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杜甫彈琴圖片出自哪裡
擴展閱讀
女人全部脫了衣服圖片 2025-04-24 00:07:57
學哪些圖片可以貼閃字 2025-04-24 00:02:50
frog什麼意思圖片 2025-04-23 23:58:29

杜甫彈琴圖片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5-18 11:25:36

A. 杜甫惡搞圖片出自哪首詩

杜甫拿琴原圖來自於語文課本的一張插圖。

這張插圖是高中二年級《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登高》一詩的插圖,而其原作——《杜甫像》則位於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被視作館藏重要文物。

課本中的杜甫,有著一張滄桑而又睿智的模樣,但在孩子們的腦洞下,著名詩人、堂堂杜工部杜大人,竟然變成了各種有趣又搞笑的形象,網友們也因而樂此不疲,不斷創造出種種新的惡搞杜甫形象。

諸如杜甫在扛槍、騎自行車、玩滑板的,杜甫變身送水工、玩電腦、彈吉他的,還有杜甫騎電動車、手持狙擊槍、穿軍裝、一手拿槍一手拿刀的,更有杜甫變身游戲英雄、動漫女孩、鋼鐵戰士甚至肌肉猛男的,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B. 單父鳴琴的詩詞典故

典源出處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漢·韓嬰 《韓詩外傳》卷二、漢·劉向《說苑·政理》等亦載,略同。

釋義用法 孔子弟子宓不齊 (字子賤),治理單父 (今山東單縣),本人不離開公堂,只撫琴彈曲,便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後以此典稱譽地方官政清事簡,治理有方; 也借指擔任縣令。

用典形式

【鳴顫羨做弦】 宋·王安石:「邂逅都門誰載酒,蕭條江縣去鳴弦。」

【鳴琴】 唐·駱賓王:「遺錦非前邑,鳴琴即舊台。」唐·高適派宏:「宓子昔為政,鳴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閑,千載稱其才。」

【宓公】 唐·高適:「吾友吏茲邑,亦嘗懷宓公。」

【魯宓】 唐·高適:「所恩在畿 甸,曾是魯宓儕。」

【子賤堂】 宋·蘇軾:「長記鳴琴子賤堂,朱顏紅發映垂楊。」

【子賤琴】 唐·杜甫:「醉酒揚雄宅,升堂子賤琴。」

【子賤歌】 晉·潘岳:「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

【鳴弦坐】 宋·黃庭堅:「不能鳴弦坐,頗似巫馬期。」

【單父肘】 清·葉燮:「難舒單父肘,恥學楚宮腰。」

【單父琴】 唐·杜甫:「塵滿萊蕪甑,堂橫單父琴。」唐·羅隱:「亦知單父琴猶在,莫厭東歸酒未醒。」

【宓賤琴】 唐·耿:「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賤琴。」

【山縣彈琴】 明 ·高啟:「山縣彈琴罷,江城露冕初。」

【易俗張琴】 唐·玄宗:「揚風非贈扇,易俗是張琴。」

【鳴琴單父】 清·歸庄:「重公雅誼推三世,一聽鳴琴單父堂。」

【單父鳴琴】 唐·高適:「灌壇有遺風,單父多鳴琴。」

【宓子彈琴】茄衡 唐·杜甫:「 宓子彈琴邑宰日,終軍棄繻英妙時。」

【彈琴高堂】 宋·王令:「彈琴高堂上,欲以無為化。」

【琴聲單父宰】 清·趙翼:「夜月琴聲單父宰,春風帶草鄭公香。」

C. 惡搞杜甫彈吉他出自哪張插圖

惡搞圖片

杜甫為我國唐代的「詩聖」,其所寫詩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在詩歌方面進行創新和發展在文壇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杜甫擁有以才濟世的抱負,卻屢陷窮困之境,而在2012年的時候迎來了杜甫的1300年的壽誕年,也是在這一年掀起「惡搞」杜甫的行為。

當年在微博上興起一組「杜甫很忙」的系列圖片,引得眾人瘋狂轉發,而這個「惡搞行為」也因此引起眾人的討論和思考。這組圖片原圖來自中學語文課本的杜甫插圖,圖片中杜甫時而揮手切西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玩吉他,時而自拍等等行為

