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下頜後堤區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照片背景圖片仙氣 2025-02-08 18:54:47
中學生傳染病有哪些圖片 2025-02-08 18:48:18
高清圖片設計 2025-02-08 18:34:42

下頜後堤區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29 09:38:26

1. 苑喜來老師《功能吸附性全口義齒》側記(2019-3-4寧波)

全口義齒的修復大綱:

1.診斷,檢查,詢問病史。

2.取初模型。

3.做個別托盤。

4.取終印膜。

5.垂直距離和正中關系初判定。

6.上頜架,做暫基托和頜堤。

7.垂直距離和正中關的最終確定。

8.二次上頜架排牙(技師)。

步驟分解:

一.檢查上下牙槽嵴黏膜厚度,彈性,牙缺失時間,有無佩戴過義齒,舊義齒使用情況,詳細詢問病史,對患者作出初步評估。

二,做初印膜:<1.托盤柄用搖把型柄,利於口唇運動,就位前塗印模材於上頜結節和上顎區,下頜於頰棚區和下舌系帶區。印膜材料和托盤在口內就位後,囑患者作吞咽和吸手指動作,再按摩兩側咬肌的頰部。

                      <2.取下頜模型,對伸舌不配合的患者,取模方法:托盤後緣置於下6近中,然後45度向上傾斜,囑患者抬舌,一抬舌,托盤快速直插首畝老口底。

三.做個別托盤:

<1.在初模型上劃出個別托盤的邊緣線(離開口底線2mm)。

<2.個別托盤的手柄,用光固化樹脂做,厚3-5mm,寬12mm,高15mm的樹脂方塊,上頜1個,在前牙區,下頜3個,分別是前牙區和兩邊的第一磨牙區。

<3.個別托盤的光照法(防止托盤過度收縮,發生翹邊)上頜光照法:先用2個手指蓋往上齶區光照15-20s,再用蠟刀檢查被照區域是否初步硬化,後松開手指,上頜托盤全部光照5s,然後再翻個面照托盤組織面5s,初步硬化後,托盤緊扣石膏模型再光照15-20s。

四 .取終印模參照取初模方法,印膜的材料可用硅膠和藻酸鹽,有天然牙的不宜用硅膠,牙易斷。

五:垂直距離和正中關系的初判定。1.垂直距離的初判定,一般用吹氣法,發M,S音。吹氣法:囑患者吹氣,然後測量鼻底至頦底的距離減去3-5mm,即是初步垂直距離,發M,S音法亦同此法。

2.正中關系的初判定:用的材料可有:藻酸鹽,硅膠,紅膏(牙槽嵴黏膜松軟的不用)。取一定量的紅膏置入患者口內,囑患者先閉口至初判定的垂直距離,後再做幾次吞咽動作,待口耐弊內材料干後取出,連同上下頜模型上頜架,待做暫基托和頜堤。

六:做暫基托和頜堤。1.頜堤的要求:(1.邊緣封閉,尤其在前庭溝和後堤區,患者戴口內不易脫落,在上下頜的磨牙區可用光固化基托墊底,加強頜堤強度,不致患者咬合時,頜堤變形。

(2.頜堤的前牙區厚度為6mm,前磨牙區為8mm,磨牙區10mm。

七.確定最終頜位關系。

1.把做好的頜堤放入患者口內試戴,囑患者吹氣或發M,S音或數數1-10,或加減法52-5=47,檢查垂直距離是否合適。

2.囑患者做吞咽動作,並咬合,檢查患者兩側顳肌是否有彈跳,

(35y後顳肌都會萎縮)以此來判斷正中關系,當患者在某個咬合位置,顳肌有明顯彈跳時,即為該患者的正中關系位(正常人在非正中咬合時如前伸咬合時,顳肌是無彈跳的),然後在頜堤上畫好中線,在上下相當於第一磨牙區的頜堤頰側畫三條相距0.5cm的連線,在中間那條線上下頜堤挖一個「V」字型,在把下頜相當於4-4牙位的頜堤上挖去約3mm蠟,使正中咬合時,前牙懸空。

