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棠梨溝在大連什麼位置
大連市甘井伍散兆子區紅掘枝旗西路。
棠梨溝呈「非」字形的溝脈。溝內流淌著的沽河與它東邊的一條古道並行,如「非」字中間的兩豎。兩豎旁邊各有三條主要的支溝向外擴散,形成「非」字的左右各三橫。
沽河西岸的三條支溝分別是明鏡溝、棠梨溝和長勝溝;古道東側的三條支溝分別是大喇嘛洞溝、小喇嘛洞溝和大東溝。
(1)紙坊溝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這六條支溝內,又包含著大小不同的小溝,有的有名稱,有的沒有名稱。凡是有名稱的溝里就有村落,比如明鏡溝,從溝門往裡走,在七里多深的溝道里,分布著尹家營、裴家營、大腔租石砦(zhài,同寨)、馮家窯、郭家營。再如棠梨溝,棠梨溝是母體溝,所轄的十幾個自然村,分布在沽河東西兩岸的溝溝岔岔里。
大喇嘛洞溝,據說山上的石砦有個洞,洞里住著喇嘛,喇嘛洞村裡也住過喇嘛,此地還有喇嘛的墳墓,很多年前被盜過。
小喇嘛洞溝,解放以前有喬姓人家在此居住並開店,所以這個村子叫喬家店。據說在喬家店村南靠近紅泥灘溝的地方,有人建過紙坊,利用沽河的水做動力造紙,因此這個地方就叫紙坊溝。
『貳』 吳村鎮的河流
吳村鎮屬海河流域,境內有紙洞慧坊溝河自西北向東南從境內穿過。伍顫鋒紙坊溝河源於修武縣黑龍廟,由赤庄入境,向東南注入大沙河,境內腔晌長17公里,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縱坡1/500至1/1000。河寬60—100米,平均泄洪量百餘立方米/秒,為排水河道。
『叄』 河南輝縣的地理位置
河南輝縣輝縣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緯35°17′~35°50′,東經113°23′~113°57′。地處豫晉兩省歷滾輪之交,西與山西省陵川縣交界,北同林州市及山西省壺關縣相接,東靠衛輝市,南臨獲嘉縣,東南與新鄉市、新鄉縣毗連,西南與修武縣相鄰。市區北距北京市600公里,南距鄭州市80公里,東南距新鄉市20公里。市境西部緊臨太行山脈,主峰備握九峰山十字嶺海拔1732米。市域總面積200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007平方公里,丘陵216平方公里,陸地784平方公里。位於第二級地貌台階向第三級地貌台階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而東南呈階梯形下降,有深中山區、深低山區、丘肢信陵區、盆地、山前傾斜平原、平原和窪地,最低窪地海拔72米。屬海河流域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百泉河、劉店干河、黃水河、石門河、峪河、紙坊溝河。即將動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西至東貫穿全境。可供防洪、灌溉的中小型水庫19座,其中寶泉水庫興利庫容1300萬立方米,最大調蓄水量3821萬立方米;石門水庫總庫容3084萬立方米;三郊口水庫調蓄水量2386萬立方米;陳家院水庫總庫容1370萬立方米。匯寶泉、石門、陳家院、三郊口諸水庫為一流的群庫匯流總乾渠,全長86.5公里,可視需水量而調度。
『肆』 棠梨溝在大連什麼位置
大連市甘井子區紅旗西路。
棠梨溝位於沽源縣南部邊陲,以沽源最南端的龐家窯村北為入口,到大東溝門截止,面積約四十平方公里,縱橫小廠與小河子兩個鄉鎮。這里溝寬林密,植被茂盛。棠梨溝因溝內的一個主要物種棠梨樹得名。
(4)紙坊溝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棠梨樹為落葉喬木。每年春光明媚的五月,棠梨樹的枝頭,便擁擁擠擠地生出嫩嫩的新葉,在翠綠中,三五成簇生出粉色花蕾,接著綻放白色的五瓣小花。
待芳菲落盡,便結出粒粒棠梨果。入秋經霜凍後,果實由綠變紅,吃起來酸軟可口。過去在冬天,溝里人常用棠梨木做鍋蓋。棠梨木堅硬細膩,做鍋蓋不開裂,非常耐用。
『伍』 千河的主要支流
甘肅省華亭縣境內,上關河,分布在縣西南部。發源於上關水眼子,經半川入隴縣秀水,匯入汧河。境內長10公里,流域面積32. 2平方公里。有長5公里以上支溝2條,5公里以下毛溝13條。河床比降1/70,年均流量每秒0. 15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05億立方米。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
