是個很好的選擇。

同時檀林還是《葯王新篇》的作者,他結合孫氏祖傳的秘方和先人流傳下來的典籍,揉合了自己的經驗理論,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終於完成。其內容相當的廣泛,除了繼承孫思邈的醫術,此文中涉及了醫學,養生,鍛煉,針灸術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檀林還在這次的書籍里,整理和記錄了2000多個祖傳的秘方,這一行動,為當代的中醫醫學,和養生學中的許多難題得到了破解和依據,是中醫醫學史上的又一個重大突破。

⑤ 孫思邈簡介 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孫思邈生平

孫思邈(581-682),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葯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百家之說,崇尚老莊學說,兼通佛典。他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8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歲。

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燃早禪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皮塵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睜咐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五台山(葯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葯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葯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葯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葯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葯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葯王墓及孫氏塋園,葯王碑苑和宏偉壯觀的葯王紀念中心葯王祠堂,每年農歷二月二開展規模宏大的葯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⑥ 孫思邈故鄉在什麼地方

孫思邈故鄉

京兆華原是孫思邈的家鄉,位於陝西太白山附近,這個地方盛產草葯,孫思邈正是藉助這個有利條件四處游歷,尋找和鑽研各種草葯,並且漸漸的在四周有了些名聲。

孫思邈故鄉

他醫術高超,並且很注重自身的養生,是我國醫學界的百歲老人,老壽星,後世為了紀念和對他表示敬仰之意,為他建造了一百多塊石碑。他也因為信奉老莊學說,也是以為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所以很多的道教宮殿里都有「葯王殿」。

原來的京兆華原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銅川原來也成同關,是在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交接地帶,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四季分明,是陝西省的省轄市。

如今的陝西銅川,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迅猛。而據記載,孫思邈最後葬在孫塬鎮孫塬村,這個地方也因為孫思邈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說,這個村子裡的人,老人長壽是尋常的事情,而男孩身體茁壯,女孩子身材苗條。關於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傳說。

據傳,孫思邈死後葬在孫塬村的墳塋,但之後整個村子的人都生了同樣的病,人們便都去孫思邈的墳塋前祈求,可是卻在墳前做了同一個夢,夢中孫思邈拿著芭蕉扇騎著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地上卻撒了一些李子,於是村人們紛紛改作焦、張、李三個大姓氏,之後他們的身體便都恢復正常了。

孫思邈是哪個朝代的

關於孫思邈是哪個朝代的人這個問題,史書上有三個說法,孫思邈既是北周時期的人,也是隋朝和唐朝人。

孫思邈畫像

其實孫思邈是出生在北周時代,他有102歲的高齡,而這一百多年中,北周時代更換為隋朝時代,後來就是唐朝時代了,孫思棗拿邈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可以說他是唐朝人或者隋朝人,但我們所學的教科書上記的孫思邈是唐朝人,可能是他去世的時間是唐朝時期的關系吧,書上記載的是他是唐朝的醫學家,京兆華原人,就是現在的陝西,孫思邈從小就很聰明,只是他身體不怎麼樣,從小就體弱多病,曾經還為了買葯材而傾家盪產,後來接觸到了醫學書之後,他便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他就開始看經史百家和所有跟醫學有關的書籍,後來經過他的辛苦研究和探討,開始有了一些成就,接著便被隋文帝征詔為國子博士。

唐太宗授予過他一個爵位,唐太宗要讓他當諫國大夫,而這些名譽跟地位,都被孫思邈給婉拒了,足見孫思邈為人淡泊名利而安於現狀,不為名譽和地位所動,專心研究醫學作品,為了更多的學習知識,他親自到民間向百姓虛心討教,後來,他終於完成了他寫的書籍作品,孫思邈對醫學上的貢獻使他受到了世世代代的人民群眾的愛戴和贊揚,現在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還建有孫思邈的祠廟,人們也想以此來感受孫思邈高貴的品德和他不緩岩咐朽的作品成績。

孫思邈的故事

孫思邈出生在北周時期,社會動盪,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裡,這個地方盛產葯材,而孫思邈又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立志要鑽研醫葯學,經常進山裡采葯,自己製作各種草葯葯材,有時候還自己親自適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葯用,都要親自驗證。

