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黨報背景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腎區是哪裡圖片 2025-02-12 13:48:48
神盾局標志高清圖片 2025-02-12 13:43:05
開學升旗背景圖片 2025-02-12 13:30:18

黨報背景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5-16 01:50:22

① 有沒有人有我國黨報副刊歷史背景的資料阿,急!!!

1.王韜
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王韜早年游歷歐洲,是我國最早提倡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先進知識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政論報刊《循環日報》。王韜在《循環日報》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鼓吹變法自強,創立了報刊政論文體,確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報風。他的部分政論文章後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
·系統的提出了辦報主張:
1辦報目的是為了「立言」。即通過報紙來宣傳變法自強的主張。該思想成為中國報刊的傳統特色之一。
2報紙的功用是一個「通」字。即使國政民情上通下達。
3呼籲言論自由。
4主張報紙的文風要直抒胸臆。
5報紙的編輯人員要慎重選擇。
他關於辦報的言論代表了維新變法前報刊理論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報刊理論的基石。
2.鄭觀應
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與王韜類似的觀點:
1報紙的功用要「通民隱,達民情」。
2創辦報紙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樞紐。
3辦報是中國變法自強的重要手段。
4呼籲政府允許國人辦報。
3.康有為
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變法運動中著名領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國資產階級報業的先驅。
·1895年康有為聯合進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舉行「公車上書」,要求朝廷變法維新。
·1895.8參與維新派第一家報紙《萬國公報》。
·1895.11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團體,京師強學會成立,康為實際組織者。作為京師強學會的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1895.11康有為在上海,與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強學會。其機關報《強學報》應運而生。
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十分重視報紙的宣傳作用,並認為報刊是維新變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創辦的報紙,都是重政論、重宣傳、輕新聞,使報紙成為了他們推行變法新政、開展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他認為報紙的作用有「匡不逮」、「達民隱」、「鑒敵情」、「知新政」四個方面。
4.梁啟超

5.唐才常(1867~1900)
字佛塵,湖南瀏陽人,是戊戌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宣傳家,與譚嗣同合稱「瀏陽二傑」。唐才常先後於1897、1898年任《湘學新報》和《湘報》主筆。他在兩報上發表大量文章,向讀者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鼓吹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發展民族工商業,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湖南知識界有很大影響。
6.譚嗣同(1865~1898)
維新時期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和報刊政論家,與唐才常合稱「瀏陽二傑」。譚嗣同是南學會的主要組織者,是《湘報》的核心領導人物。在《湘報》工作的半年間,發表了25篇政論文章,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後,英勇就義。
譚嗣同的辦報思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報紙要「求新」,成為「助新之具」。他認為,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局面,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而報紙的時效性最強,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認為報紙要代民立言,成為「民史」、「民口」。這些思想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意識。
7.嚴復(1854~1921)
我國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報刊政論家,維新運動知名人士。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文章,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宣傳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闡述了變法圖強、挽救國家危亡的主張,在當時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1897年,嚴復與友人創辦了《國聞報》和《國聞匯編》,大力鼓吹變法維新。他在《國聞匯編》上署名發表了《天演論》等譯作,系統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呼籲國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動,為維新變法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但嚴復並不贊成維新派倡民權、開議院的主張,屬於維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漸趨保守。

8.章士釗
字行嚴,湖南長沙人。我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學校校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1925年兼署教育總長。曾參與鎮壓學生愛國運動,造成三一八慘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辦《甲寅周刊》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1949年任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後,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滿出獄後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但他好用古奧字句和文言語法,傳播效果不如梁啟超的文章。五四運動後潛心治學,反對新文化運動,思想倒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抗日救亡。著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等傳世。
10.於右任(1879~1964)
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報刊活動家和政論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 他所創辦的報紙揭發貪官污吏,披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讀者歡迎。他還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遠生(1885~1915)
民國初年出現的名記者中最傑出的代表,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因采寫新聞通訊而負盛名的記者,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稱其為「報界之奇才」。他先後編輯過《少年中國》、《庸言》等刊物,曾任《申報》、《時報》駐京特派記者,並為《東方雜志》等刊撰稿。
·通訊特點:
1題材務求重大。
2針砭時弊,不畏權貴。
3生動具體,善於捕捉細節。
4通俗自然,文風不拘一格。
·發明了「新聞日記」體裁,用日記形式報道評論當日新聞事件。
·其新聞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說:「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政治上,黃遠生的基本態度是擁袁反孫的,1915年被人認作帝黨刺殺於舊金山。黃遠生的文集《遠生遺著》,以新聞通訊作品為主,是我國第一部報刊通訊集。
12邵飄萍(1886~1926)(07)
·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著名報人,被譽為新聞全才。
·早年被《申報》聘為通訊員,參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發,任《漢民日報》主編,開始職業報人生涯。後接辦該報,抨擊軍閥、揭露貪官污吏的罪行。後被逮捕入獄,漢民日報被封。
·1914出獄後東渡日本留學,1915創辦東京通訊社。專門為京、滬報紙提供東京通訊。曾首先報道了袁世凱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密約」,對國內反袁斗爭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18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以消息迅捷聞名,有本社采寫+翻譯的外電。開展有聲有色的新聞采訪報道活動,對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國會動態等做出翔實的報道。
·1918在北京創辦大型日報《京報》。1919因揭露政府賣國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1920回國復刊,使該報成為北方一份有影響的大報。

·業務上,既辦通訊社又辦報紙,既精通采寫業務又善於經營管理,既從事新聞實踐又從事新聞教育,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新聞全才。尤其善於新聞采訪,其撰寫的《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學專著之一。

·政治上,緊隨時代步伐,不斷進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1926年3.18慘案全力揭露真相,抨擊軍閥當局罪惡,被列入通緝黑名單,後被槍殺,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
13林白水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兩度留學日本,攻讀法律,兼學新聞。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國白話報》、《俄事警聞》、《警鍾日報》,北京《公言報》、《新社會報》、《社會日報》等報紙的編輯、記者、主任和社長。1926年8月因所寫《官僚之運氣》一文觸犯當局,被奉系軍閥張宗昌殺害。
林白水撰寫的新聞和評論,揮灑自如,辛辣尖刻,好議個人短長,或揭人隱事,故積怨於軍閥,他的文章通俗淺顯,頗能吸引讀者。
14劉少少(1870~1929)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記者,與黃遠生、徐彬彬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青年時代就學於嶽麓書院,1905年留學日本,曾協助楊度創辦《中國新報》。1909年回國,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開始用「少少」筆名,取「少年中國之少年」之意,撰寫政論鼓吹立憲,在新聞界嶄露頭角。
武昌起義後,先後擔任《湖南公報》、《公言》、《中華》等報刊的編輯、記者、主筆。袁世凱辦的《亞細亞日報》創刊時,曾應聘擔任主筆。
1918年後,受聘為北京大學講師,研究老莊哲學。劉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趨於保守,無大作為,但他為文獨辟蹊徑,庄諧雜出,時有新意,有報界「怪傑」之稱。
5.徐凌霄(1888~1961)
筆名彬彬,他與黃遠生、劉少少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1916年起,徐彬彬繼黃遠生之後任上海《時報》和《申報》駐京特派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他長於文學,嫻於經史,熟悉歷史掌故,因而他撰寫的通訊文筆優美而又富於情趣,深受讀者歡迎。他對中國傳統戲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報刊劇評專欄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任上海《大共和報》翻譯、編輯、主筆,1915年任該報駐京特派記者,以消息快捷受到報界關注。
1916年,擔任王郅隆主辦時期的天津《大公報》的經理兼總編輯,曾親自采訪段祺瑞「馬廠誓師」等重大新聞,蜚聲於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赴歐采訪,是采訪巴黎和會的惟一的中國記者。
後在上海組織國聞通訊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記公司《大公報》經理兼副總編輯,成為報界名人。
17張季鸞(1888~1941)
民國時期的著名新聞記者。1905年他官費留學日本,任《夏聲》雜志編輯,開始走上「言論救國」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報》記者。1913年,張季鸞受命北上創辦北京《民立報》,最先在報紙上披露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的「善後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軒然大波,並因此而被逮捕。
出獄後,他回上海《大共和日報》主持國際版,後又任《民信日報》總編輯,積極進行反袁宣傳。
袁世凱死後,張季鸞任上海《新聞報》駐京特派記者和《中華新報》總編輯,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賣國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獄。1926年,任新記《大公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在新聞界開始享有盛名。

18.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3年陳獨秀參加編輯由章士釗創辦的《國民明報》,1904年與人合辦《安徽俗話報》,1914年在日本協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
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點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卓越宣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五四」時期,他曾廣泛從事報刊活動,撰寫大量政論。
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編輯,為《甲寅》月刊寫稿。積極參與《新青年》的編撰工作,還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向中國民眾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大革命時期,指導創辦《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國民新報》等報刊。此外還指導過多家報紙雜志的編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犧牲。
20徐寶璜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學家和教育家,1912年赴美學習經濟和新聞學,1916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校長室秘書、北京《晨報》編輯,先後在北京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校任教,主講新聞、經濟方面的課程。
1918年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被推為副會長、新聞學導師和會刊《新聞周刊》編輯主任,定期為會員講授新聞學基本知識,是最先在國內開設新聞學課程的大學教授。
所著的《新聞學》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新聞學專著,蔡元培為該書作序,稱贊它「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黃天鵬《新聞學綱要序》中則稱徐寶璜為「新聞教育第一位大師」、「新聞學界最初的開山祖」。