3.再次把修整好的頜堤戴入患者口內,第二次確認頜位關系,正確(三條線基本在0.5mm誤差內),用咬合硅橡膠鎖定頜堤,

八,二次上頜架排牙(技師)。

九,修復中應注意的事項者升。1.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多鼓勵患者,一副修復成功的全口義齒,有賴於患者健康的心理,患者的心理佔60%。

2.戴上頜義齒干嘔,往往是後堤區不密合,可讓患者試戴5-7天後再在義齒後堤區基托磨除1mm。

3.較多義齒戴用一段時間後在上下第一磨牙區黏膜有潰爛或壓痛,這並不是壞事,這是義齒頜位正確,頜力正常在磨牙區傳遞。

4.當口內黏膜有壓痛或潰爛,需要調磨時,應先檢查咬合。

5.調頜,應以調下頜為主。

6.下頜可做鋼網,但不宜做鋼板。

7.上頜不穩原因,一般是頰基托太薄,上頜硬區未緩沖。

2. 試述牙列缺失修復前需要檢查的內容有哪些

(1)頜面部檢查:檢查頜面部左右兩側是否對稱;上唇長度及豐滿度和面下1/3高度是否合適;下緩春頓開閉口運動有否習慣性前伸及偏斜;顳頜關節區有無疼、彈響,張口困難等。
(2)口腔檢查
①牙槽嵴:檢查拔牙創口是否癒合。一般兩到三個月左右可以進行義齒修復。檢查牙槽嵴上有無影響義齒就位的骨突、骨嵴、骨尖等。兩側上頜結節頰側有無過大骨突,上頜隆突和下頜舌隆突是否明顯。牙槽嵴是高而寬還是低而窄,以便據情合理排牙。
②頜弓形狀和大小:頜弓的形狀一般分為方圓形、卵圓形和尖圓形三種。頜弓的大小分為大、中、小三類。檢查時注意上、下頜弓的形狀和大小是否協調。頜弓形狀對選擇人工牙的形態有參考價值,頜弓的大小與所選擇牙列的長短有關,而頜弓間的協調與否,對人工牙排列的位置有影響。
③上下頜弓間的位置關系:上、下頜弓間存在著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兩種關系。
水平位置關系:指上、下頜弓前後和左右位置關系(即近遠中和頰舌向位置關系);前後位置關系:指上、下頜弓前部的前後位置關系。分三種情況。
(a)正常位置關系:上、下頜弓前部關系正常,即兩者形狀和大小大致相同。側面觀上、下頜弓相對或上頜弓位於下頜弓的稍前方。
(b)上頜前突:上頜弓位於下頜弓的前方(唇側)。下頜前突:下頜弓位於上頜弓的前方(唇側)。
左右位置關系:指上、下頜弓後部的左右位置關系。
(a)正常位置關系:上下頜弓相對,兩者形狀和大小基本相同。
(b)上頜弓寬於下頜弓:上頜弓位於下頜弓的頰側。
下頜弓寬於上頜弓:下頜位於上頜弓的頰側,而上頜弓位於下頜弓的舌側。垂直位置關系:指上、下頜弓的上、下位置關系;天然牙存在時,是指正中位時,上下頜牙齒所佔據空間的高度,稱頜間距離。無牙頜的頜間距離是指下頜處在正中關系位時,上下頜牙槽嵴頂間的距離。此距離的大小,與原來臨床牙冠的高度和牙列缺失後牙槽運哪孝嵴的吸收程度有關。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a)頜間距離適中,牙槽嵴的高度合適,上下牙槽嵴頂間的距離適中。方便排列人工牙,也有利於對義齒的支持和固位。
(b)頜間距離過大,多因缺牙時間長,牙槽骨吸收嚴重,使上、下牙槽嵴頂間的距離變大。這種情況方便排列人工牙,但因人工面距牙槽嵴頂較遠,脫位力大,易使義齒翹動、脫位。頜間距離過小,上下牙槽嵴較豐滿、牙槽骨吸收較少。利於義齒固位和穩定。但排列人工牙時需要大量磨改,方可使其排列就位。
④齶穹窿形狀;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高拱形:齶穹窿較高拱,有較厚粘膜和較高牙槽嵴。利於義齒固位和穩定。
平坦形:齶穹窿較平坦。
中等形:齶穹窿高、低適中,多呈圓形。後堤區介於垂直型與平坦型之間,較利於義齒固位和穩定。
⑤系帶附著的位置:牙槽蠟吸收嚴重者,上下唇系帶、頰系帶和舌系帶附著點相應移位,離牙槽
嵴頂近,甚至與之平齊。
⑥舌的大小和位置:舌失去牙列限制,形體和位置發生改變;患者張口至正常開口度時,舌的前部邊緣位於牙槽嵴頂者屬正常。超過此界限者為舌體變大。舌體也可能後縮停在口腔底後部,或者向上拉長位口底上升等。對義齒固位均不利。修復治療一段時間後,可逐漸恢復。
⑦口腔粘膜情況:粘膜厚度、彈性、濕潤度適中,對義齒固位有利。過厚且鬆弛或過薄而乾燥對固位不利。
⑧對舊義齒檢查:檢查舊義齒在口腔內的適合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並改進之。位時,上下頜牙齒所佔據空間的高度,稱頜間距離。無牙頜的頜間距離是指下頜處在正中關系位時,上下頜牙槽嵴頂間的距離。此距離的大小,與原來臨床牙冠的高度和牙列缺失後牙槽嵴的吸收程度旁稿有關。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3. 全口義齒製取初印模時,肌功能整塑動作不包括( )