D. 杜甫惡搞圖片出自哪首詩

這張插圖是高中二年級《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登高》一詩的插圖。

E. 「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看杜甫寫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

「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出自杜甫的《琴台》。

「琴台」是古人用來彈琴的地方,講究的專門砌個檯子,既高且平,在上面演奏,琴聲居高臨下,傳播很遠。這種高台如果很高大,就不止作為琴台使用,還可以夜觀天象,晝覽山色。南齊謝朓有詩《奉和隨王殿下》:「宴私移燭飲,游賞藉琴台。」——私人宴會,咱們去琴台上秉燭夜遊,飲個暢快。

《琴台》這首詩,是杜甫游覽司馬相如舊址所寫的五律: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二文」部的五律,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司馬相如作為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消純文人,長於辭賦,精通音樂。他以一首《鳳求凰》勾搭卓文君一起私奔,雖然艱難到當街賣酒卻依舊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在中國文人的眼中算得上是浪漫極致,雖然後來也有想娶妾,卻被卓文君詩感動,還是守住了年輕時愛情的諾言。

這個彈琴名場面的地方就成了值得游覽的一個舊址了,許多文人都在這里留下作品,除了杜甫的《琴台》,還有岑參的「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宋祁的「故台千古恨,猶對舊家山」,都是名作。

這個琴台就在浣花溪附近,離杜甫成都草堂不遠,某天他閑逛至此,有感於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寫下了這首五律。這是一首典型的感懷小詩,主要就是講述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外加一點小感嘆(贊美愛情,感嘆今不如昔)。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

首聯起筆就講故事。譽豎說這個 司馬相如老病之後,居住在茂陵,卻慶橋大依然和卓文君相親相愛。

「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

頷聯深入故事,跳回兩人年輕時候的場景描寫。司馬相如得手之後,帶著卓文君私奔。卓家其實挺有錢的,但是不認可司馬相如,當然也可能是不認同這種私奔的方式。其實司馬相如當時名聲已經很大了,我記得是從梁園舊主(忘了,懶得查)幕府去四川,當地大豪紳都來接待,才和躲在後面偷聽他彈琴的卓文君對上眼。

F. 古詩《彈琴》帶拼音

古詩《彈琴》帶拼音如下:

《彈琴》

lǐnɡlǐnɡqīxiánshànɡ,jìnɡtīnɡsōnɡfēnɡhán。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ɡǔdiàosuīzìài,jīnrénōbùdàn。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背景: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為《聽彈琴》。詩人靜聽彈琴,描寫彈琴人高超的琴藝,對世人不愛高雅的古樂慨嘆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傷。全詩有感而發,敘事寄情,這是一首借詠古調的冷落,不為人所重視,來抒發懷才不遇,世少知音的櫻老小詩。

前兩句描摹音樂境界,後兩句抒發情懷。全詩從對琴聲的贊美,轉而對時尚慨嘆,流露了詩人孤高自脊氏升賞,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作者簡介

劉長卿字文房,河間人。少年時期在嵩陽讀書,開元年間中進士。肅宗至德年間先後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之職,後因事貶官,降為嶺南南巴尉。數年後返回,旅居於吳越,代宗大歷年間。

由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運留後,遭人誣陷,被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時,官任隨州刺史,時值叛軍李希烈攻打隨州,劉長卿棄城出逃,再次游歷於吳越,死於貞元六年之前。雖與杜甫處同一時代,但劉長卿的創作集中核仿於中唐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彈琴》

G. 杜甫 琴台

《琴台》

作者:杜甫

原文: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

賞析:

此詩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吊司馬相如遺跡琴台時所作。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著墨,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司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這兩句是說,司馬相如雖知迅已年老多病,而對文君仍然懷著熱烈的愛,一如當初,絲毫沒有衰減。短短二句,如仇兆鰲說:病後猶愛,言鍾情之至。(《杜詩詳注》)還有人評論說:言茂陵多病後,尚愛文君,其文采風流,固足以傳聞後世矣。(《杜詩直解》)詩的起筆不同尋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彌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台上彈《鳳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為琴音所動,夜奔相如。這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妝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倆便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營生。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即圍裙,形如犢鼻),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凱猛友)。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戶千金,竟以酒肆來蔑視世俗禮法,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贊賞。琴台日暮雲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景中有情,耐人尋味。我們可以想像,詩人默默徘徊於琴台之上,眺望暮靄碧雲,心中自有多少追懷歆羨之情!日暮雲用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聯對野花、蔓草的聯翩浮想。這一聯,詩人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酒肆、琴台這兩個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體現了相如那種倜儻慢世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著。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跡到心中思慕,縱橫馳騁,而又緊相鉤連,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再現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台日暮雲的抬頭仰觀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作者聯想到它彷彿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現在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文君滿面花般笑靨,身著碧草色羅裙已經飄然悄臨。