21蔡和森
湖南人,1915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同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黨中央的宣傳工作。曾負責《先驅》半月刊、《向導》周報。蔡和森有很高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他的文章涉及面非常廣泛,既有理論深刻的長篇大論,又有一針見血的短文,分析精闢,邏輯性強,富有戰斗性和說服力,在當時有很大影響。1931年,在香港被捕遇害。
22.惲代英
我國著名青年運動活動家、傑出的宣傳家和報刊政論家,是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1年參加共產黨,1923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兼任《中國青年》主編,一生從事報刊宣傳活動16年,主編或參與報刊10餘種,先後編輯過《新建設》、《紅旗》等刊物。他的文章既洋溢著革命熱情,又有理論分析,深入淺出,親切感人,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年的辦報實踐使得惲代英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他注意理論探索和總結,對早期中共黨報思想建設作出了貢獻。1930年5月被捕,次年在南京被殺害。
23.蕭楚女
中國青年運動傑出領導者,卓越的無產階級政治家和宣傳家。五四前夕,任漢口《大漢報》副主編。1922年後任重慶《新蜀報》主筆。1923年到上海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赴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他自學成材,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的文章情理並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擊中論敵要害。1927年在廣州「四一二」反革命中被害。
24.成舍我
民國時期著名報人與新聞教育家。原名成勛,後名成平,筆名舍我。早年在《益世報》擔任記者、主筆、總編輯。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創辦《世界晚報》、《世界日報》、《世界畫報》,形成「世界」報系。他還在北京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培養新聞人才。1927年在南京創辦《民生報》,1934年被國民黨當局查封。1935年赴上海創辦《立報》。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和重慶相繼主持《香港立報》和《世界日報》。抗戰勝利後恢復出版上海《立報》和北平(今北京)《世界日報》。
1952年由香港去台灣,在台灣各大學任教。後在台北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後任世界書局董事長。1988年在台北創辦《台灣立報》。1991年在台灣去世。
25張竹平
·原任職申報,後自立門戶。
·1926與人合股購進上海《時事新報》。
·1928,將早年經營的 申時電訊社擴建為 申時通訊社,後成為國內很有影響的通訊社之一。
·1931任英文《大陸報》經理。
·1932與人創辦《大晚報》。
·後張 將以上三報一社合並,成立四社聯合辦事處。在國民黨壓力下,財閥孔祥熙強行收買。

26史量才
進步的愛國民族資本家、報業家。1912年接辦《申報》,自任經理,在他的經營下,《申報》在企業化經營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效。1929年,又陸續購進《新聞報》和《時事新報》等大部分股權,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報業資本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史量才深深認識到民族危亡的嚴酷事實和蔣介石對日妥協「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危害,毅然贊同團結抗日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他組織上海各家日報同時刊載《宋慶齡為鄧演達被害宣言》,還發表時評,矛頭直指蔣介石。「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史量才發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並被選為會長,積極募集救國捐款,支持十九路軍抗戰。同時,史量才還對《申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量才和《申報》的一系列改變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特務槍擊,當場死亡。
27.鄒韜奮
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6報1刊,創辦了著名的「生活書店」。
1926年10月鄒韜奮擔任《生活》周刊主編,開始了他的報刊生涯。「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從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堅決反帝的愛國者,最終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生活》周刊被反動當局查封後,鄒韜奮繼續創辦了《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生活日報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戰》、《全民抗戰》等報刊,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
他寫的通訊和評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編輯、出版及經營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特別是主編《生活》的一系列論述,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報刊思想,即「韜奮精神」:①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和高尚氣節;②密切聯系群眾,反映人民呼聲;③熱心服務讀者的辦報作風;④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的報刊活動
鄒韜奮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7個報刊。
(1)《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由上海職教社創辦的機關刊物。創刊之初以「傳布職業教育的消息」為宗旨。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主編,不斷充實內容、革新版面,逐步發展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九一八」事變之前,該刊以力求政治清明與事業振興為目標;「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迅速走出改良主義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轉而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中心,反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發起為抗日軍隊捐款的活動。此外該刊還發表文章系統介紹社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該刊十分重視讀者意見,開辟「讀者信箱」專欄,徵求讀者意見,積極開展為讀者服務的工作;該刊的「小言論」專欄也很受讀者歡迎。在新聞業務上,《生活》重視選材的趣味性和價值性,主張文風要明顯暢快,深得讀者好評。
在鄒韜奮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銷數增至15萬份,成為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2)《大眾生活》
1935年,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在發刊詞里,韜奮提出要把實現民族解放,鏟除封建殘余,克服個人主義」為三大目標。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大眾生活》竭其全力報道了這一偉大運動的過程,並發表了許多態度鮮明的評論,給學生的愛國運動以熱烈的聲援。這個時期,發行量達20萬份,又創全國期刊發行的最高紀錄。1936年2月29日,國民黨政府查封了《大眾生活》周刊。
(3)《生活日報》
1936年在香港創刊,這是他一生中主編的惟一一張日報。該報出至7月31日自動停刊。
(4)《生活日報星期增刊》
1936年在香港創刊,後改名為《生活日報周刊》。8月,移到上海出版,改名為《生活星期刊》。
(5)《抗戰》3日刊和《全民抗戰》
1937年8月在上海創辦。第二年7月,與李公朴辦的《全民》周刊合並,改名為《全民抗戰》,在漢口出版,韜奮主編。1941年2月被查封。
(6)香港《大眾生活》
1941年 5月17日,《大眾生活》在香港復刊。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停刊。
鄒韜奮的報刊理論
韜奮在長期的報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報刊的經驗,並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見解:
(1)關於新聞言論自由問題
接辦《生活》周刊之初,他認為辦報刊應該「心目中全無黨派」,報刊應「成為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在《生活》周刊一再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他考察歐美許多國家之後,他對新聞自由的理解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的國家和資本帝國主義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卻有多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
(2)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
①他接辦《生活》以後,就開辟了讀者《信箱》專欄,他十分重視這個欄目,稱讀者來信為「本刊真正的維他命」,熱心為讀者解答各種疑難問題。
②在報刊文風上,強調內容精煉,篇幅短小,提倡「明顯暢達」的平民文風。
③在經營上,他認為「報紙上面登載廣告,不應該專為了報紙的營業收入,而應該同時顧到多數讀者的利益」。盡量減低報刊售價,並堅決拒絕不義之財。
(3)報刊要有特點和個性
他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有「創造的精神」。他辦的報刊,每一個都有獨特的風格,這也是他的報刊為讀者歡迎,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4)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熱愛新聞出版工作,為新聞事業奮斗終生。他曾經提出,理想的編輯至少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大公無私;二是敏銳的觀察和卓越的識見;三是文字暢達;四是至少精通一種外文。他還提出過新聞工作者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健全的體格,懂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鄒韜奮新聞獎」(94)
為了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鄒韜奮同志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風而設立的。1993年設立,每兩年評獎一次,寧缺毋濫,獎勵新聞編輯(如負責通聯工作、寫新聞評論的、從事新聞研究的人員)的最高獎。】
28.范長江
中國著名記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5年7月,他以《大公報》特約記者身份從成都出發,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考察川、陝、青、甘、內蒙等地,撰寫了大量旅行通訊,匯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
西安事變後,他深入西安采訪周恩來,隨後進入延安采訪了毛澤東,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他發表的通訊《西北近影》和《陝北之行》輯入通訊集《塞上行》。范長江是第一位從白區進入延安,向全國報道陝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中國記者。
抗戰爆發後,范長江深入前線采寫大量通訊。1938年發動創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後又於1938年10月20日在長沙與胡愈之等創辦國際新聞社。
1939年5月,范長江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
「范長江新聞獎」(92)
(1)是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基金會聯合設立的優秀中青年記者(包括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的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該獎1991年開始評選,每兩年評選一次。這項獎要求參評者德才兼備,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新聞工作中有突出貢獻,人品、文品俱佳,並對參評者的綜合業務成果和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社會反應各項進行綜合考察和評選。
(2)該獎項以中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繼承范長江同志獻身人民新聞事業的崇高精神,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檢閱和提高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② 新聞學畢業論文(關於新聞背景及其作用)參考文獻

推動我國傳媒產業化是歷史的必兄和然

我國社會節目製作枯老公司的生態環境研究

試析我國省級衛星頻道的特色化經營

頻道專業化帶給城市台的機遇與困惑

試析城市電視台的發展空間

辯證看待「收視率」

《哈利·波特》營銷案例專項研究

女性雜志營銷策略研究

網路媒體的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的關系

論廣告的輿論引導

廣告創意的道德規范

論名人廣告效應

媒介:打開公共空間——論當前中國大眾傳媒的公共性

加入WTO之後的中國傳媒改革

誰之自由?何種權利?——對新聞自由合法性的思考

對媒介集團化發展的思考

女性主義與大眾傳媒

國際傳播條件下的「媒介帝國主義」及文化殖民問題

廣告傳播告知性和藝術性關系初探

省級衛視頻道新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西方媒介集團的演變與發展趨勢

國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選某個或某類人物就其傳播觀、傳播活動等進行影響研究)

廣播電視廣告、經營活動及產業化研究

在集團化、數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研究

當代中國大眾媒介與社會發展

廣告對大眾文化傳播的影響

傳媒現代化研究

農民工問題報道中媒體的社會倫理角色定位

論弱勢群體的媒體話語權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視覺文化傳播中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新媒體與視覺文化傳播

視覺文化與傳播的個案研究:透過某一類作品或某一作品,透過某一群創作者或某一創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現視覺文化和視覺文化傳播的新走向。

電視欄目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電視廣告的創意與表達

廣告投放中的媒體組合

傳媒產業的內涵及其特點研究

傳媒核心競爭力研究

媒體品牌價值的建構

媒體生產經營的特點研究

受眾注意力與傳媒影響力關系的研究

中國分類廣告探析

廣告文本中的意象

多品牌營銷戰略初探

中西方電視廣告中的文化差異

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研究

儒家文化下的中國廣告

福建廣告公司的生態環境

電視廣告對兒童的影響

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虛假廣告行為及其規制

模糊語言在廣告中的運用

廣告代言人使用的溝通策略研究

消費心理與廣告表現手法研究

城市戶外廣告創新研究

廣告在整合行銷中的作用

DM廣告發展研究

兒童廣告創意研究

廣告媒體發展的新趨勢

影視廣告的發展趨勢

數碼影像時代新聞攝影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新聞攝影記者工作狀況調查與研究
新聞攝影記者職業特點研究
新聞攝影的內容與形式研究
當代政治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經濟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體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文化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娛樂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當代教育新聞報道的弊端及對策
試析報紙發行量的信息不對稱性
淺論報紙發行定價與發行量的辨證關系
對《環球時報》經營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級黨報的廣告經營初探
試論電視新聞的傳播符號
網路新聞傳播中的圖片
論新聞傳播者的現代意識
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探析
我國數字電視發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思路探析
中國媒介購買公司發展歷程探究
電視公益廣告的創意分析
「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語在新聞寫作中的作用分析
細節對導語寫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國黨報生存策略分析
梁啟超新聞思想對當今傳媒的啟示
中外訃聞報道的對比分析
從"超級女聲"看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定位
從"制播分離"看電視媒體的經營策略
我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啟超(或其他名報人)辦報思想研究