全口義齒製取初印模時,肌功能整塑動作不包括採取解剖式印模。

全口義齒簡介

全口義齒是對無牙頜患者的常規修復治療方法。全口義齒是採用人工材料替代缺失的上頜知鄭或下頜完整牙列及相關組織的可摘義齒修復體。

全口義齒由人工牙(Artificial Teeth)和基托(Denture Base)兩部分組成,靠義齒基托與無牙頜黏膜組織緊密貼合及邊緣封閉產生的吸附力和大氣壓力。

邊緣封閉區外圍分別為唇頰、口底和軟齶等活動組織,該區域黏膜下有大量疏鬆結締組織,軟組織活動度大,不能承受咀嚼壓力,義齒基托邊緣在此區域不能過度伸展。

4. 關於主承托區的描述正確的是

1、關於主承托區的描述正確的是:(E)

A:能承擔咀嚼壓力 B:包括上下頜後部牙槽嵴頂的區域

C:表面有高度角化的覆層鱗狀上皮 D:上皮下有緻密的結締組織 E:以上均對

全口義齒基托覆蓋下的無牙頜組織,不同的部位其組織結構特點不同,對義齒修復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根據組織結構特點,無牙頜可分為主承托區、副承托區、邊緣封閉區和緩沖區四個區域。

1、主承托區:部位: 牙槽嵴頂、齶部穹窿區、頰棚區。

指垂直於牙合派滲力受力方向的區早閉域。能承擔咀嚼壓力,抵抗義齒基托的碰撞而不致造成組織的創傷。

4、緩沖區:部位:上頜隆突、顴突、上頜結節頰側、切牙乳突、下頜隆突、下頜舌骨嵴、牙槽嵴上的骨尖骨突。

需要緩沖咀嚼壓力的區陸羨裂域。不能承受咀嚼壓力。

5. 無牙頜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內容目錄
    • 2.1 無牙頜的解剖
    • 2.2 與無牙頜修復有關的肌肉
    • 2.3 與無牙頜修復有關的系帶
    • 2.4 與無牙頜修復有關的其他組織
    • 2.5 無牙頜的組織改變
    • 2.6 頜骨的改變
    • 2.7 軟組織的改變