結句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明快有力地點出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說,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詩人在憑吊琴台時,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琴歌》中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正因為詩人深深地了解相如與文君,才能發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這里,一則是說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說後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後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

風中琴


盧仝 風中琴

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響思庖羲。
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生松樹枝。

【譯文及注釋】

1.,五音六律:泛指音樂,十三徽:指琴。琴徽以貝殼為之,或以磁,或以金,數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遞小。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十三徽。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徵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
2.龍吟鶴響:喻琴聲。思庖羲:。《廣雅》曰:琴,伏羲所造,長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相傳庖羲是琴的製造者,所以人們在聽到這美妙的琴聲時,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庖羲。

【賞析】

《風中琴》作於何時,未能確切考證。首句起的平平,五音六律乃音樂的泛指,十三徽則點出是琴。琴徽以貝殼為之,或以磁,或以金,數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遞小。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盯槐十三徽。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徵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所以,第一句是照應題目,點明演奏的樂器是琴。第二句把琴聲比作龍吟鶴響,吟聲低沉而響聲高亢,琴聲之起伏變化可知。龍和鶴都是能高翔於九天的生物,龍神秘庄嚴,鶴輕盈高蹈,所以以龍吟鶴響來形容琴聲,突出了琴聲所表現的意境之高遠。思庖羲是用典,到底為什麼而思庖羲,對詩歌的理解影響很大。庖羲,又名伏羲,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他有許多發明創造,對中華文化有著極為重大的貢獻。比如,庖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等等。對於這首詩而言,更重要的是,他還發明了琴。《廣雅》曰:琴,伏羲所造,長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由琴曲的高妙而想起了它的發明者庖羲,似乎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聯想,一方面有對演奏者高超演奏技巧的稱揚因為庖羲並不僅是造琴的工匠,作為琴的發明者,推測他精於音律,擅長彈琴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結合庖羲的身份、貢獻以及盧仝本身對中唐黑暗政治有不滿情緒,曾作《月食》詩以諷刺當時的宦官專權,朝廷兩度徵召都不願出仕,似乎亦隱約有對遠古清明政治的悠然神往之意。但,詩人對此只是點到即止,留下了空白讓讀者去補充想像。三、四兩句從聽者的角度繼續寫琴聲所引發的審美感受。一彈流水一彈月是此詩中被後人引用最多的句子,有人甚至把它與杜甫的半入江風半入雲湊成了一副集句聯。我認為,這一句表現了聽者與演奏者的會心。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盧仝此句正用此意,由琴聲而想到演奏者志在流水,志在明月。流水與明月兩個意象的疊加,很自然地營造了一派寧靜、清幽、恬淡、深遠的意境。水月風生松樹枝是緊承上句的進一步發揮,在水與月之外又加上拂過松樹的夜風,在聽覺、視覺之外,更調動了觸覺,表現出琴聲所帶來的清冷的感受。早在盧仝之前,唐詩人劉長卿的《彈琴》詩中亦有類似描寫: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盧仝或受其影響也未可知。
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追求的是恬逸、閑適、虛靜和幽遠的境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形容這種境界為:迂迴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這種境界的落實則為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這似乎亦可作為盧仝《風中琴》的註解。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
1.台城:舊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時是帝王荒淫享樂的場所。
2.南朝陳後主在台城營造結綺、臨春、望仙三座高樓,以供遊玩,並自譜《玉樹後庭花》,中有「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之句。
3.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譯文
「江雨霏霏江草齊」: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細,在霏霏雨絲中,江邊綠草如茵,四望迷濛,煙籠霧罩,如夢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夢鳥空啼」:佳木蔥蘢,草長鶯飛,處處顯出了自然界的生機。詩人在歡快婉轉的鳥啼聲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歡逐樂的六朝統治者,都早已成為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豪華壯麗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憑吊的歷史遺跡。
「無情最是台城柳」:最無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楊柳,它既不管人事興衰與朝代更迭,也不管詩人憑吊歷史遺跡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傷與悵惘。
「依舊煙籠十里堤」:(繁茂的楊柳)依然在煙霧籠罩的十里長堤邊隨風飄曳,依舊能給人以欣欣向榮的感覺,讓人想起當年繁榮昌盛的局面。