孫思邈像

他對醫術精益求精,發現許多新的療法,在學術史上都是重要的發現和突破。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相傳,從前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孫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樣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時之間卻也沒有別的辦法,正好看見旁邊的孩子拿著蔥管在玩兒,孫思邈受到了啟發,於是決定用這個方法試一試,然後自己用嘴對著蔥管吹了起來。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恢復了正常。從這件事兒就可以看出,孫思邈為人聰慧,又十分的重視醫德,不管病人是什麼身份,得了什麼病,都一律一視同仁。

還有一件人盡皆是的小故事,說是孫思邈到長安一帶行醫,在途中遇到喪禮,卻見棺材中不停的滴著血,孫思邈過去一問,原來是孕婦難產,一屍兩命。孫思邈覺得不正常,開棺一看,那孕婦果然流著血。孫思邈當即拿出針灸,產婦完全蘇醒過來,後來又生了孩子,母子平安。長安的人們一看,紛紛贊揚孫思邈醫術高超,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孫思邈怎麼死的

孫思邈死因不詳是歷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據歷史准確的記載,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歲,葬在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墳。

孫思邈圖

他小的時候就體弱多病,但是為人卻是極為聰明早慧,通曉諸子百家,被人譽作「神童」。從前隱居在太白上中,對醫學上的民間葯方和經驗十分重視,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的研究醫學,對醫德特別重視,提出擾純不同年齡性別的人要分別治療,特別是兒童和婦女要特別注意,是張仲景過後研究中醫中葯比較全面的人。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第一卷這樣重要的位置來說明。他本人更是以德養身,以德養性的傑出人物。

出生於西魏時期(541-682)的孫思邈出生時間也是有好幾種說法,有的人說他活了9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102歲,還有說法稱141歲或者165歲,雖然具體的年齡已經無法探究,但是他確實是個百歲老人,長壽之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卒於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麼孫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關於孫思邈的死亡,史書上只給了四個字――無疾而終。還有的野史上也說孫思邈最後得道升仙,長生不老,當然這也都只是猜測,具體的真實情況至今為止並沒有任何記載和說明,歷史上偉大而著名的人物,孫思邈死因不詳。

孫思邈大醫精誠

孫思邈大醫精誠出自他的另一本著作《背急千金要方》。是我國中醫學上非常經典的書籍,也是後世研究中醫的重要文獻。孫思邈大醫精誠主要是講述了醫德方面的問題。

孫思邈大醫精誠圖片

孫思邈《大醫精誠》從兩個方面講述醫德的重要性,一個是「精」,另一個是「誠」。「精」就是說醫者必須要有高明的醫術,意思作為醫者,必須要有好的醫術才可以治病救人,因為人命比金子還要貴重,所以不能馬虎。而「誠」講的是醫者必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對病人一視同仁,用誠心救人,而不是為了金錢去救人。

另外,在這本書中,孫思邈還覺得好的醫者必須是光明正大,並且遇到權勢也是不卑不亢的,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才能沽名釣譽,而在人命關天的事情上,必須要用心,不能有任何的私心。

孫思邈《大醫精誠》這本書主要體現了孫思邈的思想,他認為一個好的醫者,不應該只是擁有好的醫術,在道德品質方面也要多加培養,要做到對病人一視同仁,不因為病人的身份而差別對待,特別是不能利用自己的醫學知識做一些有違道德的事情。

從這本書可以看出孫思邈給後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本醫學典籍,更是 *** 德典範,讓後世從醫的醫者們有一個典範,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孫思邈之所以被後世崇敬,不僅僅是他的醫學成就,更多的是他的品德高尚。

⑦ 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傳

孫思邈傳

孫思邈,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醫學家。他所著作的《千金要方》博採眾長,廣泛的採集民間要方,搜集先人們的智慧結晶,並結合自己的經驗,堪稱是我國醫學史上的「臨床醫學網路全書」,是孫思邈的經典著作之一。

孫思邈像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現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唐朝那個時期社會動盪,他隱居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上,雖然從小體弱多病,但是立志成為醫者,後來聲名鵲起時,隋、唐皇帝曾經多次想要徵用,唐朝皇帝還曾經許他「國子監博士」,都被他拒絕。直到公元659年,他才在國家的幫助下編纂出葯學經典《唐新本草》。

出生於公元571年的他在公元682年無疾而終,享年102歲。被稱為葯王。

孫思邈一生致力於醫學研究,留下了80餘本,但大多數早已經失傳,留下了兩部重要的醫學著作,這兩本分別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有極高的醫學學術價值!

