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孝陵的陵墓建築
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第一部分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馬坊至孝陵正門(文武方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橋。 簡介圖片下馬坊下馬坊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面闊4.94米、高7.85米,坊額上刻「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書字,告示進入明孝陵的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神烈山碑神烈山碑位於下馬坊東邊36米處,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立,正面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鍾山為神烈山時而立。再向東17米處有一塊卧碑,為「禁約碑」,是明崇楨十四年(1641年)立,碑文刻禁止損壞孝陵及謁陵的有關9條禁約。 大金門大金門位於下馬坊西北750餘米處,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築,現存磚石砌築的牆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面闊26.66米,進深8.09米,牆壁辟有3個券門洞,中門較高為5.05米,左右兩門高4.25米。 神功聖德碑及碑亭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門正北70米處,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頌德碑及碑亭。神功聖德碑亭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頂已毀。原碑亭為磚石砌築,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結構頂部已盪然無存,現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 神道石刻四方城向西北行約100米過御河便進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600年來沒有下沉。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
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觸有罪的人;駱駝是沙漠與熱帶的象徵,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龍、鳳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
明孝陵神道的6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稜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18米,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欞星門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為欞星門,存石柱礎6個,已重新修復。從遺跡看,欞星門應是三開間的建築。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即到御河橋,也稱金水橋。 御河橋御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通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 第二部分明孝陵寢主體建築。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即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築有圍牆。 簡介圖片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現為五門,黃瓦、朱門、紅牆,正門上方懸掛長方形門額,豎書「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正門東側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以六國文字書寫,警示保護孝陵的注意事項。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 碑殿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後被毀。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是一歇山頂,三開間,紅牆小瓦建築,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內立有5塊碑刻。根據《中山陵史話》等書籍記載,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但毀於戰火,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碑殿,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治隆唐宋碑碑殿中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這是因清朝剛統治中國,康熙執政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卧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享殿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位於碑殿之後。原明代孝陵殿毀於戰火,尚存三層漢白玉須彌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礎64個。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後神位。
現存地表建築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 方城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均用巨型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 明樓明樓在方城之上,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每扇門上面的門釘為9行,每行9顆,以顯示九五之尊。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寢宮所在地。 寶頂寶頂近似圓形,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的地宮,周圍砌有磚牆。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於民國時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石像生武將 明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卧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卧象各1對、站卧駱駝各1對、站坐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庄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御河五龍橋 南京地區雨量充沛,鍾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龍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泄,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區內設有外御河、內御河和寶城御河三條排水系統。