四岔河,發源於石廟子梁南側,由此南流經玉皇廟梁北側出境至華亭縣經陝西省隴縣之唐家河、東風鎮交界村流入千河,境內全長30公里。
後河,源出於道保石樑北麓,由大南溝出境,經華亭縣上關廠,進入隴縣新集鎮上花家磨,曹家灣鄉之塄塄上村南流入千河,境內全長18公里。
以上兩條支流均屬過境水,全長48公里,流域面積10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7.8%。年降水量720毫米,年徑流深210毫米,年徑流模數5.90公升形Km2,多年平均流量0.682立方米/秒,占總流量的11.12%。多年平均徑流量2152.5萬立方米,占總徑流量的12.8%,比降大,水流湍急,植被良好。 隴縣內流入千河的支流北側有24條,南側有25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石關溝河、咸宜河、蒲峪河、大杜陽溝河、梨林河、峽口河、楊家河、蘇家河等10條,其中主要的7條。
分布在北側的有:
北河 ,發源於隴縣火燒寨鄉楊嶺子,由李家河、峽口河、田家河、溫水溝河、水銀河5條支流匯成,於縣城東0.5公里處入千河,長35.3公里。流域面積413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65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2.36立方米/秒。容量119.61萬立方米的豐收水前游團庫位於支流上游。
大杜陽溝河, 發源於隴縣河北鄉大談灣村,於杜陽鄉堡子身村入千河,長23.4公里。流域面積95.8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5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08.1立方米/秒。
石關溝河, 發源於甘肅省華亭縣上關鄉,由新集川鄉入隴縣境,於曹家灣鄉的堎堎上村流入千河,長19.3公里,流域面積133.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42立方米/秒。
以上3條河為季節性河流,均發源於北部千山黃土丘陵溝壑區,區內溝谷縱橫,地形破碎,黃土覆蓋。在暴雨季節,河水猛漲,泥沙俱下,雨過水落,沉沙淤淺,遇旱乾涸,溪澗斷流。
分布在南側的有:
咸宜河, 發源於關山鄉松林溝,於隴縣曹家灣鄉流渠村入千河,長33.5公里。流域面積163.2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
蒲峪河 ,發源於關山鄉麻溝,於隴縣天成鄉韋家莊村注入千河,流長35.8公里。流域面積176.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12立方米/秒。梨林河(亦稱普樂河) 其上游為八渡河。發源於隴縣八渡鄉的碾盤村,於東風鎮西溝村入千河,長37.6公里。流域面積218.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39立方米/秒。長溝河, 系渭河水系的另一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葉子窪,從關山鄉的磨溝門往下300米處入隴縣境,於陽灣村南下1.3公里處出境,上游稱馬鹿河,隴縣縣境內稱長溝河。隴縣境內流長15公里,流域面積210平方公里。位於關山峽谷之中,流經范家台村等地,植被好,水土流失較輕。
千河在千陽縣境內有支流20餘條,均源於兩側山地,流程短,河谷窄。主要有:
馮坊河,源於千山分水嶺南麓。主源於席家河和趙家河。兩河在回回鼻樑腳下相會為一,流經馮坊和暉川,故古稱暉河。在千陽城西毗廬寺入千河。主流長34.4公里,流域面積230.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64.7萬立米,五十年一遇的洪水量576立米/秒,河床比降為0.15%,是千陽縣第二河流。屬季節性多泥石河流。
草碧河,源於千山南麓隴縣西涼灣。呈西北——東南流向,至草碧匯入千河,主流長30公里,流域面積238.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968.1萬立米。河床比降為0.1%。多細沙淤積,雨季洪水漫溢,天旱水慧橘枯斷流。屬季節性多泥石河流。