據記載,孫思邈還曾有過開棺救婦的故事。據說,孫思邈看見一個棺材裡不停的流血,問了才知道,婦人難產並已經死去多時,孫思邈立即開棺並用針灸醫治,等婦人蘇醒之後,又畫了幅圖,婦人家人按圖接生,最後果然母子平安。可見孫思邈技術高超。

他還很重視養生,他所創的養生六字訣簡單實用,被人們廣泛的學習應用。

孫思邈圖片

關於葯王孫思邈圖片現在在網路上一共有三千多張,網路上的圖片差不多都一樣,分別是從中年時期的孫思邈到百歲的孫思邈,圖片背膠長10.6厘米,高80厘米的圖片居多。

孫思邈圖片

孫思邈圖片有一張很貼切的,這一張是由黑白灰構成的圖片,上面畫著一位滿頭白發的智者坐在一塊石頭上,然後手裡面握著一副拐杖,拐杖上系著一個葫蘆,整體看上去很有滄桑感,但老人看上去很有閱歷,看圖就知道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圖片上還附了兩句短詩:「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另一張圖片大概是中年時期的孫思邈,圖片上是一位穿著青衫的男人,臉上有著長長的胡須,面部的表情很淡然,圖片左下方寫著「唐・孫思邈」五個字。

圖右下方還畫了一個金黃色的小稱,是古人用來稱葯材的那種小稱,圖左上方還有五中中葯材,人參和紫苑等,旁邊還有詩人喻昌所寫的詩詞,最後一張圖片比較有特點,上面畫了一隻老虎,一旁坐著的老人就是孫思邈了,畫上的應該是孫思邈百歲的樣子吧,圖中老虎卧倒在地,張大嘴巴看著老人,而老人看上去也很慈祥,手中握著系著葫蘆的拐杖,這張圖片比較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還有中華名醫孫思邈這七個字的英文翻譯,在網路上看過了很多有關於孫思邈圖片,但是真正符合孫思邈的也就那麼幾張,其餘的大多都非常相似,沒有代表性。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又名耳聰明法。孫思邈年幼時曾經體弱多病,家中散盡家財為他醫治,所以他小時候就立志做懸壺濟世的醫者。

孫思邈像

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喊殲,醫學家,留下著名的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稱為是中國的「醫學論之父」。不過相比於他的生平軼事和所留下的醫學文化遺產,人們對他感興趣的還有他到底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活了102歲,這是史書上比較明確的記載,但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人們更加傾向於這個觀點,還有的說是活了一百二十多歲,最高的猜測是141歲,就算是最低的也有九十多歲,算得上是真正的長壽之星,百歲老人。那麼他到底是怎樣從體弱多病到長壽老人的呢?據說,這都要歸功於他的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可歸為升滲信以下點。發常梳(明目,防脫發治頭痛)、目常運(明目)、齒常叩(促進腸胃運動,防蛀牙和老化)、漱玉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耳常鼓(增強記憶和聽覺)、面常洗(面色紅潤防皺紋)、頭常搖(防止頸椎病)、腰常擺(陽氣固腎,防止腰痛)、腹常揉(腹部脹氣)、攝穀道(長壽秘訣)、膝常扭(保護膝關節吵輪)、常散步(運動)、腳常搓(治失眠、降血壓、緩解頭痛)。

他的養生十三法因為簡單而實用,被當時的人們慢慢接受,最後風靡整個朝代,直到現在,這也是一種十分好的養生方式。

孫思邈後代

孫思邈出生在唐代一個貧窮人家,他自小聰慧;被人稱為葯王。他的故鄉在現今的陝西省,他寫過很多關於醫學的書籍,在醫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是關於孫思邈後代卻知道的不多。

孫思邈畫像

那麼孫思邈成年後娶誰為妻?孫思邈後代又有哪些人?這幾個問題流傳多種說法;其中兩條被人們廣為流傳,第一個是:孫思邈四處行醫,路過一個村莊;遇見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喪事,大家都哭的很傷心;孫思邈走近一看,發現棺材下面正在滴著鮮血,孫思邈就開始疑慮'棺材裡的人已經死了,為什麼還有鮮血在滴?死人的血不是會凝固嗎?於是就問'棺材裡的人是怎麼死的?一男子說 棺材裡是他昨晚難產而死的老婆,孫思邈聽完讓他們開棺;然後給棺材裡的孕婦針灸、喂點葯,他的老婆就活過來了,生了一個兒子,一家人跪謝孫思邈的救命之恩。