這三條御河在規劃和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它將陵域劃分成導引區、神道區、前朝區和後寢區,同時通過三組御河橋,將這四個區連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並且使整個陵域更為完美,更富有生機。御河橋中的第一組介於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間,為磚構單曲拱橋,霹靂之水由橋下西流,御橋舊址猶存,橋非原貌,今稱虹橋。第二組橋位於神道盡頭,是直通陵宮的橋梁,一字排列5座,又稱五龍橋。它與陵宮處於同一南北中軸線上,橋身作石構單曲拱橋樣式,5座石橋與正北方200米處的5孔陵宮門一一對應。僅存中間3座,橋身起券,兩側有散水螭首和護欄望柱。這組御河橋的橋基和兩岸石堤為明代原物,護欄是1995年重新修復的。
橋下御河河道已實施清理改造工程,流經御橋的河水清澈不絕。第三組御橋處於方城之前,石造單券拱橋,長57.5米,寬26.6米,兩側石欄、螭首多殘毀,但橋身體量宏大,結構牢固,做工細膩,是明初橋梁建築中的傑作。過了這座御橋便是朱元璋長眠之地,因此稱其升仙橋。除三條御河外,陵宮地下還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宮內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築周圍均以磚鋪設散水和明溝,享殿台基四周有數十個向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宮宮牆外也以磚鋪設散水,並以磚石砌建擋土牆。明孝陵的整個排水體系和細部設施,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將其藝術地融入陵區的布局之中,高度體現了南方多水地區建築規劃上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碑,御碑亭中陳列著五塊碑,正中一塊刻「治隆唐宋」四字,為康熙皇帝手書。碑高3.85米,寬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所題,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藉此籠絡人心,以緩和漢滿矛盾,加強其統治。從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 明東陵遺址 對於明東陵排水溝,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是這樣說,因東陵寢園內沒有祭祀配套設施,如神庫、具服殿、神廚等建築,因此可以推論這磚構排水溝建築可能與東陵祭祀設施有關。 六國文字碑 該碑是由清政府所立,意在對喜好在明孝陵「塗鴉」的外國遊客以警示,以六國文字書寫。
碑文的大概意思是「鑒於明孝陵內御碑及附近古跡歷年破壞、毀損情況嚴重,端方總督大人下令豎立圍欄對其加以保護。有人越欄參觀或者可能對前述御碑及陵區古跡造成損壞之行為,一律禁絕」。
清代末年,國門被打開以後,慕名而來的遊客尤其是外國遊客越來越多。在這些洋人中,有一些顯然喜歡在明孝陵的建築和石刻上亂塗亂畫,令當時的地方政府很是困擾。
下令立碑之人為端方,其當時的身份為兩江總督,根據管轄范圍,這位兩江總督所管轄的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出當時洋人們的塗鴉行為已經讓當時的政府忍無可忍。針對這種情況,兩江總督拿出了兩個「方子」:一是讓兩江洋務總局和江寧府在明孝陵設立「六國告示碑」,明確警告素質不高的老外遊客們不要亂塗亂畫;二是將明孝陵神道內的石刻全部裝進木柵籠,這樣一來,就將文物與不文明的洋人們隔絕開來,沒有再順手塗鴉破壞的機會。盡管如此,在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上,還是能看到疑似清末俄國人留下的刻字。 從1997年開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地宮經探測被認定位於明孝陵圓形寶頂下面,地宮建築面積根據探測結果竟達4000多平方米,幾乎是已發掘的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明孝陵地宮的具體形制還不能清楚知道,但從明孝陵現存建築、明故宮建築遺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為建築基座的現象,以及已經發掘的定陵地宮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實例可以推斷,孝陵地宮應該也是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文史專家大膽猜測了地宮殿堂的設計,參照生人居住的宮殿,因此一般應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條石起券的拱券門作為明孝陵建築的主要特徵在地宮中也許會繼續使用,主大殿應布置成廳堂的樣式,擺放一些祭祀用品,並設一大缸,缸內盛香油,點長明燈。後殿作為地宮的主要部分,按照慣例應是擺放皇帝、皇後棺槨及各種隨葬品的地方,朱元璋與馬皇後的靈柩就停放在後殿的棺床上。
對於一位開國皇帝而言,地宮里隨葬各種金銀玉器、龍袍錦緞、儀仗用具及生活冥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所有的推測都只是猜想,真正的地宮謎底,只有待日後的發掘才能知曉。
明孝陵地宮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經過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葯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行不通。橫穴式設計使墓道成為盜墓賊的唯一通道。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通過精密磁測,考古人員探測到,墓道並不是人們想像中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除了橫穴和側墓道,考古人員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鵝卵石本來應當出現在低窪的山澗中,它們現在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只有一個原因——這是人們背上來有意鋪設的,不僅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這也是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找到的原因。
雖然明孝陵採用了三大有效的盜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握有重兵和炸葯的軍閥,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歷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通過保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中華的決心。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裡立即會知道,這讓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只有無功而返。
B. 宋代古墓一游
也許,當你看到這樣的標題時,你一定會嚇得七竅生煙來。哈哈,我可是多次進入古墓中蹓躂了。
昨天,我又去一處古墓蹓躂了一番,而且收獲不小,還攝了個視頻,其點擊率不少。如果認真說來,還頗具傳奇色彩。
昨天,我因要寫長篇小說《世界在縉雲山下拐了一道彎》,需要採集一些素材。因此,我約了驢友小魏去釣魚城游臘瞎局玩一下,以增加些情節構思的靈感。我倆在釣魚城內走著,走著,突然發現一處景點介紹路牌,我留意了下,說此處景點是一處新的宋代古墓景點,它是才從考古中發掘出來的自然石雕博物館。這就讓我好奇起來,原來古墳也成了個新的 旅遊 景點呀?無論是聽說或看到都極為奇葩,我想既然己經到了古墓邊,何不去逛下呢?