葫蘆鋪河,源於北山橡林寺溝溪,呈北——南向流至葫蘆鋪入千河。主流長9.5公里,流域面積10.8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34.8萬立米。
寇家河,源於高盤,呈北——南流向,由寇家河匯入千河。主流長9公里,流域面積12.4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5.5萬立米。
新興鋪河,源於千山分水嶺南麓丑溝峪溪,呈北——南流向,經新興鋪入千河。主流長22.4公里,流域面積51.9平方公里,河床比降0.15%,年徑流量646.2萬立米。
段坊河,源於千山分水嶺南麓劉家要險溝溪,呈北——南流向,經段坊入磨逗千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16.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07.9萬立米。
西河溝河(又名東江河或小河溝河)。源於千陽縣北焦家山溝溪,呈北——南流向,經縣城西關入千河。主流長13公里,流域面積8.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1萬立米。
東河溝河(又名天池溝河),源於千陽縣北王家山溝溪,呈北——南流向,經縣城東關入千河,溝深水淺,谷水汪汪,岩水潺潺,群眾通稱篩子溝或天池溝。主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28.3萬立米。
澗口河,源於麟游縣麻夫鎮,呈東北——西南流向,由大柳樹進入千陽縣境,經大溝、澗口河入馮家山水庫。縣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84.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53.3萬立米,河床比降0.35%。
白石河,是千陽與鳳翔縣界河,故又名「界址河」。源於鳳翔縣老爺嶺西麓,呈東北——西南流向,至五里坡入馮家山水庫。千陽縣內流長19公里,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821.7萬立米,河床比降0.4%。
源於箭筈嶺北麓入千河的河溪有:辛家溝、三泉澗溝、水溝、石家溝、閻家溝、鄧家溝(新莊溝)、上王家溝、柿溝、後溝、西溝、紙坊溝(留坊寨、留坊溝)、下王家溝、冉家溝、洞子溝、惠家溝、劉家溝、段家灣溝、富家溝、老虎溝、侯家頭溝、擔水溝、張家溝等。這些小溪,長約3~8公里,流域面積多在5~17平方公里間。
在鳳翔縣境內,境內有兩條支流。
五里坡河,長19.6公里,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3‰。1973年在上游建漢封水庫,灌地2400畝,控制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
劉家河,長15.3公里,流域面積3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5‰。上游建有後溝塬水庫。
涼水泉,在鳳翔縣陳村西北10公里臨河村山下。清泉兩眼,流入千河。水旁蘆葦盛生,環境甚為清雅。
潘家泉,在鳳翔縣陳村西北潘家山下,泉水流入千河。
『陸』 磨溝村在哪裡
河南省。磨溝村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村委會駐東窯村。在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290戶,1180人。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9畝。此處一條通向尖棗山的南北大溝。西鄰紙坊水庫,背靠尖判液姿哨,東臨小寨大寨。因地形酷似古時候磨盤滾動留下的溝壑,故稱為磨溝。
河南省。磨溝村是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唐庄鄉的一個村莊,村委會駐東窯村。在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處。轄6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290戶,1180人。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掘絕319畝。此處一條通向尖棗山的南北大溝。西鄰紙坊水庫,背靠尖哨,東臨小寨大寨。因地埋襲形酷似古時候磨盤滾動留下的溝壑,故稱為磨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豆類和花生等。
