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
中國國慶節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國慶黃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國慶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4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的三次。
國慶節由來:
國慶節意義:
國家象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是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功能體現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
Ⅱ 九宮格圖片怎麼弄
可以使用微信小程序中的「九宮格照片拼圖」進行分割,步驟如下:
所需材料:微信、手機。
一、首先在微信的「發現欄」內點擊上方的「小程序」選項。
相關介紹:
九宮格,一款數字游戲,起源於河圖洛書,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
Ⅲ 三國版圖歷史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布如何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
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和咐碰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喚談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
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
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
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3)九州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置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范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准,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置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宏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
但如果細致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
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並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參考資料: 網路-三國。
三國疆域圖按現在的地域劃分
你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那時候西邊最遠的雍涼地區也就最多是甘肅東部,青海新疆根本就是些人數很少的少數民族,甚至絕大部分根本沒人;東南邊最遠的吳、會稽也就是蘇州一帶,正南的交州則已經到達了廣西,而當時廣西、廣東大部都是南越少數民族聚集地,福建大部則是閩越少數民族;正北則剛剛到現今北京轄區與河北的交界部,東北則至遼寧,再往北的河北北部、內蒙古、以及吉林、黑龍江,則全是北方少數民族,例如烏丸等.大致上來說,魏所佔的省份簡逗主要是山西、河南、山東、河北、遼寧,蜀所佔省份大致是四川、貴州、雲南,吳所佔省份為浙江和江西.剩下的,陝西魏蜀各有一部分,江蘇、安徽魏、吳各有一部分,重慶、湖北最復雜,魏蜀吳都有一部分,湖南吳蜀都有一部分,後來關羽失荊州後,蜀的湖北、湖南、重慶領地基本全部歸吳.需要解釋的一點是,雖然你看到某些三國地圖上,把甘肅、寧夏、上海、福建、廣東、廣西都包括進來了,但是那些地方基本上都沒人住,有人也基本上屬於少數民族自治,連租子都收不上來的地方怎麼能算做版圖呢?所以可以不用考慮.至於所說的中原地區,基本上指的就是函谷關以東、長城以南、長江以北、東不至海的一片大概的地區,主要是河南,也有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山西東南、湖北北部,大致就這樣了.可以說這片中原地區是古時候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兵家逐利之所在.其實你不用非得把地區往現在的省份上靠,沒多大意義,還不如把當時的「九州」搞清楚更管用。
.。
三國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的疑問
吳國的統治核心在江東地區,就是現在的長江沿線和長三角以及杭州灣地區。
這一問題參看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
而其他的地方,如現場的福建,江西,湖南,以及廣西,廣東,當時都還沒有開發。這個可以參看以下外國繪制的中國歷史地圖,他們畫的跟我們的差別很大。
福建當時還是越族的地盤,和吳國作戰了很多年,過了300年,在被漢族同化,福建是唐朝才開始開發的。
江西,尤其是江西南部,是唐朝開始開發的。
湖南,開發更晚,到明朝才開始開發。
廣西,最晚開發的地去了,到清朝後期,才開始大面積開發。
廣東,除了珠三角,唐朝才開始開發。
因而,對吳國實際有意義的地區是很少的。
比如蜀國,地圖上有那麼大,但實際上,有經濟價值的地區,就只有成都平原和漢中地區。
其他的崎地區,在唐朝才開始開發。
而魏國統治的北方大部分已經開發了,而到唐朝中後期,這些開發的地區已經衰落了,如山西,河南,陝西。從古代都城變遷就可以看出。
關於中國地域經濟的開發,簡單的可以參看藍勇《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生的教材)。
對於理解古代的戰爭和勢力變化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國時期,各州郡的簡介及地圖是什麼
1. 三國基本延續東漢的州郡,只不過改刺史為州牧。