1 拼音

wú yá hé

2 內容目錄

全部牙缺失以後,牙槽突邊緣吸收而成牙嵴,此時的頜,昌手稱為無牙頜。

2.1 無牙頜的解剖

無牙頜的分區 根據無牙頜各部分的解剖特點,以及對全口義齒的功能作用,可分為以下幾區(圖A、B)。①主承托區:包括上下頜牙嵴頂,覆蓋以堅韌而有彈性的粘膜,為力的主要承托區。②副承托區:包括上頜牙嵴的唇頰部和牙嵴與硬區之間的區域,以及下頜牙嵴的唇、頰、舌側區域,覆蓋以富於腺體和脂肪的粘膜。因其粘膜下組織疏鬆,承托力較小,③邊緣封閉區:位於唇、頰、舌側粘膜皺折處,與義齒邊緣緊密貼合,空氣不易進入組織與義齒的組織面間,可產生良好的封閉作用。④緩沖區:頜骨的隆突、骨嵴等處,覆蓋以較薄的固定粘膜。當負荷加於其上時,可以產生壓痛。因此,在此等區域的相應義齒基托組織面,應作適當的緩沖。⑤後堤區: 上頜後堤區位於軟硬齶交界處(前顫動線)與軟齶上後顫動線之間的區域。又稱後齶封閉區。下頜後堤區即磨牙後墊區。

2.2 與無牙頜修復有關的肌肉

與無牙上頜修復有關的肌肉有:①上唇門齒肌:起於上唇,止於上頜骨。單獨收縮時,牽引口角向內、向上。如果全口義齒邊緣不超過該肌附著處,可幫助義齒固位。如該肌與口輪匝肌同時作用,可推義齒向下,故上頜全口義齒在其附著處不能伸展過度。②犬齒肌:起於犬齒凹,止於口角皮膚並到口腔前庭唇(頰)邊界的粘膜內而成頰皺壁。該肌與頰肌及口輪匝肌共同作用,可拉緊頰皺壁。如果義齒邊緣在該處伸展過度,則義齒可被推而脫位。③頰肌:起於上頜磨牙和雙尖牙區的牙槽突外面和翼突下頜縫的前緣,止於外斜嵴和唇,形成口腔前庭的軟壁。該軟壁的向口腔面有較厚的脂肪層和結締組織,頰肌對義齒形成緊握作用,有助於義齒的固位。④齶帆提肌與齶帆張肌: 二肌在上頜結節處有纖維附著,義齒在該處過分伸張,可引起齶咽部發炎疼痛。與無牙下頜修復有關的肌肉有:①仔迅野頦肌:起於下切牙的牙槽突唇側,止於頦部皮膚,如果頦肌起點低,對義齒的固位有利,如果下頜牙嵴嚴重吸收,頦肌附著點接近牙嵴頂,則對義齒固位不利。②下唇門齒肌:起於下頜尖牙的牙槽突唇面,止於口角。該肌能牽引口角往下,故收縮時能念喊推義齒脫位。③頦舌肌:起於頦結節,止於舌。其活動范圍大,故義齒戴入後,應讓其有自由活動的餘地。對於牙嵴嚴重萎縮者,義齒邊緣以不妨礙頦舌肌的活動為度。④頜舌骨肌:起於下頜舌骨嵴,止於舌骨體的前面。下頜義齒的舌翼不應影響該肌的活動。如果伸展過長或壓迫過緊,將引起咽部發炎疼痛,導致吞咽困難。如果伸展不足,也會引起壓痛和損傷。

