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採桑子·重陽的創作背景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稱九月初九旦物為重陽節。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這年5、6月間,紅四軍攻佔龍岩,蔣介石組織兵力會剿紅軍,紅四軍主力配合當地游擊戰爭,9月21日,攻佔上杭,擊敗敵人的會剿。此時毛澤東已經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面養病,一面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這年10月11日,毛澤東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這首詞。
題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岩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飢旦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癒的毛澤東才模肢液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Ⅱ 毛主席詩詞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作者】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白話釋義: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2)採桑子重陽幻燈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氏搏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華付流水。「殲渣祥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但「難老」並非「不老 」,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毛澤東《矛盾論》)。「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梁純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一。
這並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於對宇宙、人生的清理並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恆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
「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Ⅲ 《採桑子·重陽》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寫作背景: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這年5、6月間,紅四軍攻佔龍岩,蔣介石組織兵力會剿紅軍,紅四軍主力配合當地游擊戰爭,9月21日,攻佔上杭,擊敗敵人的會剿。這年10月11日,毛澤東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這首詞。
《採桑子·重陽》是現代文學家毛澤東所作。
原文: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圓並輝。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3)採桑子重陽幻燈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畝腔扒人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前後闋都是由議論轉入寫景,寓情於景,景中抒情。哲理寓於直敘,議論,寫景之中;深情寓於宏觀秋光之中。
整首詞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於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Ⅳ 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
採桑子·重陽 此詞作於1929年重陽節,為當年陽歷10月11日。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表現得那麼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後,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是許多書法家喜歡進行創作的範文。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欣賞
採桑子重陽楷書書法圖片4
採桑子·重陽詩詞賞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後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後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後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後句只是進一步申說。於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里,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里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里是說正由於“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地發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展規律,它體
採桑子·重陽
採桑子·重陽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象或客觀現實生發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後賓,後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後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後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歲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不達意,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為什麼“戰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戰地播種著英雄的頭顱,灌溉著烈士的鮮血,在炮火連天中野菊挺立開放,綻黃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緊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於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麼,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於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麼“勝似春光”?春天裡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舉孝裂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不全然在於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斗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託。“秋風勁”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於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江天”句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託,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徵,這比那種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並從而又給人以正閉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這是慎枯詩的最高的意境。[2]
這首詞描寫了重陽節的戰地風光,表現了戰爭勝利後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
Ⅳ 《採桑子·重陽》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人的一生短暫,卻承載著滄海桑田,如無廣闊的胸襟難以保持年輕的心態。天長地久,卻一直笑看風雲,乃其胸襟寬闊善於包容。
採桑子·重陽【作者】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睜喚襲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5)採桑子重陽幻燈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悉兄(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
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
當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鏈伏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Ⅵ 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的意思
意思如下: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渣滾廳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原文如下:
採桑子·重陽
【作者】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此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也有兩年了。而此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
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如隱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是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里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
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6)採桑子重陽幻燈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賞析
詞的開頭「人生易老天難老」,直截了當講人生、宇宙發展的客觀規律,表達了一個唯物主義者看待人生的態度。「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講述時光的流逝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革命者一心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只爭朝夕,更感覺到時光易逝,轉眼又是一年重陽節。
接下來「戰地黃花分外香」,表達在革命根據地迅速擴大的大好形勢下,戰地上的野菊花綻放吐香,因為時逢重陽節,野菊花顯得比平時更美更香。「香」字傳神地表達了毛澤東同志積極的心態、愉悅的心情,他借重陽節戰地黃花的芳香盛開熱情歌頌人民革命戰爭的良好局勢,這是詞中感情的激昂和高潮部分。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不光是戰地黃花分外香,就連整個秋天的風光也更勝過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描述秋天江水雲天一色,顯得更加寬廣高遠;經霜染過的林木色彩斑斕,比春天還要絢爛多姿。
自古至今,多少描寫秋天的詩詞主題都是失意、悲秋,抒發離別思念之情、人生不得志的傷感情懷。如南唐後主李煜《相見歡》中「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蕭索心情,孤單寂寞躍然紙上;宋代范仲淹《漁家傲》中「衡陽雁去無留意」的蒼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
宋代柳永《雨霖鈴》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傷別離,又是在蕭瑟的冷秋,無疑雪上加霜;南宋李清照《醉花陰》中「佳節又重陽…半夜涼初透,簾備亮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盡了離懷別苦的哀愁,凄涼至極。
但毛澤東同志的這首詞卻一反悲秋傷情的古風,他如實描寫戰地秋天的艷麗風光,藉此比喻革命武裝斗爭迅猛發展的大好形勢。他高歌戰地秋景的絢麗壯美,以景抒情,贊美越來越廣闊的革命根據地,歡呼全國各地革命紅旗高舉的偉大戰果,抒發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對革命前景充滿樂觀和信心的偉大情懷。
Ⅶ 採桑子重陽拼音版圖片
採桑子重陽拼音版圖片如下:
這首詩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自戰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更借凄清、蕭瑟、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
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
《採桑子重陽》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廳凱敗境界。詩人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