2. 東漢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漢時疆域,只是把西漢時各部州的轄區范圍變小,東漢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其職能基本同西漢)和司隸校尉部,計有十三個中央派出監察區。另在甘肅以西仍設西域都護府,作為西域當地的最高權力機構。東漢的一級行政區劃為郡、國(王國)、屬國都尉;二級區劃為縣、邑、道、公國,侯國。
3. 東漢接受西漢衰亡的教訓,加強郡縣的權利,削弱封國的范圍和力量,採取「封列侯,奉朝請」措施,不讓封國掌實權,只食租稅,封域減小,兵馬數量壓縮到最低限度。東漢的封國,—等為王(相當郡),二等為公國,三等為列侯(列侯食縣為侯國、小侯食鄉、亭,關內侯無土,寄食於縣),相當於縣級。
4.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制;邑、道、侯國、公國等按縣制。具體區劃如下:
5.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6. 右扶風治槐里(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栒邑、安陵。
7. 左馮翎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三國鼎立」及其前後的中國疆域是怎樣的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去,揮涕獨不 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是東漢帝國分裂前,一位名叫王粲的詩人,對 當時人民在混戰中的悲慘生活生動描述的一個片斷。 東漢末年,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互相展開爭奪殘殺,在這場空前的大混戰中, 許多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相繼被吞並,最後剩下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家爭奪天下。
曹操和劉備都曾直接鎮壓黃巾軍,孫權的父親孫堅也鎮壓過黃巾軍,他們都從鎮壓 黃巾軍中擴充了兵力,在互相吞並中奪得了地盤,逐漸壯大的。其中以曹操實力最 強,他把東漢傀儡皇帝控制在自己手裡,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史稱「挾天子以令 諸侯」。
曹操先後消滅了比他實力強大的袁紹、袁術等割據勢力,控制了黃河流域, 便向南擴張,來爭奪長江流域。 劉備的力量雖很單薄,但因他是漢的宗室,有一定號召力,加之有精通政治和 軍事的諸葛亮出謀劃策,還有關羽、張飛等能征善戰的勇將,實力也不可等閑視之。
孫權繼承的是父兄打下的地盤,占據著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有一定的實力。 公元206年,曹操不戰便奪得了荊州,進而兵逼孫權。
這時劉備還未恢復元 氣,只有1萬多兵,便與孫權結成同盟,共同抗擊曹操。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 赤壁大敗曹操。
曹操兵敗後,不得不率領殘軍逃回北方。赤壁之戰後,曹、劉、孫 「三國鼎立」的局面便進一步形成了,曹操在北方建立魏王國,劉備在成都建立漢 國,孫權則在建業(今南京)建立起了吳國。
公元263年,魏司昭派兵首先滅了漢 國;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了魏皇帝,建立晉,史稱西晉;280年,晉又滅吳, 至此三國分立的局面遂告結束,統一於晉。 然而,剛剛在長期戰爭以後統一起來的西晉王朝,由於統治階級的荒淫腐化和 內部的戰亂(史稱「八王之亂」),統治力量不斷遭到削弱,這時,長城外面的一些少 數民族向長城內遷徙,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部落的人,歷史上稱他們為 「五胡」,即五個少數民族。
這些少數民族的上層貴族,趁西晉王朝發生「八王之 亂」之際,舉行叛亂。最後,西晉王朝被匈奴所建的漢國滅亡,黃河流域先後又出現 了 16個由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國家,互相吞並廝殺。
後來,黃河流域的各少數民 族又逐漸統一為北魏。西晉滅亡後,漢族統治階級南遷到長江流域,重新建立起了 東晉王朝,一度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東晉最後又被劉宋所滅,長江流域歷經宋、 齊、梁、陳4朝,歷史上稱這一段歷史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為北方的隋王 朝所滅,中國經過了 300年的分裂之後,又走向了統一。
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
一、歷史背景:三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和割據的時期,形成了以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也是從漢代四百年太平時期到四百年混亂的過渡時代,也可說是魏晉南北朝大紛亂的開端。三國形成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魏文帝始,後歷明帝、魏齊王、高貴鄉公、元帝;蜀則歷蜀漢昭烈帝劉備及後主劉禪;吳則歷孫權 大帝、會稽王、景帝、烏程公。
三國同時並存時間約三十四年(公元229年至公元263年),但紛爭局面長達九十年之久(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相對而是歷史的進步。
是有順應民心所向的統一戰爭性質。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
因此最終魏晉完成統一大業。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
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
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東漢末年,由於統治者政權由於不斷更迭和動搖,以致於朝綱紊亂,政治腐敗到了極點,而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隨著「十常侍之亂」、「黨錮之獄」、「 黃巾起事」、「 董卓與李傕郭汜之亂」一系列的內外憂患出現,使得地方豪強勢力借機迅速增強,並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東漢統治名存實亡。