網路新聞目前發展中的瓶頸及對策

試論時評的發展脈絡及趨勢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改革研究

中國電腦游戲產業運營前景探析

博客現象研究

中國網路知識產權現象及前景分析

網路新聞編輯與報紙編輯比較分析

網路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研究

中國網路電視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網路流媒體技術發展研究

報紙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電視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網路媒體受眾心理研究

媒體受眾心理的比較研究

針對受眾的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等個人特徵的傳播效果研究

論我國農村文化市場的構建與培育

對新聞娛樂化的辯證批判

專業頻道細分化與反細分化的競爭對策研究

論我國傳媒集團的產業與發展對策

新聞娛樂化現象探析

論方言電視節目的興起

報紙經濟報道的可讀性研究

科技報道中存在的非科學現象研究

《南方都市報》時評版研究

論網路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新時期典型報道發展研究

國內報紙新聞報道中的女性歧視問題研究

黨報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專業期刊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電視欄目營銷的問題與對策

"超級沒塵升女聲"營銷得失論

試析經濟新聞的"物化"與"人化"

談新聞采寫中的人本理念

試析解讀新聞中的"解"

論工作通訊的"研究性"趨勢

新聞發現與綜合新聞

工作報道與時政新聞

電視新聞評論的媒介特徵與體裁特徵

試析生活服務類報紙的"看點"與品位

談文學期刊的時尚趨勢

論後發都市報競爭戰略

傳媒發展與媒介經營管理人才

大眾化報刊的定價策略分析

頻道品牌戰略與電視發展

網上消費群體和購買行為分析

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與整合

論采訪的技巧

評析新聞娛樂化現象

新聞標題中的語言藝術

新時期新聞評論的文風

本專業選題要求緊靠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選擇本專業或者相關專業進行論文書寫。以下選題供參考,希望大家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與寫作,特別強調的是本科選題不要太大。

001 記者社會責任論
002 評「用事實說話」
003 當前經濟報道得與失
004 論報刊的市場化
005 談報紙的批評報道
006 試論新聞的真實性
007 論新聞的指導性
008 試論報紙的服務功能
009 輿論引導之我見
010 試論報刊的輿論監督
011 新聞傳播效果論
012 馬恩新聞思想研究
013 毛澤東新聞思想研究
014 劉少奇新聞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聞思想研究
016 晚報與日報比較談
017 論當前我國新聞記者的素質
018 中外新聞思想之比較
019 論新聞客觀性
020 新聞傳播技術和新聞報道
021 《都市快報》之我見
022 無產階級黨報的優良傳統
023 邵飄萍研究
024 韜奮研究
025 范長江研究
026 舊中國的網路全書??《申報》研究
027 浙江新聞史研究
028 建國以來新聞史專題研究
029 中國古代新聞傳播活動研究
030 邸報、京報、小報的研究
031 近代外報研究
032 維新報刊研究
033 近代新聞業務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時期新聞業務研究
036 《申報》、《新聞報》、《大公報》研究
037 魯迅、鄒韜奮、范長江、斯諾現象研究
038 中共各個時期新聞事業研究
039 國民黨各個時期新聞政策研究
040 略論資產階級新聞自由的深遠意義
041 大眾化報紙研究
042 十九世紀廉價報紙成功的原因
043 美國著名報人和報紙研究
044 客觀報道、新新聞主義和精確新聞學評析
045 西方著名新聞媒介研究
046 略論西方報刊自由主義理論
047 簡評社會責任理論
048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的走向
049 西方報紙商業化(或壟斷化)之我見
050 試析魯珀特.默多克的經營特點
051 競爭中的美聯社(或路透社)
052 報紙與網路
053 新聞記者的調查研究
054 新聞采訪與一般調查研究異同論
055 記者的新聞敏感
056 試論記者的觀察
057 記者的道德修養
058 記者的知識結構
059 采訪心理學研究
060 試論記者工作的任務
061 采訪技術初探
062 略談采訪如何深化
063 記者的資料積累
064 名記者采寫經驗探討
065 略論新聞導語
066 新聞背景初探
067 新聞結構探討
068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藝術
069 略論人物通訊
070 工作通訊寫作與創新
071 淺談通訊中的情節和細節
072 試論人物通訊中的情節與細節
073 試論新聞特寫
074 調查報告的特點和寫作研究
075 信息與新聞寫作
076 試論新聞語言
077 略論通訊的特徵及表現手法
078 新聞報告方式演進分析
079 科技新聞與人文關懷
080 通訊寫作新樣式初探
081 批評性事件淺議
082 試論「倒金字塔」結構在當今新聞寫作中重要作用及改進思路
083 重視自身規律,把握社會對信息需求的豐富性??對短新聞報道方式改革的一點思考
084 試探闡釋性報道中動態信息的契機作用和強化方式
085 發揮欄目優勢,「短、精、快」寫述評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專業知識、思辯能力、人情味??試論體育新聞的深度報道
087 科技報道主體的受眾意識對傳播效果的重要影響
088 對新聞背景的哲學思考及背景材料運用方式初探
089 試論訪談式報道之「觀點與材料結合」的獨特性
090 不同專業報道之背景材料運用原則比較談
091 復合型人才、專業化文筆??對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重要成功點之理解
092 專欄記者的哲學修養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辦報」
093 穆青「時代典型采寫思路」給今日記者的思考和啟示
094 訪談式專題報道發展前景及隱憂
095 試論評論的選題
096 評論寫作的情理與文采
097 談小言論的特點與寫作
098 報紙短評初探
099 報刊署名評論特色小論
100 試論評論語言的形象化
101 評論寫作論證的技法
102 略論雜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韜政論的特色
104 梁啟超的「時務體」風格芻議
105 試論新聞評論的歷史沿革
106 廣播電視評論專題研究
107 新聞編輯的功能
108 近幾年報紙版面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109 新聞編輯與受眾心理
110 集納專欄研究
111 試論編輯技巧
112 新聞標題製作的原則與藝術
113 編輯與作者關系研究
114 新形勢下新聞編輯素質的嬗變
115 網路傳播對新聞編輯的影響
116 編輯策劃研究
117 編輯與受眾關系研究
118 略論廣播新聞的優勢和弱點
119 試論廣播新聞的語言
120 采編播合一是廣播新聞改革的趨勢
121 電視新聞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122 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初探
123 試談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主持人節目
124 電視新聞的聲畫合一與解說詞寫作
125 廣播電視輿論作用初探
126 廣播電視新聞現狀與趨勢
127 電視對社會文化與心理的影響
128 分析談話節目的語言特點
129 電視隱性采訪的是與非
130 電視評論節目的特點
131 論「焦點訪談」的權利與權力
132 廣播電視受眾觀念變化之我見
133 網路傳播對傳統媒介的影響
134 電視該如何加強節目的互動性
135 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際性問題
136 形象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137 電視評論節目的主客觀兼容性問題
138 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特點研究
139 愛德華.默羅與現場直播
140 BBC的體制改革對公共廣播電視的意義
141 CNN對我們的啟迪
142 廣告學原理研究
143 廣告傳播研究
144 廣告運動研究
145 廣告策劃與創意
146 廣告心理學研究
147 廣告文案寫作
148 廣播電視廣告製作
14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規
150 消費行為學研究
151 市場營銷與廣告
152 廣告效果調查與測定
153 公共關系學專題研究
154 名牌戰略研究
155 電視廣告語言研究
156 中國廣告市場法要素關系現狀分析研究
157 21中國廣告發展趨勢研究
158 老年消費市場研究
159 廣告管理與廣告法制建設
160 公共汽車上的平面廣告研究
161 廣告中商品文化的傳承研究
162 從「不買的消費者」一說看廣告產品的定位
163 廣告內容的編排與人們的認知規則
164 閾下廣告的原理與應用
165 消費者的決策研究
166 廣告人的情感體驗與廣告作品的情感訴求
167 廣告效果測量方法之我見
168 自我意識與人際交往
169 群體壓力與采訪報道之方法
170 從眾心理與逆向思維
171 媒介公共關系研究
172 媒介受眾調查研究
173 公益廣告研究
174 媒介全員公共關系
175 新聞媒介形象的傳達
176 媒介形象的確立與塑造
177 報業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178 廣播電視業經濟現狀研究
179 傳媒集團化研究
180 傳媒組織管理研究
181 人力資源配置研究
182 傳媒領導人類型研究
183 我國媒體經營特色研究
184 西方傳媒集團發展歷史研究
185 中西媒體經營理念研究
186 媒體的壟斷與競爭
187 發行研究
188 媒體整合營銷戰略研究
189 傳媒現代化研究
190 中國傳媒大擴版、改版機制分析
191 產業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激勵機制
193 媒介定位與細分市場