明末登封農民起義首領(後明廷委為河南總兵)李際遇故里。磨溝村在登封市被譽為武術之村。磨溝村也被稱為「三十五里磨家溝」簡單來說就是35里之內都知道有這么一個村子。磨溝村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磨溝村曾是少林寺的後山。六七十年代村子幾乎人人都會武術。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磨溝村這個村子慢慢的被世人遺忘。武術也漸漸的走向衰弱。
『柒』 紙房鄉的基本概況
轄區主要有沙溝河、呂溝河、五道溝河三條較大的干河渠,從南向北注入伊河,與大坡嶺、石坡嶺、馬駒嶺、鄧嶺、高嶺、朱汪嶺交錯座落,群眾分散居住在溝溝嶺嶺之中。全鄉總面積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999畝,除伊河川區土地梁和較為平坦外,其餘多是起伏不平的嶺地和山區薄地,平原地佔5%。紙房鄉氣候受季風影響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
1947年解放,屬莘樂區。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寺庄區。1963年撤銷寺庄區,建立紙房人民公社。1975年將沙坡、洛溝、泥河、焦溝、里溝5個大隊劃給飯坡公社。1984年改紙房公社為紙房鄉,轄19個行政村,271個村民組。全鄉361個自然村,6177戶,28490人,均系漢族。
紙房鄉南靠外方山,北鄰伊水。有莘樂溝、桑澗溝、呂溝、五道溝、六道溝、七道溝6條小河,自西南向東北注入伊水。地形特徵為西南高,東北低。緊靠伊河南岸有扇把狀平地。屬淺山區。
農業:耕地面積為2.2萬畝,主產小麥、玉米、紅薯。1979年糧食總產1582.3萬斤,與1953年的糧食總產952.4萬斤相比增長66%。1985年糧食總產806.8萬斤。
農業機械:1985年有農用汽車1部,大、中型拖拉機12台,手扶式拖拉機12台,排灌機具116台(套),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81台(部),收獲機械123台。
農田水利:1985年有小型水庫6座,庫容255萬立方米。水渠27條,水塘35個,機井6眼,機灌站42處,灌溉面積5300畝。水平梯田8000畝,魚鱗坑3500畝,塘堰壩12座,小流域治理110.3平方公里,水保造林11.1萬畝。
畜牧業:1985年大家畜存欄4778頭,生豬7203頭,山、綿羊1413隻,家禽4.13萬只,長毛兔1.58萬只,蜂103箱。
林業:宜林荒山面積7.66萬畝,至1985年已造林2.5萬畝,其中用材林1.33萬畝,果園林3669畝,油桐8000畝。1983年冬,對宜林荒山、荒灘、果園、竹園、葦園,與農民簽訂了承包合同,頒發了林權證,完善了生產責任制。
公路建設:1981年建成紙(房)草(廟)公路,全長12公里。1982年修建紙(房)黃(庄)公路,紙房鄉轄區10公里。全鄉有9個行政村通汽車。
鄉鎮企業:鄉辦企業有瓷廠、建材廠、罐頭廠等4個單位,職工220人,年產值17.78萬元。橡高盯村辦企業有紙廠、泡沫廠、機磚廠等14個單位,從業309人,年產值8.28萬元。聯辦企業199個,從業2932人,年產值7.7萬元。個體企業294個,從業1378人,年產值64.32萬元。
商業:1985年供銷社下設16個門市部,職工51人,雙代店23個,另有待業青年綜合門市部3個。年購銷總額156.46萬元,固定資產8.5萬元,流動資金11萬元。個體商販145戶。還有糧管所、郵電所、銀行營業所、信用社、食品經營處等5個企事業單位。
文化:有文化站、廣播站、露天影劇院各一。村有電影隊5個,業余劇團10個。
教育:解放前僅有高小1所,小學16所,教師117人,學生1370人。1985年初中8所,小學61所,學生3927人,教職員工307人。1980年8月縣在紙房創辦第五高中,12個班,學生555人,教職員工55人。1985年群眾集資40萬元,新建中小學校舍438間,做桌凳765套。
衛生:解放前僅有幾家私人葯鋪。1960年成立衛生院,到1985年有門診部2個,床位30張,醫務人員23人。村衛生室18個。個體葯鋪14個,醫務人員47人。獸醫站2個,獸醫4人。
名勝古跡:有伊尹祠、三聘台(順王廟)遺址。