一時間全國陷入內戰混亂之中。 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 、劉備、 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
此外, 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
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而劉備和孫權則分據西南和東南之地。
曹操為繼續完成其一統天下的雄心,於建安十三年(208)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後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則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
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後入成都。
建安二十五年(220) *** ,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
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史書一貫以公元190年「董卓之亂」為東漢結束,三國紛爭的開始。)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
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
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採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
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後,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
吳國土地開辟,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二、三國簡介: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歷史話題:三國時期的地圖,為什麼不包括關中和陝北?魏國疆域只
三國時期的地圖是包括關中的,但陝北地區在當時為羌胡所佔。
三國時期並不是只有魏蜀吳三國,三個國家都有外敵,魏國也不例外,有匈奴、鮮卑以及西羌等少數民族。 曹操為了穩固北方,軟禁了匈奴單於呼廚泉,將匈奴分成五個部落,居住在關中一帶。
故三國時期魏國疆域是包括關中的。而陝北則由羌胡控制,故不在三國地圖中顯示。
(3)九州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占東漢荊州北部)、揚州(占東漢揚州北部)。
Ⅳ 己亥雜詩全詩原文賞析
【《己亥雜詩》原文】:
《己亥雜詩》
龔自珍〔清代〕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人材 一作:人才)
【《己亥雜詩》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
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萬馬齊喑」,比喻在清朝統治下,人們不敢講話,到處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沉悶氣氛。這里用了一個典故。蘇軾《三馬圖贊引》:「時(宋元祐初)西域貢馬,首高八尺,龍顱而風骨,虎背而豹章,出東華門,入天駟監,振鬣長鳴,萬馬齊喑。」對於「萬馬齊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詩人痛惜之情與愛國之心。詩人於1810年到北京做官,滿懷經世之志、治國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張的破滅,使他清醒地認識到他處在「平生進退兩顛簸」(《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書懷》)的境遇中。
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現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
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運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現了詩人渴望砸爛黑暗統治,出現一個嶄新世界的願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謂老天爺。詩人揭露時弊,忽然就勸起老天爺來了,詩末自注雲:「過鎮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祠數萬,道士乞撰青詞。」這個自注說明了詩人寫這首詩的具體環境,看出了詩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詞」之機,用民間迷信活動來為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服務。「不拘一格」,充分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懷,遠大的目光,具有戰略性的設想。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內憂外患,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者,虎視耽耽,奴役中國民族、滅亡中國國家之心不死,瓜分風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風中破船似的中國,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無濟於事的,所以詩人勸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瀾,將傾的大廈。「勸」字,頗具積極意義。它是奉勸,而不是乞求,表現了詩人處於踞離臨下的地位,也顯示出詩人變革的信心。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己亥雜詩》翻譯】:
只有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煥發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詞句注釋】:
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萬馬齊喑: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喑(yīn),沉默,不說話。
天公:造物主。
抖擻:振作,奮發。
降:降生,降臨。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盦(一作定庵)。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創作背景】:
龔自珍久在京城,冷署閑曹,才高豪邁,遭受時忌,因父親年逾七旬,又叔父文恭公適任禮部堂上官,例當引避,於是乞養歸四月廿三日,辭官南歸,離開北京,七月九日抵達杭州家中。後往蘇州府崑山縣,料理羽埁山館,以安頓家小。九月十五日,北上迎接已離京的妻小,至河北省固安縣迎候。十一月二十二日,攜妻何吉雲,子橙(昌匏)、陶(念匏),女阿辛等南返,十二月二十六日(1840年1月30日),到達羽球山館,後一直定居於此。在南來北往的大半年時間里,作者寫下三百一十五首絕句,取名《己亥雜詩》。第二年道光二十年(1840),作者寫下《與吳虹生書(十二)》論及這組詩的寫作過程和內容,說:「弟去年出都日,忽破詩戒,每作詩一首,以逆旅雞毛筆書於帳簿紙,投一破簏中,往返九千里,至臘月二十六日抵海西別墅(即羽埁山館),發簏數之,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中有留別京國之詩,有關津乞食之詩,有憶虹生之詩,有過袁浦紀奇遇之詩。刻無抄胥,然必欲抄一全分寄君讀之,則別來十閱月之心跡,乃至一坐卧、一飲食,歷歷如繪。」吳昌綬《定盦先生年譜》說:「途中雜記行程,兼述舊事得絕句三百十五首,題曰《己亥雜詩》,平生出處、著述、交遊,藉以考見。」
【表達主題】:
《己亥雜詩》是清代文學家龔自珍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自敘詩,共315首。寫了平生出處、著述、交遊等,或議時政,或述見聞,或思往事,題材十分廣泛,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社會。組詩運用多種手法,藝術風格多樣,既有雄奇又有哀艷。
【名家點評】:
陳錦榮《論龔自珍〈己亥雜詩〉對七絕的發展》:「龔自珍《己亥雜詩》作品高度凝煉、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沒落衰朽的現實,發展七絕議論時事、干預現實的功能,是在絕句藝術上的開拓與創造。」
王文濡編《龔自珍全集》:此三百十五篇,五花八門,可作年譜、行狀讀。
Ⅳ 《九州縹緲錄》中最值得心疼的角色是誰
最近熱播的劇中,最恢宏大氣的就數《九州縹緲錄》了。一開篇就是大氣的場面,和雷劇泡沫劇比,這是很良心的劇。
因為有原著黨,即便是沒有按期播出,還七整八整的棄掉好幾集,也沒有影響到它成為熱播劇。因為畫面太美,隨便裁一個就能當背景圖片。阿蘇勒去當質子的路上,雪景圖、荒漠等等取景都很美。
他為了姬野而戰,他為了曾經的夥伴族人拿起刀,甚至敵對他的親生父親。他被別人愛,他也想學習愛人。這一思想一直都貫穿著他的人生。
那些為呂歸塵付出生命的人,拋卻君綱臣綱這等東西,還因為他們有愛。這愛如同片片雪花,零零灑灑的飄下。到了呂歸塵這里,已經成為一個大雪球。他們和男主光環的呂歸塵成為一體,都是最讓人心疼的角色。
Ⅵ 出了三國志戰略版,很多人都說和九州劫差不多,區別是什麼啊
這三個游戲都算是團答搭三國策略類游戲,個人比較喜歡戰略版,九州劫下載第二天我就沒玩了,真心喜歡不來,所以在這里只說戰略版和率土,率土算是出來好幾年的老游戲了,所以我不太建議新手玩家去玩,去年公測的戰略版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戰略版有光榮授權,如果是三國志老粉就不用塌拿考慮別的了,直接三國志戰略版走起,三款游戲中,最「三國」的畫風,比某些妖魔鬼怪好太多。舉鍵另外,都基於沙盤演變玩法,戰略版在自由度上面比較高,對隊伍搭配、行軍方面會更貼近戰場法則。如果你准備選擇一款來體驗,建議優先考慮三國志戰略版。隨便放幾張三個游戲的截圖,可以自己感受下。
九州劫的諸葛亮,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霸氣外泄,沒有了那種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智慧感,個人覺得其實這個圖更適合曹操。
Ⅶ 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背景,求這個背景圖 微信里的
提起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背景,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五十歲的女人用什麼樣的微信頭像最招財今做什麼事都不怎麼順,另外,還有人想問好看又招財好運的微信頭像?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求這兩張微信背景原圖,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求這個背景圖 微信里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背景
有需要PS處理圖像大小的話可以追問女人招財轉運背景圖。
望採納!
微信朋友圈背景放什麼聚財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頭像。
玉石水晶
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名字
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的財運,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人們都特別注重對財運的影響,就連給自己取網名的時候也不例外,
1、花漫九州
2、竹報三多
3、勝友如雲
4、盡善盡美ㄣ
5、勵志師^女人最旺財的微信頭像。
6、平步青雲<
7、舊人序
8、男人一世為財
9、莫欺少年木有媳2021年女人好運吉祥微信頭像。
10、覓青森
11、陪你到ㄣ膩
12、傳道ε宏藝
13、金玉滿堂ㄣ
14、氣≦貫長虹
15、騎著蝸牛追飛機
二、女人有財氣的微信名字
1、清茶苦酒。
2、每一寸心緒
3、一場清水夢
4、徒得空思量
5、半盞螢火i
6、夢中結緣.