新聞學(本科)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參考選題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
2、 如何從根本上保證新聞真實
3、 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系
4、 漫談記者修養的現實意義
5、 采訪對象訪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訪中如何抓特點
7、 淺談新聞導語寫作
8、 重視新聞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現場描寫
10、典型報導--輿論的風向標
11、短新聞是信息時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訊特色研究
13、淺談工作通訊的指導性
14、新聞標題特色研究
15、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
16、新聞評論的社會作用
17、無產階級新聞評論的特點
18、短評的特點和寫作
19、淺說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及影響
20、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對當今全球的影響
21、著名女記者節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奧秘探析
22、編輯思想與報紙版面
23、編輯的自身建設和修養
24、談談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語言與受眾心理
26、地方企業報的發展趨勢
27、論突發性新聞照片的社會價值
28、攝影記者的業務素質
29、新聞照片的社會功能
30、四個媒介的廣告特性比較研究
31、廣播電視受眾的視聽心理分析
32、電視記者的創作思維
33、談廣播節目設置
34、關於廣播語言特色的探討
35、廣播節目編排藝術
36、論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素質
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z銨h駭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③ 列寧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居於統治地位的壟斷資產階級擴大資產階級民主,工人階級的經濟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人運動以合法議會斗爭為主,機會主義修正主義泛濫,日益偏離了無產階級革命蠢備激運動方向。俄國由於沙皇專制統治缺乏民主斗爭的條件,繼續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同機會主帶襪義進行斗爭過程中形成了俄國社會民主黨多數派的革命理論滾悉

④ 求證《南方周末》是不是黨報

不是。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出版很多的報紙、雜志,其中旗下的《南方日報》是廣東黨報;《南方周末》是旗下的另一份報紙,貼近民生。

⑤ 光明日報與光明報的關系

《光明日報》和《光明報》是我國僅有的兩家省副部級別的報社。它們與人民日報共同組成了中央黨報體系。《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主辦、中宣部代管的黨報,主要面向知識分子,以意識形態及理論方面文章見長,《光明報》是念茄掘國務院主辦、中納茄宣部管理,以經濟報道見長。

《光明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機關報。於1941年10月在周恩來同志支持下,由共產黨資助在香港出版的機關報。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創刊背景是我國經過了30年的解放運動。它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之一,是由中宣部直接領導的大型、全國性仔核的官方新聞媒體之一,中央宣傳部代管的中央黨報。

⑥ 如何寫好公文材料

寫好公文,已經成為機關工作的必要技能。我是一個學理科出生的人,但是進入體制內工作很多時候都需要會寫公文,我從我自身學習寫公文的經歷,分享以下幾點有用經驗。


一、學習弄懂公文的基本常識「公文」是公務文書的簡稱,它是法定機關或其他社會組織在公務活動中,具有法律效力和規范的文體。弄清楚公文的文種、要求,比如是上行文、下行文還是平行文,是報告還是請示;弄清楚每個文種的特點和作用,並且每個文種都有明確的形式、格式、包括字體、字型大小、顏色、行距、抬頭、結尾等。具體參考《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二、注重學習,多積累、多練筆學習了公文的基礎知識後,我們碧搭就要開始學著寫公文了。我主要學習的渠道有三耐慧漏個:1.參考已有的公文,比如昌爛單位收發的文件,拿來模擬學習;2.多向富有寫作經驗的領導、同事學習,特別是那些做事細致,對公文有所研究的人,會給我們很多實用技巧;3.多學習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積累經驗與素材。


三、多溝通,充分領會領導意圖公交寫作是為了上傳下達、部署工作、協助決策、解決問題,說到底就是要體現領導意圖。在公文正式寫作之前,一定要跟領導充分交流,領導到底要做什麼?怎麼做?一定要弄清楚領導意圖,避免南轅北轍,做無用功。四、多檢查,精益求精出好文好的公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寫好初稿後,一定要反復修改,要求內容突出、觀點正確、材料詳實、論證准確;語言也要進一步精煉,要求准確、客觀、簡明、朴實。寫好後需要層層審核。如有問題,及時修改、精益求精。

⑦ 你認為中國報刊屬於哪種理論或其他理論提出看法,並寫出依據。

中國共產黨黨報集權主義報刊理論繼承蘇聯蘇維埃集權主義理論,並充分結合中國的社會、文化、歷史實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的中國化」、「理論的民族化」與「理論的時代化」的問題。這也契合了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同志在1964年論述學習「古代的」和「異域的」知識時,《在中央音樂學院意見》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精髓,至少他明確地權威地表達了一種見解,那就是交流。
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中國黨報的集權主義報刊理論在繼承蘇聯蘇維胡友橋埃集權告侍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中國共產黨人的思考與智慧。對中國共產黨的黨報理論,筆者概括為以下幾點:
無產階級黨報黨性原則——政治屬性。1942年3月16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發出通知,特別規定:「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褲猛、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副其實的黨報。」①
黨報真實性原則——新聞原則。1942年2月,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的最尖銳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個,那就是嚴肅的戰斗的科學態度。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②
黨報必須走群眾路線——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把群眾路線運用到黨的新聞傳媒中來,其主要內容就是「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
1948年4月,毛澤東對這一路線作了深刻的闡明,指出:「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③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黨報集權主義報刊思想發展歷程
要分析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黨報集權主義報刊思想改革發展歷程,必須要結合整個時代的背景進行宏觀與微觀的考察,考察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並結合社會發展的思想史、文學哲學批評史,放在歷史的大坐標下具象地考察這一時期黨報集權主義思想的整個嬗變過程。
經濟發展環境。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體制已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市場在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中開始起基礎性作用。
政治發展環境。政治創新層出不窮,「中國式民主」正在成長,常任制、票決制、任期制構成未來中國黨內民主建設重點,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彰顯政治平等,公眾參與決策體現政府對於民意從制度層面的尊重。
社會發展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成為整個社會健康、有序、持久良性發展的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當前的政治格局下,和諧社會的理念必將得到良好的繼承與發揚。
人文學術思想發展環境。「後社會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性」、「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概念風靡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舞台。④
網路發展環境。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促進了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如今,互聯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成為公眾獲取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一個重要平台。
本文下面對於這一時期的中國黨報集權報刊思想的變革嬗變之路的思考就來源於以上歷史、人文的橫縱坐標。
挑戰:經濟利益的追逐對黨報鉗制輿論的挑戰。報業集團化傳遞報紙的經濟利益訴求,媒介控制部門放寬報紙的經營自主權。1996年1月15日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廣州日報組建報業集團,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報業發展形式單一、發展步伐緩慢的狀況。截至2008年10月,全國已有39家報業集團,成為我國當前報業市場的主體,幾乎覆蓋了國內大部分的省、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
建立報業集團是在整個國家宏觀經濟背景下報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個嬗變過程中,媒介控制部門——「黨的宣傳部門、政府經濟政治行為以及監督部門」開始放寬報紙的經營自主權,在以黨委機關報為核心的報業集團內部興辦的都市類報紙實行自負盈虧,獲取經濟利益,報紙的經濟屬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覺醒。在報業市場參與者中,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報社,作為讀者和廣告商的消費者,還有報紙的發行機構,凸顯了報紙的產業屬性、商品屬性、資本的天然逐利性導致包括黨報在內的整個報業集團對於經濟利益的追逐。
經濟利益驅動下黨報政治屬性的弱化。報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只有當它進入流通領域被讀者購買後,才能真正成為商品。在這個雙方利己的過程中,讀者支付貨幣來滿足自己對於資訊的需求,報紙通過獲得讀者的注意力來獲取廣告商支付的貨幣來盈利。
報紙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紛紛確立「受眾本位」。受眾消費行為與觸媒習慣成為媒體目標營銷的出發點,以黨報為核心的報業集團媒體秉承了通俗的理念:首先,專業化的內容、通俗化處理、降低報紙閱讀的「費力程度」;其次,報紙出現了在平民化的口號下兜售庸俗的傾向,如對一些丑聞、離奇古怪的社會新聞報道數量增加。⑤報紙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傳者通過迎合受眾來達到吸引廣告商的目的從而獲利,「逸聞趣事」的元素成為報紙版面的一道豐盛佳餚,而政治新聞的報道不僅數量呈現下降的趨勢,受眾對於嚴肅新聞也缺乏關注興趣。這些狀況都表明,經濟利益驅動下的黨報政治屬性在一步步弱化。
裂變:手機、網路輿論勃興的利劍斬破媒介控制部門審查之網,黨報媒體「失語」現象頻現。截至2009年底,中國擁有IPv4地址約2.3億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IPv4地址擁有國。中國使用寬頻上網的網民達到3.46億人,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2.33億人。中國互聯網發展與普及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⑥
「自媒體」時代,網路時代的輿論傳播導致媒介控制部門審查「滯後效應」顯著,報紙媒體「失語」現象頻現。
「自媒體」是一個普通市民通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並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⑦在2008年四川廣元柑橘事件中,作為「自媒體」終端的手機,通過「點對點簡訊傳播」成為引起輿論擴散和影響政府決策的一個主要渠道。
在這次公共危機的傳播過程中,網民的關注使得原本由手機簡訊構成的人際傳播范圍擴大到整個互聯網。此時的傳播渠道已經不再局限於人際關系網路,政府之後的辟謠行為亦選擇了多種傳播渠道,此時「自媒體」與其他媒體的融合已經相當緊密。
「自媒體」的興起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大眾媒體「點對面」的傳播模式,甚至實現了一部分話語權的轉移。「傳播領域再也不是過去的由少數把關人所控制的自上而下的傳播過程,而越來越成為一種無受眾亦無傳播者,傳播者即受眾、受眾即傳播者的互動的多元交叉性的網狀的互動過程。」
互聯網政治正在彰顯中國政治生態環境的新變化。國外,民眾通過互聯網指點江山、臧否人物、參政議政已是常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公眾通過互聯網參政議政也日益普遍。開博客或網上聊天,是當今各國政要向公眾傳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和主張、塑造個人形象、與民眾增加互動、爭取選民支持的新方式。政要上網,正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人們將民眾通過網路參政議政、政要通過網路與民眾互動的現象,稱為「互聯網政治」,也有人稱之為「網路政治」。
傳統的渠道控制下的思維定式,導致媒介控制部門審查機制滯後。在國人「法不責眾」心理、「俠客情結」文化心理作用下,自媒體、網路媒體時代的輿論控制需要媒介控制部門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機體制。而傳統媒體的嚴格審查機制導致其在不少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失語」現象頻現。
未來走向:媒介管理控制部門仍會長期存在
媒介管理控制部門對於媒體從業人員的控制。媒介管理控制部門對於媒體從業人員的控制主要是對於媒體管理者總編輯的人事控制,從而實行媒介管理政策。尤其是黨報總編輯的任命必須是政府人事部門的任命。
政府部門「網路閱評員」對於輿論的影響。2009年10月22日,雲南有關部門面向社會徵集100名「媒體義務監督員」,表示要「藉助社會力量,加大對新聞媒體的監督力度,打擊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不良廣告等四大惡疾,打造負責任的新聞媒體,著力提高我省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吸引力」,但仍然引起網民的強烈爭議。不少網民擔心這一新措施是「借公眾之手給媒體戴金箍」。
新聞源頭控制。國家通訊社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發生時擁有最權威的獨家新聞發布權,而中國的商業網站沒有新聞采訪權,以「網路記者」名義進行的采訪活動都是非法的,所獲得新聞的時效性會大打折扣。
媒體所有權控制。媒體集中化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報業集團、傳媒集團成為中國媒體集中化的兩種形式。在中國的報業集團、傳媒集團都屬於政府所有,即使是媒體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其採取的原則是采編分離,核心的編輯部門並不受上市公司的影響,保證了媒體的獨立性以及其產權屬於政府所有的本質屬性。
我國已經進入傳統報業朝向未來新型報業變革的過渡階段。這既是一個主流報紙興起的時期,又是一個競爭升級、優勝劣汰、產業集中度加速提高的時期。黨報的改革,就是把報紙的政治責任與經濟屬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把傳統「法定」品牌與市場優勢品牌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現代強勢主流媒體。
市場經濟對於防止國家侵害個人表意自由,維護傳播權利上,雖然已經取得可喜的進步,但是在媒介管制的重要議題上,往往必須重新迎接國家的干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黨報的黨性原則。
總之,黨報的黨性原則,是永遠不會凋謝的花朵,媒介控制部門的管制在中國也將長期存在。在世界上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聞自由都會秉承「有節制的權利,有約束的自由」的理念,在政府善待媒體的傳媒思想指引下,中國的媒體在保存自己公信力的前提下,必將獲得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