紙房鄉代碼:410325206。2006年,轄高村念胡、念子溝村、林場村、七泉村、龍頭村、台上村、石坡村、紙房村、大坡村、上瑤村、呂溝村、板廟村、鄧嶺村、草廟村、毛溝村、秋盤村、高嶺村、朱王嶺村、西溝村、馬駒嶺村20個行政村,279個村民組,8240戶,30713人,其中:漢族31428人,景頗族2人。
『捌』 庄寨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山東省菏澤市。
菏澤有華東最大的整裝大煤田:巨野煤田(56億噸)。另外還有曹縣煤田(30億噸焦煤),單縣煤田。儲量達10億鍵好大噸的單縣鐵礦。鄄城井稿豎鹽礦,單縣井鹽襪鬧礦,東明油田,遍布全市的地熱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高速公路在菏澤已經形成米字形交通樞紐,而未來的高鐵樞紐也必將形成(魯南高鐵,京九高鐵,菏蘭高鐵,徐菏城際,菏濮城際,菏新城際,濟菏城際將在菏澤交叉匯聚。
『玖』 誰能告訴我湖北省十堰市的竹溪縣分別有哪幾個鄉鎮啊,謝謝。
截止2010年底,竹溪縣轄8個鎮、7個鄉。
1、8個鎮桐讓中:城關鎮、蔣家堰鎮、中峰鎮、水坪鎮、縣河鎮、豐溪鎮、泉溪鎮、龍壩鎮、。
2、7個鄉:新滑扮洲鄉、鄂坪鄉、匯灣鄉、天寶鄉、桃源鄉、向壩鄉、兵營鄉。
竹溪縣位於鄂、渝、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西接陝西省平利、鎮坪、旬陽三縣,南交重慶市巫溪縣,東鄰本省竹山縣,地處東經109°29′-110°8′,北緯31°32′-32°31′。縣境南北長104公里,東西寬51公里,總面積3296平方公里。
(9)紙坊溝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竹溪縣,西周屬古庸國。公元前611年楚(東周楚莊王三年)滅庸,置上庸縣,竹溪為上庸屬地(《辭海》上庸縣條)。公元前221年秦(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全國。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竹溪仍屬上庸縣,隸漢中郡。
公元前206年(西漢高祖元年),漢滅秦,沿襲郡縣制。公元前202年(西漢高祖五年),析上庸之地置武陵縣,隸屬漢中郡,此為竹溪縣建置之始,治所在今竹溪縣城東(漢書《地理志》《古今地名大辭典》武陵縣條)。
東漢,省武陵入上庸,仍隸漢中郡(後漢書《郡國志》)。公元227年(三國魏明帝太和元年),復置武陵縣。以上庸、武陵、巫縣置上庸郡,武陵改隸上庸郡(《三國志·魏書》)。
晉武帝代魏稱帝,武陵縣仍屬上庸郡,隸荊州(晉書《地理志》)。南北朝時,南朝宋,武陵屬上庸郡,隸梁州(宋書《州郡志》)。南朝齊,武陵仍屬上庸郡。南朝梁,改武陵為新豐縣(《古今地名大辭典》新豐縣條)。
北朝西魏,復置為上庸縣(隋書《地理志》)。北朝周,改上庸為孔陽(隋書《地理志》)。隋文帝代周稱帝,繼之統一全國。隋文帝598年(開皇18年)復改孔陽為上庸,屬房陵郡,隸梁州(隋書《地理志》)。
唐沿襲隋制,上庸縣屬房陵郡,隸山南東道(唐書《地理志》)。968年(宋太祖開寶元年),省上庸入竹山(宋史《地理志》),自此,竹溪為竹溪縣屬地。
公元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為安撫荊襄流民,都御史原傑,奏請設置州縣,加強對地方統治,遂析竹山縣尹店社建縣,以境內竹溪河名命縣名,屬鄖陽府,隸屬湖廣下荊南道。1644年,清代明稱帝,沿襲明制。竹溪縣仍屬鄖陽府,隸湖北承宣布政使司。
1911年10月,武昌首義成功,竹溪於11月下旬,易幟改制,1912年歸於國局山民,初屬襄陽道,後屬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1932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竹溪縣解放,隸屬陝南軍區兩鄖行政公署。1950年,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與襄陽行政專員公署合並,竹溪縣屬襄陽行政專員公署。
1965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與襄陽行政專員公署分設,竹溪縣隸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0月,鄖陽地區行政公署與十堰市人民政府合並為十堰市人民政府,竹溪縣隸屬十堰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