於是我倆就朝古墓上尋去,原來這是一座宋代古墓群,古墓處於密林中,並列著三座宋代古墓。古墓的正面己敞開,空空的。我估計古墓門已被移走了,我倆小心翼翼的上前朝墓門里瞧去,這一看,不由大驚,墓門旁左右大條石上分別雕著一尊武將,那氣勢就像門神。我照了幾張像,小魏看了幾眼就離開了。
而我朝墓里看去,裡面黑不嚨咚的輪讓,因為古墓在密林中,外面光線強了,站在外面看不出墓室里什麼來。我想,墓里沒什麼吧?但好奇心實在太強了,我個人就大著膽子鑽進了墓室里,也許是眼睛漸適應了黑暗,慢慢的一幅一幅的墓室里的雕刻圖案給顯示出來了,哇!我驚呼起來,原來古墓里的景色是那樣的豐富呀!簡直超乎我到博物館所看到的任何圖案。
這三座宋代古墓里的石雕太精緻了,首先是古墓里原生態的浮雕,那雕龍形態太好看了,龍形動感尤其生動。其龍瓜,龍須,龍眼,龍體無不是處在動感中,而且沒有一絲一毫的風化和脫落的痕跡。墓里還有麒麟,那驅體流線質感特別強烈。三座宋代古墓內景石雕尤其精美,也許墓穴者身份各不相同,墓面雕刻內容也不同。有雕有動物怪獸的,有佛國天界的,也有身居高官的生活場面,還有花卉,草木等,總之非常有意思。
釣魚城這三座宋代古墓穴,考證起來非常講究,竟然快千年了,墓穴內部構造保存得相當完好,想必考古發掘時裡面的隨葬品一定很完整,甚至可說猶如新品一樣。我不得不佩服此墓的設計和施工的巧妙,因為墓穴里的溫濕度,排水是極不好控制的。
合川釣魚城這三座古墓的發掘,其文物價值極高。它不但真實地反應了宋代文官和武官的服飾,也反應了當時人的一種價值觀和古代合川人的一種 社會 場景。此古墓應是北宋年間,地位較高的人的官墓。既然古墓成群,那一定是個比較興旺和富裕的大家族,否則族人不會把過世的人葬在一處的。
此宋代古墓群,其內部結構也相當完整,從墓門,墓壁,墓頂都是採用條石打造的。從形式上看,像是在一處平整處用條石砌好後才填埋的,因此墓穴門和側牆卻很平整,墓拱頂也很圓滑。從墓穴四周來看,還沒有被盜過,應當說隨葬品很豐富。
從墓室雕刻圖案,此人文化水平很高,儒道釋都精通,而且文武雙全,還懂工程構造,因為墓穴的浮雕圖和石刻都極有檔次。我想此墓主人應當是合州州府上的大人物吧?可惜我沒帶照明燈,無法看清墓室內部的更多細節,下次我得好好考證下墓室主人身份,說不定會解開更多的謎團。
哈哈,想不到古墓里還有這么多名堂,不但有文化場景,還是處自然的石雕藝術博物館。要是我的老師唐昌朴還在的話,他一定會大開眼界的(原西南大學 歷史 系教授)。
最讓我好奇的是,南宋末年,合州釣魚城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保衛戰,當時稱霸於世界的蒙哥大汗(蒙古帝國的皇帝)和悍將汪德臣就重傷於城下,而且他倆一個死於縉雲山下的溫泉寺,另一個死於縉雲山上的縉雲寺里。
這是否在冥冥之中,暗示著我把小說《世界在縉雲山下拐了一道彎》寫下去。
這三座宋代古墓會不會與抗蒙英雄王堅,張珏或余玠有關?我正在研究。合川釣魚城中還有另一處著名古墓,叫雙王墳,葬的是三千多年前的巴王和濮王,據說神薯也在一處懸崖上,現那兒很荒了。說是正待考古發掘,合川釣魚城上的古跡甚多,目前很多地方已封閉圈起來了。
有點遺憾,宋代古墓圖片照得太少了,當時只想攝像,下次去帶個照明燈去看仔細點。
(請看我的視頻《宋墓觀景》)
C. 曹操墓到底在哪裡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經中國考古學界一致確認,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經考古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陽曹操高陵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鄴城遺址入圍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準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發掘、學術認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規程」。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曹操墓
D. 提起世界上最大的古墓,大家知道是哪座嗎在哪裡呢
提起世界上最大的古墓,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想到秦始皇陵或是金字塔,但在世界上有另外一座比這兩者更大的古墓,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世界最大的古墓究竟是哪一座吧。
E. 說說大家心目中中國歷史上最神秘和最厲害的墓穴
武則天;;;;;;;;;
答案網上找來整理的,呵呵,自己也長了見識
陪葬品最無法估計的陵墓:秦陵
秦陵陪葬品的數量到底有多少?司馬遷稱,「奇器珍怪徙藏滿之」。最新考古勘探資料顯示,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規模相當於5個現代標准足球場的大小。地宮就這么大,裡面的陪葬品以「藏滿之」來推測,數量該驚人了。僅秦始皇睡的那具墓棺,就有陪葬的珠寶文物幾十萬件;陣容宏大的兵馬坑則更是震驚世人,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由此也可見秦陵「第一陵」的地位。