⑧ 論文 《視覺元素對報紙可讀性的研究》應該怎樣寫結構之類的,還有參考書……

《科技傳播》雜志 國家級科技學術期刊 給您參考
用大視覺理念提升傳播品質

一、我們需要了解的兩個數字:
15分:一份報紙被讀者閱讀的時間不到15分鍾。
30%:一分報紙被讀者閱讀到的內容不到30%。
二、我們需要知道的三個現象:
1、報紙雜志化日趨明顯,圖文比例日高。
2、報紙封面海報化,小開本報紙80%以上的封面都是以圖片為主。
3、圖片公司插足報紙圖片的提供。
三、什麼是報紙的視覺元素:

報紙所有的視覺元素分為兩類:
1、理性元素:點線、分欄、行文、字體等理性元素,這些都是有章可循的,可以明確出具體的細則和規范。
2、感性元素:圖形、色彩、空間(留白)等感性元素,這些都是有法無式的;可有原則,但無定規;是感性的,靠悟性把握。對一分報紙而言,只有將這部分做好了,報紙才有質量。
四、圖形是報紙視覺設計中最核心的設計元素
1、它是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的首要因素。
2、它是決定報紙版面形式的第一要素——「視覺優先」的原則。
3、報紙悅讀性的關鍵信息——圖片的可讀性、閱讀速度、情感影響力優於文字。
結論:

信息的視覺化,決定報紙對圖片、圖表、插圖的數量、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資料:

《今日美國》近幾年內迅速崛起,就是因為它視覺化地新聞表達方式,視覺新聞佔到50%左右。
《北京晚報》、《遼沈晚報》悄爛余也開辟了《圖說新聞》專版。

五、圖形的分類:
五大類:照片、制圖、插圖、圖標、圖表
1、照片:包括新聞照片、資料片兩類。
照片的三個特點:

①清晰,信息傳達要清晰(但這個清晰不一定是你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圖片上就要有什麼,真功夫追求的是畫外音)。
②新穎:有兩層意思,一是用別人沒用過的照片;二是創意要新。
③智慧:一圖勝千言。
照片運用的注意事項:
①全景照片不宜太小。
②特寫貴大。
③資料片寧缺勿濫,忌與文無關。
結論:
震憾力:放大放大再放大,剪裁剪裁再剪裁(美國)。
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
2、制圖:
①局部處理圖:文體明星的挖圖。

注意兩點:姿式優美;穿白衣服不能挖。
②合成概念圖:虛實結合的圖片。例如我們做過的降息、樓市等等。
③繪制示意圖:還原車禍現場、兒童落水施救等等。
3、插圖:配文章的插圖。例如我們的《龍河》用的各種插圖。

4、圖標:刊頭、專題報道的欄頭、系列報道的標識等。
5、圖表:有專門的視覺編輯來製作。

資料:

圖示、圖表,從1989年開始多起來,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95年有這個專業,據說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准備今年(09)年開設此專業。
目前新華社有11個制圖的都是學設計的,去年從清華大學招了兩個研究生,也是學設計的。

由於信息傳遞的視覺化,報紙也由原來的可讀、必讀、易讀,發展到現在的「悅讀」了,就是看著要養眼。

六、在大視覺觀念指導下,今年報紙在內容和形式上的改進:
1、從上到下,達成「視覺優先」的共識:

有好線索,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用圖片,能不能很好地傳達信息?如果不能,再考慮讓文字記者出馬。在各個版上,都設置了圖片專欄,視覺版增加了出版頻次,半月一期,一期地方的《鶴鄉視覺》,一期油田的《油區瞬間》。如果新聞素材多,不局限於這樣的出版周期,隨時有,隨時上,真正把「視覺優先」的理念體現在每一期報紙上。
圖片質量好,文字就一定給圖片讓版面,一個版不行就給兩個,兩個版不行就給三個。有「料」了,就一定要做好。

資料:
《南方日報》:攝影機動部,成了全報社的機動部,關啟滾鍵時刻文字記者也不用了,只派攝影記者上陣。

阿富汗戰爭的時候,《南方日報》每天一張圖片,一個文字特寫,都是攝影記者從戰地傳回來的。當時《南方日報》的文字記者把頭發都剃光了,做好了成立「敢死隊」的准備,到了也沒去上,還是攝影記者去的戰爭前線。
印尼海嘯的時候,也是一個攝影記者到的印尼,文字報道、圖片報道他一人全包了。別的媒體去了四五個記者,連文字帶攝影,人力財力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報道的質量和影響力都不如《南方日報》。

2、積極推進報網互動,增值歷明報紙的影響力:
①開設遼河晚報記者博客
②互動部:QQ聊吧、晚報QQ讀者群、社區QQ群
③博客副刊:草根博客、油田博客
3、適當媒體聯動,共享資源,節約成本
今年油田40年,建國60年,以「我為祖國獻石油——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為題,與大慶油田的《大慶晚報》、勝利油田的《今晚報》、克拉瑪依油田的《烏魯木齊晚報》聯動,組織系列新聞報道。還可以一起聯手,開設《老石油找哥們》專欄,增加報紙的人情味,打親情版。(報紙像學校,使人成長;報紙像家庭,給人溫暖。)
4、突出報紙的「油」味:
①城事民生版加大油田官方新聞的報道數量
②視覺版開設油田專版《油區瞬間》
③《龍河》副刊為油田作者開設專版《油田博客》
④社區版在原來的《青年石油人》、《老石油講故事》等欄目的基礎上,又新增設了油味十足的專欄《油大嫂》、《石油娃》、《油花盛開》、《油田子女在創業》等欄目。

報業的生存發展,正在經歷著同類以及不同類多媒體之間的交叉競爭,對報紙來說,主要競爭對手來自兩方面,一是與雜志、電視、網路等多媒體競爭。二是與報業同行的競爭,尤其是同類或同城報紙的競爭。
各類媒介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和內容同質化日愈明顯,使所有媒介越來越重視媒介的視覺形象包裝的競爭,媒介的視覺設計,已成為媒介突破創新贏得競爭的一大利器。
報紙視覺形象設計是報紙整體競爭力的核心部分之一,它能使報紙獲取讀者注意力,直觀體現報紙的個性形象,並能夠不斷提升讀者滿意度進而最終獲取讀者的品牌忠誠。
現代報紙視覺設計,是在對市場競爭狀況、讀者細分、內容定位等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更科學、更有針對性、更有競爭力的視覺傳達設計方案,設計出符合現代人閱讀需要和審美趣味,符合現代閱讀環境、閱讀方式的信息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報紙的視覺傳達設計,就是現代傳媒競爭策略的直觀體現。

報紙的視覺設計的競爭策略是什麼?