賞析
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台城,舊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本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結束,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樞,又是帝王荒淫享樂的場所。中唐時期,昔日繁華的台城已是「萬戶千門成野草」;到了唐末,這里就更荒廢不堪了。
弔古詩多觸景生情,借景寄慨,寫得比較虛。這首詩則比同類作品更空靈蘊藉。它從頭到尾採取側面烘托的手法,著意造成一種夢幻式的情調氣氛,讓讀者透過這層隱約的感情帷幕去體味作者的感慨。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起句不正面描繪台城,而是著意渲染氛圍。金陵濱江,故說「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細,在霏霏雨絲中,四望迷濛,如煙籠霧罩,給人以如夢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碧綠如茵,又顯出自然界的生機。這景色即具有江南風物特有的輕柔婉麗,又容易勾起人們的迷惘惆倀。這就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備。
「六朝如夢鳥空啼」。從首句描繪江南煙雨到次句的六朝如夢,跳躍很大,乍讀似不相屬。其實不僅「江雨霏霏」的氛圍已暗逗「夢」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間就隱藏著一座已經荒涼破敗的台城。鳥啼草綠,春色常在,而曾經在台城追歡逐樂的六朝統治者卻早已成為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豪華壯麗的台城也成了供人憑吊的歷史遺跡。從東吳到陳,三百多年間,六個短促的王朝一個接一個地衰敗覆亡,變幻之速,本來就給人以如夢之感;再加上自然與人事的對照,更加深了「六朝如夢」的感慨。「台城六代競豪華」,但眼前這一切已盪然無存,只有不解人世滄桑、歷史興衰的鳥兒在發出歡快的啼鳴。「鳥空啼」的「空」,即「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從人們對鳥啼的特殊感受中進一步烘托出「夢」字,寓慨很深。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盪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讓人想起繁榮興茂的局面。當年十里長堤,楊柳堆煙,曾經是台城繁華景象的點綴;如今,台城已經是「萬戶千門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卻「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繁榮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涼破敗的歷史遺跡,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代豪華的鮮明對比,對於一個身處末世、懷著亡國之憂的詩人來說,該是多麼令人觸目驚心!而台城堤柳,卻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說它「無情」。說柳「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依舊」二字,深寓歷史滄桑之慨。它暗示了一個腐敗的時代的消逝,也預示歷史的重演。堤柳堆煙,本來就易觸發往事如煙的感慨,加以它在詩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寫興亡之感的憑藉,所以詩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別強烈。「無情」、「依舊」,通貫全篇寫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鳥與堤柳;「最是」二字,則突出強調了堤柳的「無情」和詩人的感傷悵惘。
詩人憑吊台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免不了有今之視昔,亦猶後之視今之感。亡國的不祥預感,在寫這首詩時是縈繞在詩人心頭的。如果說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的強烈感喟中還蘊含著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願望,那麼本篇則在如夢似幻的氣氛中流露了濃重的傷感情緒,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勢已成,重演六朝悲劇已不可免的現實在弔古詩中的一種折光反映。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託人的傷痛,而在歷史感慨之中即暗寓傷今之意。思想情緒雖不免有些消極,但這種虛處傳神的藝術表現手法,仍可以借鑒。

李頎 琴歌


《琴歌》

作者: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注釋:

1、廣陵客:這里指善彈琴的人。
2、《淥水》:琴曲名。
3、清淮:地近淮水。

譯文:

今夜主人有酒,我們暫且歡樂;
敬請彈琴高手,把廣陵曲輕彈。
城頭月明星稀,烏鵲紛紛飛散;
嚴霜寒侵樹木,冷風吹透外裝。
銅爐薰燃檀香,華燭閃爍光輝;
先彈一曲淥水,然後再奏楚妃。
一聲琴弦撥出,頓時萬籟俱寂。
星星為之隱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離家千里萬里;
告歸四川雲山,是夜萌生此意。

賞析:

此詩是詩人奉命出使清淮時,在友人餞別宴會上聽琴後所作。詩以酒詠琴,以琴醉人;聞琴懷鄉,期望歸隱。首二句以飲酒陪起彈琴;三、四句寫未彈時的夜景:月明星稀,烏鵲半飛,冷風吹衣,萬木肅煞。五、六句寫初彈情景;銅爐香繞,華燭齊輝,初彈《淥水》,後彈《楚妃》。七、八句寫琴歌動人;一聲撥出,萬籟俱寂,星星隱去,四座無言。後兩句寫聽琴聲之後,忽起鄉思:客去清淮,離家萬里,歸隱雲山,此夜之思。

全詩寫時,寫景,寫琴,寫人,步步深入,環環入扣,章法整齊,層次分明。描摹琴聲,重於反襯,使琴聲越發高妙、更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