不過,有學者認為,秦陵地宮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麼豐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過。當時,項羽為了報復秦王的橫征暴斂,入關後,動用了30萬人,「盜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動物不絕」。除了這一次,後世盜挖秦陵的事也未斷過,如在民國初年,軍閥孫連仲就打過秦陵的主意。但這從側面也說明,秦陵當中陪葬品的豐富了。也有人說,秦陵的地宮並沒有被打開過,當年項羽確實是想掘開秦陵,但因秦陵太堅固,無功而返,僅留下了兩條「霸王溝」。已完成的對秦陵的考古探測,初步證明秦陵的地宮仍然完好無損。探測中發現盜洞有兩個,直徑達1米,但深度只有9米,離地宮很遠。目前,已出土文物和發現的被盜物品,多為陪葬坑或甬道內的陪葬品,秦陵地宮中的寶物無法估量。
無法估計,所以神秘。呵呵
不過綜合考慮更神秘的還是:::武則天的
武則天陵墓謎題待解 專家詳解種種猜測
近日,一則關於「乾陵地下埋藏有500噸文物」的新聞,讓社會各界再次聚焦一直以來謎團重重的乾陵。隨後,陝西乾陵博物館更是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此問題進行澄清,並明確表示:「乾陵藏寶500噸」這一說法違背了文物考古常識,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實際上,作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盜掘的陵墓,關於乾陵的種種猜測一直不斷,《蘭亭序》是否埋藏其中?乾陵究竟有多大?……隨著乾陵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關於乾陵的種種謎團終將一一揭曉。
謎題一 乾陵藏寶500噸?
關於乾陵最新的新聞就是最近被熱議的「乾陵藏寶500噸」。這一數字究竟是誰提出來的呢?在此報道中提出,乾陵藏寶500噸,最初是由一位在乾陵進行長期采訪的作家提出的。雖然此人並非考古工作者,但他的觀點不無道理,如果在常見的金銀財寶、書畫綢緞液或等隨葬品的基礎上,再加上乾陵的石門、石棺等文物,乾陵中的文物重量達到500噸是有可能的。報道還提出,在埋葬唐高宗的時候,隨葬品的價值就佔了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後,武則天駕崩,她的兒子又將全國三分之一的金銀珠寶隨她帶進了乾陵。
專家觀點:文物按噸計不科學
記者采訪了乾陵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劉向陽,他說,任何一個正規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不會把文物按噸來稱呼,一般都是按件數,或者組數來稱呼,不可能是按噸來計。至於乾陵中具體藏有哪些寶物,現在還都只是猜測。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劉慶柱對乾陵500噸珍寶的說法則認為,說這話的一些人,如果有一個善良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提法並沒有根據。
謎題二 乾陵地宮究竟有多大?
在人們的印象中乾陵不僅外觀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由於它的獨特性,其規模應該一定是相當壯觀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分別對周圍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懷太子墓進行發掘,一些學者專家認為,從當年出土的喊漏墓道和陪葬墓規格來看,這三座墓在唐朝所有陵墓中的規模是最大的,都是雙石墓,都有前室後室,而且墓裡面有石槨,加上墓道大概有80多米。如此推算的話,與現在鄭埋爛發掘的同時代的最大墓相比,帝王陵墓肯定要超出這個范圍,所以乾陵整個地宮的規模應該說是相當大的。
專家觀點:乾陵地宮大約300立方米
南京建築學者陳景元先生根據計算得出,從乾陵地宮施工工期來推測,乾陵地宮很可能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他認為,乾陵地宮的工程規模是否能夠達到人們預測的程度,最關鍵的問題是乾陵地宮施工工期。
陳景元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認為,唐高宗在生前,並沒有為自己預先建造過陵墓;他認為乾陵地宮部分的修建時間是從唐高宗去世到靈柩返回長安的8個月的時間里。
這么短的時間,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人工錘打的方式,去開挖秘密隧洞,到底能夠鑿出多大的地下空間?按照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和徐州獅子山漢王墓的建造時間以及施工進度來看,扣除乾陵的前期准備、後期收尾,真正用於乾陵地宮開挖的時間,最多為7個月。即使按每天開鑿1.4立方米計算,山體之中被開鑿出來的內部空間,大約僅為300立方米左右,這就是乾陵地宮能夠形成的建築規模,這個規模與唐太宗昭陵地宮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
謎題三《蘭亭序》藏在乾陵?