當你的市場定位、改版目標確定後,你的視覺設計策略是什麼?
一個新聞媒介產品競爭策略制定離不開對兩個基本層面的形勢分析:一是它所屬的媒介「類別」在能滿足同樣需求的不同類傳播結構中所具有的優勢和弱勢;二是它在同類媒介傳播中的優秀優勢和弱勢。
讀者信息需求是產品競爭策略的根本出發點,現代讀者有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報紙就必須根據讀者的需求不同,分析競爭對手哪個地方比較強,哪個地方相對較弱,自己的優勢在哪,劣勢在哪,然後明確自己的競爭定位,樹立、強化自己最具優勢而競爭對手無法具有或沒有具有的優勢,鎖定明確的「大眾」或「小眾」,針對性提供與眾不同的閱讀滿足。這就是差異化競爭策略。

報紙視覺設計的差異化競爭策略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報紙視覺設計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就是要避己之所短,揚己之所長。
實現差異化最關鍵的就是根據自己定位和擁有的資源找出自己最擅長的並最好是別人無法超越的設計競爭優勢,再全力以赴做到最強。
例如:報紙和網路媒體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分析。
報紙屬於單點對多點傳播的大眾傳播媒介,而網路、移動媒體是多點對多點的分眾傳播的媒介。信息海量、方便檢索、適時瀏覽、即時互動,都是新興媒體非常突出的優點。
報紙要注意避免落入海量的陷阱。
受眾對於新聞信息已從「量」的需求轉向了「質」的需求。受眾獲知的信息量從匱乏轉為足夠多甚至飽和、過量,我們面對著的是信息恐怖症的讀者,他們需要的是更有價值和感興趣的精華信息。據小范圍內的讀者調查:廣東每個讀者日均讀報時間50分鍾左右,並且越是高端讀者,看報時間越短。人們的日平均閱讀時間底線決定了一份報紙的厚度及速讀性設計要求。除非廣告擴張的需要,在一定限度內擴版往往起到吸引讀者,強化競爭的優勢,但過了限度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再擴版不僅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且超出人們可能的閱讀時間的過多的內容供給及過厚的篇幅,反而會造成讀者的焦慮,降低報紙的傳播效益和社會美譽。這也是南方都市報目前在100多版停住擴版的原因之一。
相對網路媒體,報紙的優勢是權威、嚴謹。
互聯網與生俱來的多元化特性,使得其中充斥著大量另類觀點和邊緣態度,註定無法擔負起權威解釋和權威指導的責任,這在客觀上為報紙等傳統主流媒體提供了發揮作用的空間。報紙在權威性、可信度方面卻具有天然的優勢,而這兩方面恰恰也是廣告商特別看重的。這是為什麼幾乎所有強勢報紙都在加強深度報道、觀點分析,要做主流報紙。
「以讀者為本」是最根本的媒體視覺設計理念。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讀者對獲取有用信息的效率要求越來越高。在信息過量的條件下,報紙的使命與其說是提供信息,不如說是篩選、整理和解釋信息,使信息有序化,並賦予信息以可讀性價值。顯然,報紙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有序集納性、邏輯解釋性以及讀者自主選擇性等特有優勢,體現在視覺設計策略上,就是要將傳播內容以更簡潔明了,主次分明、條理清晰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信息時代讀者要求視覺傳播強調速讀和易讀性,簡潔明快、清新易讀是視覺設計的最本質要求。嚴謹精緻、清新簡潔的質報版式風格正成為設計主流。例如:南方日報、新京報、第一財經日報

如何實現報紙視覺設計的差異化競爭策略?

1、個性化設計。
理想的版式設計要與報紙的品牌氣質相吻合。不同定位的報紙有不同設計風格,沒有最好的版面設計標准,只有最合適的。但毫無疑問最有個性風格的設計是最有生命力的。視覺設計差異性的意義在於使報紙能得到不同閱讀人群的關注與喜愛,並形成專屬於本報而且能被讀者准確感知的版面氣質和品牌個性。
一份報紙的個性鮮明的極致是能否賦予其人的性格特徵。

a、打造鮮明的個性形象
在報紙生產經營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運作的今天,要使有效吸引新讀者,留住和培養起忠誠讀者群,個性化的視覺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報紙引入整體視覺形象設計,通過把報紙理念視覺化,視覺形象統一、穩定化,包括統一的字體,字型大小,以及相對穩定的版式結構。能有效確立鮮明的報紙視覺識別,打造出個性化的報紙視覺形象。
2002年8月,南方日報確立了與同城報紙不同的高端主流政經大報定位,重新設計了方便獨立運用,現代醒目的報頭;確立了簡潔方正、挺拔通透的模塊式編排原則;統一了精簡雅緻的用色理念,增加了深藍做為日報標准色,對不同的疊次的版面分別設定了標准色;選用宋體字作為版面和廣告設計的主打字體;同時進行了完整的VI設計,確立了一套個性鮮明的視覺語言規范:包括標志、標准字體、色彩基準組合運用,及其辦公用品、廣告設計、版式包裝、宣傳用品、發行服裝車輛等視覺設計運用。全力打造獨具一格的南方日報視覺風格。版式總監還兼任品牌拓展室主任,負責日報VI系統的運用和監控。最終從視覺形象上,南方日報有效樹立起了與同城日報的顯著區隔,鮮明地強化了南方日報的個性形象,有力地體現了鎖定高端讀者的戰略目標。

b、堅持成熟的視覺個性
一份成熟的報紙,報紙版面風格與忠誠讀者保持著較高的對位性,讀者閱讀習慣的養成和對報紙的閱讀期待,是長期文穩定的版式編排、版面設置、圖文風格培養的結果,是最具價值的無形財富。讀者不希望一張報紙體現的是沒有規律的個性化。頻繁大規模改版使報紙的版面表現為一種流動性的視覺結構,即不利於新讀者形成穩固的閱讀習慣,也會讓老讀者總有不踏實感。一份報紙讀者定位、設計風格的搖擺不定,最終會把自己的形象識別積累浪費殆盡。
商業企業的調查顯示,吸引一位新顧客要比留住一位老顧客付出的代價高4~7倍;很難想像,一份缺乏穩定的忠誠讀者群的報紙如何在傳媒市場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1982年,美國的全國性報紙《今日美國》創刊,通過對電視視覺傳播優勢的吸收,《今日美國》強調速讀和易讀性,開創了簡短的文字編排,大量使用彩色照片(據統計,《今日美國》)平均每個版面的「圖表要素」達60%以上)及直觀的圖表、插圖的新設計風格,吸引了眾多的讀者,成為了美國最大發行量的報紙,引得許多報紙爭相學習。但是美國主流大報《紐約時報》不為所動,雖然後來也有改版,也只採取微調的方式。但始終堅持了簡朴、嚴肅、優美的版式風格,與其報道內容、報紙定位相得益彰。《華爾街日報》向來忽視圖片的使用,近年來為了適應市場需要,也開始嘗試使用圖片報道形式,但是無論如何《華爾街日報》也不可能會試圖在直觀性上趕超《今日美國》。這是由這三家報紙內容性質、讀者定位的不同所決定的,他們有不同的使命和設計價值觀,堅持自己的版面風格,才是三大報立足之根本。
比較一下《紐約客》、《紐約時報》現在的版面和幾十年前的版面,變化之少是出乎我們意料的。
南方日報五次改版,只有2002年第一次改版是根據辦報理念、讀者細分定位的新策略對整體版式設計進行了全面的大改變,後幾次改版都是根據具體情況分階段漸進式地進行版式完善。版式的氣質和基礎設計原則從未改變。
南方日報的版式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2002年8月6日到2003年12月12日,根據當時日報版面風格、細節雜亂、版式設計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確定了簡明朴實的版式風格,全面梳理統一細節,模塊編排、簡形、素彩,力求做到易讀這一根本閱讀要求,並初步樹立了鮮明的個性形象。
2003年12月12日,區域版塊創刊,根據讀者求新求活的閱讀需求,提出悅讀這一設計要求,大力拉開時政、經濟、周刊、副刊、區域版等不同版面的設計風格,要求加強生動醒目設計,豐富設計手法,形成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設計節奏。
2006年3月28日,提出了整體成熟的設計要求:從個別出色到整體均衡,從版式簡明到制圖、插圖出色,從一天精彩到要求365天保持穩定的高水準,力求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成為一份穩定而有活力的成熟質報。
四年來,我們對所有視覺設計人員進行了系統專業的業務培訓,培養出了較高水平的專業制圖、插圖人員,完善了視覺設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將版式設計、攝影、圖片三塊統合,組建了視覺新聞中心,從架構上保障了視覺設計流程的順暢和高效;在績效考評上,通過將好版面和好版式捆綁評比及逐步拉開好設計與差設計的考評分差等制度,有力促進了設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整體成熟的設計,才能確立起了不可復制的設計優勢。

2、相反化設計。
美國定位大師Jack Trout的打造品牌的原則之一:選擇與你的主要競爭對手相反的顏色。例:百事可樂的的藍色定位,汰漬的橙色包裝。
一個報紙版式風格的定位和設計,不能僅僅考慮自己的形象定位,還應該考慮競爭對手的定位與設計。現代的視覺傳播是立體和相互影響的。與跟隨你的競爭對手的設計相比,力求與其不同甚至相反設計,是一個更有效的競爭策略。
南方日報新的報頭用了大面積藍色、銀灰色,也是為了與全國一片紅的黨報和同城日報有明顯的色彩區別。南方日報的戶外廣告、發行員服裝、文化驛站發行終端都特別強調了藍色調,與同城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的紅色、南方都市報的紅黃、新快報的藍綠色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區別,百米之外,讀者也能一目瞭然。

a、效仿你主要競爭對手的設計形式,幾乎都沒有機會超越對手。
我們不反對設計新理念的學習消化吸收,尤其是新媒體的視覺優勢特點借鑒吸收,但一定要避免同類媒體形式設計上的跟風。而且借鑒也一定要從你的市場定位、讀者的實際需求和自己實際情況(包括你設計人員水平、可用設計資源等等)出發,選擇具有特點和可行性的設計風格。如黨報的頭條前和左豎欄有他特殊的作用,都市類、財經類報紙就沒有這種限制考慮。
從近幾年來廣州報業競爭來看,南方都市報以「不學習別人也不把誰當對手」,以大圖片、大標題和海報式的封面設計樹立了獨特的設計理念、視覺形象,成為業界公認的版式設計的成功典範。同城的幾份設計類似的日報卻始終無法超越或者達到它的設計高度。

b、你幾乎不可能用效仿爭取到喜歡對手的讀者,但卻可以用不一樣的選擇吸引到不喜歡對手的讀者。
例:七喜的「非可樂」定位。《南方體育》的辦報理財念「跟他們不同」。
讀者的閱讀審美需求日愈個性化,對付一個個性鮮明且強大的對手,鎖定不喜歡對手的讀者,以和他不同的訴求是迅速發展的有效策略。
頭版的主打照片是報紙頭版設計的重點,是報攤上的第一吸引力。根據博弈論的最佳策略選擇,報紙決定選那張圖片做主圖,都會考慮同類競爭對手可能會用哪個新聞的圖片,以及圖片使用的大小,橫豎,盡量避免雷同,以吸引對相應圖片感興趣的讀者群。例如: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六報同一天的頭版主圖使用分析。
即使同是財經類報紙,但不一樣的圖片使用還是樹立獨特風格形象的有力手段,當《21世紀經濟報道》以新聞照片為主打圖時,《經濟觀察報》創刊卻以繪制的創意圖片為主打圖,樹立了獨特的視覺印象。而當《21世紀經濟報道》日益強化了插圖的使用時,《第一財經日報》卻從創刊到現在始終堅持以新聞照片為主打圖。
2002年南方日報的改版,選用宋體字系列為標題主打字體,不僅僅是因為宋體字有傳統、清秀之感,符合主流氣質,也考慮到同城所有日報都是用黑體、超粗黑做為標題字體,選用宋體字,讀者不用看報眉也能一眼就認出南方日報。