之後孫思邈就繼續前往村莊裡面行醫,遇到了一位病了的大娘,正有一位姑娘正在照顧大娘;她叫林月、行醫的,但醫術沒有孫思邈高超;只醫治些小病痛,孫思邈診治大娘,林月在一旁幫忙,兩天後大娘好起來了,孫思邈和林月就結婚了,一年後、生一兒一女,兒子叫孫正權;女兒叫孫正琴。流傳的另一個說法是:孫思邈在同村是救過大娘,但沒有遇見林月、診治好村裡的病人後 就繼續出發行醫了,他這一生沒有結婚生子。

孫思邈怎麼死的

孫思邈死因不詳是歷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據歷史准確的記載,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歲,葬在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墳。

孫思邈圖

他小的時候就體弱多病,但是為人卻是極為聰明早慧,通曉諸子百家,被人譽作「神童」。從前隱居在太白上中,對醫學上的民間葯方和經驗十分重視,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的研究醫學,對醫德特別重視,提出不同年齡性別的人要分別治療,特別是兒童和婦女要特別注意,是張仲景過後研究中醫中葯比較全面的人。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范放在了第一卷這樣重要的位置來說明。他本人更是以德養身,以德養性的傑出人物。

出生於西魏時期(541-682)的孫思邈出生時間也是有好幾種說法,有的人說他活了90多歲,有人說他活了102歲,還有說法稱141歲或者165歲,雖然具體的年齡已經無法探究,但是他確實是個百歲老人,長壽之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卒於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麼孫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關於孫思邈的死亡,史書上只給了四個字――無疾而終。還有的野史上也說孫思邈最後得道升仙,長生不老,當然這也都只是猜測,具體的真實情況至今為止並沒有任何記載和說明,歷史上偉大而著名的人物,孫思邈死因不詳。

⑧ 求有關孫思邈的介紹說明

分類: 教育/科學 >> 學習幫助
解析:

孫思邈,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

生平及其創作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攜陸櫻一百四十一歲。葬於故里悉信孫原村孫氏祖塋。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葯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由於幼年多病,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故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卻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還隱居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葯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辯叢,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葯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葯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影響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葯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葯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葯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葯王墓及孫氏塋園,葯王碑苑和宏偉壯觀的葯王紀念中心葯王祠堂,每年農歷二月二開展規模宏大的葯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葯王孫思邈對我國醫葯學貢獻的「二十四個第一」:

1、 醫學巨著《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 之至寶」;

2、 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3、 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4、 中西醫結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個麻風病專家;

6、 第一個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8、 第一個將美容葯推向民間;

9、 第一個創立「阿是穴」;

10、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1、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

12、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葯外治牙病;

13、第一個提出用草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葯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5、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葯物種植、採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葯物變家種;

17、首創地黃炮製和巴豆去毒炮製方法;

18、首用胎盤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甲p

20、第一個治療腳氣病並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 早一千年,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乙;

21、首創以坤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23、首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

24、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向群眾和同行虛心學習、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

⑨ 葯王爺孫思邈

        在中國道教史上,獨以醫學著稱於世的道士,唯有 孫思邈 ,並被後世尊奉為「葯王」。道教 宮觀 里有「葯王殿」,而遍及民間的有「葯王廟」。孫思邈首先是位醫學家陪漏,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活了一百多歲,被後世稱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欲,只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

一 貧窮有志 探求仙道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於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七年(公元541年)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父母為耕織為業,養家糊口。

        孫思邈自幼遭受風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經常生病,為尋醫看病,幾乎化盡了家的的收入和田產。

        孫思邈七歲入學就讀納擾,由於聰明過人,每日能誦讀千餘字,很受老師的器重。十七、八歲時,學問積累了不少,愛好讀論《老》《庄》及百家之說,也很喜歡佛教經典。有一次,洛州(洛陽)總管獨孤信路過華原,無意中遇到了這個愛學幼年,十分驚奇地說:「這是一個聖童呵!」但深感受其見識高超而家境貧寒,將來不會被重用。

       後周宣帝(公元579年)時,朝廷多故,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秦嶺太白山中。當時,大將軍揚堅輔政,下詔征孫思邈為國子博士。孫思邈託疾不就任。他曾對人說:「過此五十年,當有聖人出現,我才出來幫助他,來濟世活人」。

        孫思邈在太白山繼續研究道教經典,探索服食養生術;同時,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為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只要潛心靜性、煉氣養形,雖無師傅指點,也可達到養煉目的。所以,孫思邈拒絕世俗往來,傾心於道的修煉,並不絕總結前人養煉的寶貴經驗,而最終功滿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規,無師自通的道士。

