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明上河圖中有著怎樣的秘密
對此圖畫名含義的解讀,歷來眾說紛紜。關於「清明」的含義,有幾種較為主流的觀點。其中之一是,「清明」表示清明時節,從而也可推斷出畫中描繪的是三四月間的春景;另一種觀點是表示地名,即汴梁東水門外的清明坊;
然而,這些皆是對畫面內容的解讀與猜測,並無實據。所幸的是,此圖卷末有張著的一段跋文,其中提及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有助於我們推測「清明」的含義,張的跋文簡述了張擇端的生平,之後便提道:「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是此圖在《向氏評論圖畫記》有載,向氏是向宗回,是北宋外戚,《清明上河圖》是宋徽宗賞賜給他的藏品。是張擇端除了畫過《清明上河圖》外,還有《西湖爭標圖》,不少人認為《清明上河圖》城門的部分殘缺,缺的便是裡面一段城內的「西湖爭標」,但其實不是,張著清清楚楚寫明了是兩張畫。
故宮博物院余輝先生根據元代王振鵬(傳)《龍池競渡圖》及此畫卷末題跋:「崇寧間三月三日開放金明池,出錦標與萬民同樂,詳見夢華錄至大庚戌欽遇。」推斷此圖描繪的是北宋崇寧年間三月三日宋室在皇家御苑金明池舉辦龍舟競渡的場面。而《龍池競渡圖》可能便是張擇端《西湖爭標圖》的傳本。如此,則《西湖爭標圖》表現的也是三月三日的龍舟競渡的場景。
❷ 馬蘭頭葉及花的圖片是怎麼樣的
馬蘭頭葉的圖片:
馬蘭頭原是野生種,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有紅梗和青梗兩種,均可食用,葯用以紅梗馬蘭頭為佳。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浙江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馬蘭頭適應性廣,喜溫也較耐陰,抗寒耐熱力很強,對光照要求不嚴,在32℃高溫下能正常生長,在-10℃ 以下能安全越冬,當地溫回升到10~12℃,氣溫在10~15℃時,嫩葉嫩莖就開始迅速生長。
(2)清明尖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形態特徵:
根狀莖有匍枝,有時具直根。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6稀達10厘米,寬0.8-2稀達5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
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毫米,長4-5毫米;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2毫米,內層倒披針狀矩圓形,長達4毫米,頂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有緣毛。花托圓錐形。
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毫米;舌片淺紫色,長達10毫米,寬1.5-2毫米;管狀花長3.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被短密毛。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長1.5-2毫米,寬1毫米,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花期5-9月,果期8-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