3、單純化設計。
一個品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單一性。在一個競爭激烈且同質化特徵明顯的傳媒市場上,只有那些定位準確,善於取捨,全力強化自己獨特優勢的傳媒才能脫穎而出,在市場中形成核心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例如:寶馬的駕駛樂趣,沃爾沃的安全性能,勞斯萊斯尊貴身份的核心單一訴求。

a、簡潔就是力量
設計的最根本目的是:讓內容更便讀、易讀。精於心,簡於形,版面設計以「簡約」為設計原則,精心梳理內容,設計明確流暢的視覺流程線,力求版面條理清晰,主次分明,閱讀輕松。避免喧賓奪主的裝飾與虛張聲勢的泡沫設計。好的設計是大像無形,恰到好處的輕描淡妝只會彰顯一個人的氣質與麗質,如果只見華服濃妝不見其人是最大的失敗。
精圖、簡文,是現代讀者的閱讀需求,簡潔明快,直觀清新是版式發展的主要趨勢。
經過18個月的努力和8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2億元)的投資,英國主流報紙《衛報》2005年9月12日展示出最令人驚艷的面孔推出了英國第一張「中間版式」的全彩色日報。醒目沉穩的深藍色調、簡潔明快的模塊編排、醒目明了的導讀設計,《衛報》被美國媒體視覺設計協會評為2005年度世界最佳設計報紙。
新京報的清新設計風格令人眼前一亮。

b、聚焦力求第一
研究表明:成為第一或最新的品牌會獲得比後來者高7倍以上的關注度和記憶度,力求在某一方面成為第一或最新,比全面發力是更實用的競爭策略。
突出一個獨特的設計元素,發揮到極致,往往就能形成鮮明的版式風格,吸引獨有的讀者,創造出競爭優勢。獨特的設計元素可以是一份報紙的紙張質地開本、標題字體、留白設計、制圖 插圖、色彩運用、圖文比例、版塊分欄等等。
杭州《都市快報》1999年創辦伊始就在報紙版面設計上大膽創新,推出了我國第一張「異型報紙」。這份報紙比普通四開報紙窄0.5厘米、長3厘米,這種狹長型的報紙一拿在手中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競報》創刊就以視覺第一,直觀設計的新銳形象設計得到了業界極大的關注。
《經濟觀察報》作為國內首份用彩色新聞紙印刷的報紙,憑「橙色」這一賣點,就吸引了不少「好色」的讀者。
神六升空,廣州市同城媒體全部出了號外,南方日報設計不求精美齊全取簡單快捷,僅一個小時就已印好出街,狹路相逢快者勝。
南方日報的漫畫插圖,南方周末的3D制圖,南方都市報的海報式封面設計是其鮮明版式風格、形成設計優勢的核心組成要素之一。

⑨ 如何采寫黨報新聞 2014

作為一名黨報的新聞記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寫的報道有深度,有角度,並能引起良好的社會作用?我認為這與在采訪中,記者採用的采訪技巧和采訪後的寫作緊密相關,一篇好的新聞離不開采訪前的准備、采訪時靈活的方法、采訪後角度的選取、主題的提煉幾個重要環節。

一、做好采訪前的准備工作

古人雲:「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采訪時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准備工作是必局空不可少的。作為一名黨報的新聞記者,采寫任何報道,都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服務,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地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之前必須對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有比較全面地了解。在涉及到某個專題報道時,更應熟悉並掌握與之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只有這樣,在以後的新聞采訪與寫作過程中才能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在新聞報道中才能引導正確的導向。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的是,在了解這些大政方針的同時,必須妥善處理好黨的政策和領導意圖之前的關系,一些記者在日常報道中,往往習慣於根據某位領導的講話或意圖去采訪報道。誠然,領導掌握的情況多,能力強,水平高,政策理解得透,但我們在采訪中就必須注意到,領導的講話或意圖有時是針對某一問題而談的,對那個問題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可對其他問題也許並無什麼指導意義,也可以說這樣的談話是不符合新聞報道的規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照搬照抄領導的意見,也許會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報道的普遍意義,甚至有悖於黨的方針政策,有悖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采訪之前,記者還必須了解當地的基本人文情況,對采訪地的社會情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有所了解,在采訪時也許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早凳。采訪前必要的背景資料的查閱,也是報道深度的一個前提,在采訪過程中往往由於某方面知識的缺乏,讓記者陷入整個采訪的被動之中,采訪的報道會使讀者產生拼湊感,這樣的采訪就是無效的,甚至是失敗的。因此,一次采訪的成功少不了對資料的掌握與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一舉成功。

二、采訪技巧靈活多變

一次成功的采訪,離不開靈活多變的采訪技巧,因為采訪中可能遇到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或者是突如其來的問題,如果記者不能從容應付,仍然按固有的想法采訪的話,那麼整個過程必將是生硬、缺乏活力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準確的選擇性。怎樣選擇呢?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一般離不開這幾要素:一、重要性。事實的內容重要不重要,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會產生什麼影響等等。即事實的思想性、政治性、社會性都要有,這樣的事實才是新聞。二、新鮮性。既是新聞,「新」必不可缺,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以及其他能給人以新鮮感的事實,也即是說,時間新,內容新。三、接近性。即事實與受眾在利害上、地理上、心理上越接近,價值就越大,當然更可能引起關注。四、顯著性。還體現在地名、人文環境等方面上。五、趣味性。新聞最廣大的受眾是老百姓,老百姓在忙碌一天後,會對一些奇特的、妙趣橫生的、沖突性的事件感興趣,這就是新聞,但必須值得注意的是,新奇並不等於新聞,特別並不是特點,我們在采寫新聞的同時也不能陷入獵奇誤區。

記者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新聞是跑出來的,究竟該怎樣跑,才能跑出新聞來呢?采訪中,離不開記者與采訪對象間的言語交流,通常的交流情況一般是這樣的,向被采訪者詢問情況,提出問題。也許有記者會說,找人問幾個問題不是很簡單嗎?事實上,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都不那麼簡單,一些細節性的地方是必須注意的。首先,在采訪中,不管采訪對象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市民,在提問的同時都應該尊重對方,不能盛氣凌人,採取質問式的語氣,這樣,會給采訪對象心理上造成很大壓力,當然也就不能如願地得到你需要的資料和線索。要讓被采訪對象發自內心地向朋友一樣地給你傾訴自己的想法、觀點,首先你就得尊重別人,把他當作你的朋友,你才有可能成為他的朋友。在提問時還必須有個大致的計劃,如果在采訪中記者自己也搞不清要問哪幾個問題,而且問起來題目很大,不著邊際,陸臘旅那被采訪者會更加雲里霧里,無所適從。因此,采訪一個報道時,要從被采訪者的工作上、生活上、思想上分成若干采訪題目,通過向本人或身邊的人做深入了解和詳細詢問,挖掘幾個感人的故事或找幾個閃光的亮點出來。在采訪中,記者還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提出的問題被采訪者敷衍應付,或者漫無邊際地扯到另一個題目上去。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中靈活應付了。如果在采訪中遇到采訪對象把題目拉遠了,要巧妙地、及時地把話題拉回來,任其發展是不行的,如果是緊要處,則有意識地讓人家細說,深說,如果被采訪者一時答不上來,則要打比方,找事例,啟發被采訪者冷靜思考,認真分析,找到話題。在采訪中,很多記者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在采訪農村、工廠等一線生產者時,他們大多不善言談,雖然實踐經驗很豐富,感觸、體會都很多,可就是說不出來。此時,做記者的千萬不能急躁,而是必須察言觀色,順著他的思路,跟著他的想法,去找他容易回答的問題,慢慢引出他肚子里的「貨」,為己所用。同時,在采訪中,記者提問不能光用嘴巴,還要多用腦子,要邊問、邊聽、邊記、邊想,提問完了,接下來就是現場觀察。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作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必須深入到第一線,深入到基層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了解整個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很多資深的記者大多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即:好東西出在基層。當然,去現場觀察,要遠比在機關里拿材料寫新聞難度大,辛苦得多,但也正應了「新聞是跑出來的」這句話,也只有把時間花在現場和當事人身上才能寫出真正的新聞,問情況、聽介紹、看材料得出的紙上新聞,永遠不會是成功的新聞作品。