7、舊衫故人.給女人帶來好運的頭像。
8、梔心與舊人
9、一心不夠傷
10、一個人獨唱女人吉利健康好運的微信頭像。
11、淋過往
12、貓巷女王
13、深深刺痛.
14、一生最奢侈
15、青春的惶恐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抖音名字。
三、好聽高雅又聚財的網名
對於一些好聽高雅又聚財的網名往往更加受大家的歡迎,很多時候人們都特別看重自己的運勢,特別是財運這方面,那下面就給整理了一些好聽高雅又聚財的網名供大家參考。
1、挽手說夢話
2、勉強的敷衍我
求這兩張微信背景原圖
3、翻成雲恨雨愁
4、初吻給了奶瓶
5、巴掌臉好般配
6、院學霸大本營
7、男人有點花心
8、權志龍權天下
9、煙花瞬間旳美麗
10、嫉妒我帥倪
11、連外星人都知道
12、莫欺少年木有媳最好旺財山水風景圖片。
13、女生今年必得男神
14、淺笑迷離半夏空白
15、哭完後請記得微笑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名字。
五十歲的女人用什麼樣的微信頭像最招財今做什麼事都不怎麼順
你的目前狀況,如果說用微信圖像來招財,有些。我覺得你要分析原因,問題出在哪裡,再去想對應的辦法,只有有針對性才能解決問題,還有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能帶來好運和招財的微信頭像家人平安健康微信名字。
屬雞的女人用什麼做頭彖招財健康最旺財好運的背景圖片。
做生意的女人用什麼微信頭像招財
做生意的女人佩戴百瑞堂貔貅是最招財的。
貔貅自古就是招財神獸,為瑞獸之首,又名辟、百解。在正財偏財開運方面都有效果。
請貔貅要請的貔貅,沒的貔貅只能是當做裝飾品來佩戴,百瑞堂貔貅經過後馬上進行封存,然後再由七天七夜,保證第一眼看到主人,在招財轉運旺事業方面最為。有財氣女人味微信名字。
我們都清楚沒的貔貅基本沒有招財這些功效,所以佩戴的貔貅才是真正的道理,開過光的貔貅,眼睛探財,嘴巴招財,如果請貔貅的話推崇百瑞堂貔貅,是經過上以後,再在偏殿了七天七夜,所以在招財轉運旺事業方面非常的。請回來的百瑞堂貔貅不需要再點睛了,因為本身在上已經開好光了,在時百瑞堂貔貅會及時封存,使得第一眼看到主人是自己,所以貔貅也是紅布包起的。
以上就是與求這個背景圖 微信里的相關內容,是關於五十歲的女人用什麼樣的微信頭像最招財今做什麼事都不怎麼順的分享。看完女人順風順水又招財微信背景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Ⅷ 手機上照片怎麼製作視頻
把照片做成視頻需要下載手機APP,具體操作如下:
1、在軟體商店搜索電子音樂相冊,搜索找到之後點擊軟體右邊的安裝按鈕。
Ⅸ 中國地圖和九州圖是否完全一樣
不是完全一樣。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貢》是戰國後期學者所作。
「古九州」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主要有三種含義:一種是對古代中國的區域劃分,將古代中國分為九個不同的州;一種是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還有一種是指大九州,將全世界分為九州,中國是其中之一州。
劃分一
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粘土。
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
兗州,起自黃河下游、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
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泥土。
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游,涉及河南、山東,為肥沃而硬的黑土。
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黃壤。
劃分二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荊州(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劃分三
豫州 字音同禹,地處中原,為河南的簡稱。華夏文明起源於河南,大禹依靠洛陽洛水中,神龜背馱的"洛書"才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當之無愧。
青州 青為東方的代稱,青州居東方。東岳泰山居於五嶽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宮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個方位,而青州居東,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據九州所處的地理位置,按照
順時針方向從豫州至青州開始,依次為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豫州,中原。河南
青州,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游。
荊州,湖北以及長江中游
梁州,秦嶺以南與四川盆地。
雍州,關中與隴西。甘肅和陝西一帶。
冀州,河北平原與山西高原。
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
從上古大禹劃分九州起,延續至今,除了徐州、揚州、荊州、兗州以城市的身份孤立,其它州都消逝在時間洪流中。
Ⅹ 如何沖刺中考
離中考越來越近,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用盡各種招數。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