乾陵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據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據史書記載,《蘭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也就是說,《蘭亭序》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將昭陵盜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因此有猜測認為,《蘭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也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專家觀點:紙製品難保存
乾陵博物館業務部主任劉向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蘭亭序》是否在乾陵,目前還僅僅是一些學者作出的種種推測,現在還沒有定論。
劉慶柱在接受新浪網友關於《蘭亭序》是否在乾陵的提問時表示,《蘭亭序》在乾陵的這個推測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歷史也有這方面的記載,比如唐太宗昭陵的隨葬品中就有一些書法作品。
消失了一千多年的《蘭亭序》究竟在何處,人們是否還有機會目睹到它的真面目?劉慶柱表示,對此也不要抱太樂觀的態度。他個人認為,按當時的說法,書法作品已經以紙為主了,而並不是用簡,能夠把紙製品保存下來的唐代墓葬,現在為止還絕無僅有。
在關中地區的氣候條件下,古代墓葬已經發掘了數以千計,或者幾千計,包括漢代,唐代時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沒有一座在墓里的紙張能夠保存完好,紙張做得越精細保存就越困難。
迷題四:::
乾陵內部結構還未探明
位於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埋葬著盛唐時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是我國僅有的一座兩個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譽為「唐陵之冠」。這種「兩個皇帝兩個國號,一對夫妻埋在一個陵墓」的情況世上少見,其地面上的石華表、石馬、石人、無字碑等文物十分壯觀。
話說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金字塔,銘文寫道:「偉大不朽的法老在此觀看壯麗的天空,日出和星辰,偉大不朽的法老與天地同在。」----壯哉!古埃及人、金字塔主人法老們的想像力和氣魄何其大也!
再說乾陵,它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的西北方、八卦乾位而稱作乾陵。
自唐太宗始,唐朝諸帝多以山為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石像生之多,神道之長,陵丘寶頂之大,用地面積之廣,都是前朝帝陵所不及。乾陵依梁山而建,乾陵以山為陵,呈圓錐形,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停車場位置:海拔790米(只是GPS數據,並非1956年黃海高程系。但似乎很多中國人把美國GPS標准當作法定高程系)。這樣,陵墓土石封至少在200米高度。整個陵園范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眾多的石象生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山體,共同構成了乾陵雄偉壯觀的氣勢。歷經戰亂,現僅存石刻碑碣。
從七節碑規格來看,武則天身葬關中平原突兀而起的最高峰,其陵墓自身氣魄之大,陵墓自身高度、規模甚至超過秦始皇(不算陪葬),並取日、月、金、木、水、火、土為伴,氣吞天地宇宙!而且,居然在下文提到的信息時代依然能夠獨領風騷!如此之氣魄,亘古未有幾人能夠超過!這樣,從邏輯就可以推斷,武則天無字碑必須與陵墓、七節碑相對稱,就是俗話說的要「壓得住」,必然是功大而不語、任予後人評說,這樣的解釋和氣魄才是可信的。
而其他推論,例如戰亂無時間、無心寫刻出碑文,則是經不起現場格局推敲的。再者,銜頭是寫短命的「大周」「**皇帝」呢,還是「大唐**皇後」呢?寫哪一個都不是武則天本意,太難了,乾脆不寫。
吼獅;郭沫若1962年題字碑。其雄渾與威嚴不可名狀
到達乾陵頂端。此處有條石被鐵水澆鑄。這里一面是霧,背後是雨,往下又是大溝。站在此處,感覺靈異,雲霧飄來,像霧、像雨、又像風,,,
雨霧中,GPS接收衛星數目、信號強度現場「立此存照」。奇觀啊!