2.3 與無牙頜修復有關的系帶

系帶附著的高低和義齒的固位有關。①唇系帶:為前庭溝中線上的扇形粘膜皺襞,上唇系帶較下唇系帶明顯。製作義齒時此處應當緩沖,以不創傷唇系帶為宜。②頰系帶: 為一個或多個粘膜皺襞,位於雙尖牙區。全口義齒的唇、頰翼以位於粘膜皺折處為宜。③舌系帶: 是口底正中線的粘膜皺襞。下頜全口義齒的邊緣伸展,應不妨礙舌系帶的活動。

2.4 與無牙頜修復有關的其他組織

①切牙乳突: 又稱齶 *** ,為一粘膜隆起,位於上中切牙之後,齶中縫的前端,在上中切牙齶側約8~10mm處。形狀大小不規則。其下有門齒孔,有鼻齶神經及血管從該孔出入。在其相應的義齒基托組織面應加以緩沖。②上頜硬區及上頜隆突:在硬齶的中央部分,其上覆蓋的粘膜薄而缺乏彈性,稱為上頜硬區。在硬區前部有時有骨質隆起,即上頜隆突,其形狀大小各人不同,義齒基托在其相應處應當加以緩沖。③齶皺襞:位於硬齶前部,為自齶中縫前部向兩側略呈輻射狀的軟組織嵴,形狀不規則。④齶小凹:位於軟齶前端中線兩側的粘膜上,左右各一,兩側對稱,可作為上頜義齒基托後緣的參考標志之一。⑤顴突:為上頜骨的一突,顴突根可作為上頜第一恆磨牙的部位標志。⑥下頜隆突:又稱舌隆突。位於下頜尖牙和第一雙尖牙的舌側。其形狀大小各人可能不同。為下頜全口義齒基托的緩沖區。⑦梨狀墊:為下頜弓後部突起的軟組織墊,為拔除下頜第三磨牙後的疤痕組織與磨牙後墊共同形成。⑧牙槽嵴:為拔牙後所形成的弓形骨嵴,能承受負荷,為義齒的主要承托區。在製作義齒時,常須根據牙嵴的情況適當的選擇和排列人造牙。

2.5 無牙頜的組織改變

影響無牙頜組織改變的因素為:①功能 *** 減退:全部牙缺失後,因咀嚼功能 *** 喪失,牙槽骨要吸收。②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結核等,可以影響骨的新陳代謝,使骨的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破壞,加速骨的吸收。③營養不良:如維生素D缺乏,引起磷鈣代謝失調,可造成牙槽骨疏鬆和萎縮。④壓力:超過生理限度的壓力,可使牙嵴局部血循環障礙,進而可發生骨吸收。

2.6 頜骨的改變

頜骨的改變視失牙的原因、時間、骨的緻密度及全身健康等而定。因拔牙的原因及時間不同,牙嵴的形狀可出現不規則和不對稱的現象。在失牙初期,牙槽骨吸收較快,以後吸收逐漸減緩。半年以後牙嵴趨於穩定。牙槽骨吸收的方向是順牙根的方向進行,故上頜牙槽骨的吸收,方向是向上向內; 下頜牙槽骨的吸收,方向是向下向外。又因上頜牙槽骨的外側骨板較內側骨板薄而疏鬆,外側骨板的吸收比內側骨板多而快,致使上頜弓逐漸縮小。下頜牙槽骨的舌側骨板比頰側骨板薄而疏鬆,因而舌側骨板吸收多而快,致使下頜弓逐漸變大。因而造成上、下頜弓關系不協調。如果牙槽骨嚴重吸收,牙嵴失去原有形狀,頜骨上的某些標志與牙嵴頂的關系位置發生改變。例如上頜的顴弓根、門齒孔、下頜的頦孔、頜舌骨嵴以及舌隆突等更接近牙嵴頂,甚至位於牙嵴頂上。同時面型也相應的有所改變,常表現為下頜前突,下頜角變鈍,面下部高度減短等。

2.7 軟組織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