三、采訪後精心提煉材料

正所謂「妙筆生花」,無論多麼令人感動,發人深思的作品,都是記者從一堆採集回來的材料中提煉選取,加工而成的。但在眾多的材料之中,記者面臨的最大問題往往是如何提煉主題,選取角度,完成深度報道。主題是一篇稿件的「靈魂」,一篇稿件質量高低,價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主題是否正確,是否深刻。我們在新聞采寫的過程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手頭有許多素材,就是理不出一個頭緒,不知從哪裡寫起。即使寫了,也是面面俱到,沒有鮮明的觀點,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主題如何確定,如何提煉的問題。作家魏巍曾經介紹過他寫《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體會:他在部隊里時間比較長,對戰士有這樣一種感情,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到志願軍中後,這種感情更加深了一層,這里「從腦子里翻騰」到「更加強烈的願望」,使主題更加充實,更加得以深化,因此,確定主題是提煉主題的第一步。確定主題之後,將主題作進一步分析,挖掘事物的本質,使原來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進一步突破,進一步豐富,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完美,這就是提煉主題的第二部——深化主題,以上個世紀60年代新華社著名記者李峰和余輝青合作的新聞名篇《「一厘錢」精神》為例,作者介紹提煉《「一厘錢」精神》這個主題經過了三次飛躍。剛開始采訪時,他覺得工人節約一厘錢不應該只是作為一個方法來寫,而應該是作為一種精神來倡導,於是把主題從原來的一種節約方法提到了一種精神,完成了第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是主題從橫的方向作了拓展,即把節約一厘錢、一克紙漿、一滴葯水,拓展到了「一分鍾」、「一根火柴」上,突破了原有物質的這個范圍,從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減少廢品,提高質量上作了延伸,對每個行業都有了普遍意義。第三次飛躍則是把主題從縱的方向再作了深化,揭示出「一厘錢精神」所顯示的一個真理:偉大事業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環環緊扣,步步升華,把節約一厘錢之類的平凡小事提煉成了一個真理。從這里可以看出,提煉主題,首先要站得高,看得遠,跳出一人一事或一個地區的小圈子,全方位地觀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小見大,將事物的善與惡、美與丑、先進與落後等作一番比較和鑒別,層層推進,反復思考,不斷錘煉,才能提煉出新的觀點,新的思路。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社會生活多姿多彩,新聞要報道的客觀事實也有著許多不同的側面,所以在選擇報道角度時,就有多種選擇,但並不是說每個角度都是理想的,那究竟怎樣才算是最佳角度呢?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理所當然,是為黨的事業而謀,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謀。為此,我們在選擇角度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應把「上面」的精神與「下面」的實際結合起來。選擇最能說明問題,最能針對現實,最能切中要害的報道角度。但必須注意,做到以小見大,不能以偏概全,如果在報道中只從某一側面去挖掘,就會使報道陷入片面性,缺乏客觀性。

多作比較,從一般中找特殊,從共性中找個性,角度要巧。因為許許多多的事物都是普普通通的,所以我們只有在普通的事物中找出其特殊之處,找到其「閃光點」,事物才有新聞價值。選擇報道角度是要求我們在一般中找特殊,在共性中找個性,但也必須注意,不能隨心所欲,牽強附會,以虛代實混淆了事實的本來面目,使報道產生負面效應。

逆向思維,從正反好惡,真假美醜的對比中找角度,角度要新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但在這些規律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正常出現異常,教訓得出經驗,好事變壞,壞事變好等等,如果我們善於從這些事物的變化中,發現其轉變的異常之處,新奇之處,也就能找到報道所要選取的角度,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出奇不能出格,角度新穎不等於不顧事實,歪曲事實,切記不能虛構,誇大,捏造事實,顛倒黑白。

⑩ 中共建黨初期的黨報特點

1. 簡述《向導》、《中國青年》等報刊的創辦經過及其作用與影響。 I、《向導》《向導》是中共中央第一個政治機關報,1922年創刊於上海,首任主編是蔡和森,繼任者是瞿秋白等人。該刊一創刊就集中全力闡釋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宣傳和實現以國共合作為中心的統一戰線政策,批駁與此對立的敵對宣傳和各種錯誤的思想。《向》作用: ① 用大量的典型事實報道和馬列主義理論分析,揭露各國帝國主義競相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操縱軍閥內戰,壓榨中國人民的真相。 ② 在進行反帝主義的宣傳中,還十分注意和帝國主義在華的報和通訊社進行斗爭,對他們的反華叫囂給予堅決的回擊。 ③ 以極大的努力同時進行了打倒封建軍閥的宣傳。 ④ 大力宣傳了各個革命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主張。 ⑤ 反對中共民主革命綱領的各種錯誤思想和反動宣傳進行了斗爭。 ⑥ 《向》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封建軍閥的宣傳,幫助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認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有力地推進了中國大革命運動。 II、《中國青年》《中國青年》是大革命時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發刊詞中寫道「為中國的一般青年服務的」要引導青年到活動的、強健的、切實的路上。他的主要宣傳內容有三個方面: ① 它熱情關心青年的成長,引導青年正確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 ② 它報道評述國內外政治時事。 ③ 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批判各種侵蝕青年的反動、錯誤思想。《中》為32開本,每期16頁,從內容到形式,注意適合青年的特點,編排生動活潑,稿件內容要求「有益而又味」,《中》很重視同讀者的聯系,除發表讀者來信來稿外,還經常徵求讀者的意見,改進編輯工作。廣大青年把該刊看作是良師益友,很多進步教師把它作為教材。 2. 中共建黨初期黨報有何特點? ① 把黨的報刊作為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徹黨性原則,在黨中央和各級黨委領導下開展新聞宣傳工作。 ② 繼承與發揚五四時期報刊的革命精神,以宣傳馬列主義和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指導革命斗爭作為基本任務。 ③ 在文風上,黨的報刊也堅持了「五四」時期倡導白話文的正確方向。 ④ 在以廣大工人為讀者對象的同時,要面向群眾,面向社會,擴大影響范圍,這也是中共早期報刊的一個主要特點。 ⑤ 中共報刊的出現,在中國新聞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未開多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邁出了第一步。 3. 國共合作之後革命報刊有哪些重要發展? I、統一戰線報刊的活躍國共合作實現之後,國民黨實際上已經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資組成的統一戰線組織。此時,在中共的幫助下,國民黨的報刊也漸漸發展起來。表性的報刊: ① 政治周報:1925年創刊於廣州,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辦,是國民黨中央機關報。由毛澤東、沈雁冰等人先後擔任主編。該報創刊時,國民黨的西山會議剛剛確立了進行反共、反統一戰線活動的計劃,開除了李大釗、毛澤東等人國民黨黨籍,所以,該報內容除了開在國民黨中央和廣東革命政府的宣言,報告和決議之外,還辟有《反攻》專欄,刊登了許多抨擊國民黨右派的文章。 ② 中央日報:1927年,創辦於漢口。是國民黨政府的機關報,也是國民黨中央黨報。曾經出色的報道了北伐軍勝利的消息,積極報道大革命的形勢。它的副刊《中央副刊》由孫伏園主編,相當有特色。 II、共產黨報刊、共青團報刊逐步形成網路國共合作後,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共青年團都獨立地出版報刊,公開發行。他們一方面加強中央報刊,使之成為革命輿論的領導者及中堅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報刊,出現一個粗具規模的從中央到地方的黨報團報報刊網路。從整體上看,中國共產黨是先辦中央報刊,然後在加強中央報刊的同時創辦地方報刊。趙世炎、周恩來先後任主編。在黨的報刊網路出現的同時,團的報刊網路也形成了。《中國青年》很快就成為全國青年中具有巨大影響的刊物。在國外,旅歐支部早在1922年就在Paris籌辦了油印的《少年》月刊, III、工農群眾運動中的報刊國共合作後,工農群眾運動在全國蓬勃開展,工人、農民、婦女報刊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成為這一歷史時期新聞事業前進的一個重要方向。工人報刊經過一年左右的沉寂之後,於1924年開始復刊。在工人報刊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工人》。1924年10月創刊於上海,是中共中央主辦的指導職工運動的刊物,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後改為全總的機關報。農民報刊的特點是通俗、活潑,從內容到標題都適應農民的需求,文字明白如畫。隨著婦女運動的開展,婦女報刊也逐漸增多。學生報刊也在各地很快的出現。 IV、五卅運動中的新聞斗爭 1925年,6月,中共中央為指導「五卅運動」,在上海創辦《熱血報紙》,這是中共歷史上的第一分日報。瞿秋白擔任主編,該報大部分社論都是由他撰寫的。《熱》以大量篇幅披露了「五卅慘案」的真相,揭露了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事實;發表社論抨擊封建軍閥對外妥協,對內鎮壓的罪行;同時對大資產階級的動搖妥協言論和背叛行為也給予了深刻的批判。該報出版之後深受歡迎,產生了深刻社會影響。《熱》有副刊《呼聲》,以戰斗的姿態受到讀者熱烈歡迎和支持,遭到了反動政府的忌恨,出版20多天後就被迫停刊。 V、軍隊報刊的出現 北伐戰爭前後,涌現出一批軍隊報,它同農民報的興起一樣,是這一時期新聞事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也是中國新聞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國民革命軍的報刊大致有幾類: ① 國民黨中央軍事機關出版的 ② 各軍政治部出版的 ③ 黃浦軍官學校出版的 ④ 李大釗在北方組織了一批進步青年,參加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西北)許多共產黨員參加了軍隊的政治工作,除了周恩來擔任黃埔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外,各軍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大多數也是共產黨員。在軍隊報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中,也有不少是共產黨員。因此,多數軍隊報刊都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夠按照國共合作的宗旨開展工作。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中國軍人》和《軍人報》。 4. 評述蔡和森、瞿秋白、惲代英、肖楚女、邵飄萍等的報刊活動與貢獻 5. 簡述新記《大公報》的辦報方針不黨 不私 不賣 不盲強調:完全全中立張季鸞對「四不方針」的解釋是:「曰不黨: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於國者,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曰不賣:聲明不以言論作交易,不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於智識及感情,而斷不以金錢所左右。曰不私:本社同人,除願忠於報紙固有之職務外,並無它圖。易言之,對於報紙並無私用,願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曰不盲:夫隨聲附和,是為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吾人誠不明,而不願限於盲。」《大公報》的「四不方針」其時已經跟現代的新聞專業理論十分接近了。《大公報》之所以日後取得那麼輝煌的成就,是跟它有先進的新聞理念作指導密不可分的。其一,《大公報》的報道和評論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其二,《大公報》不畏強權,也不被高官厚祿所收買。其三,《大公報》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受到各方重視。其四,《大公報》培養了一大批名記者名編輯。張季鸞、胡政之、王芸生等主筆自不必說,范長江、蕭乾、查良鏞(金庸)、彭子岡、徐盈、楊剛、李純青、孟秋江等都曾是《大公報》的記者、編輯。其五,《大公報》贏得了國際榮譽,獲得了世界認可。1941年,美國著名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將其最優異貢獻獎授予《大公報》,後來聯合國又推選《大公報》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中文報紙之一。其六,《大公報》的運作模式也有可供今人借鑒之處。 http://www.mediaundo.com/blog/A9869-7/index.html 6. 中國廣播事業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