GPS系統在全球有24顆定位星,在乾陵之巔,海拔1046米,GPS居然顯示出能夠接收到10顆衛星信號!幾乎從未見過這種情況,並且還是信號強度滿格!令筆者大為驚異!
從唐代到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時間已經過去一千多年,至今此高地的選擇依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議!~~高!實在是很高!
須知,在中國陸上腹地,這樣的地理位置少之又少。一般能夠接收到3-5顆衛星,並且強度不定。筆者只是在茫茫大海船隻甲板天棚上、極其高大的山峰遇到過這種10顆定位星同時出現的情況,在一般地點極難見到。這意味著:乾陵旁邊半徑數十公里內,再沒有任何高大山體、建築能夠阻擋它凜然通向太空之路和放眼四望的視野!
下山之路,幽深莫測
----「葬我於高山之巔兮」,永望日月星空河山。
慢慢了解整個乾陵布局和實地感受,開始佩服武則天為自己在廣褒的關中平原選擇了這樣一個高敞的地方,其獨到的眼光、宏大的氣魄和胸懷,直到今天的信息時代,依然被人嘖嘖稱奇,能夠據此俯瞰自己遼闊的疆土,最好地接收茫茫太空的信息!其吞吐宇宙、星辰、日月、天地、山河之壯志,毫不遜於古埃及法老們的金字塔銘文,巾幗不讓須眉!甚逞於須眉!不愧千古第一
關於則天陵墓神奇結構的圖片:
http://blog.daqi.com/article/50019.html
F. 女子老房拆遷挖出千年古墓!這古墓有什麼背景
目前還無法確定古墓的主人以及時間,相關專家正在對古墓的文物進行研究,具體消息還有待進一步公布。
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歷史,直到現如今為止,我們仍然能夠在全國各個地區看到各種形式的古墓。而且中國的墓葬文化是非常獨特的,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墓葬風格。所以古墓出土之後,都能夠為當代歷史學家研究當時的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狀況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據。
女子老房拆遷挖出千年古墓!
河南有名女子拆遷自家老房子的時候,不料在自家院子里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洞。是經過深度挖掘,最終一運槐喚座完整的古墓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女子明白此次事件的重要性,是第一時間通知了當地的有關部門。有關專家到達現場之後,已經將古旁凱墓當中的文物全部取走,將會對文物進一步研究。但是從該女子發布的相關視頻當中,古墓的墓門有著非常精美的石雕。所以很多網友推測,在做古墓很有可能是元代後期甚至明清時期的古墓。
G. 四川南部縣發現疑似宋代古墓,墓葬的主人可能會是誰呢
四川南部縣發現了疑似宋代的古墓和畝,據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去現場勘查得出結論,此次發現的古墓規模並不算大,大概判斷為宋代古墓,不過,並沒有給出古墓的主人到底是誰的答案,所以我們對古墓的主人身份暫時也不得而知。
我們對歷史的研究,不喚蠢森僅僅只是了解歷史,從古代歷史中,我們還能夠學會總結經驗,從而也可以來記錄當今社會的發展。還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的文明的發展進程,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晰的定位社會認知。
希望此次在四川南部縣發現的古墓,官方能夠給我們展示一下這座古墓的結構圖片和古墓里存在的物品,讓我們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的意義。
你對考古有興趣嗎?你覺得成為一個考古學檔握家需要做些什麼呢?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名考古學家呢?你覺得此次四川南部縣發現的古墓,它的主人是一個什麼樣家庭的人呢?從外觀來看,你能得出哪些結論呢?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H. 盜墓筆記壁紙
盜墓筆記壁紙
《盜墓筆記》御辯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盜墓題材小說,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一群盜墓賊挖到了一部戰國帛書的殘篇,記載了一座奇特的戰國古墓的位置,但他們幾乎全部身亡。50年後,其中一個土夫子的孫子在先人筆記中發現了這個秘密,他糾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盜墓高手前去尋寶,他們在占墓中遇到了一系列詭異事件。
《盜墓筆記捌:大結局(上、下)》於2011年12月19日上市,至此《盜墓筆記》系列完結,共出版實體書九本。
《盜墓筆記》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其堪稱近年來中國出版界的經典之作,獲得百萬讀者狂熱追捧。笑銀南派三叔也憑此作名滿天下,躋身中碰拆宴國超級暢銷書作家行列。