        孫思邈不斷總結仙道經驗。他認為修道之士飛升成仙,必須修德積善,積善愈多,仙階就愈高。他選擇了「濟世活人」的醫療保健,還制定了「救疾濟危」「無欲無求」的標准,廣積善德,務欲成仙。醫離不開葯,他為了解中草葯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嵋山的老林中,尋求葯農,多方採集,分類總結。後來,他所著的醫書中八百多種草葯,就是這個時期積累的。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他所收集的單方、驗方、名人名方,多達六千五百多個,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著作中,都有具體明晰的記載,可見其功夫之深。

二 名傳朝野 著書傳世

        孫思邈在隋末唐初己成為著名的民間道醫。

        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詔延請孫思邈。孫思邈己料到這是五十年前自己說過出現的「聖人」,於是,便應詔來到長安。太宗一見年近百歲的洞亂旦孫思邈,卻面色紅潤,容顏甚少,十分漢息說:「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均古仙人)豈虛言哉!」並擬授予官爵,孫思邈堅決辭謝。當時,宰相魏徵受命撰寫前代史書,有關史料,恐不準確,便多次請教孫思邈,孫思邈「口以相傳,有如目睹」。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孫思邈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並會通古今,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首。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醫療觀點。書中記載了具體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目放在卷首,以視重視;孫思邈看到復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全國瘟病流行,一時難以控制。一些僧人、道士借機以「秘丸」「神丸」欺騙患者,大發橫財。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國禁止僧、道游醫為民治病,違者予以治罪。孫思邈得知這個消息後,遂隱居耀縣城東的五台山。在五台山中,他除了煉養氣功還精心煉丹制葯,以備將來為民治病。

        孫思邈和 葛洪 、 陶弘景 的觀點一樣,吸取儒、佛精華,充實道教,主張三教合融。為此,他寫了《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和《明堂經圖》,還為《老子》、 《莊子》 作了注,為道教的理論建樹,作出了貢獻。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思邈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葯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並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葯物。由於孫思邈參編有功,唐高宗李白親自召見,並授予諫議大夫職,孫思邈固辭不受,孫思邈願到殿中省尚葯局工作。於是,高宗親授他承務郎。這承務郎屬從八品寄祿文散官,享受國家待遇。尚葯局無具體任務,僅是指導御醫診病和用葯。孫思邈在此任上,因時間充裕,精研醫學和道教典籍。

孫思邈因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學識,曾多次隨高宗出遊,並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書法家宋令文、醫葯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太醫謝季卿,針灸學名醫甄權、甄言兄弟和葯性學家韋慈藏等,經常到孫思邈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

孫思邈在特殊的情況下,還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濕性膝關節炎,入朝無法跪地,經孫針灸治療,月余天氣,病患全除。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懷才不遇,身患絕症,不能赴任,卧病長安,後經孫醫治,痊癒了。盧照鄰便拜思邈為師,並從師學習醫術推步、導引天文、養生等。盧照鄰後來,成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高宗讓權,武則天「稱制」。孫思邈曾離京隱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則天下詔選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無效;無奈,只好召孫思邈入宮於內殿設壇行祈,當夜大雨。思邈說:「我修心五十年,不為天知,伊、洛二龍告訴我:若不是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怎麼能升仙?」後來,我撰寫了《千金方》行傳於世。

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宗患病,詔孫思邈入宮,蒙高宗看重。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孫思邈打算訂補《千金要方》,借口患疾,請允還山。高宗感其忠誠侍御十六年,特賜良馬和原鄱陽公主封邑,後來,孫思邈回到華原五台山。於開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這年冬天,孫思邈無疾而終,享年一百四十一歲。

孫思邈遺囑,令弟子對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屍月余,顏貌如生,色潤不改。入斂就棺時,發現衣裳空空,人們感到很奇怪,都認為是屍解成仙了。

孫思邈傳世著作達七十七種,加上一些節本總八十六種。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後世奉為醫學聖典。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千金要方》流傳到日本,視為國寶。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林億奉詔修《千金要方》,刋布於世。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4年),郭思刪節《千金要方》為《千金寶要方》,刻石於華州官署。

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楊勝賢木刻本傳世。

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刻《千金寶方》、《海土方》石碑於五台山。

唐末,時人稱五台山為「葯王山」,並建「葯王祠」。

宋徽宗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明世宗定他為「先臣」,清順治奉他為「神醫」。此後,「葯王孫思邈」家喻戶曉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